秦孝公是一位遠見的明君!

放開國仇家恨裝孫子中國歷史上有的是君王作的比孝公好,但是能頂住壓力放手去相國(大良造)去作的。中國歷史上僅此一位。

迫於壓力反覆的宋神宗,逆反的明神宗,擇其順而從之逆而棄之的魏武侯,貧則用之富則改之的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等。

秦孝公到底算不算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呢?

敢用人,能用人,頂住壓力,不忘初心

功勞就是用商鞅變法,為後面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秦由弱轉強,秦孝公是主要功臣。

秦孝公的過也是變法。過並不是不應該變法,而是秦孝公選擇了一個急功近利的變法方案,雖然短時間使秦國改變了積貧積弱的局面,但是也為後來秦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商鞅見秦孝公時,與秦孝公交談了三次,內容分別是三種不同的治國理念,分別為帝道、王道、霸道,而秦孝公選擇了霸道。帝道、王道、霸道內容是什麼,不得而知,三個方案孰優孰劣,也不好說。雖然秦孝公選擇的變法方案給日後留下了隱患,但對於當時而言,可能也是最好的選擇。所以,秦孝公雖有過,也是無心之失、無奈之舉。

如果你看過《商君書》就知道了,在商鞅的改革中,除了皇帝,所有的人都是輸家。

對貴族而言自不必說,取消了世襲制,唯軍功論爵,而且土地所有權也不被承認。

對普通民眾來說,雖然可以取得田地,但是種了田就不能走,必須一直種下去,給皇帝來交稅,而且實行連坐制度,實行父子分家,分散民眾所有親族關係,刑重賞輕,各種嚴酷的刑罰制度讓民眾苦不堪言。

可以說,除了皇帝以外,所有人的利益都商鞅新政所打擊,惠文王殺商鞅的好處有這麼幾點

秦孝公到底算不算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呢?

第一:立威:新皇帝上任,立馬斬殺前朝最有權勢的大臣,有助於樹立新皇帝的威信,

第二:收財·:商君封地十五邑,在變法期間,拿到的好處也不少,有點類似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第三:安撫國內各階級情緒,商鞅加強君權,加重刑罰,損害的是國內所有階層的利益,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在商鞅治下的大秦百姓,幾乎只能做兩件事,在和平年間不停種地為國家提供糧食,否則就要遭受酷刑,種地的百姓在苛政和重稅之下,也只能維持生計而已。

在戰爭年代作為炮灰來給國君打仗,秦國獲取爵位的唯一渠道就是軍功,而戰爭也是商鞅留給當時民眾僅有的上升空間。所以秦國軍隊戰鬥力極為彪悍,秦國百姓深知這是他們過上好日子的唯一機會。在戰爭年間,國內的矛盾還可以通過不停打仗的方式來化解。

一旦到了和平年代,國內的矛盾必然迅速激化,偌大的帝國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瞬間倒掉。

秦統一天下,成也商鞅,二世而亡,禍在趙高,根在商鞅。

相對於《史記》的記載,《戰國策》中更加簡略,側重於商鞅的記載,沒有提到重點秦孝公,而是對商鞅的生平有了詳細的交代。

為什麼兩位史學家對秦孝公的記載那麼模糊呢,原因在於他們都對秦孝公不瞭解,他們沒有經歷過秦孝公的那段歷史,記載簡略也是理所應當的。

從以上的兩篇記載,我們可以得知秦孝公招賢士,任用商鞅變法,富國強兵,為大秦基業做下了鋪墊,但是除了商鞅變法外,我們對孝公的作為一無所知,孝公的死因在史料上也是相當模糊。從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富國強兵來看,他的確是一位有眼光的明君,但是他的才氣相對於他的後代嬴政來說只不過是杯水車薪,他真的談不上是雄才大略,而僅僅從秦孝公變法說孝公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王,各位吧友有點草率。

東方六國各有變法,僅僅是因為秦人統一了天下,我們才會說孝公是一位天生政客,難道六國變法的國君不是嗎?即便六國被滅,但是魏文侯,韓昭侯,齊威王,燕昭王等等的膽識與智慧真的比秦孝公差嗎?秦孝公變法的決心真的強於六國嗎?從今人的角度上看,我們無法知曉,只有穿越回去,才能瞭解真相。

秦孝公能用變法使弱秦走出函谷,直到一統天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我們從史料上可以看出,孝公的父親秦獻公在位時,秦國與東方最強的魏國多次征戰,魏國就是憑藉李悝變法一步一步走向了巔峰,成為戰國第一霸,秦孝公一繼位的變法完全可能是效仿魏國的變法,秦國的變法與齊國的鄒忌改革,韓國申不害改革幾乎是同一時間段的,秦孝公的變法可以說是順應時代變化的一種措施,天下大勢所變,秦孝公的變法自然應時而生。

歷代史學家曾無數次讚頌過秦始皇,但我從沒看到過有人歌頌秦孝公,原因就在這,秦孝公的作為實在是太少了,後人不瞭解,自從大秦帝國播出後,今人對秦孝公的讚譽而多了很多倍,影視劇和小說的渲染,秦孝公身上的神祕色彩似乎更加凸顯,但是從史料中看,孝公真的沒電視劇中那麼完美。或許當年他真的做過許多不為人知的大事,但今人已經是無法知曉了。

有人還說,秦孝公讓地處西戎的弱秦一統天下,證明了他自己的能力。難道秦國的統一僅僅是孝公的作為嗎?沒有孝公後歷代國君的積澱,秦國早就被淹沒在歷史中了,如果秦人沒有統一,我們如今也不可能如此讚揚秦孝公。

秦孝公是一位明君,但是雄才大略,他算不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