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古都裡的“滿城”——開封裡城大院

清朝 馮玉祥 中國歷史 康熙 福貝勒府 福貝勒府 2017-09-07

三百年並不如煙,五千字且聽道來

作者按:開封駐防滿城始落成並駐防自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2017年的春天,我與開封駐防滿城“裡城”原址範圍內的滿、蒙聚居區“裡城大院”結緣。2017年的夏天,我在裡城大院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居住觀察。開封古城規劃以“新宋都”旅遊為主,裡城大院位於中心旅遊點龍亭景區的東北角,地處棚戶區拆遷地塊,但這裡的滿、蒙族人並不想搬離世居地,他們還希望繼續聚居。本系列報道是在我一個月的居住觀察基礎上寫作而成。稍晚時候,我將再次在裡城大院居住觀察,對這一都市聚居“滿城”,有待進一步瞭解與研究。

河南古都裡的“滿城”——開封裡城大院

開封“滿城”裡城大院系列報道(一)

最後的都市聚居“滿城”——開封裡城大院

“滿城”作為清代八旗駐防的標誌,是清代政治軍事文化的重要特徵,也是昔日駐防地滿族人口的重要來源。昔日處於都市的滿城舊址,旗人後代基本上都已經散居於漢族中,或是隻有文物遺蹟,只能睹物思史,或者是物非人散,令人悵然。清史專家劉小萌在《旗人史話》一書末了,他寫下了“各地的旗營滿城形同虛設,二三百年聚集而居的旗人迅速散佈於民間,與漢人完全雜居起來。”

駐防旗人後代在都市聚居真的已經不存在了嗎?在河南省開封市古城內,有一處叫做裡城大院的地點,卻在歷史變革後在原“滿城”範圍內保留聚居快三百年了。根據初步統計,裡城大院有52戶家庭,299人,其中滿族家庭46戶,蒙族家庭5戶,漢族家庭1戶,滿、蒙家庭比例達98%,其中滿族家庭佔88%,被開封市政府定為“滿、蒙民族聚居區”。這一旗人後代都市聚居區得以保留,得益於開封市地方史的機緣巧合,也得益於新中國的民族政策,本文就說說從“駐防滿城”到“裡城大院”的來龍去脈。

開封駐防滿城“裡城”

康熙年間,開封是河南的首府,地處中原腹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因此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河南巡撫楊宗義奏請在開封設置八旗駐防。康熙帝命兵部等衙門議奏後認為:“河南地接六省,應設八旗滿洲、蒙古馬兵六百名,鳥槍兵二百名,駐紮開封府。”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在開封城內西北隅,“築造滿城一座,周圍六裡,四面土牆高一丈,東西南三門”,南門為城的正門,東西門為側門,建造八旗駐防兵丁匠役等房二千五百八十四間,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開始正式駐防八旗官兵。旗營駐軍除滿洲八旗外,還有東蒙古(俗稱左翼),西蒙古(俗稱右翼)。根據《開封文史資料》所述,這是開封市滿族、蒙古族的來源。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開封駐防旗兵由三年換防改為定防,八旗官兵家眷亦隨軍遷城內並定居下來,駐防兵丁約1000人,家屬約4000人,總人口約5000人。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在周王府煤山舊址上,建萬壽亭,內置皇帝牌位,每逢節日到此朝賀,因此煤山改名為“龍亭山”,簡稱“龍亭”。開封滿城位於龍亭後,昔日有路可直達龍亭,因建於開封城牆內北側,故又將其稱為“裡城”。

乾隆中葉以來,八旗生計問題日益嚴峻,清末廢除八旗制度的呼聲日益增高。慈禧太后在1907年頒佈諭令決定逐步解散各地駐防八旗,要求各地重置旗地務農安置,但是這對於沒有土地或牧場,又無力購買土地的開封駐防而言並不現實。開封駐防開始尋求自救措施,此前已經建立了工藝局、織布局、養蠶局以提供職業培訓,有800餘名旗兵接受了培訓。他們還進行了教育改革,設立了滿族小學堂。

