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國古代史的人大約都知道,那裡有一個所謂500個的“怪圈”,最早是由孟子提出來的:“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意思是:每隔五百年一定有一位聖明君王興起,這期間也一定會有傑出的人才出現。後來的史學家按這句話的尺度,對多少有些漫長的中國古代史進行了丈量,結果發現,這把尺子雖不一定是準的,但大致範圍沒錯。有人發現是500多年、有人發現是600多年、有人發現是700多年,進而讓這種說法成了一個非常非常有意意思的話題,甚至被當作一種預言,而在整個古代史上也沒有人能夠逃脫。

我們發現,古代在大約在500年前後,北方就會總有大的氣候的變化,風調雨順、氣候溫和是草原民族的興起,雷電雪災、氣候寒冷是草原民族的衰敗甚至使其政權滅亡,從匈奴到蒙古、滿清大約都是這樣的。而中原王朝在伴隨著草原民族的興衰走出一些有作為的皇帝之外,還有一個亦很有意思的現象,即在中原的皇帝中,越向西而行的,就會越有作為,有的甚至可以被稱為千古一帝。現在,我們就將它一一列舉出來,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他們是誰?

古代西北有什麼神祕的?這6位皇帝因為來過西北,都幹成了大事!

1. 秦始皇。上任之後首次出巡,咸陽皇宮裡的秦始皇就跑到今天甘肅寧夏一帶來了,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這次出巡做了如此記載:“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回中即是歷史上的回中道,是連接關中平原和黃土高原的交通要道。南端起今陝西省隴縣北,沿北河經溫水鎮、火燒寨鎮、新集川鎮東部入甘肅神峪河鄉下關村後向東經東華鎮到達平涼的四十里鋪,過鎮原、新城鎮、寧夏彭陽縣、白陽鎮和古城鎮,逾蕭關至固原原州區。

秦始皇出巡這裡的目的只有8個字:巡邊、撫民、宣威、祭天。他不僅把這條道走成了通往邊關的通道,而且還有這條道上修了一座宮——回中宮,其位於今陝西省隴縣西北,為秦始皇東歸時必經之地。雖然,此宮於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被匈奴燒燬,但回中道的路線卻被固定了下來,甚至被後的漢武帝修成了一條戰備高速公路。

古代西北有什麼神祕的?這6位皇帝因為來過西北,都幹成了大事!

2.漢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漢武帝初次到雍進行郊祭時,西達隴西,北登固原以南的空桐山,幸甘泉而歸,這是漢武帝首次北巡,為抗擊匈奴作戰略準備。公元前121年,河西大捷,漢武帝設河西四郡。從此,打開了漢朝通西域的道路。其間和其後,漢武帝巡視邊疆,來今甘肅寧夏內蒙古一帶,有近10次之多,其歷史功績因絲綢之路不言而喻。

3.隋煬帝。公元609年初,隋煬帝做出了一個讓朝野都為之震撼的決定,他向文武百官宣佈,說他要西巡河西走廊,並且還要邀請西域諸國的首領在那裡舉行一個盛大的聚會。為了消除吐谷渾對河西走廊的威脅,隋煬帝還要御駕親征,這可以說是一個壯舉,就連漢武帝當時也只是在黃河的岸邊向西進行遠眺。

《隋書》記載,“三月已乙。車駕出巡,四月大獵於隴西,次狄道(今甘肅臨洮),出臨津關(今甘肅永靖)至西平。”這次出巡不僅使隋煬帝成為第一個踏足河西走廊的皇帝,而且邀請各國的首領在中國的領土上舉行聚會,也是自古以來的第一次。很猛。

古代西北有什麼神祕的?這6位皇帝因為來過西北,都幹成了大事!

