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有多厲害?看她如何打壓不可一世的鬼子六,比玩權謀狠多了!

清朝 奕訢 慈禧 咸豐 中國歷史 黑句本 2018-11-27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咸豐逃往承德,恭親王奕訢臨危受命,擔任議和大臣。九月十五、十六兩日,奕訢分別與英使、法使簽訂《中英北京條約》與《中法北京條約》,匡正了清廷的江山。

危難時刻,讓核心圈子外的能人去滅燒身大火,咸豐很陰險,也很高明。但咸豐大概也沒料到,奕訢“鬼子六”的名號不是白給的,藉著這留守京城與列強周旋的機會,奕訢不僅擺平了各國洋人,更將參與議和的諸重臣統統籠絡到了自己身邊。

凶險大火沒有燒身,相反卻搞出了自己的政治集團,這讓奕訢在隨後爆發的“辛酉政變”中有了足夠的資本。可以這麼說,沒有奕訢的恭親王身份,沒有奕訢在京城的威望和實力,光靠慈禧拉著慈安,想一舉滅掉咸豐的顧命八大臣幾無成功的可能。

所以說,奕訢是慈禧上位的恩人。

慈禧有多厲害?看她如何打壓不可一世的鬼子六,比玩權謀狠多了!

然而,廟堂之上,靠非正常手段上位的掌權者,其最大的恩人往往會蛻變成最大的威脅,而且要不了多長時間。

這是由廟堂政治的殘酷性決定的,也是由廟堂之上無人情決定的。

慈禧和奕訢這一對皇家叔嫂自然逃不過這樣的廟堂定律。他們同食政變勝利果實的時間並不長,只有三年多一點時間。到了同治四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朝堂風暴頃刻間就打破了面上的和睦共贏。

率先發難的也是後來的絕對贏家,慈禧。

一切塵埃落定後,歷史呈現出的往往都是贏家的視角,誰君誰臣,誰主誰次好像都是天經地義的,但如果拋開勝敗定式,深入到正在演繹的歷史進程中去,一切則一定是微妙的、動盪的乃至難以想象的。

落到慈禧和奕訢身上,雖然君臣之別在那裡擺著,但誰主誰次卻不是面上的秩序可以約定的。具體說,奕訢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議政王”身份佔據朝堂顯位,雄才大略又服眾,慈禧只要軟一軟,久經擠壓必成垂簾後的擺設;反過來,慈禧的手腕足夠硬,既能掩奕訢鋒芒,又敢滅奕訢權勢,那結果必是奕訢淪為沒戲的棋子。

客觀地講,在這場微妙的權爭中,奕訢想壓服慈禧,很難;而慈禧要讓奕訢徹底臣服,亦非容易之事。沒有絕對的強者,這樣的權爭經過拉鋸往往會是彼此妥協,然後分割權利的蛋糕。

但在慈禧那裡,這怎麼可能!

這位主宰清廷江山幾十載的女人只能接受一個結果,奕訢必須徹底臣服在自己的腳下。

慈禧有多厲害?看她如何打壓不可一世的鬼子六,比玩權謀狠多了!

下面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場叔嫂間的權爭,慈禧這個女人究竟有多厲害,這場權爭很具說服力。

在辛酉政變成功後的頭兩三年,奕訢的鋒芒很盛,既是議政王,又是軍機處領班大臣,還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掌舵人,此外還身兼著宗人府宗令以及總管內務府大臣,這些權勢加起來其實就是總攬清廷的內政外交,再朝前走一步,就是攝政王的概念。

慈禧能容得下這個?