修建龍亭及建造滿城的歷史記載於《清聖祖實錄》、《欽定八旗通志》、《開封簡志》、《龍亭區志》、《開封市地名詞條選編》之中,並以“開封的最早的八旗駐軍”記錄於“龍亭區的開封之最”介紹,開封市滿、蒙族來源、“最早的滿族”、“第一所滿族小學堂”記載於《開封文史資料》。

河南古都裡的“滿城”——開封裡城大院

1914年開封府城之圖

(來源:《開封市土地誌》)

馮玉祥遣散旗營

由於清帝遜位時與民國政府簽訂的“優待條件”協議,因此旗人的糧食和俸祿沒有在清滅亡後立即停發,但是其他地方的旗營陸續斷絕了糧食和俸祿,但裡城人郝敏堅回憶,據說唯獨開封駐防旗人的錢糧一直髮放到1922年馮玉祥遣散旗營,據說這是因為河南督軍趙倜原是毅軍的老底子的緣故。

民國十一年(1922年)5月,馮玉祥任河南督軍時對駐防滿城採取遣散措施。當時,馮玉祥採取了三條措施:一、發給遷移費,令旗營中的滿、蒙族人拆走自己住的房屋,不拆者,每間給10元。佐領等官員的住房,仍由他們自行拆賣;二、統鎮府衙門、小學堂等公益事業用房一律歸公;三、將青少年一千來人,分到鄭州豫豐紗廠做工。令成年人帶其家人老小遷到通許、陳留、杞縣等地,分田務農。

1922年,馮玉祥將滿城拆除,改建為兵營和飛機場,當時有房3120間。1932年為了召開“華北運動會”,又在原“裡城”範圍建設體育場,名為“華北運動場”,即現今開封市人民體育場所在地。

以上歷史記載於《龍亭區志》、《開封文史資料》、《開封市地名詞條選編》、《馮玉祥在開封》、《開封市房地產志》。

河南古都裡的“滿城”——開封裡城大院

馮玉祥遣散旗營示意圖

旗人重返“裡城”原址聚居

幾個月後,馮玉祥將軍調任陸軍檢閱使,離豫赴京任職,張福來擔任河南督軍。“裡城”遷出的旗人,長期靠清政府供給的兵餉維生,不習慣耕田種地和做工,青少年不堪忍受工廠的剝削,加上對故土的思念,不久,很多滿、蒙旗人在隨後的一段時間裡陸續返回開封,在“裡城”原址範圍內聚居。但此時滿城已被拆除,旗人無處安身,只好在舊地搭建窩棚聚居,以刮鹽土、賣煤土、熬硝鹼,賣苦力拉車、討飯為生,生活極其困苦。這種狀況直到新中國成立才有所改善。

1924年,知名學者開封滿族人、中國現代生物學奠基人翟秉志先生從南京回到開封,目睹旗人的窘迫生活,以滿、蒙古族人的名義向政府和社會各界呼籲救濟,政府和各公益事業團體捐助了一筆經費,蓋了一百多間房屋供滿、蒙古族人居住,形成了滿、蒙民族聚居點,就是今日之裡城大院。此後隨著滿、蒙族人生活條件的改善,裡城大院的房屋經過多次翻建,目前的住宅為二至三層磚混房屋的院落。

清代駐防滿城“裡城”東起臨水宮(今二十八中地址),西抵文昌后街,南到體育場前東西馬路,北達城牆。裡城大院的規模已遠非當時駐防滿城的舊觀,只能算作“裡城”原址範圍內南部一隅,在開封市體育場以東,北支河以西,龍亭北路以北。根據1948年的開封市城關區全圖顯示,原“裡城”範圍內,除了居民區外,還有操場、營房、華北運動場、造林場等場所。

