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條約》——清朝為何打了勝仗還要割地

文: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學歷史的時候,我們都看過這麼一段,就是在清朝康熙在位時期,國家不穩,各地戰爭頻發,康熙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平定戰爭上,其中就有一場與沙俄的戰爭。當時的沙俄在黑龍江流域不斷作亂,侵佔我國領土,終於在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率軍親征,經過幾年的角逐,清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康熙二十八年,清政府與沙俄雙方於尼布楚進行談判,最終雙方達成一致,清政府割讓貝加爾湖以東的尼布楚之地,而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地區歸中國所有。看到這你可能就會覺得奇怪了,明明清朝打贏了啊,怎麼還要割讓土地,沙俄很強大嗎,怎麼清朝那麼窩囊呢?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就要回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看看這看似是不平等條約是怎麼簽訂的。

《尼布楚條約》——清朝為何打了勝仗還要割地

沙俄問題由來已久

在元朝時,沙俄只是一個小國,經常被蒙古兵欺負,後來元朝衰落,沙俄才有了喘息的機會,漸漸強盛起來,領土面積一路擴張。清朝初期,中國內部忙於統一,無暇顧忌,沙俄趁機攻佔黑龍江流域的大片領土。滿清入關時期,也曾派兵攻打,但沙俄軍隊十分執著,你搶過來我奪過去,不依不饒。這個期間就像趕蒼蠅一樣,剛把他趕跑,過幾天他又過來了,來的人也不多,打贏了就佔據土地,派兵把守,打不贏就跑,反正就幾百人,真的是趕也趕不走,打也打不死,不堪其擾。

清政府內亂不斷,康熙顯露鋒芒

再來看看滿清這邊,這邊的清朝剛迎來了一位偉大的皇帝——康熙大帝。當然,此時的朝廷內外可不這麼想,為什麼呢,此時的康熙才八歲,睜著無辜的大眼睛就被祖母孝莊太后牽著坐上了龍椅。恐怕此時的大臣心裡也是沒法平靜啊,偌大的一個國家,交到了一個小孩子的手裡,江山才剛剛打下來,還沒穩定,真是天要亡我大清啊,此時的康熙也沒法告訴他們你們的皇帝未來有著怎樣的治世之才。大臣們心思各異,謀反之心未必有,但是一個八歲的孩子,如何服眾,畢竟作為一個普通的成年人,現在讓你去聽一個八歲孩子的指揮,你願意嗎,你肯定不願意啊,一個小孩子懂什麼呀。所以此時的康熙王朝,表面風平浪靜,內裡風起雲湧,一朝不慎,這個國家估計就改朝換姓了。

《尼布楚條約》——清朝為何打了勝仗還要割地

當然朝政在孝莊太后的把持下,四位輔政大臣盡心輔佐,一時相安無事。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未來是什麼樣,還要看小皇帝的。光陰荏苒,小皇帝順利的度過了八年,這年他十六歲,已經迎娶了妻子,但是看著仍然稚嫩。大臣們還不知道,他們看不起的小皇帝將第一次露出他的鋒芒,從此,無人再敢輕視他。

此時的滿清,前朝的殘黨已經清除乾淨,擺在小皇帝面前的問題是日益放肆,想要掌控皇帝的鰲拜。鰲拜就是當初的四大輔臣之一,隨著各自勢力的發展,四位大臣間微妙的平衡被打破,逐漸由鰲拜一家獨大。鰲拜的囂張不是一天兩天了,面對皇帝頤指氣使,想處死誰就處死誰,康熙對於他的“建議”也有過反抗,但最終還是妥協了。除鰲拜是康熙對皇帝權威的第一次嘗試,也是樹立權威的機會,他很聰明的在這次行動中沒有任用老臣,那些大臣走到這一步的都是老奸巨猾,心事重重。康熙很清楚自己要做的事不能靠他們來辦,於是他找了貴族青年,這樣的人,身為貴族,有著自己的傲氣,又年輕氣盛,天不怕地不怕,根本不會不會顧慮得罪鰲拜是什麼下場,同時這樣的年輕人,康熙也指揮得動。於是一次驚心動魄的除鰲拜行動,就這麼有驚無險地完成了,康熙也終於獲得了話語權。

《尼布楚條約》——清朝為何打了勝仗還要割地

這一次行動的勝利也讓康熙意氣風發,壯志凌雲,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撤三藩行動。什麼是藩王,就是地方上的土皇帝啊,掌握著一方的財政、軍隊,且遠在廣東、福建、雲南一帶,這樣的勢力一日不除,康熙就一日難以安枕,所以撤三藩勢在必行。當時的三藩也察覺到了苗頭,於是三藩之首的平西王吳三桂假意上奏主動請求撤藩,想試探皇帝的心思。面對這封奏摺,很多大臣唯唯諾諾,建議皇帝不要撤藩,但皇帝已經決定動手了,看到皇上是要動真格的,這幫朝臣也就立馬換口風,擁護皇帝的決定。而此時遠在雲南的吳三桂收到消息,也是蒙了,我跟你客套客套說撤,你就真撤,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嘛,那也沒辦法了,那就反吧。

