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雍正皇帝繼位之謎(九)——隆科多(1)

清朝 隆科多 雍正 順治 黃河書畫 黃河書畫 2017-09-20

揭祕雍正皇帝繼位之謎(九)——隆科多(1)

隆科多(?—1728),清滿洲鑲黃旗人,佟佳氏,清聖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佟國維子,康熙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雍正朝吏部尚書加太保銜。後於雍正五年(1727)被處永遠禁錮,次年死於禁所。隆科多是康熙、雍正兩朝皇帝權利交替時的關鍵核心人物,沒有隆科多的支持,四阿哥就難以成為雍正皇帝。接下來,我們就要探討如何理解隆科多的關鍵支持及其性質。

說起隆科多的支持,要先說他的崛起。隆科多姑姑是順治皇帝孝康章皇后,孝康章皇后就是康熙皇帝的生母。所以,隆科多是康熙的表弟。隆科多還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妹妹嫁給了康熙皇帝,分別成為康熙皇帝的皇后和貴妃,所以他又是康熙的內弟,所以關係是很親近的,這是背景方面的因素。因此,他崛起的第一個因素是他與康熙的親近關係。康熙皇帝晚期,諸皇子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愈演愈烈,甚至直接威脅到康熙本人的生命安全。而隆科多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官階從一品,特別是他的步軍統領身份,相當於京城衛戍司令,手握重兵,它的重要性凸現了出來。而隆科多生於身世顯赫之家,三代為清廷效忠,既是康熙皇帝的表弟,又有兩個姐妹是他的皇后和貴妃,在情理上不會逼迫康熙下臺。第二個原因:隆科多本人聽話。隆科多一開始並非不結黨,早年他就與大阿哥相善。大阿哥謀取太子之位失敗後,特別是在太子首次被廢后曾積極為八弟謀取儲位。為此,隆科多也曾傾向於八阿哥。加之,隆科多的父親佟國維曾公開支持八阿哥,所以隆科多原來是靠攏八爺黨的。康熙皇帝發覺這些後,特地斥責隆科多,說你與大阿哥相好,人們都知道。那意思是警告隆科多不要捲入皇子結黨。此後,隆科多表現得很安分。1716年,皇八子病重,康熙皇帝讓平素與其關係密切者皆去看望,此中甚至包括極力與胤禩疏遠的胤禛,卻惟獨沒有隆科多。看來,隆科多確實表現得很中立,以致康熙皇帝不再將他看為胤禩的同黨。第三個原因:隆科多的確有才。隆科多個人的才能也是康熙看重的。隆科多是康熙皇帝所有外戚中最有才能的一個人,曾被康熙稱讚為“能夠做將軍的人”,總之,康熙認為隆科多絕對忠於自己,所以才選擇他,讓他任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

揭祕雍正皇帝繼位之謎(九)——隆科多(1)

1722年冬,康熙皇帝在暢春園病重,隆科多奉命於御榻前侍疾。康熙駕崩以後,歷史將步軍統領隆科多推向了政治舞臺中心。隆科多在這個關鍵的歷史時刻到底做了什麼?我們先看一下康熙帝最後階段的日程安排:

1722年,康熙駕崩前後相關日程

10月21日

康熙往北京南郊的「南苑」打獵

11月7日

身體欠安,到西郊「暢春園」養病

11月9日

身體不爽,命胤禛代他到南郊行冬至祀天大禮

11月13日

康熙帝病情加重,當夜駕崩(期間胤禛三次奉召至暢春園面見父皇)

11月19日

新皇帝遣官告祭天壇、太廟和社稷壇,同日京城九門開禁

11月20日

新皇帝正式登基,在太和殿接受百官朝賀

《清聖祖實錄》上說,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二十一日,康熙一行人前往南苑行獵。因為身體不舒服,康熙於十一月初七回到了暢春園。《永憲錄》則記載說,康熙在十一月初七從南苑回到暢春園,次日有病,康熙還傳旨說:“偶感風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由此看來,康熙是在十一月初七回到暢春園的。但初七到十三日,還不到一週的時間,康熙便突然駕崩了,那人們會問:康熙究竟得的什麼病,又是怎麼得的呢?

