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變法是真的被康有為感動了,還是想自己真正地做一回主?

清朝 康有為 光緒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國家人文歷史 2018-12-02

文|劉大勝

光緒皇帝作為一國之君,希望通過這次政治改革,在短時間內改變大清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體制。從詔書的發佈到政策的實施,從新官的任用到舊臣的黜免,基本出於聖裁。

光緒皇帝親政後,仍不能掌握政權,慈禧太后擁有最終的決策權和否決權。從小造成的陰影,也造成了光緒皇帝逢事總是要徵詢老佛爺的意思。光緒皇帝希望改變這種政治格局卻無從下手,傳統的倫理道德教導皇帝“子要時刻孝敬母”。光緒皇帝有名義上的最高權力,卻時刻受制於人。

如果說以前還是主動,因為感念慈禧太后立己為帝、教己成人,也可從年長者的人生閱歷中獲取政治智慧。那麼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主動變得越來越被動,畢竟自己才是一國之君,哪怕不能像康熙、雍正、乾隆等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一樣乾綱獨斷,至少也得像嘉慶、道光、咸豐幾個中才之君,做到凡事自己做主。

光緒變法是真的被康有為感動了,還是想自己真正地做一回主?

清德宗光緒皇帝畫像

皇帝與太后逐漸演變為兩個政治中心,大清朝處於雙頭政治的統治之下,帶來了政權的不穩定。朝臣們有的傾向性地選擇兩宮之一,在表面上對另一方保持基本的尊敬。當大部分朝臣把天平的砝碼放到了太后那邊,光緒皇帝感覺到了孤單、寂寞和無助。既然現有的老邁官員是太后留下的班底,那麼很多政治邊緣人就進入光緒皇帝的視野,這部分新銳力量成為重點提拔的對象,負責推動改革。

兩宮政見的不同,造成了心靈的隔閡,很多有強烈政治企圖心的人,則極力擴大這種裂痕。康梁總是把所有的不同意見者劃為保守者,似乎帝后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伴隨著光緒皇帝躁動的情緒、不合章法的改革次序,這個裂痕最終演變成一種政變,原本還有一點希望的改革演變成一場仇殺。

1898年1月,維新的氣氛在京師已經很濃,光緒皇帝在16日召見群臣時,表達了系統改革的願望。以皇帝的名義下了三道諭旨,一是要求改進中央各部門的辦事作風,提升效率;二是要求各省督撫切實淘汰冗官冗員,積極舉薦人才;三是要求各省督撫根據各自的實際狀況,繼續籌款開辦各類製造局廠。

光緒變法是真的被康有為感動了,還是想自己真正地做一回主?

光緒皇帝冬天在北海太液池乘坐太監拉動的冰橇取樂,出自1895 年《倫敦新聞畫報》上刊登的插畫

大清的國家機器好比一個破舊的牛車,因循守舊,在一個上坡慢慢地爬行。一紙詔書所能改變的實在不多,各地臣僚的慣性思維還在發揮作用,無法體察聖意,無法大踏步地前行。光緒皇帝對整個官僚體制越來越不滿,感覺到罷黜舊臣的必要性。

這時,康有為聲名鵲起,成為倡導維新思想的精神領袖,有御史上奏建議光緒皇帝接見他。光緒皇帝很早聽過此人,此時有意召見垂詢,但康有為的級別實在很低,不合大清禮儀。恭親王奕建議,可由大臣代為詢問,再據實轉呈。這著實讓光緒皇帝不爽,但也無可奈何,年邁叔父的建議有理有據,只好命令王大臣接見康有為。

康有為按照書面通知,如約來到總理衙門,接受榮祿、李鴻章、翁同龢、廖壽恆、張蔭桓等人的問話。這次會面對彼此都不是很愉快的記憶,康有為縱論時事,倡導全方位改革。他直率的性格、極端的言辭和系統的論述給樞臣們留下深刻印象。即使是待康有為不薄的翁同龢,都認為其“高談時局”“狂甚”。

第二天,光緒皇帝召見樞臣,聽完所有論述後,更覺得有必要與康有為直接對談,以便釐清他對大清整體改革和未來發展的思路。奕依然以祖宗之法和禮儀傳統為由,委婉地表達了阻止,建議可將康有為個人的書面意見儘早呈報,如果確有價值,以後再考慮用其他方式召見。這讓光緒皇帝更加不爽,但面對年長許多的諸位重臣,只好表示如此。

光緒變法是真的被康有為感動了,還是想自己真正地做一回主?

得到鼓勵的康有為趕緊整理了一下全盤變法的思路,寫就《請大誓臣工開制度局革舊圖新以存國祚折》,簡稱《應詔統籌全局折》,也被稱為《上清帝第六書》。這是一份大清政治體制改革的總設計書,設置制度局、提拔新式人才,是這篇奏摺的核心觀點。

光緒皇帝大喜,從小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沒有離開過皇家宮苑,雖然有正規的教育和朝臣的上奏,但所得的新法資訊有限,像這麼系統的改革方針,還是第一次見到。設置制度局,另起爐灶,提拔新人,淘汰老邁守舊的滿漢臣僚,正符合光緒皇帝的思維。

作為一代有志於改變大清命運的皇帝,我們不能懷疑他的發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家國一體,皇帝與王朝的命運關聯度最大。換一句話說,皇帝是王朝的象徵,芸芸眾生是跪拜在皇帝面前的臣民,帶領這些臣民和這個王朝走向繁榮富強是皇帝義不容辭的責任。如果大清衰落了,或者分裂了,甚至滅亡了,最有亡國之痛的是皇帝。光緒皇帝正是在這種思維指導下,才開始進行全方位的改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