以上歷史記載於《龍亭區志》、《開封文史資料》、《開封市地名詞條選編》、《開封市土地誌》。

河南古都裡的“滿城”——開封裡城大院

1948年開封市城關區全圖(來源:《開封市土地誌》)

河南古都裡的“滿城”——開封裡城大院

清代“裡城”範圍與今裡城大院位置示意圖

開封市滿、蒙民族聚居區“裡城大院”

1949年建國後,開封市政府將裡城大院定為地名,並且在地方誌中寫明“裡城大院是滿、蒙聚居區”,因此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民族政策的關懷與扶助。

建國後,在黨和政府的民族團結政策的影響下,全社會不再歧視滿族人了,滿族人也不用再隱姓埋名了。開封市委市政府大力扶助滿、蒙族人,窮苦滿、蒙族人得到了市統戰部、市民委救濟金的救助。政府還幫助滿、蒙族人自力更生,通過組織生產、集體識字,使得滿、蒙族人的生活得到了徹底的改善。結合解放前滿、蒙族人以熬硝鹼、織襪子為生的現實,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政府帶領滿、蒙族人成立了少數民族硝鹼組和少數民族編織組,在裡城大院中進行生產自救,此後在工廠化過程中在裡城大院附近辦起來的化工廠、絲織廠。1957年,政府組織成立了滿蒙族黃紙生產組,後來發展為國營開封市造紙廠,並且生產了河南省第一張新聞紙。很多從舊社會熬過來的裡城大院的滿、蒙族人在周邊的工廠有了工作,他們的後代也當上了工人,徹底解決了溫飽與就業問題,自辛亥革命以來近40年的戰亂、饑荒、要飯、賣煤土的日子,終於一去不復返了。改革開放以後,這些國營工廠相繼停產。這些工廠的設立與這一地區的滿、蒙族人的生計改善有關,這段歷史記錄了裡城大院及其周邊聚居的滿、蒙族人重獲新生的故事。

除了解決生計問題,新中國的民族平等政策還給予了滿、蒙族人的參政議政的權利,裡城大院出了好幾位民族代表,通過向上級反映民生問題,為裡城大院修了路燈、安裝了自來水、平整了路面,還得到了去北京、新疆與各兄弟民族交流的機會。

我在裡城大院的切身感受是,辛亥革命後,大多數旗人的生活非常艱難,他們所受的苦是我們這一代所從未體會的,聽了大院老人的故事,我知道了為什麼滿、蒙族人真心歌頌新中國的好政策,為什麼這些政府關心滿、蒙民族的故事會變成裡城大院滿、蒙族家庭美好的記憶。

以上歷史記載於《龍亭區志》、《開封文史資料》、《開封市地名詞條選編》。

河南古都裡的“滿城”——開封裡城大院

開封市1991年城區地圖

最後的都市聚居“滿城”

——開封裡城大院會拆散嗎?

“滿城”是一個歷史概念,是指清代八旗駐防城,特定區域內居住著八旗子弟,形成了獨特的旗人文化。此處說“裡城大院”是最後的都市聚居“滿城”,有兩個歷史延續的意義。第一,族群的歷史延續。清代的旗人群體與新中國的滿族有歷史聯繫。從裡城大院的歷史看,這裡居住的滿、蒙族人是開封駐防滿城旗人的後代,部分老人仍然有關於駐防旗人生活的記憶,大院內的滿、蒙族人的生活仍然體現著旗人文化的影響。第二,都市聚居的歷史延續。裡城大院位於開封駐防滿城原址範圍內,與駐防滿城一樣,在特定區域內,滿、蒙族集中居住。52戶居民中,98%是滿、蒙族家庭,而88%是滿族家庭。當然,此處我用的是滿、蒙家庭,因為幾乎所有家庭都是男方是滿族或蒙古族,女方是漢族,子女登記為滿族或蒙古族的情況,但是人口中滿族、蒙古族成分顯著,這也是開封市政府將裡城大院確定為滿、蒙民族聚居區的重要原因。因此可以說,裡城大院是開封市滿、蒙族的世居地,是記載開封市滿、蒙族來源與變遷的歷史文化遺產地。

