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慈禧不跑,舉全國之力和八國聯軍強硬對抗的話,結果會如何?

死磕的結果,就是磕死唄!

實際上,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候,慈禧根本做不到“舉全國之力”,她頂多也就是“舉半國之力”,因為當時中國最有實力的地方大員們,紛紛讓慈禧玩蛋去!

如果慈禧不跑,舉全國之力和八國聯軍強硬對抗的話,結果會如何?

當北京的那封所謂的“宣戰詔書”傳達給南方各省的總督們的時候,第一個知道消息的李鴻章立刻意識到——大難即將臨頭!他馬上命令自己的學生,上海的鐵路大臣,郵電部尚書盛宣懷:按住詔書,嚴格保密,不要下發!

李鴻章隨即與南方各省的總督巡撫們聯繫,得到了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人的支持。李鴻章的態度是:“若不量力而輕於一試,恐數千年文物之邦,從此已矣”,認為這次貿然的宣戰行為,很有可能導致列強聯手進攻,中國有亡國滅種的危險!

各省督撫們對比表示認同,於是以李鴻章為首,南方的封疆大吏們紛紛向北京表示:“我們認為您的這道命令是在義和團的劫持下發出的,因此我們不敢遵從”(此逆詔也,粵不奉詔)。

李鴻章等人聯手於列強簽訂了“東南互保”條約,表示絕不遵從北京命令與列強開戰,同時也要求列強軍隊不得進入東南互保各省。這個條約使得中國大半尤其是上海免受戰火,功勞尤甚。

當時中國的軍隊雖然總數將近有百萬之多,但是大部分都掌握在這些地方實力派手裡,他們不動,慈禧談何“舉國之力”啊?

何況慈禧就算能調動舉國之力也沒用,她手裡能用的上的兵,也就是那幾萬“武衛軍”而已:

如果慈禧不跑,舉全國之力和八國聯軍強硬對抗的話,結果會如何?

(武衛軍歷史照片)

戊戌變法之後,慈禧太后深感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決心擴充自己的武裝力量,於是組建了“武衛軍”,用來鞏固京師。袁世凱也被納入武衛軍體系。包括聶士成、董福祥等人的地方軍隊也被納入武衛軍。裝備遠好於普通八旗綠營等,單兵武器就是著名的98K毛瑟步槍,重武器還有馬克沁重機槍,步兵炮等等。

但是除了他們以外,清朝基本就沒有拿得出手的武裝力量了。全國的八旗兵綠營兵,已經腐敗的連老百姓都打不過了,更不要提上戰場打仗。

舊有的湘軍、淮軍,在慈禧分化瓦解的政策下,已經崩潰。湘軍早就被拆分,淮軍在甲午戰爭中基本被日軍消滅,清朝除了四五萬武衛軍以外,可以說沒有任何戰鬥力。

如果慈禧不跑,舉全國之力和八國聯軍強硬對抗的話,結果會如何?

從照片上都能看出來所謂的“精銳”武衛軍的精神面貌,也只不過是比普通的八旗兵好一些而已。相比於在殖民地戰場上久經戰陣的八國聯軍來說,依然不堪一擊。

而且清朝內部並不團結。武衛軍的首領聶士成一直很鄙視義和團,認為義和團是“拳匪”,因此雙方過節很深。在於八國聯軍交戰時,聶士成的武衛前軍居然要前面抵抗八國聯軍。後面還要抵抗義和團!因此腹背受敵,很快敗下陣來,聶士成本人犧牲,殘部潰散後後來成為了北洋張勳的班底。

聶士成部是清朝武衛軍的主力,他一死,其他的部隊更是完全潰散。主要是清軍一直以來都是兵無鬥志,完全靠將領的強制命令行事,將領一死自然全部潰散。無紀律與嚴重的腐敗註定了清軍必然失敗,與裝備無關。實際上當時的清軍裝備與八國聯軍並無差距,一些精銳清軍的裝備甚至比八國聯軍還好。

如果慈禧堅持留在北京,無非就是下一個崇禎——君王死社稷。可惜她哪裡有崇禎的氣節,估計投降的可能性很大,至於聯軍殺不殺她,哪就不好說了。

另外,八國聯軍戰爭還導致另一個意料不到的後果,就是武衛軍中的大部分部隊都被消滅,只有山東的袁世凱獨善其身。導致在之後的十幾年裡袁世凱的北洋軍成為了清軍的唯一精銳,為他後來逼迫清帝退位奠定了基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