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官職無人問津,奕劻卻用一個辦法賣出了高價

在我國古代幾乎每個朝代都會出現買官賣官的現象,這種現象是一個國家極端腐敗的代名詞,每當哪個王朝出現這種情況,也就意味著它的末日為期不遠了。雖然就是一種赤裸裸的交易行為,但是歷代皇帝們為了遮醜,卻為它取了一個頗為雅緻的名字,叫做捐納,俗稱捐官。清朝末年官職無人問津,奕劻卻用一個辦法賣出了高價

捐官對於那些家資豐厚,又無法通過科舉做官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好消息。而且很多人買官並不只是為了過一過當官的癮,而是為了賺錢,都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買官就成了一種穩賺不賠的買賣,甚至有時的一個肥缺還會賣出讓人瞠目結舌的高價。所以在很多時候烏紗帽是供不應求的。

商品供不應求,古代的皇帝們雖然沒學過經濟學,但卻無師自通,把買賣關係掌握的輕車熟路,把政治經濟學玩的得心應手。朝廷賣官的目的就是為了撈錢,既然是賣方市場,皇帝們斷然不會把一頂頂烏紗帽打折賤賣。

這樣一來很多差錢的商人便會望價興嘆,只能寄希望於朝廷遇到危難,才能過一過當官的癮。因為在我國古代,每當國家遇到戰爭或是天災,國庫空虛的時候,朝廷便會打折促銷,揮淚甩賣烏紗帽。清朝末年官職無人問津,奕劻卻用一個辦法賣出了高價

比如1898年,正值甲午戰敗後不久,清政府賠償了日本兩億兩白銀,安徽又發生了很大的水災,朝廷國庫空虛,根本拿不出錢來賑濟災民。清政府不得已,只好打折促銷安徽的官職,五品以下的官員統統三折優惠。有的地主看準了機會,只是拿出了倉庫中的一點糧食就謀得了一個縣令的職位。

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清政府更加腐敗,當時的國庫中根本拿不出任何銀子了,只能和洋人借款度日。人們眼看著清政府病入膏肓,大廈將傾,很多職位即使價格再低,依然是無人購買。

朝廷一籌莫展,如果再降低價格那可真是白菜價了,這時內閣總理大臣奕劻想了一個辦法,頗有我們現在電商的風範,把賣官鬻爵的藝術真正發揮到了極致。清朝末年官職無人問津,奕劻卻用一個辦法賣出了高價

當時朝廷由於缺錢,正準備賣一個職位,這個職位售價定在了五十萬兩白銀,隨後,奕劻向社會散佈消息後,準備試探人們的反應。幾天之後,官府發出告示,宣佈預約此缺的達到了一百多人。

然後,奕劻又命人修改價格,把售價提高了一倍,也就是一百萬兩。這時,很多有意此職位的富紳眼看著競爭激烈,價格水漲船高,紛紛送禮給奕劻身邊人,希望走關係購得此缺,最終一位江蘇商人通過說情講價後,用原來的價格五十萬兩買下了這一職位。

聰明的奕劻利用人們爭相購買的心態,不僅原價賣出了這一職位,還賣了個人情給這位江蘇富豪,可謂是一舉兩得。但是這五十萬兩白銀,這位富豪也勢必會轉嫁到百姓身上,苦的還是普通百姓。奕劻的這種方式把清末官場的腐敗,展現的淋漓盡致,也意味著這個王朝的覆滅就在眼前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