從發病的時間來看,康熙應該是在行獵途中染病的。考慮到當時北方的十月下旬已經入冬,正好是季節變換、容易突發感冒(特別是老年人和小孩)的時候,估計康熙當時也是在風裡行走受了涼,在行獵過程中就已經感到不舒服,這才會從南苑急忙趕回暢春園。這和康熙自己說的“偶感風寒”,可以對應得上。等回到暢春園,康熙病情加重,他在諭旨中說“本日即透汗”,這說明他當時如果是感冒的話,已經比較嚴重了,似有頭疼發燒出汗的症狀。由於康熙晚年的身體並不好,但又喜歡強撐(如一廢太子那年他就不肯看醫生),所以他的真實病況可能比他描述的要嚴重,弄不好還有其他的併發症,只不過康熙自己不知道或者不想說而已。不過,康熙似乎意識到這次發病來勢洶洶,所以又說:“自初十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從這話看來,說明當時康熙的身體已經很虛弱,所以他才會決定休息幾天,不看奏摺。在隨後的幾天裡,康熙雖然不看奏摺,但還有些事情要交代處理。比如在初九那天,康熙因為自己已經臥病不起,他便讓四阿哥胤禛代他前往南郊天壇進行冬至的祭天大禮。康熙很看重祭天大禮這件事情,這次實在是因為自己起不來了,所以才讓胤禛代替自己。京城裡有那麼多阿哥,讓胤禛代祭,這說明康熙很重視四阿哥,覺得他代替自己去行禮最合適。為此,康熙還特意叮囑胤禛先去齋所齋戒,以表示對上天的誠意。估計胤禛當時也看出老父親這次和以往大不一樣,所以他去齋所後,從初十到十二,他每天都派太監和護衛去暢春園問安,估計也是擔心康熙在中間會出什麼意外。但是,康熙對每次問安的答覆都是“朕體稍愈”,用白話來說就是:“我今天好點了”。以康熙的性格,這句話恐怕未必是這個含義。一個凡事很要強的人,如果不到情況危急的時候,絕對不會說自己病情惡化,因此,“朕體稍愈”這句話,或許應該理解成康熙的病情並沒有好轉,只不過沒有惡化而已。果然,到了十三日的凌晨,康熙的病情急轉直下,他感覺到自己這次的確是不行了,所以他在十三日醜刻(大約凌晨1點到3點的樣子),命人急召當時在齋所的胤禛前來暢春園(提前讓胤禛前來,一來可能是胤禛在城外,路途稍遠,但也有很大可能是因為要傳位於胤禛的緣故)。在胤禛還沒有到來前,康熙又在寅刻(凌晨3點到5點的樣子)將在京城裡的阿哥們,包括三阿哥胤祉、七阿哥胤祐、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十二阿哥胤祹、十三阿哥胤祥、十五阿哥胤禑、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等,全部召來(五阿哥胤祺除外,當時他因奉旨前去祭奠東陵而不在京城)。這些阿哥們到齊後,胤禛是在巳刻(上午9點到11點的樣子)趕到暢春園,到後便急入寢宮問安。在十三日的白天,胤禛總共進去過三次,康熙跟胤禛說了什麼,不得而知。當晚戌刻(晚上7點到9點)時候,康熙便告駕崩。關於康熙死亡的具體時間,《清聖祖實錄》、《永憲錄》還有《皇清通志綱要》裡的記載都是“十三日戌刻”,雍正本人欽定的《大義覺迷錄》也是如此陳述,時間節點應該沒什麼問題,十三日康熙病情急劇惡化也是事實。雍正即位後,他在《大義覺迷錄》裡是這樣描述整個過程的:“十三日,皇考召朕於齋所。朕未至暢春園之先,皇考命誠親王胤祉、淳親王胤佑、阿其那(即八阿哥胤禩)、塞思黑(九阿哥胤禟)、胤礻我、公胤裪、怡親王胤祥、原任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諭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皇帝位。’是時,惟恆親王胤褀以冬至命往東陵行禮,未在京師。莊親王胤祿、果親王胤禮、貝勒胤禑、貝子胤禕,俱在寢宮外祗(zhi)候。及朕馳至問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淚勸慰。其夜戌刻,龍馭上賓。朕哀慟號呼,實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遺詔。朕聞之驚慟,昏僕於地。誠親王等向朕叩首,勸朕節哀。朕始強起辦理大事。”《清世宗實錄》和《東華錄》也記載了這一過程,和《大義覺迷錄》裡的時間和過程的描述基本相同。《大義覺迷錄》成書時間早,又是雍正自述,所以覺迷錄這個版本,頗值得仔細研究一番。

