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為政當志在必為

清朝 經濟 劉禹錫 狄仁傑 陳宏謀 求是網 2019-02-28
「聲音」為政當志在必為

●不論是早出晚歸、操勞辛苦,還是遭遇急難險重、焦頭爛額,都不要將其看作負擔,而要將其視作一種鍛鍊、一種提高、一種成長,練就出為人民服務的寬肩膀、硬腳板、強體魄。

清代陳宏謀在《從政遺規》一書中講道:“君子當官任職,不計難易,所計者是非耳。而志在必為,故動而成功。小人苟祿營私,擇己利便,而多所避就,故用必敗事。”

其含義是,賢能的君子當官做事,不計較事情的難易,只在乎事情的本質,正因其不計難易、志在必為,才能獲得成功。相反,有的人做官則是趨利避害,處處為自己精心設計,這樣的人即便得到任用也不會有所作為。

這啟示我們,為官者要勇擔事、幹成事、辦好事,要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切實提升——為政當志在必為。

為政當志在必為,就要勇於擔當,遇事不躲避。“為官避事平生恥”,這一信條為不少古代官員所踐行。如,被後世稱作“唐室砥柱”的狄仁傑,為官勤勉盡職、夙夜在公,憑藉著積極作為贏得了百姓的讚譽。在其任職大理丞期間,僅一年就判決了以前積壓的幾千件案子,牽涉到一萬七千人。並且這些案子判決結束後,竟然沒有一人喊冤。再如,唐代大文豪劉禹錫曾擔任監察御史,在其為官期間雖屢遭貶謫,但勤政為民之心始終不變。從開倉賑饑到免賦減役,從重土愛民到興教重學,從探問農耕到教澤百姓……不論身處何方,劉禹錫都勇於擔當、積極作為。

為政當志在必為,就必須善於打破固有觀念和條條框框限制,敢為天下先,勇於闖出一條新路。原義烏縣委書記謝高華,以巨大的勇氣和犀利的商業眼光,打破舊有規章的束縛,敢於改革勇於創新,首創提出“興商建縣”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為小商小販在路邊擺攤賣貨撐腰,在其精心培育下催生出有名的“義烏小商品市場”。原蛇口工業區管委會主任袁庚,更是大膽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一打破舊有思維的改革口號,在蛇口荒灘上展開了大膽探索和試驗,創辦起我國第一個外向型經濟開發區——蛇口工業區,等等。正因為他們志在必為又大膽創新,才能夠在改革開放的歷史大潮中創造出輝煌業績。

為政當志在必為,有時還需要在公與私的交鋒面前,樂於奉獻,甚至犧牲掉自己的利益。三國時期魏國大臣王觀,在任職涿郡太守時,遇上朝廷要求各郡縣按照經濟社會狀況上報等次。朝廷將全國郡縣分為劇、中、平三個等次,被評為劇等的郡縣在勞役賦稅上有所減免,但要求太守將兒子送到京城作人質。對此,主辦官員想把涿郡劃為中或平,王觀則是斷然拒絕。在他看來,為官就是要為百姓服務的,既然將涿郡定為劇等有利於降低賦稅、有利於減輕百姓負擔,又怎能為了一己之私利而有負於一郡的百姓呢?最終他上報涿郡為邊境劇郡,然後把自己的獨生子送到魏都鄴城為人質。

清代聶繼模在《誡子書》中這樣說:“山僻知縣,事簡責輕,最足鈍人志氣,須時時將此心提醒激發。無事尋出有事,有事終歸無事。”這段話對當下也頗有借鑑意義,意在勸誡為官者不要因為地方偏僻、任務繁瑣,就漸漸消磨了積極有為的進取心態。

對黨員幹部來說,不論是早出晚歸、操勞辛苦,還是遭遇急難險重、焦頭爛額,都不要將其看作負擔,而要將其視作一種鍛鍊、一種提高、一種成長,練就出為人民服務的寬肩膀、硬腳板、強體魄。

「聲音」為政當志在必為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