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奕訢:最不該被踢出局的王爺

清朝 奕訢 中國歷史 恭親王 王者不收徒 2017-03-27

公元1861年,咸豐皇帝屍骨未寒,滿清王朝內部就發生了一場流血的宮廷政變,史稱“辛酉政變”。

它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勝利方的慈禧太后由此拉開“垂簾聽政”大幕,逐漸成為清朝後期真正的掌門人。不過,細觀此事變的前前後後不禁惋惜:咸豐帝不該將弟弟奕訢踢出顧命大臣之列,若將其安排在內,或無宮廷政變,可牽制慈禧干政。

愛新覺羅·奕訢:最不該被踢出局的王爺

1.哥哥臨陣逃跑,弟弟臨危受命

公元1856年,英國藉口“亞羅號事件”攻打廣州,想挑起戰爭再撈些好處,結果被清軍擊退。死心不改的英軍聯合法軍於1857年攻陷廣州,並一路北上打到天津,咸豐帝忙派使臣與其議和,簽了《天津條約》。不久,英法提出要進一步加大他們在中國享有的特權,被咸豐帝駁回。於是,英法在1859年會合兵力,發動新的戰爭且揚言打進北京城。

在他們打進北京前,驚恐下的咸豐皇帝以“木蘭秋狄”為由逃到承德,讓弟弟奕訢留下來和對方談判。奕訢機智幹練,深受父皇道光帝的寵愛,曾打算立他為接班人。和西方人的較量下,經皇帝允許,他代表清廷簽訂了《北京條約》,使聯軍退兵取消對清廷的窮追猛打,外交“首秀”讓洋人對這位六王爺多了幾分好感。

2.臨終託孤,奕訢出局

在承德的咸豐帝,雖不必面對侵略者嘴臉,但內心在苦苦掙扎,自打登基來,內有太平軍,外有侵略者,且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一個接一個的籤,青年皇帝心力交瘁。急火攻心下,於1861年7月病逝於熱河行宮。

臨終前,對於身後事他做了自以為完美的安排

第一,立載淳為皇太子,繼皇帝位

第二,下詔書明令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8人為“顧命大臣”全心輔佐新皇。

第三,將兩枚印章分別賜給小皇帝和慈安太后,小皇帝拿“同道堂”印章,太后拿著“御賞”,但凡有旨下發,須兩枚印章同時加蓋才能生效。(類似戰國時期的“虎符”,將軍和君王各一半,二者合二為一方能生效)愛新覺羅·奕訢:最不該被踢出局的王爺

從安排看,第一件無異議,雖載淳只有六歲,但是他唯一的兒子沒得選;第三件,印章分開放,或是制衡八大臣和太后,或為防止慈禧干政,畢竟歷史上皇帝年幼,母親趁機走到臺前的例子不在少數;可這第二件就有些不可思議了,一則咸豐帝為寶貝兒子能順利掌權打造了八人的強大隊伍,要知道同樣六歲繼位的康熙也不過只有索尼、鰲拜等四人;再有歷朝皇帝指派顧命大臣多是從自己近親、才智上佳、有力挽狂瀾本事的人中挑選,血緣關係說,奕訢應該當仁不讓,兄弟倆從小一塊兒長大且英法聯軍逼近京城時,咸豐帝想到的第一人就是他,足見對弟弟處理棘手問題的能力,他是有把握的。但看此人事安排,你卻怎麼也找不到奕訢的影子,彷彿他就該在人間蒸發。

咸豐皇帝奕詝幼年喪母,由奕訢的生母靜妃撫養長大,倆人有過親密無間的兄弟情。皇室中人,除了兄弟還有權利,弟弟奕訢做事果斷幹練處處領先於哥哥之上,道光帝在選繼承人時在兩子間猶豫不決,想立長又想立賢,看他在立儲詔書上寫的“奕詝繼位,奕訢封王”可見到最後對小兒子的位置還在糾結。儲位之爭使兄弟倆的關係出現裂痕,奕詝繼位後將奕訢晾在權利邊緣,猜想若不是北京出事,他是不會讓能力優於自己之人出面議和的。

再想想,奕訢在北京的外交風範,弟弟如此能幹,萬一是第二個多爾袞怎麼辦?自己留下的孤兒寡母怎會是他對手?