4.唐太宗。公元629年八月,塞外秋高氣爽,水草豐盈。唐太宗一行離開長安,沿涇水北上。唐太宗出門幹什麼呀?來當天可汗。九月十五日,唐太宗到達靈州(今寧夏靈武)。分佈在寧夏北部及青海、內蒙古各處的鐵勒諸部族首領得知唐王要親自到靈州會見受降,都親自帶隊趕往靈州,或派使節到達。據載,先期到達靈州的鐵勒諸部使者都出城列隊迎接唐太宗,一些人還跳起了歡快的民族舞蹈,而當真正見到唐太宗的那一刻,他們都跪拜山呼“萬歲”、“天可汗”。

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歷史事件,不僅形成了中華多民族融合的基礎,還讓世界至今伴隨著一個關於中國人的名詞——唐人。另據《唐會要》記載:“骨利幹處北方瀚海之北。二俟斤同居。勝兵四千五百。口萬餘人。草多百合。地出名馬。其國北接冰海。晝長夕短。日沒後。天色正曛。煮一羊胛才熟。而東方已曙。蓋近日出之所也。貞觀二十一年正月內附。”意思是,北方有一個叫骨利乾的國家,一萬多人口。國家北接北冰洋。太陽落下去,餘輝還在,煮一個羊肩剛熟,太陽又出來了。貞觀二十一年內附。

古代西北有什麼神祕的?這6位皇帝因為來過西北,都幹成了大事!

骨利幹內附後,意味著唐朝疆域曾到達北極圈,唐朝在那裡設置了一個羈縻州,叫玄闕州,這是唐朝最北的一個州。在玄闕州里可以看到極晝現象。而這在《唐書》、《資治通鑑》中都有體現。

5.明成祖。歷史上,中國古代邊患從來都在北方,且有造成邊將擁兵自重,政局動盪之虞。明成祖定都北京,“天子守邊”因而成為他最鮮明的特質。在未當皇帝前,他便在與蒙古的多次交鋒中成為優秀軍事統帥,當了皇帝后,為了進一步穩定北疆,他經常率師在外遠征蒙古。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逝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但定都北京、天子守邊,成了此後大一統帝國的基礎。

古代西北有什麼神祕的?這6位皇帝因為來過西北,都幹成了大事!

6.康熙帝。康熙三徵噶爾丹是指清軍三次征伐漠西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的歷史事件。據《清實錄》載: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康熙親率大隊人馬出德勝門,沿昌平、宣化府、大同、懷仁、榆林、花馬池進入今寧夏。他的指揮中樞在寧夏,他要前往寧夏督師作戰,因為寧夏距噶爾丹所在的薩克薩特庫裡克較近,從寧夏出兵,可一路速剿噶爾丹。

康熙在寧夏的18天,調集的糧食,僅從水路沿黃河運輸的軍糧就有1.17萬石,從寧夏周圍的陝、甘地區調集到寧夏並運往北方前線的馬和騾子就有1.5萬匹、駱駝1600多峰,這些戰略物資大多也是從橫城上船被運往前線,為平定噶爾丹叛亂提供了足夠的物資。

此戰清朝不僅成功阻止了準噶爾的東進,又將喀爾喀蒙古併入版圖,為乾隆年間平定準噶爾奠定基礎。可以這麼說,這次反對民族分裂的正義戰爭,非常有效地維護了祖國統一。

古代西北有什麼神祕的?這6位皇帝因為來過西北,都幹成了大事!

為什麼要向西?

中國古代史上有作為有皇帝不多,數來數去就那麼幾個。為什麼那些有作為的皇帝會向西呢?這分明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但明成祖的“天子守邊”一定能說清其中道理。

司馬遷說:“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故禹興於西羌,湯起於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興自蜀漢 。”中國在的歷史也一直在反覆印證著這句話。

我們還發現了這樣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或者說法,即古代的皇帝們都把自己比作太陽,太陽自東方升起,而自西方落下。在這些皇帝的西行的歷程裡,我們分明能看到他們對於“日落”的憂慮,比方說,秦始皇沒立後,漢武帝立子殺母,唐太宗、明成祖、康熙帝晚年也一直都在為此事焦慮。

也許,回答古代皇帝為什麼越向西越來有作為,除了地理的因素,用老百姓常說的一句話就夠了——知道太陽如何升起,也應該明白太陽如何落下去。直面憂患,才能創造盛世。日出日落,只需要24小時,而中國古代史上的“日出”與“日落”分明是有些漫長了——500年啊!(文/路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