揭祕雍正皇帝繼位之謎(九)——隆科多(1)

從時間上來看,據雍正自己說,是在他到達暢春園之前,康熙已經把那些成年的阿哥全部召集到寢宮,其中包括三阿哥胤祉、七阿哥胤佑、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十二阿哥胤裪、十三阿哥胤祥,加上步軍統領兼理藩院尚書隆科多,這八個人是在康熙御塌之前的;而相對年輕的阿哥如十五阿哥胤禑、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和二十阿哥胤禕則是在寢宮外等候,他們並不知道里面發生的事情。裡面有一點很值得探討,就是雍正說在他還沒有到達之前,康熙已經宣佈諭旨:“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皇帝位。”也就是說,在雍正到來之前,那些皇子已經知道皇位繼承人的結果了。雍正接著說自己“馳至問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淚勸慰。其夜戌刻,龍馭上賓”。正當他“哀慟號呼,實不欲生”的時候,隆科多在諸皇子面前向他宣佈康熙的遺詔,他“聞之驚慟,昏僕於地”,三阿哥胤祉等向他叩首,勸其節哀,他這才“強起辦理大事”。這段描述頗有戲劇性,雖然讀起來非常生動,姑且不說雍正當時的反應,什麼“哀慟號呼,實不欲生”,“聞之驚慟,昏僕於地”,可能是事實,也可能是誇大其辭,但都無妨大局,倒也不必細究。關鍵問題是,是否在四阿哥到之前,康熙已經面諭7位皇子和隆科多了,以及和其後隆科多在諸皇子面前向四阿哥宣佈遺詔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應該講《大義覺迷錄》裡講的,我們至少可以很客觀、實事求是地把它當作一種可能性來研究。

首先,康熙在兩廢太子後,已經不願意再立儲了,但他又不得不立,所以他才臨終的時候宣佈繼承人,這是完全可能的。那他會否先面諭八人,等他駕崩後,再由隆科多向四阿哥宣佈遺詔呢?我們接下來就仔細分析。

一、 雍正這樣撒謊可能嗎?

雍正在《大義覺迷錄》裡自述,康熙在他未到之先,已經面諭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宣佈他繼位。如果雍正要撒謊的話,這裡面牽扯到的人太多,要這樣編瞎話難度很大。我姑且不說他同時提到的在寢宮外等候的四位較年輕的阿哥,就是在榻前的7位阿哥,那也人數眾多。可能有人會問,這樣的說法是在雍正登基七年後才出來的,當時很多人不在了,比如八、九兩位阿哥和隆科多都不在了,但更多的人還在世,像三、七、十、十二、十三阿哥,沒有聽到任何一位阿哥對這個說法有異議。即使說十三阿哥是雍正的親信,可以不考慮,其他人在雍正在位期間不敢說不同意見。但十阿哥和十二阿哥均在雍正死後才過世,其中十阿哥算起來還是八爺黨人,特別是十二阿哥在所有兄弟中最高壽了,活到了乾隆28年,79歲才去世。沒有聽到這些阿哥本人,和他們的後代們對此有何異議。如有,也基本上是八、九阿哥的追隨者發佈的不同版本,但都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不存在八人面諭的事。如果雍正真是編瞎話,他完全可以把被他稱為阿起那的八阿哥和塞思黑的九阿哥排除在外,他本人都把他們從宗室中除名了,為啥不能編造康熙臨終召見皇子的時候,沒有他們兩人在的話呢?再說,在康熙心中曾經有很重份量的大阿哥和廢太子二阿哥也沒有在召見之列嘛,那雍正完全可以編造八、九阿哥也不在其列的謊話,而按照雍正即位後對兄弟比較刻薄殘忍的事實和做派來看,若真是謊言,他還真的有可能編造八、九阿哥不在其列。現在他說的那麼具體,涉及的人那麼多,八、九阿哥也同受召見之列,說明確有其事的可能性倒真是有的。

揭祕雍正皇帝繼位之謎(九)——隆科多(1)

二、 若康熙沒有先面諭八人,雍正還能即位嗎?

