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州:香山漢墓


在青州市東部譚坊鎮境內有一座山叫香山,山不高也不險峻,海拔僅189米。古代稱“山”或“箕山”。元代於欽《齊乘》記載:“山:府城東五十里。《水經》雲:康浪水出山,堯水逕山東,山在劇縣西南,無事樹木,圓峭孤特。”據清初著名文人安致遠《青社遺聞》記載,此山山石早晚、陰晴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或如黃煤,或如染墨。由於經過幾次造林運動,山石被草木遮蓋,現在已看不到往昔的景色了。此地依山帶水,自古被譽為“篤生偉人”之地。歷史上曾有兩位狀元誕生在這裡。一為宋代“連中三元”官至宰相的王曾;一為明代禮部尚書趙秉忠。故當地有“山鳴,出狀元。”之說。趙秉忠因居住在山之南而自號“陽”。王曾和趙秉忠去世後都歸葬故里,其墓在香山之南。香山之陰還有一座古冢,稱“紀侯冢”或“紀季墓”。相傳為春秋時紀國國君之弟紀季之墓。《光緒益都縣圖志·古蹟志》載:“紀季墓,在城東四十五里香山之陰,《左傳》:‘魯莊公三年(前691年),紀季入齊,蓋卒葬於此。’”。上世紀80年代,文物部門搞野外文物普查,確定此處為一大型墓葬遺址,遂因之以“紀季墓”的名稱公佈為青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山東青州:香山漢墓


陶牛出土現場照片


2006年6月3日,譚坊鎮村民在“紀季墓”附近修路取土過程中,剷車無意中剷出了幾尊彩繪陶俑,當地老百姓叫“童男童女”。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傳到了文物主管部門,青州市文物局馬上派專業人員前往現場勘察,確定出土文物為漢代陶俑,出土地點很可能是主墓室的一個陪葬坑。4日,由山東省考古所、濰坊市博物館、青州博物館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入駐香山進行搶救性發掘。當時正直“三伏”天,為了預防雨季來臨,考古隊在陪葬坑上方搭起了一個約70平米的塑料棚,人在棚下工作常常是汗流浹背。為了加快發掘進度,考古隊人員分為兩組,採取“一條龍”操作方式,取器物——編號——簡單清理與保護——包裝入箱,發掘工作按程序有條不紊地進行,經過兩個半月的艱苦奮戰,8月15日,所有出土文物安全運抵青州博物館,發掘工作勝利結束。

山東青州:香山漢墓


香山漢墓發掘現場


在發掘陪葬坑的同時,對這一區域進行了考古鑽探,基本搞清楚了主墓的形制、規模,並發現陶窯和灰坑各一座。經過普探,確定香山漢墓為“甲”字型大型土坑堅穴墓,墓室呈正方形,邊長35米,墓道開口向北。該墓陪葬fym坑,位於墓道西側,南北長7.3米、東西寬5.1米,深4米。坑內埋藏著大量的以陶質為主的遺物,經過現場發掘分析,遺物均裝在大型的木箱內,為三層疊壓放置,最上面一層置於坑南部,南北寬約2米;第二層齊坑四壁放置;第三層東西北三面亦齊坑放置,唯南部留出約1米的空間,東半部擺放大量的銅鐵兵器,西半部放置一個漆繪小木箱。從發掘跡象看,坑底部事先鋪有一層木炭,坑底部還發現4個柱坑,其柱是為了支撐第二層箱的底板和頂板。

