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為什麼沒人敢殺?

清朝 溥儀 袁世凱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歷史小諾諾 2018-12-02
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為什麼沒人敢殺?

但凡皇帝,大都是威風凜凜,掌握著別人的生殺予奪大權,但是,溥儀卻成為了最大的一個異數。歷史上的皇帝,就算是權臣扶植的傀儡,大多數也都曾掙扎、抗爭過。唯獨溥儀,幼年繼位,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鉅變,最終退位,成為皇帝這個特殊職業的“終結者”。

事實上,辛亥革命以後,清政府雖然已經失去民心,甚至可以說是到了民怨沸騰的地步,所以,溥儀的退位雖說是迫不得已,可也算是眾望所歸。被欺壓已久的中國人的確忍受不了皇帝的不作為,朝政的腐朽和昏聵。

然而,溥儀的退位還是有著值得探究的地方。

事實上,溥儀身為大清的最後一任帝王,他的遜位固然是萬般無奈之下的妥協,可是,清皇室還是得到了不少優厚條件的,如承諾每年支付清室費用400萬兩銀元,新幣發行後改為400萬元。其中最令人費解的便是,溥儀雖然退位讓賢,可是他依舊保持著皇帝的尊貴身份。這也就是說,中國雖然從此沒有皇帝這個職業,成為了一個新的共和的國家。但是溥儀本人依舊享有皇帝的尊號!這在很多人看來是無法理解的,其實,這也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現狀所定。

溥儀退位以後,按照協議,他每年還是能夠得到不少的銀子。如果真的落實的話,日子過得應該還是不錯的。但後來的歷史告訴我們,這所謂的贍養費用,最終並沒有落實,而且,溥儀本人的命運更是顛沛流離,可謂命途多舛。

溥儀雖然退位,可還是有些革命黨人視他為眼中釘。強硬的革命黨認為,留溥儀一條命,無疑是在向列國昭示革命黨人的軟弱,於是,這些人處心積慮想要整死溥儀。那麼,人們不禁要問,袁世凱掌握實權後為什麼不殺掉最後一個皇帝溥儀?

當初,南北達成共識:袁世凱贊成共和、逼迫清帝退位,南京臨時參議員則選其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但必須到南京就職。不過,之後,袁世凱以北方動亂未平,拒絕南下,所以,不殺清帝,袁世凱就有理由不南下就職大總統。

其次,不殺清帝,袁世凱控制的北方暫時“安靜”。要知道,當時的大清是亡了,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必定會激起滿族人的仇恨甚至是暴動。

最後,一旦予以皇室厚待,不但體現袁世凱宅心仁厚的假象,會讓人們感覺他還不錯,能安撫民心,政治的最大智慧在於各方的妥協,如果一方大獲全勝,這樣的政治交易遲早是會出問題的。

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為什麼沒人敢殺?

但是,溥儀還是非常擔心,畢竟,袁世凱不殺他不代表別人也不會動殺皇帝的心思,所以,溥儀對自己的安保還是相當重視的。

溥儀雖然已經退位,但是,還是居住在紫禁城中,要知道,紫禁城宮禁森嚴,殿宇萬千,歷來安保問題就很令人頭疼。在皇帝還有的時候,尚且需要調配大量侍衛和士兵保護,值此之時,皇帝失去了權力,自然也就不可能有那麼多人來保護他。

深宮大院之中,革命黨人依舊不願放過溥儀。溥儀自己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但此時大勢已去,他唯一的辦法就是想方設法的保住自己的性命,除此之外,別無他念。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溥儀經常和侍衛的統領談話,叮囑他要仔細檢查宮禁。但事實上,清廷大勢已去,所謂的統領也就是個現代意義上的“保安隊長”,他的權力早都縮水了。

溥儀黑著臉聽完統領稟告的實情之後,心裡也是一涼,但畢竟關係到自己的身家性命,溥儀還是不敢掉以輕心。當時檢查出入紫禁城的設備還非常原始,基本都是用手去摸的。但是,溥儀早已經不是皇帝,面對革命黨中的大佬,宮門的侍衛總是不敢冒犯去搜身的,甚至,就連那些大佬的護衛,他們也都不敢搜查。

但溥儀又害怕有人對自己不利,當時的槍械雖然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但殺傷力較冷兵器還是要出色太多。為了達到搜查槍械的目的,溥儀想了一個歪點子,他告訴侍衛統領,讓他去買磁鐵。這種“磁鐵”名叫“陰陽磁葫蘆”,外國商店裡有很多,通常是兩塊磁鐵,陰陽兩極緊緊吸在一起的。為了辦成這件事,溥儀整整花了三千兩銀子(其實採買東西只用了一千兩),剩下的錢全部被貪汙了。

其實溥儀的私房錢也不多,這三千兩銀子都是他從牙縫裡擠出來的,可謂是下了血本了。當時他的財政非常緊缺,甚至不得不把服侍的太監們全部遣出宮。

辦成之後,溥儀滿以為自己可以高枕無憂了,一度非常輕鬆自得。但事實卻並不是這樣,要知道所謂的“陰陽磁葫蘆”不過是兩塊大磁鐵而已,收效甚微,而且,過了半年之後,磁力漸漸損耗,全部都失效了。而溥儀也沒有錢採買新的,侍衛統領更是不敢將自己私下剋扣銀子的事情洩露出去。於是,宮門的安保只好又恢復了以前的狀態。只不過為了做樣子,侍衛們還不得不在脖子上套上兩個死沉死沉的大葫蘆。

事實上,當時的革命黨對溥儀固然有意見,可是,他們大都不會真的對溥儀下黑手。他做的這些事情其實大都是在給自己找心裡安慰,人家真的要殺他,就是一百個磁葫蘆也擋不住。因此,這些所作所為,只能作為後人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