在當時,慈禧只能選擇容忍。因為奕訢借議和一事形成的威望太隆重了,政變的功勞太大了,還有更關鍵的,太平天國還沒有剿滅,大清的半壁江山還處在風雨飄搖中。

但即便如此,慈禧在容忍的同時還是展現了她特有的寸步不讓。在任命奕訢為議政王的前前後後,慈禧是連連發出上諭,除了一再言明兩宮太后才是大清朝政的真正主宰,還特別強調了一點,議政王奕訢絕不是鐵板一塊,他若有失,儘可以上奏彈劾。

表面上這是言朝廷的秩序、規矩,其實是借嚴明公正來消解奕訢的權威。

從這就能看出來,慈禧的容忍始終是帶刺的,只要條件成熟了,時機有了,容忍下的刺必將成為揮向奕訢的利劍。

但如日中天的奕訢似乎並不在意這些,在他看來,自己的這個嫂子只是垂簾後的女流,她做的這些不過是面上的虛言,自己議政王的地位她很難撼動。

因為是這樣一個心態,加之奕訢本來就很傲氣,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的做派很自以為是,似乎根本不把慈禧放在眼裡。

關於這一點,很多的清人筆記都錄入了這樣一幕,與慈禧一起議政時,奕訢常常因意見不合與慈禧大聲爭執。有一回慈禧怒了,質問他,你事事與我為難,信不信我革了你職?

瞧瞧奕訢是什麼懟慈禧的,職你能革,我皇六子的身份你革的了嗎?

這板叫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就差說當初的帝位應是我的了。

然而,讓奕訢沒想到的是,慈禧的一時之忍不過是待機而發。

慈禧有多厲害?看她如何打壓不可一世的鬼子六,比玩權謀狠多了!

同治三年七月,曾國藩統帥的湘軍最終攻陷太平天國都城天京。對慈禧而言,此役之後,大清的江山穩了,自己最大的心病去掉了,環伺內外,放手收拾奕訢的前提應該具備了。

但想歸想,真要放手去幹,慈禧面臨的困難不小。一來,奕訢在小節上雖有不檢點之處,但大的實的把柄,幾乎沒有;二來,剿滅太平天國後,奕訢的威望更高了,尤其曾國藩這批中興漢臣均是很看重朝中的這位議政王;三來,奕訢還有洋人的支持。

但慈禧的厲害之處恰恰在這裡,困難不僅沒讓她猶豫退縮,相反,越困難,這個女人越強硬、決絕。

可幾無下手的機會,慈禧又能怎麼辦呢?

慈禧的答案是,狠人有時候就要敢幹那捕風捉影之事。

打定收拾奕訢的決心後,慈禧開始有意識地散播對奕訢的不滿,這麼做,目的只有一個,引出朝中的小人,然後借小人的邀功撕咬來收拾奕訢。

這一招果然奏效。不久,跟安德海相熟的朝中小人蔡壽祺探知了慈禧的心思,就這樣,針對奕訢的彈劾開始了。

蔡壽祺的彈劾很狡猾,這傢伙先是拐彎抹角地上了一道指責湘軍攻克天京有諸多不實之處,軍機處對此應該負責的奏摺,影射恭親王但不點名,為得是投石問路。見慈禧將這份奏摺留中不發後,蔡壽祺立刻明白了慈禧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於是一道直接彈劾奕訢的奏摺跟著就遞了上來。

這道彈劾奏摺很誇張,捕風捉影地給奕訢羅列了幾大罪狀——攬權納賄,徇私驕盈等等。

接到這份奏摺後,借議政的機會,慈禧想給奕訢來了下馬威,於是說,有人彈劾你。

但奕訢的反應很硬,他沒有下跪請罪之類的示弱舉動,而是生硬地反問了一句,誰彈劾我?

這幾乎就是頂牛了,慈禧很生氣,跟著從牙縫中擠出了三個字,蔡壽祺。

奕訢一聽,當場不屑地說,小人言。

此話一出,兩人不歡而散。

見奕訢沒有示弱的意思,慈禧開始用女人的手腕。她繞開軍機處,直接召見內閣諸臣,當著內閣諸臣的面,慈禧祭出了眼淚,她說,議政王驕縱攬權,欺負孤兒寡母,現如今有人彈劾,此事該怎麼議?