山東青州:香山漢墓


香山漢墓出土的陶製人俑


陪葬品以陶質為主,種類豐富,分佈非常密集。據初步統計,陶器、陶俑的數量約有2000餘件。陶器有成套的禮器,如:鼎、壺、尊和鈁等;有生活用具,如:盆、盤、盒、匜、缽、奩、甑、箕和卮等;陶俑包括犧牲俑、人俑、馬俑。犧牲俑有馬、牛、羊、豬、狗、雞等。人俑有800餘件,可分為騎俑、立俑和一小部女俑。騎俑形體較大,兵俑和女俑形體較小。人俑為前後兩半分別模製,然後又粘和燒製而成,從斷裂處可清楚的看到古代工匠留下的手指印。較大的人俑頭、身、腿腳分別製作粘合。人俑形態逼真,面部刻畫生動傳神,五官、鬍鬚均細細勾勒,筆法嫻熟,線條流暢,說明製作這批陶俑的畫工技藝高超,不是一般的工匠。身上服飾顏色大部分保存完整,鮮豔奪目,宛若新作。有紫、粉紅、黃、粉青、黑色等。人俑由於身份不同表現在冠飾、服飾上也有所差異,身份較高的頭戴鵲尾冠,身著大袖長袍,身份較低的兵俑、牽馬俑形體較小,無冠,腦後挽髻,著短袍,裸露雙腿。女俑纖細小巧,髮髻宛然,身姿婀娜。著紅色交領長袍,配以綠色的打結絲帶一直垂至腿部,形象最為楚楚動人。陶馬約350件,按形體可分為大、中、小三種。有棗紅、白、黑、花等數種顏色。其中,配在陶車前面的馬最為高大健碩,共有8匹。拉車馬和騎俑之馬的頭、身、腿、尾等均為分別製作,然後粘和成整體。為了裝配時不致出錯,許多馬頭、馬腿都刻有不同的標記。兵俑的坐騎體量中等,數量最多,彩繪保存較完好。犧牲馬形體較小,為模製一次燒成。馬俑大都做工精良,周身彩繪,馬頭和馬背上繪畫的馬具紋飾線條流暢,清晰可見。陶豬、牛、羊、狗、雞約250件,大多分佈在馬和陶器的間隙中,除第二層西北端有兩排牛外,一般很少看出單獨明確的排列。牛羊肥碩,雞有公雞、母雞,或立或臥,形態各異。陶器種類豐富,數量多達600餘件。殘損較為嚴重,大部分器物上保留紅、白和紫等彩繪,紋飾以捲雲紋、平行條紋和波狀紋為主。其中,有幾件耳杯和卮由於裝在較大的容器內,保存非常完整,色彩紋飾鮮豔如初。陶車發現兩輛,位於底層南部,東西向排列,車前四馬,中間兩匹駕轅。車為單轅,有車衡及兩軛。車轂、輻條作為插件與輪和軸相連,軸為鐵質。陶質車廂,內外皆施彩繪紋飾。陪葬坑底層南部清理出土大量的銅、鐵兵器,由於年代久遠,大部分已鏽結且小於正常尺寸,應為兵馬儀仗俑所佩帶。可能由於當時倉促下葬,沒來得及給兵俑、儀仗俑按插。種類有戈、劍、弩、鏃、矛、環首刀等。其中,出土一種小弩機,銅製,長度約2釐米,體量雖小但部件完整,配以銅質小箭鏃,非常小巧可愛。在兵器周圍,出土不完整的封泥數枚。其中,較完整一枚有“□□行宮”的字樣。

山東青州:香山漢墓


現場保護出土陶馬


山東青州:香山漢墓


香山漢墓出土的陶製禮器


青州香山漢墓陪葬坑出土文物種類豐富,坑內大量的各類陶俑、陶器、兵器同坑分層埋藏較為少見。同時,大量的陶馬、陶俑保留有非常完好的彩繪,紋飾清晰,表現出馬具、馬飾以及人物面貌、冠服等的細節,為研究漢代的物質文化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山東青州:香山漢墓


文物保護專家在實驗室指導工作


從出土文物來看,該墓年代應屬西漢中、前期。從而徹底否定了此墓為紀季墓的說法。由於主墓室沒有發掘,出土封泥又殘缺不全,墓主人的確切身份仍是一個謎。從其地望分析,此地西漢時屬菑川國轄境,東北距其國都劇縣(今昌樂縣城西北,一說為壽光市紀臺)不遠;從墓葬形制分析,該墓為大型“甲”字型墓,具備了高規格墓葬的形制。並且據《宋書》記載,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民焦恭破古冢,得‘玉鎧’。記載中的‘玉鎧’極有可能是玉衣。而根據《後漢書禮儀志》的記載,當時只有皇帝、諸侯王、公主、大貴人死後才能享用玉衣制度,因此,墓主有可能是西漢菑川國的某位國君。陪葬坑中出土的帶有“行宮”字樣的封泥也證明了這一點。(文\劉華國 付 萍 圖片提供\青州市博物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