與只有文物遺蹟,或者是物非人散的昔日“駐防滿城”不同,因為開封地方史的機緣巧合,在原“裡城”範圍內的“裡城大院”仍然保留著旗人後代的集中居住。雖然文物遺蹟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對於歷史文化的傳承而言,究竟是人更重要?還是物更重要?這值得我們思考。顯然,我看到,在“新宋都”的城市規劃下,開封市復建了許多北宋的人文景觀。北宋在開封定都168年(960年—1127年),而“裡城”駐防滿城則在開封古城內存在過203年(1720年—1922年),清代對開封市的民俗文化影響深遠。所以說,“裡城”及旗人文化記載著開封市滿、蒙族來源的歷史,是開封市清代歷史中重要的一頁。而作為歷史延續的“裡城大院”的故事更是集中體現了新中國開封市滿、蒙族翻身做主人的歷史,那麼為什麼不能有一處“新裡城”人文景觀,體現開封市八朝古都的歷史層次感,向世界講述開封市滿、蒙族的故事呢?

2012年,開封市推進古城區的“兩改一建”,即老城區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裡城大院位於政府規劃的古城改造一號地塊內(龍亭北路以北,鐵塔西街以南),居民當時被規劃異地拆遷安置到北郊的保障房中。2014年8月,經過裡城大院群眾向政府反映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情況,爭取到了暫停拆遷的結果。接著,大院人在《開封日報》2015年4月的報道中讀到,同時在龍亭區政府網站看到了好消息,《開封市龍亭區宋都名勝文化旅遊特色商業區發展規劃(2012—2020)》提出,歷史上的“裡城”所處的龍亭區北區將規劃為皇家文化體驗區,以艮嶽宋代園林、八旗巷為主,其中八旗巷將建設八旗文化體驗區,與艮嶽項目已經融資4.5億元相比,政府說八旗巷項目正在有序推進中。“艮嶽”是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崇拜神霄派道教文化而建造的園林,除文字記載外無畫作留存,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後被拆毀。2015年9月,水系及艮嶽園林博物館項目已經開工。

自2014年8月暫停拆遷已經三年過去了,並沒有任何關於“八旗巷”項目的消息。開封市依然在大張旗鼓地建設“新宋都”,並且要求在2020年前完成棚戶區改造,不禁讓裡城大院的滿、蒙族人又擔心起來,“裡城大院”這一歷史遺留與世居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拆遷與保留仍然是一個未知數。天波楊府、龍亭公園、鐵塔公園、大宋武俠城、艮嶽園林,這些大宋人文景觀就在裡城大院周邊,而且建設速度很快,“裡城”這一清代歷史被包圍在大宋想象中。裡城大院是否會像“成都滿城”一樣因為旅遊規劃而被拆散?政府規劃的“八旗巷”推進得怎麼樣啦?他們依然在等待中。但是他們期待著影響開封200年的八旗文化在“裡城”原址保留,並且讓滿、蒙族旗人後代可以參與到八旗文化體驗的營造中,讓開封市滿、蒙民族歷史與駐防滿城歷史、八旗文化相輔相成。

河南古都裡的“滿城”——開封裡城大院

開封市龍亭區人民政府網站組圖1:五大功能區

河南古都裡的“滿城”——開封裡城大院

開封市龍亭區人民政府網站組圖2:

北區——皇家文化體驗區 之 八旗巷文化體驗區

河南古都裡的“滿城”——開封裡城大院

開封市龍亭區人民政府網站組圖3:

北區——皇家文化體驗區 之 八旗巷文化體驗區

作者樑豔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