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大清皇帝,居然還要被大臣們催著去“上課”?

清朝 北宋 西漢 儒家 宋朝 歷史研習社 2018-12-26

文|王宇丹

本文標題中皇帝的上課,指的是“經筳講學”,即古代專門為皇帝講解經史(“經”一般指儒家經典),學習治國之道而特設的御前講席。早在西漢時期便有類似的講學形式,正式的經筳制度則始於北宋。滿清雖是以“異族”身份入主中原,但皇太極時代已將儒家的道德規範作為教育滿族子弟的準則。

身為大清皇帝,居然還要被大臣們催著去“上課”?

順治帝剛剛繼位之時,儒臣的經筳之請就已十分頻繁。順治元年,戶科給事中郝傑言上奏,認為開經筳對新政有所裨益;順治二年,大學士馮銓、洪承疇等奏言:皇上雖已熟悉“滿書”,但是治理國家,還需要學習漢文、漢語,學習《六經》,所以應慎選滿漢大臣“朝夕進講”。順治五年,大臣魏裔介認為皇上應在年紀尚小之時抓緊學習。順治帝親政之後,經筳之請仍未間斷。順治九年,文臣曹本榮上《聖學疏》,以長篇大論請求開經筳。

身為大清皇帝,居然還要被大臣們催著去“上課”?

綜合上述意見,我們可以看出清初儒臣們主要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儒臣們大多懷著一顆輔佐新主的忠心,認為經筳可以精學問、致治道。畢竟早在宋代,理學家程頤就指出:“天下重任,惟宰相與經筳。天下治亂系宰相,君德成就責經筳。”從中可見經筳講學對塑造帝王品德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一些大臣看來,有滿族血統的順治皇帝,只有儘早熟知儒家經典文化,才能免除漢人面對異族君主統治時可能產生的精神困境。

身為大清皇帝,居然還要被大臣們催著去“上課”?

面對大臣們的百般催促,順治帝在順治十年作出迴應:大臣們的請求是合理的,但是所建議的經筳地點都不太合適,他決定讓工部建造一個文華殿用於“講古求訓”。文華殿尚未竣工之際,仍然有大臣上奏請開經筳。所以,順治十二年,皇帝開始在翰林之中物色講官人選。最終,順治十四年九月,於保和殿舉行了清代的首次經筳大典,並定下了每年春秋仲月(二月、八月)各舉經筳一次。

從前面的敘述看,順治帝似乎沒有儒臣們那般對“經筳”表示出熱情和渴望,多是推脫之意。但是在首次舉行了經筳講學之後,順治帝增設了講官人員,以備顧問。可見順治帝還是對此事比較重視的。其實,仔細一想,經筳講學對滿清統治顯然是有利的,既能籠絡漢人,又能借機瞭解和掌握學術權威。

參考文獻: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形象的建立》,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