《尼布楚條約》——清朝為何打了勝仗還要割地

此時的吳三桂確實勢力極大,所以在雙方博弈的前期,吳三桂處於上風,他的軍隊一路高歌猛進,佔下大片地區。這樣的形式也讓更多人動搖了,改投吳三桂麾下,其中就有吳三桂的養子王輔臣。王輔臣本來是效忠康熙的,他的叛變令康熙壓力驟增,於是康熙當機立斷,派人勸降,承諾只要歸順往事一概不究,且官復原職,由此康熙的大魄力和心胸可見一斑。同時康熙也親自掛帥出征,收復大片失地。戰爭後期,雙方陷入膠著狀態,時間拖得越久,對吳三桂就越不利。就在此時,吳三桂突然病逝,由他的孫子接手。對康熙來說,形勢一片大好,很快叛軍就被平定。這場叛亂,歷時八年結束,此時是康熙二十年。

好了,大患已除,康熙終於可以緩口氣了,大清的江山穩固了,他皇帝的寶座也穩固了。那麼再幹點啥呢,終於,他把目光瞄向了東北,這邊還有幾隻蒼蠅一直嗡嗡的飛個不停呢。他終於騰出手來了。

打了雞血的戰鬥民族

康熙先派人勘察,得知沙俄士兵數並不多,就派大臣前去驅逐。由於沙俄士兵少,清軍很輕鬆就拿下了雅克薩城,沙俄士兵退到尼布楚,清軍推倒沙俄建造的土城,凱旋而歸。但是第二年,沙俄又有兩名首領率軍到達雅克薩,築起土壘,據守於此。清軍再次派兵用大炮轟開了土城,殺死了其中的一位沙俄將領。但是另一位將領仍頑強抵抗,挖地洞,修土壘,於是清軍變成了打地鼠活動。沙俄這一套很像綜合的地道戰游擊戰,這套戰術還真是屢試不爽,清軍一時也沒了辦法。打到這康熙也不想打了,這沒完沒了嘛。此時正好荷蘭的使者在北京,聽說了這事,就主動請纓,願意從中調解。因為清俄雙方語言不通,一直以來也沒法交流,荷蘭使者的建議,正中康熙下懷。於是康熙就寫信給沙俄皇帝,譴責他們無故侵佔我國土地,沙俄皇帝一看,也回信說這都是誤會,都是他們底下人乾的,我都不知道。不管真不知道還是假不知道,既然話都說到明面上了,那也別打打殺殺了,我們坐下來好好談談,這事到底怎麼解決。於是雙方派人到達尼布楚,進行談判。

《尼布楚條約》——清朝為何打了勝仗還要割地

談判過程也不是十分順利,一上來,沙俄代表方就要求以黑龍江為邊界,以南歸清政府,以北歸俄羅斯。清方代表團氣的不行,哪有這個道理,簡直胡攪蠻纏。清政府一口拒絕,要求將俄方佔領的黑龍江一帶及貝加爾湖都歸清政府所有。雙方都分毫不讓,第一次談判也就不歡而散。第二天接著談,清方試著做妥協,打算以尼布楚為邊界,俄方還是不同意,清方又被氣走,這第二次又失敗了。第三次,清方再退,俄方還是不同意,清方一下暴走了,談什麼談,不談了,打吧,我又不怕你。俄方一看這是要來真的啊,也就慫了,畢竟是受命來談判的,又立馬變臉說別啊,那不行就按照你們說的來吧。雙方這才算談下來了,簽訂了條約,也就是尼布楚條約。這份條約明確了雙方的邊境劃分,允許自由貿易,且不再興戰火。到此雙方的協議總算完成了,但是回頭看看整個過程,是不是很像菜市場買菜買菜的大媽們呢。首先一方提出一個令人咋舌的高價,另一方再提出一個不可思議的低價,然後雙方再討價還價:你給我便宜點,那行,那就便宜點,不行,得再便宜點,行吧行吧,再給你便宜點好吧,不行,還得便宜點,你到底買不買,再低我不賣了,哎別別別,我買我買。是不是一般無二?

《尼布楚條約》——清朝為何打了勝仗還要割地

看到這也不難理解清政府怎麼會答應籤這樣一份條約了,遇到這樣一個對手,蠻橫不講道理,又死纏爛打,你說換了你你要怎麼辦。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定的妥協讓步可以換來邊境的長治久安,也未嘗不可。那看到這你可能會說那我們的國土就這樣拱手讓人嗎,但其實這也是一筆糊塗賬,畢竟在當時的條件下,也沒有像今天的地圖,可以清晰明確的劃分國土,邊疆地區,今天你佔這一塊,明天我又佔過來,誰說都有理,怎麼判?是也好,非也好,清政府選擇用妥協換來邊境百餘年的安寧也是歷史的一個進程。

參考資料:

蔡東藩《清史》

東籬子《清朝絕對很有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