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當官和捐錢當官有什麼區別?差的真不是一星半點

清朝 儒林外史 吳敬梓 廣東 腦洞外星人 2019-04-07

自科舉創立以來,官員選拔就有了一套較為客觀的標準和流程。也正是因為科舉制度的效果,所以,很多朝代都把科舉視為正途。跟科舉並行的,還有靠捐納當官的。也就是常說的賣官鬻爵。

通過這兩種途徑獲得官職,在過去都較為常見。因為清朝時,捐納當官也有一套較為完整的制度。所以,為了對比這兩種途徑官職的不同,我們就把科舉跟捐納同時放在清朝框架內。


科舉當官和捐錢當官有什麼區別?差的真不是一星半點

這裡先簡單講一下清朝時的科舉和捐納。清朝時,參加科舉的學子先要通過童生試,獲得秀才身份。然後參加鄉試,獲得舉人身份。

再參加會試,獲得貢士身份。最後參加殿試,獲得進士身份。進士中,級別最高的,就是狀元、榜眼、探花。

科舉當官和捐錢當官有什麼區別?差的真不是一星半點

參加科舉考試,只能靠自己的本事。因為每一級別的考試都非常嚴格,嚴禁徇私舞弊。清朝因為科舉舞弊,連考官都殺了好幾個。

即便殿試結束,獲得進士身份後,還要再參加複試,防止造假。所以,科舉當中,級別越高,越有含金量。

科舉當官和捐錢當官有什麼區別?差的真不是一星半點

對於捐納當官的途徑而言,官職級別越高,越有含金量。因為他們要掏的銀子越多。所以,那些可以捐納當官的人,首先最要緊的就是有錢。否則一般普通家庭,根本拿不出那麼多銀兩。

所以,當官捐官的,大多是商人為主。商人通過捐官獲得官員身份後,即便沒有授予實際官職,也可以藉著官員身份獲得特權,保護自己的家族利益。

科舉當官和捐錢當官有什麼區別?差的真不是一星半點

不過,除了有錢,更重要的一點在於,想要捐官的人,必須獲得鄉鄰擔保。同時,當地官員也要為他開籍貫證明和清白冊。如果這個人是國子監的學生,就要有國子監的證明。只有這些步驟證明,才有資格獲得捐官身份。

如果從能力、人品而言,捐官跟科舉,不能成為高低衡量的標準。《儒林外史》中有一個名為周進的學子,就是用捐官的方式獲得監生的頭銜,最後一舉考中,擔任廣東學政。如果考察他當官的作為,也是一個合格的官員,不搞貪汙腐敗、胡作非為那一套。而科舉做官的,也保不齊有幾個貪官汙吏。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識分子為主要描寫對象的長篇小說,也是一部典型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描寫了一些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當時世俗風氣的敗壞。

吳敬梓

科舉當官和捐錢當官有什麼區別?差的真不是一星半點

既然都是挑選官員的途徑,那麼捐納跟科舉最大的不同,還是在官職上的區別。對於捐納,它可以獲得的職位,並不是像我們想象中那樣,只有幾個低級職位可以擔任。相反,清朝的時候,開放給捐官的職位並不低,但是都有規定。京官當中,尚書、侍郎這樣的高級官員不能捐。地方官中,總督、巡撫、布政使這以級別的不能捐。

其餘官職,級別較低的,都可以花錢買到。如知府、道員、郎中等官職。捐官中,也有捐納學銜,以便參加更高級別的科舉考試。

科舉當官和捐錢當官有什麼區別?差的真不是一星半點

捐官也有一個壞處。雖然只需花錢就可以買到官職,但要獲得實際職位,實際上是很困難的。因為捐官很多,可實際官職很少。如果按照最初的規定,倒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因為捐官的名義有限,只有軍需、海防、墾荒、賑災、治河這五個名義,朝廷可以賣官。而且,不能經常賣。但在實際上,捐官的頻率是不斷增加的。

科舉當官和捐錢當官有什麼區別?差的真不是一星半點

晚清時,李鴻章就曾以海防捐的名義,賣出去一部分官職。而朝廷官職總是有限的,其中大部分又必須留給科舉出身的官員。

清朝時,捐官獲得官職的官員,大概佔四分之一左右。捐官數量氾濫,導致很多人哪怕捐官成功,也沒辦法獲得實際官職。尤其是級別越高的官職,越難獲得。

科舉當官和捐錢當官有什麼區別?差的真不是一星半點

這個情況,科舉出身的官員,也會出現。比如以舉人身份直接當官,獲得知縣、教諭的職位。但是,這兩個職位,只有地方上出現空缺,舉人才可以去赴任。而且,還要經過考核。所以,會出現舉人待業在家的情況。

但是,如果是進士出身的官員,待遇就不同了。這些人都是頂尖學子,基本都可以獲得實際官職。而且,職位還不像知縣這類七品官員這麼低。大多可以授五、六品的職位,升遷速度更快。

科舉當官和捐錢當官有什麼區別?差的真不是一星半點


更重要的在於,捐官跟科舉出身的官員最大差別在於,是否可以入翰林院。清朝有規矩,不是進士出身,不能入翰林院。即便王公貴族,也不能打破這個規矩。因為翰林院出身的官員,將來可以入內閣拜相。換句話說,想要入內閣,翰林院出身是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對於捐官獲得官職的官員來說,那些重要、關鍵的職位,他們就很難獲得了。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