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鰲拜對施琅用而棄置,殊不知康熙待其建大功後,出言更加惡毒

清朝 康熙 鰲拜 施琅 中國古代史 以禮觀書 2018-12-17

向敬之

康熙元年七月戊戌,施琅由同安總兵升任福建水師提督。

八年前,他是作為鄭氏政權直追猛打的叛逃者,投效敵國,掌握的軍事機密也就是他的投名狀。

但是,由於執掌皇權的順治帝對他興趣不濃,也就長期閒置。順治死後,以輔政大臣之名進入最高權力機構的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都屬於鷹派人物。除蘇克薩哈外,索尼等兩黃旗大臣,曾經面對攝政睿親王多爾袞的淫威,誓死不屈。蘇克薩哈也曾坐鎮湖南,多次擊敗投效南明永曆帝的張獻忠猛將劉文秀。此四人主持大清軍政,哪還怕小打小鬧玩襲擾戰的鄭成功、鄭錦父子。

他們力主對臺武力征服。

都說鰲拜對施琅用而棄置,殊不知康熙待其建大功後,出言更加惡毒

《康熙王朝》四輔臣劇照

就在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的十四天前,四輔臣責成兵部會同兼管戶部的內國史院大學士蘇納海、吏部尚書車克迅速議定組建浙江水師和福建水師衙門方案報批。四輔臣的指示是,兩處各設提督一員、總兵二人,統兵一萬。

浙江水師的主要任務,為防守和迫降南明兵部左侍郎加尚書銜的張煌言,即寫了十首《建夷宮詞》,嘲諷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的那位著名的輿論戰高手。

而熟習海務的施琅,則專司臺灣鄭氏政權,並被升為右都督。這是清沿明制的舊軍職,意在將水師提督進行高配,以示朝廷的重視。

隨即,施琅遣軍擊敗鄭錦進攻海澄的軍隊,並上書清廷,要求乘勝進取,將臺灣納入清朝的版圖。

雖然得到了四輔臣的支持,施琅被封靖海將軍,但他多次為復臺上書獻策,如何打擊據守臺灣的鄭氏家族,都沒得到朝廷的反應,甚至被裁汰水師提督,調北京任內大臣。

都說鰲拜對施琅用而棄置,殊不知康熙待其建大功後,出言更加惡毒

《康熙王朝》鰲拜威逼康熙

四輔臣時期,鰲拜把持朝政,主持軍務,主張對臺用兵,於康熙三年命施琅統領水師,前往征剿臺灣鄭氏政權,但三年後,又在施琅所陳的《邊患宜靖疏》上批示:“渡海進剿臺灣逆賊,關係重大不便遙定。著提督施琅作速來京,面行奏明所見,以便定奪。其施琅之缺,著施琅自行擇人暫令代管。兵部知道。”(施琅《靖海紀事》捲上《邊患宜靖疏》)

施琅被召入京師,授為內大臣,編入內務府鑲黃旗漢軍。

鰲拜改變了對臺策略,要對鄭錦進行招撫,施琅雖有收臺之志,卻迫於權勢而無可奈何。

施琅《靖海紀事》捲上有時人曾炳、林麟焻敘言為證。

曾敘雲:“公時以內大臣奉朝請,即慨然有澄清之志。每蒿目時艱,歔欷扼腕,聲淚俱下;忠孝之性,其天植也。時吾閩先生人士在都者,群詣公,私請平海方略。公指畫明悉,凡征戰機宜,以及絕島巨浸、險阻厄塞之處,如列諸掌。蓋公自其先任樓船,則已熟察環海形勢,疏論寇可滅狀,因詣闕痛切陳之。當事將為息邊之計,持撫議;疏寢不行。公既留宿衛,逆知鯨穴未搗,終當為邊患,寢食燕處,未嘗一日忘殲賊也。”曾氏為翰林院庶吉士,候補主事,與施琅有交往,在等待實缺的同時,難免與被閒置的施琅把酒言愁。

康熙九年成進士,曾於二十一年授任副使敕封琉球國王的林麟焻,則對施琅讚譽有加,稱他“惟天下之大智,然後可任天下之大事;惟天下之大勇,然後可成天下之大功;亦惟天下之至仁,然後可以承天而有其事與功”。這是對他成功收復臺灣後的激賞,但也專門提到:“方公之議伐鄭也,天下有從而疑之者矣。匪惟疑之,又有從而阻之者矣。”

阻止他的,是權傾朝野的鰲拜,還是急欲掌權的康熙,且不好說。畢竟曾炳說:“皇上稔知公智勇,威望素著,特簡公南征之鉞,得以便宜行事。”那麼偃旗息鼓的罪責,也只能是被扳倒的大惡人鰲拜獨自承擔了。

施琅被安排在侍衛處任職期間,仍矢志復臺報仇,宿衛京師,卻密切注視福建沿海動向,悉心研究風潮信候,耐心等待朝廷起用。

康熙對三藩用兵之初,甚至長期忘記了施琅為不可多得的武將。

康熙對臺,支持了和碩康親王、正南大將軍傑書提出的“當內徙邊海人民,堅壁清野,以待其困”(康熙《御製文一集》卷九)的建議。

而對施琅,康熙將他雪藏了。

都說鰲拜對施琅用而棄置,殊不知康熙待其建大功後,出言更加惡毒

《康熙王朝》姚啟聖、施琅劇照

十多年間,施琅的日子過得很苦,依靠妻子在北京當女紅裁縫貼補家用所需。

有人將此事,歸罪於鰲拜的打壓,這是不對的。

康熙與施琅之間的關係,其實很微妙。儘管施琅的房侄孫施葆修在《重刊靖海紀事序》中說:“我先靖海將軍靖海侯襄壯公祖伯……及受聖祖仁皇帝特達之知,由閩省水提軍門召授內大臣,侍直禁庭十餘年,君臣相得之樂,有非他人所能喻者。”但是,還是有人說康熙對施琅不感冒。

杜瑧《粵閩巡視紀略》卷二記載,康熙曾斥責施琅為“粗魯武夫,未嘗學問。度量偏淺,恃功驕縱”。

杜氏所記,並非杜撰。

康熙二十三年七月丙戌,康熙帝與席柱的談話中,專門問到施琅品行,席柱既肯定施琅的能力出眾,善於用兵,又稱其行事好勝。康熙帝直接說:“粗魯武夫,未嘗好問。度量偏淺,恃功驕縱。此理勢之必然也!”(《清聖祖實錄》卷一百一十六)

不無惡毒之意。

這是後話。

民間傳聞,得到了皇家證實。

歷史卻在最後,成就了施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