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字反詩,鼓起數十萬人造反,作者卻接受招安,堪稱清代宋江

清朝 宋江 中國古代史 道光 覃仕勇說史 覃仕勇說史 2017-10-11

二十八字反詩,鼓起數十萬人造反,作者卻接受招安,堪稱清代宋江

清朝道光末年,不知什麼時候起,在兩廣地區悄然流傳起了一首反詩。

詩只有短短二十八個字,卻極富煽動力,詩這樣寫:

上等的人欠我錢,中等的人得覺眠,

下等的人跟我去,好過租牛耕瘦田!

該詩一經面世,就受到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興起於兩廣地區,口耳相傳,火遍大江南北,紅極一時。

這首詩好在哪裡呢?

首先,它是大白詩,字句一看就明白,沒有任何晦澀難懂的地方。

其次,分出了社會階層,上、中、下,讓人們分清剝削階層和被剝削階層。

再次,被剝削階層過著“租牛耕瘦田”的沉重生活,剝削階層卻從被剝削階層身上剝削了無數血汗錢,呼喚被剝削階層必須覺醒過來,向剝削階層討還血債,鼓動性極強。

最重要的,一位偉人說過,這反詩不但有鼓動性,而且富於策略,搞清楚了“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個統戰的難題。

無數勞苦大眾,受了這首詩的啟發,行動起來,揭竿而起,投身反清行列中去。

而在清朝長達二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中,始終活躍著一個龐大的抗清、反清組織——天地會。

二十八字反詩,鼓起數十萬人造反,作者卻接受招安,堪稱清代宋江

傳說,天地會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前以舊部為班底創建起來的,其初衷是留下這個組織在大陸做地下工作,自己在臺灣訓練軍隊,但到北伐之日,內外發難,一舉推翻清政府。哪料,鄭成功壯志未酬,到臺灣後不久就病逝了,鄭氏子孫未能恪守祖業,鄭氏集團也最終覆滅。但天地會卻存留了下來,不屈不撓地與清廷鬥爭到底。

二十八字反詩,鼓起數十萬人造反,作者卻接受招安,堪稱清代宋江

天地會與清廷的鬥爭有高潮也有低潮,連綿不斷。

道光年間,鬥爭一度趨於沉寂,但上述反詩的誕生,猶如引爆了一個火藥桶,天地會發展迅速,單單兩廣地區就出現了大勝堂、得勝堂等三十幾支天地會義軍活動,兵員數十萬之多,各地暴動如火如荼,起義四處開花結果。

寫這首反詩的作者,就是天地會的帶頭大哥張嘉祥。

張嘉祥,字殿臣,廣東高要人(清朝官方的說法是廣東梅州客家人),長相文秀清俊,“恂恂如儒者”,“不類武夫”,卻“材武任俠”,是個喜好打架鬧事的主。

道光十八年(1838年),張嘉祥才十五歲,就隻身闖蕩江湖,流落到廣西貴縣(今廣西貴港市),受傭於水源街全昌滷肉鋪操刀賣肉。

張嘉祥嫌賣力氣太辛苦,來錢慢,潛往石罅圩(今石卡鎮)劫持牛皮店楊榮利六歲的兒子,勒索百金。

楊榮利贖回兒子後,訴之縣衙。

知縣楊曾惠派人拘捕。

張嘉祥講義氣,行事狠辣,行走江湖,與廣西天地會的大哥、晚哥多有結交,受到官府追捕後,一不做、二不休,聯絡起天地會眾過起打家劫舍的營生,這其中有欽州李自昌、橫州(今橫縣)謝江殿、靈山蘇三相、瓦塘(今貴港市瓦塘鎮)徐阿雲等等,他們聚集於橫州大灘伏波廟,勒索貨船,打單村市,滋擾無虛日。

