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到底有沒有弒父奪權,雍正即位背後的祕密

清朝 雍正 允禵 康熙 中國古代史 歷史說是非 2018-12-01

看過《雍正王朝》的都知道,康熙大帝經過了“九子奪嫡”的心痛,到死也沒有立儲,可是康熙駕崩之後,大多數人驚愕地發現,最終登上大清王朝第五任皇帝寶座的,居然是之前一直相當低調的皇四子胤禛。

雍正到底有沒有弒父奪權,雍正即位背後的祕密

事實上,由於這一歷史事實即使在當時也無人見證,因此無論是居廟堂之高的皇親國戚王公大臣,還是處江湖之遠的平頭百姓荒野村夫,對事情的真相都無從得知,再加上牽涉到政治利益的得失,最終生髮出形形色色關於雍正篡位的說法來。在這些傳說中,雍正是踩著他的親弟弟一一皇十四子胤禵的肩頭,通過篡改詔書的手段達到其目的的。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ニ月的一天,皇城附近軍樂震耳,鑼鼓喧天,紫禁城內呈現出一片莊嚴肅穆。一支威風凜凜全副武裝的大清精兵肅立在太和殿前,隊伍前有人高舉著正黃旗纛,上寫“撫遠大將軍王”六個斗大的字,隨後是一眾旗幟,清道旗、飛虎旗、飛龍旗、飛鳳旗;再後面是全副執事,金瓜、金斧、金天鐙、金兵拳。在隊伍的正中間,是一員罩袍東帶,頂盔貫甲,手提馬鞭,腰懸寶劍的大將,在馬上端坐,昂然而行,好不威風!在他的後面,是隨他出徵的王公大臣,均全副戎裝,不苟言笑,魚貫而行。而朝中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國公乃至二品以上大臣,均盛裝朝服,站立隊伍兩側,斂手肅立。這支軍隊打天安門出紫禁城,自德勝門一路向西,迤邐而去。

雍正到底有沒有弒父奪權,雍正即位背後的祕密

這位大將軍是誰?正是康熙皇帝敕封的撫遠大將軍,由固山貝子一躍而為王爵,皇十四子胤禵。這一年,他只有30歲。

說起來,胤禵和皇四子胤禛都是德妃烏雅氏所出,乃是一母同胞的嫡親兄弟。不過,由於胤禎從小被佟貴妃收養,而兄弟兩人年紀也相差10歲,更兼胤禛自小稟性淡薄,因此兄弟兩人反而不甚相得。胤禵倒是同八阿哥胤禩關係不錯。在康熙末年的奪嫡鬥爭中,八阿哥一度是入主東宮的熱門人選,圍繞著他自然就形成了一個包括皇親國戚和朝中大臣的所謂“八爺黨”,而胤禵,自然也是這個黨羽中的一員。

和胞兄胤禛相反,胤禵自小牌氣火暴,是個直性子人,頗講義氣。康熙四十七年(1709年),胤禩由於謀奪太子之位被康熙厲聲斥責,20歲的熱血青年胤禵挺身而出,抗命為之辯解。康熙勃然大怒,險些揮劍要斬了這個兒子。這件事讓胤禵捱了20板子,打得皮開肉綻。而自此之後,父子關係一直平平,似乎康熙並沒有想要重用這個兒子。

不過朝堂之上的事情瞬息萬變,自從八阿哥失勢之後,“八爺黨”迅速將重心轉向了胤禵,試圖通過他東山再起,謀取康熙的歡心,進而重登大寶。在八阿哥的造勢下,朝野與論逐漸轉向了胤禵,胤禵也順應時勢,收起火暴的牌氣,擺出禮賢下士、敬老尊賢的姿態。於是當時的清議對胤禵頗多好感之詞。這些言語或多或少,會傳到康熙的耳朵裡。於是,胤禵的機會來了。

康熙末年,策妄阿拉布坦在西北地區屢屢興兵作亂,清廷久戰不克。於是康熙決定派遣皇子統兵出征,打算一舉克敵。在康熙的子嗣中,習武出色,能擔當此一大任者有二人,十三阿哥胤祥與十四阿哥胤禵。無奈當時胤祥不知何故,早已被康熙高牆圈禁起來;於是這項任務就似乎是順理成章地落在了胤禵身上。

從史料中對此時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康熙對於此事極其重視,因而給予了胤禵超乎規格的待遇。胤禵在太和殿親自接受敕封和大將軍印,策馬揚鞭西征。這就是前文提到的成武雄壯的一幕。

雍正到底有沒有弒父奪權,雍正即位背後的祕密

經過4個多月的行軍,第二年三月,胤禵率軍到達西寧。在當地服從清廷號令的蒙古各部的配合之下,胤禵分兵兩路,分別由青海和川滇兩路進入西藏。戰事進行得非常順利。到這一年的八月,清軍已經佔領了拉薩。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亂至此可以說是告一段落,胤禵的威名也傳及西北各地。

應該說,康熙皇帝能夠讓胤禵率兵打這一場震動全國的戰役,也說明了此時胤禵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甚高。胤禵一抵達西寧,康熙便降旨給青海蒙古部首領,誇獎胤禵“確係良將…有帶兵才能”,並叮囑蒙古各部要聽從胤禵的調譴。為了慶祝這場戰役的勝利,康熙甚至起草御製碑文,勒石紀念。凡此種種,都說明康熙對胤禵的信任和欣賞。

其實胤禵也意識到了,歷史在他面前展現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知道這次出征立功,是自己獲得康熙青睞,爭取榮登大寶的最佳方法。

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ー月,胤禵返回北京,向康熙帝面稟軍情。他在北京待了將近半年的時間,於第二年的三月又返回軍前。他恐怕沒有想到,這是他最後一次見到他的父皇。僅僅半年以後,康熙就駕崩了,而他遠離北京,只能眼睜睜看著雍正登上皇位。早知如此,他一定不會貿然離開北京的。

雍正到底有沒有弒父奪權,雍正即位背後的祕密

清代的野史對所謂的雍正改詔一事,有多種說法:有一種說法是康熙帝遺詔原文為“朕十四皇子,即承大統”。而胤禛預先知道了遺詔的內容和存放地址,便暗中進入暢春園,將“十”字改為“第”字,並且進而弒父,從而登上皇位。為了避免此類事情再行發生,雍正即位後下令,“以後凡宮中文牘,遇數目字,飭必大寫,亦其挈矩之一端也"。

另一種說法則提到了隆科多與雍正勾結的內情:據說康熙的遺詔原文為“傳位十四子”,並將這一遺詔交由隆科多保管,隆科多將“十”字改為“於”字,並隱匿了康熙病重時召胤禵來京的聖旨,於是雍正順利即位。

還有一種說法提到,由於胤禵原名為胤禎,“禎”的繁體為“禎”,與胤禎的“禛”發音相同,字形也極其類似,因此雍正在宗人府保存的玉牒上動了手腳,很輕易地把胤禵的名字改成了自己的名字,於是取而代之做了皇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