這是放信號,也是要支持。

但見到彈劾奕訢的罪狀盡是捕風捉影之詞,內閣老油條們不敢表態,先說應先查實,查無實據後跟著就把皮球踢還給了慈禧。

慈禧如此興師問罪,雖然沒有獲得朝臣的一致力挺,但也造成了人盡皆知的效果。說的通俗點,這就是潑汙水,只要奕訢沒有強力去汙的硬氣,這一身的汙水就能折了他的銳氣。

慈禧敢這麼幹,與其說是玩權謀,不如說是關鍵時刻敢去拿捏人。

廟堂上的狠角色一定都是眼光毒辣的主。奕訢號稱“鬼子六”,換成另一個說法就是這人很八面玲瓏,但骨子裡卻並不狠硬,慈禧大概是看準了這一點,所以在潑完汙水後,她並沒有給奕訢喘息的機會,而是爭分奪秒地來了招更狠的。

慈禧本人的漢語水平根本不能寫像樣的上諭,但為了不與朝臣囉嗦,以達到一舉擊倒奕訢的效果,她竟親自動手寫了個言辭激烈,錯字有十好幾個的上諭。

上諭寫好後,慈禧絲毫不顧自雍正朝就有的祖制——軍國大事要經軍機處,她是怎麼幹的呢?經內閣,明發上諭,不管質疑的壓力有多大,先把制裁奕訢搞成天下皆知的事實再說。

就這樣,一夜之間,權傾朝野的議政王被一擼到底,什麼議政王頭銜,統統收回。

消息一傳開,舉朝震動,從王公重臣到封疆大吏紛紛為奕訢鳴不平,但慈禧在巨大的壓力面前卻是紋絲不動。

四十天後,在惇親王的求情下,慈禧最終見了屢次要來申辯的奕訢。然而,當見到慈禧的時候,奕訢申辯的底氣早已消磨殆盡,史書上說他是長跪不起,痛哭流涕。

可以這麼說,這一跪是奕訢宦海生涯的分水嶺,從此之後,在慈禧面前,他再無叫板的資格,只剩下唯命是從的臣服。

見奕訢已俯首稱臣,慈禧向後退了一步,但退得極有限度,其他的官職可以還給你,但議政王的頭銜再沒有了。

也就是說,兩宮垂簾,親王議政的共治局面絕不可能再出現了。

慈禧有多厲害?看她如何打壓不可一世的鬼子六,比玩權謀狠多了!

這是一次不見刀光劍影但見人心幾何的較量,慈禧的突然變臉,捕風捉影,強硬決絕幾乎達到了讓人不寒而慄的效果。

誇張點說,這無異於誅心。

評價奕訢,多有這樣的說法,經慈禧這次沉重打擊後,奕訢雖然依舊活躍在晚清的政治舞臺上,但其人的銳氣卻是越來越少,到最後面對慈禧的時候甚至有些首鼠兩端。

慈安活著的時候,他多少好一些,至少還聯合慈安殺過慈禧身邊的紅人安德海。但自慈安死後,他的果敢與銳氣幾乎就一點不剩了,慈禧在他那裡,先如一把讓他臣服的刀,後如一塊磨光他銳氣的硬石。

可即便如此,到光緒要親政的時候,慈禧依舊沒有放過他,因為她絕不允許奕訢有任何藉機重新掌權的機會。

這就是慈禧能長久掌權的關鍵,絲毫不允許手裡的權利隱含一絲一毫的威脅或者隱患。

光緒十年,藉著中法戰爭失利,慈禧故伎重演,以“萎靡因循”、不作為對不起祖宗為由,再次將奕訢一擼到底。

據說慈禧召見奕訢,問他對法該戰該和時,曾經的“鬼子六”跪在地上長達一個半小時,嘴裡只唯唯諾諾地說太后的壽辰要到了——

殺一個人有時候不算狠,讓一個曾經不可一世的人如此臣服才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