早期的打劫生涯中,張嘉祥做得最大單的事件就是攻劫木梓圩(今木梓鎮)大源、浩源兩典庫,刮取財物無數。

張嘉祥有勇有謀,有了錢財,就謀劃著擴大隊伍,先後在橫州的博合圩、貴縣的覃塘圩(今覃塘鎮)大張旗鼓地招兵買馬。

張嘉祥的行為,招來了南寧協副將盛鈞、潯州府知府顧元凱、潯州協副將李殿元等人的瘋狂圍剿。

張嘉祥實是天生將材,率領一群未經訓練的小嘍羅,與盛鈞等人玩起了游擊戰,屢將對手打得苦不堪言,甚至在賓州(今賓陽)甘塘斬殺潯州參將段炳南。

二十八字反詩,鼓起數十萬人造反,作者卻接受招安,堪稱清代宋江

張嘉祥還把劫掠行動發展到了越南,胃口越開越大,公開向越南政府“借糧”。

越南政府軍佈下象陣與張嘉祥開戰。

一開始,張嘉祥的馬隊被象群震懾,紛紛逃竄,潰不成軍。

張嘉祥不信邪,多置強弓硬弩,從四面實施迂迴包抄。

越南士兵驚懼不已,陣勢大亂。

張嘉祥揮軍猛衝猛殺,劫得大批物資,實力大增,部眾擴充至萬人。

至此,張嘉祥不再滿足做打家劫舍的土匪,悍然樹起反清的旗幟,在橫州燒香開堂,正式宣佈成立天地會新的“山堂”——怡義堂,起兵反清。

二十八字反詩,鼓起數十萬人造反,作者卻接受招安,堪稱清代宋江

張嘉祥沒讀過什麼書,隨口胡編一首打油反詩就成“時代之歌”;他指揮部隊起止進退,也處處與古人兵法暗合,讓人嘖嘖稱奇。

在與清兵作戰中,張嘉祥無師自通,將小股步兵的滲透和偷襲的戰術運用得得心應手,其水面炮戰之法更是精妙無比。

張嘉祥還別出心裁地創制出削長竹竿對戰清軍的戰術,稱長竹竿為“竹針”,與戚繼光創制的“狼筅”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張嘉祥大名遠播於珠江南北,成為了兩廣天地會乃至民間偶像中的超級大俠,人們親切地稱他“鋤強扶弱張嘉祥”。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二十六歲的張嘉祥在中越邊境糾集天地會兄弟發動了數萬人的起義,連破數十州縣。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當張嘉祥受到廣東巡撫勞崇光的招安時,他竟然沒法拒絕高官厚祿的誘惑,學習宋江,接受了招安,充當起征剿“方臘”的急先鋒。

張嘉祥面對的第一個“方臘”,就是廉州天地會義軍龍頭顏品瑤。

和《水滸傳》裡方臘的命運一樣,顏品瑤的腦袋成為了張嘉祥進獻給清廷的“投名狀”。

清廷大加獎賞張嘉祥,並賜名“國樑”,意為國之棟樑。

張嘉祥由此華麗轉身,成為了軍門忠臣張國樑。

二十八字反詩,鼓起數十萬人造反,作者卻接受招安,堪稱清代宋江

張嘉祥,不,應該是張國樑,他所面對的第二個“方臘”,乃是太平天國總頭子洪秀全。

咸豐元年(1851年),張國樑隨提督向榮自廣西尾追太平軍直至江蘇,以作戰勇猛受向榮倚重,並於咸豐五年(1855年)升總兵。

張國樑所部捷勇為綠營頭號勁旅,於南京孝陵衛一帶建江南大營,屢立戰功。

太平天國運動後期,張國樑更是以寡臨眾,獨抵太平天國李秀成等名將統率的大軍數十萬,驍勇無敵,江南恃為長城。

張國樑甚至以劣勢兵力攻克了重鎮鎮江,拿下漕運的咽喉,保有江南不失。

二十八字反詩,鼓起數十萬人造反,作者卻接受招安,堪稱清代宋江

《清史稿》載:“時大江南北諸軍,賊所尤畏者,惟國樑一人。賊勢忽南忽北,多方肆我,皆牽制國樑之計,果為所敗。”

時有歌謠傳頌:“殺賊江上江水紅,向公如虎張公龍。鐘山大戰疾風雨,張公生龍向公虎。”

向公就是向榮,張公即為張國樑。

向榮死後,和春為江南大營欽差大臣,張國樑幫辦軍務。

張國樑在揚州、儀徵等地與陳玉成、李秀成連番鏖戰,“走馬取太平”,“偷取鎮江”等戰例甚至被編成戲劇流傳,戰鬥之激烈,可想而知。

二十八字反詩,鼓起數十萬人造反,作者卻接受招安,堪稱清代宋江

但張國樑上報戰果,止燒船二千一百艘,斬首八千,俘敵二三萬人,僅此而已。

反觀湘軍鮑超等人,戰果竟然斬首數十萬級,足見鮑超等人之濫殺。

張國樑還曾私人出資在蘇州設立恤局,救濟饑民,

張國樑親書“貴局多一難民,則弊營少一死賊”字張貼於恤局。

以此可見張國樑之古良將遺風。

二十八字反詩,鼓起數十萬人造反,作者卻接受招安,堪稱清代宋江

咸豐十年(1860年),李秀成施圍魏救趙之計,大舉進攻杭州,調動江南大營1.3萬餘人赴救杭州,然後出其不意,回師急攻江南大營。

張國樑率部往援大營西路,因小水關大營本部被破,被迫退守丹陽。

江南大營失陷,張國樑長呼:“八年心力,毀於一旦!”

5月19日,李秀成圍攻丹陽,張國樑知事不諧,自言“年十八為盜魁,二十八而折節從軍,為國虎臣,三十八而致命遂志”,率潰兵東撤。

二十八字反詩,鼓起數十萬人造反,作者卻接受招安,堪稱清代宋江

過尹公橋,太平天國死士突然殺到,張國樑被創大呼,跌橋下溺水而死。

李秀成入丹陽,命人厚葬張國樑於尹公橋塔下,稱:“兩國交兵,各扶其主,生與其為敵,死不與其為仇,此是恤英雄之心。”

張國樑敗訊傳至清廷,咸豐帝大為沮喪,反覆詢問張國樑的下落,希冀張國樑大難不死。

二十八字反詩,鼓起數十萬人造反,作者卻接受招安,堪稱清代宋江

過了兩個多月,終於確認張國樑已死,下令優加追恤,追贈太子太保,三等輕車都尉,一等男爵,其子張蔭清得襲男爵。後來又加贈,追諡為忠武,並飭令高要縣建專祠祭祀。該祠俗稱張公祠,位於肇慶閱江樓側,每年舉行春秋二祭。

補一筆,愛國名將馮子材出自張國樑麾下,一生得張國樑提攜頗多。

馮子材高壽,七十餘歲還能上陣殺敵,“奪發如少年”,八十歲歸隱林下,早晚與鄉間少年談江南交戰往事,每提起張國樑,淚下濡襟。

二十八字反詩,鼓起數十萬人造反,作者卻接受招安,堪稱清代宋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