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寶地的秦始皇陵為何使秦二世而亡?

秦始皇陵

說起來,秦始皇陵確實是一塊風水寶地。秦始皇陵墓在臨潼區以東、驪山北麓。作為終南山支脈的驪山在這裡形成環抱之勢,秦始皇陵便處在這群峰環抱之中。秦陵右靠青翠的驪山,左傍如帶的渭河,面前是極為廣闊的原野,綠樹嘉禾,一望無垠。驪道元《水經注》裡說:驪山山南產玉石,北山產黃金,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金、元時期人們總結古代風水學的經驗而寫成的《大漢原陵祕葬經》裡說:“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擇地斬草,冢穴高深。”也就是說,建立墳墓的地方一定要背山靠水,墳墓建在高處,墓穴要儘量挖得深一些。這樣,山環水抱必有“氣”,有“氣”則興旺發達。而且,陵墓在高處,地勢開闊,明堂清亮。這些雖然都是古代堪輿學的觀點,屬於迷信的範疇,但是,從當今環境學的觀點來分析,也是符合科學道理的。當然,秦始皇之所以將驪山選為自己的墓地,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即這裡還是秦王公的墓葬區。古人對先人的葬地非常重視,一般都選擇在國都附近。當年,秦國都在雍城時,秦公的墓地都在雍地。後來,秦的國都由雍城東遷以後,秦王公及族人的墓地也隨之向東遷移。由咸陽向東一直到驪山這一狹長的地帶,是秦建都咸陽後歷代秦王的墓葬區。咸陽有秦文王、秦武王陵,驪山則是秦後期的王陵區域,宣太后、悼太子、孝文王、昭襄王、莊襄公、帝太后等人,都埋葬在這一區域。秦孝公十三年(即公元前350年)在這裡還設立了芷陽邑。秦始皇就是順著這一條基本上自西向東的秦王陵區為自己選定墓址,因為就在他陵墓以西20華里左右,就是他的父親莊襄王的陵墓。按照中國古代的禮法,帝王在那邊剛一即位,這邊馬上就要開始給自己建造陵墓。依照這一禮法,秦始皇陵的開工時間,應是在秦王政元年,即公元前的246年。據司馬遷的《史記·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站在歷史的座標點上來看秦始皇陵,的確有很多“創新”。秦始皇陵及其宏大的規模和建制,都為後來的帝王陵建造“開創了”先河。以封土的形式建造高大的陵冢始於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墓上起墳丘,雖然從春秋末期就開始了,但建得像秦始皇陵如此高大(始建時地面的封土約115.5米,現為近50米)、陵區範圍之廣(秦始皇帝陵區範圍東西南北7.5公里)的還從來沒有過。此後,漢、唐各代的皇帝紛紛仿效。在自己的陵園設立城邑也始於秦始皇。秦始皇陵原名麗山,又稱麗山園。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在陵北設有麗邑,麗邑設有專門管理帝陵區的行政長官。在墓側建寢殿,秦始皇陵也是“首創”。厚葬之風,無法計數的陪葬品,同樣起於秦始皇。《漢書·劉向傳》說秦始皇陵“珍寶之臧,機械之變,棺槨之麗,宮館之盛,不可勝原”。

關於秦始皇及其陵墓,我以為漢代賈山的《至言》描述得最為到位:(秦始皇)“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賦斂重數,百姓任罷,赭衣半道,群盜滿山,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視,傾耳而聽。一夫大謼,天下向應者,陳勝是也。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陽而西至雍,離宮三百,鐘鼓帷帳,不移而具。又為阿房之殿,殿高數十仞,東西五里,南北千步,從車羅騎,四馬騖馳,旌旗不橈。為宮室之麗至於此,使其後世曾不得聚廬而託處焉。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為馳道之麗至於此,使其後世曾不得邪徑而托足焉。死葬於驪山,吏徒數十萬人,曠日十年。下徹三泉合採金石,治銅錮其內,桼塗其外,被以珠玉,飾以翡翠,中成遊觀,上成山林。為葬薶之侈至於此,使其後世曾不得蓬顆蔽冢而託葬焉。秦以熊羆之力,虎狼之心,蠶食諸侯,併吞海內,而不篤禮義,故天殃已加矣。”將生前的榮華帶進墳墓,陵墓的極盡奢華與排場,這一切都肇始於秦始皇。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始皇帝”倒也名副其實。

問題在於,奢華與排場,不是用氣吹出來的,那是需要真金白銀民脂民膏一磚一瓦一點一滴來鑄造的,而且,還需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秦陵的修建時間前前後後總共持續了38年。陵址選定後,便開始按照規劃修建。修建陵墓的主持人是當時的相邦,所以,從呂不韋到李斯,總共有五任宰相都曾主持過這一浩大的工程。從贏政做了秦王的公元前246年開始動工,到秦統一全國之後,更是大量地徵集民夫來修建皇帝死後的房屋,最多的時候徵調了72萬人。想一想,秦當時人口約2000萬,男人以一半計算,而男性勞動力不會超過700萬人,72萬人可是全國勞力的十分之一強啊!

勞民傷財,生民塗炭,民怨沸騰,導致了秦王朝超級短命,二世則亡。秦始皇想讓江山千代萬代在自己的子孫手中傳下去,終歸是黃粱美夢!

風水寶地的秦始皇陵為何使秦二世而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