幾番盤算下,咸豐帝就像沒看見奕訢似的,將他踢出局,讓他繼續做無權無勢的逍遙王爺。愛新覺羅·奕訢:最不該被踢出局的王爺

3.你對視而不見,我就走到你的對立面讓你看個清楚

咸豐帝千算萬算,都不會料道正是這個被他踢出局的弟弟幫著兩宮太后,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打破了他辛苦佈置的平衡局面。

不知道,尚未入土的皇帝看到這幕是否瞠目結舌,是否後悔自己親手將一個能力卓著的強者推向對立面。

倘若,咸豐選擇的八位大臣像索尼、鰲拜那樣經歷過大風大浪的錘鍊,能力威望皆高或許能和慈禧一較高下,畢竟當時的慈禧太后沒有參與過多少政事,她文化水平也不高。事實上這八位沒有幾人做事果敢,像肅順、端華這些人是一起跟著咸豐帝逃到承德來的,京城危機時刻沒敢出來表示要陪著六王爺應付洋人,反是文祥提出留下,且在人際關係上,肅順仗著皇帝的寵愛對奕訢百般排擠,奕訢的小團隊裡上過帶兵打仗的僧格林沁、文祥對八大臣也都看不順眼。所以這個人事安排總體上不能讓人信服。

強者,從不甘寂寞,更何況愛新覺羅的子孫。出局的奕訢選擇和兩宮太后聯手,用行動告訴哥哥:“你對我視而不見,我就走到你的對立面讓你看個清楚,知道雪藏人才的後果。

同樣是託孤,對比自己優秀的人,劉皇叔的做法就高明瞭許多。

劉備和東吳交戰,兵敗後一病不起,把諸葛亮叫到跟前,將兒子劉禪託付給他。

託孤過程中,君臣間有段耐人尋味的對話

劉備說:“先生,您的才能比曹丕強百倍千倍,日後一定能做出番大事業來的,我的兒子呢,如果能輔佐,麻煩您輔佐他,如果不成器的話,您就取而代之吧。”

諸葛亮說:“主公放心,我一定竭盡全力輔佐少主,保護好劉氏江山”

聽完諸葛先生的答覆,我想劉備一定是非常滿意的。看看自己的那些臣子,諸葛亮威望、能力、道德操守皆高,這樣的強者,關鍵時刻不可能用踢他出局方式解決。

老虎就是老虎,你不能假裝沒看見,看你怎麼對待。安排了八個人又能怎樣,皇權時代,一位是小皇帝的親媽,一位是道光皇帝封恭親王,而那八位只是臣子,還沒有兵權。皇親貴胄和沒有兵權的臣子爭奪結果是不言而喻的,事後肅順、端華、載桓被殺,其餘革職,小皇帝的年號改為“同治”意為: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共同治理天下。

慈安太后對政事不感冒,繼續與世無爭做她的太后;慈禧太后呢,實現了自己垂簾聽政的美夢,奕訢被封為議政王走上權利的頂峰,加上列強此前對他的好感,在外交上也是遊刃有餘,後來還帶領李鴻章、左宗棠他們開展了一場自救式的洋務運動。愛新覺羅·奕訢:最不該被踢出局的王爺

4.若奕訢在顧命大臣之內,或無政變發生

恭親王奕訢雖比不上多爾袞,但機敏幹練、眼界格局缺遠超八大臣。個人認為,若他被列入顧命大臣名單中或許有些事可避免發生。首先,雖然奕訢和肅順間有矛盾,但為了時局的穩定,猜想他們會表面要好,大不了政穩定後,奕訢利用王爺的身份秋後算賬也不遲。其次,若奕訢被任命為顧命大臣,名符其實權利赫赫的恭親王,我想為了維護愛新覺羅的江山也沒有和慈禧聯手的必要。慈禧太后不是當年的孝莊太后,她不是政治家,只是一個貪戀權利之人,她的那些勢力還是垂簾聽政許久後慢慢培植起來的,若無人支持,這場政變很難發生,即使她想幹政也沒那麼容易。再者,辛酉政變後,侵略者聽說奕訢上臺時很滿意的,他們認為和聰明人可以很愉快的玩耍,故而猜測若奕訢是顧命大臣,他們也是扶植的,慈禧要想從恭親王手裡奪權或許列強會干涉,後來戊戌變法失敗後她想廢黜光緒帝,列強不就強烈反對過嗎。

當然這些僅是個人的推測,畢竟歷史沒有那麼多如果。

事實上,六王爺奕訢一生似乎和“出局”挺有緣分,第一次的皇位之爭,被父皇踢出局;此次的大臣安排,被哥哥踢出局;中法戰爭時,慈安太后去世後,慈禧太后嫌小叔子太礙眼,於是在1884年再一次將他踢出核心圈,雖也在朝堂任職,但多年的宦海沉浮,銳氣被消磨殆盡,意氣風發的六王爺已不復當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