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奕欣能力超群為何不發動政變?

愛新覺羅·奕欣清末政治家、洋務運動主要領導者,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生母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封"恭親王"。咸豐年間,奕欣於咸豐三年(1853年)到咸豐五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欣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俄談判,並且簽訂了《北京條約》。咸豐十一年,咸豐帝駕崩,奕欣與兩宮太后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

恭親王奕欣能力超群為何不發動政變?

從咸豐十一年到光緒十年,奕欣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期間雖在同治四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光緒十年終於因中法戰爭失利被罷黜,史稱"甲申易樞"。一直到光緒二十年以善後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才再度被起用。從光緒二十年到光緒二十四年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初十日逝世,諡號為"忠"。

能力超群的奕欣為什麼不發生政變?恭親王奕欣早年學習儒家典籍10餘年。可謂十分精通,而儒家典籍被世人奉為"經",儒家文化在封建時代居於主導地位,《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最高統治者不但從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對臣民思想的規範、倫理道德的確立、民風民俗的導向,無一不依從儒家經典。

恭親王奕欣支持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大搞洋務運動。洋務運動主要指導思想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係,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從而證明恭親王視野長遠,深知清朝命數已盡。當下發動政變,只會給清朝的滅亡的日子提前。皇帝做與不做已經沒有太大差別。一心救國而不是一心為帝位。

恭親王奕欣能力超群為何不發動政變?

清朝末最缺的就是金錢。恭親王雖有武英殿大學士寶鋆、吏部尚書李鴻藻、兵部尚書景廉、工部尚書翁同龢等親信。但是沒有資金髮動政變。依照恭親王的心胸和學識即是恭親王奕欣有足夠資金髮生政變,也不會做出違背儒家思想,而是會救國,興辦教育等等。

身為皇子、親王、議政王、軍機揆首,一生五起四落,斷斷續續執政三十一年。當是時,列強環向,虎視眈眈,民變不斷,烽煙四起。清帝國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受命於危難之際,力挽狂瀾,操縱時局,扭轉危機,延緩了大清朝的覆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