各種正式史料,無論比較權威的《清史稿》、《清實錄》,還是其他的《東華錄》、《大義覺迷錄》等,都寫道隆科多是康熙駕崩後,在諸皇子面前向雍正宣讀遺詔。當雍正哀慟號呼,實不欲生時,誠親王三阿哥等率先向雍正叩首,請他節哀。然後,出現九阿哥胤禟在隆科多宣佈遺詔後,“突至雍正面前,箕踞而坐”(大意是叉開腿,大剌剌的對面坐著),並且還對雍正這位新君怒目而視,表現極為的傲慢無禮;而原本繼位呼聲很高的八阿哥胤禩則佯為悲痛狀,即時走出,獨到院外依柱凝思,看似平靜,其實心中憤懣,激憤異常,叫他做事情,他理都不理。其他皇子的反應也是不一而足。這說明隆科多確實是當著諸皇子的面對四阿哥宣讀遺詔的。若康熙沒有事先面諭八人,隆科多當著諸皇子的面不可能宣讀遺詔,退一步說,假設隆科多和四阿哥事先串通,康熙並沒有面諭八人,隆科多這樣宣讀了,在場的諸位皇子肯定會有激烈地反應,至少會有質問,你如此宣讀遺詔有什麼依據?但這樣的質問沒有發生,所謂激烈的反應是如上八、九阿哥的無禮或悲憤表現。但這樣的無禮和悲憤,只是對客觀事實的無奈宣洩,絕不是指責四阿哥篡位。同時,也沒有看到皇子們對隆科多有任何不滿的反應記載。假設四阿哥是篡位,八個人又沒有事先被面諭,那在場的除了十三阿哥不好說之外,其他的六位阿哥中有三位即八、九、十三位阿哥是八爺黨人,三、七、十二都是立場中立的,他們必然會有人質問,八、九阿哥對繼位新君都能表現得如此傲慢和無禮,若是沒有事先面諭,至少這兩位阿哥肯定會質問雍正和隆科多這樣宣讀遺詔有何依據,但沒有質問,只是無聲的抗議。同時,沒有事先面諭的話,三阿哥等也不會如此快地向新君叩首,請雍正節哀,承認他繼位的合法性吧,至少應該先問一問這是怎麼回事吧,要讓隆科多和雍正解釋吧,同樣也沒有這樣的場景發生,這應該可以解釋為事先確有面諭。八、九阿哥的無聲抗議,在於原來一個和他們平起平坐的兄弟,一下子變成他們的君王時,他們內心巨大失落而產生的一種偏激反應。這樣類似的事情是常常可以看到的,比如現實生活中,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一下子變成了大家的領導,原來大家都差不多或者你的級別還比他高點,你也很早就看上了這個位置,結果另一個人捷足先登,那個人還成了你的領導,如果你心態調整的好,擺正位置,問題不大,但一下子調整不了,當面發牢騷或表現情緒也是時常可以見到的。八、九阿哥就是屬於這種情況,他們只是本能偏激地抗議,但卻無法質疑父皇的決定,他們後來也為自己的偏激付出了代價,事實很可能就是這樣。再加上康熙是最後時刻宣佈繼承人的,大家思想都準備不足,所以一時表現失常是有可能的,包括四阿哥本人,他也最多覺得有希望,但不到最後,連他本人也不敢肯定,說到底,康熙把這個祕密藏得太久了,那我就努力地陸續揭開這些祕密吧!(待續)

揭祕雍正皇帝繼位之謎(九)——隆科多(1)

【作者簡介】吳佩鬆,70後,上海人,祖籍江蘇,211本科經濟學學士(國際金融), 985高校研究生,中國首屆MPA(公共管理碩士),國家單位工作,曾獲全國詩歌比賽第二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