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起義後,清朝中央如何控制地方軍隊?慈禧這樣做!

在清朝前期和中期,清朝的主力軍隊是八旗兵和綠營兵,但在中期以後,八旗兵和綠營兵腐壞墮落,戰力低下,根本不足以應付國內外的軍事作戰,尤其是席捲全國十餘個省的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清廷的主力軍隊很快就崩潰了,之後平叛靠的是地方團練組織起來的湘軍、楚軍和淮軍等。

太平天國起義後,清朝中央如何控制地方軍隊?慈禧這樣做!

沒了自己的軍隊,清朝朝廷如何維持自己的統治呢?慈禧太后給出的答案是制衡。

太平天國起義興起之後,清朝朝廷能夠控制和調動的軍隊,很快就被擊潰了,然後就是湘軍興起。但仍然有些朝廷派出來的將領在率領朝廷的軍隊作戰,比如勝保,僧格林沁,他們的軍隊都是朝廷能夠直接控制的。

而且,在消滅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除了湘軍之外,楚軍和淮軍也起來了,戰鬥力也不低,更重要的是,他們並不受曾國藩控制,這是曾國藩在鎮壓完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沒有造反的一個原因。

到征剿捻軍起義的時候,湘軍的問題很快就暴露出來了,完全沒有辦法控制捻軍的流動作戰,朝廷改為由李鴻章的淮軍來主要負責,湘軍基本上就慢慢衰落下去了,而淮軍則在這個過程中逐步興起,成為綿延二十多年的清朝軍隊的主力。楚軍則在左宗棠率領下,遠赴西北去收復新疆。

太平天國起義後,清朝中央如何控制地方軍隊?慈禧這樣做!

湘軍、楚軍和淮軍這種從團練起家的軍隊,在規模小時,糧餉可以由鄉紳自籌,但當規模壯大到一定程度後,鄉紳的錢是決定不夠的,必須要依靠財政支持來解決的。戰爭期間,朝廷可以讓他們在自己的轄區範圍內直接截留財政稅收,徵收錢糧自己用。但戰爭結束之後,朝廷很快就通過官員調整,把已經平定了的地區重新掌握到自己手裡了。

所以,無論是湘軍、楚軍還是淮軍,雖然他們能夠控制軍隊,但軍隊的糧餉都是要有朝廷的命令,地方官員才會解送給他們。否則他們就算是人數再多,也沒有辦法維持。

比如左宗棠率領淮軍在西北平定叛亂,收復新疆,他是在得到朝廷和慈禧太后的支持,才籌措糧餉來支持戰爭的,在這之前他只能乾著急,跟本解決不了問題。

到甲午戰爭的時候,淮軍也不行了,朝廷又派袁世凱在天津按照當時歐洲先進的軍事訓練方式編練新軍,也就是北洋軍。北洋軍雖然只服從袁世凱,但是朝廷沒亂的時候,袁世凱的北洋軍的糧餉也都是朝廷供給的,袁世凱最多隻能算是借雞生蛋而已。

太平天國起義後,清朝中央如何控制地方軍隊?慈禧這樣做!

同時,朝廷在看到小站練兵有一定成績之後,在八國聯軍入侵之後,開始搞新政改革,其中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讓全國各省都自己籌措經費,編練新軍。所以,各省都紛紛自己籌措經費,派人出國考察,回來之後就按照歐洲的新式操法編練新軍。這樣,在各省都有了自己的新軍的情況下,北洋軍在全國軍隊中的比重也就下降了。

所以,在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清朝的朝廷權威一度受到嚴重挑戰,但在慈禧太后實際控制朝廷之後,很快就重新建立起了對各地的控制。她所用的主要辦法無非就是摻沙子,扔石頭,面多了兌水,水多了加面。反正到底是兌水,還是加面,都是她來控制的,地方上就算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些人,都控制不了。

曾國藩的湘軍強盛的時候,朝廷故意扶持左宗棠的楚軍和李鴻章的淮軍,李鴻章的淮軍勢力太大,朝廷又培養張之洞、劉坤一這些人。李鴻章辦洋務的時候,在長江中下游辦,朝廷就讓張之洞在長江上游的湖北地區也辦,左宗棠在西北也開始辦。總之就是扶持相對弱小的,來平衡相對比較強大的。

太平天國起義後,清朝中央如何控制地方軍隊?慈禧這樣做!

哪怕曾國藩有不世之功,剿捻不力也還是得被批評,得承擔責任,李鴻章功勞再大,勢力再大,朝廷一句話,他也只能一會兒兩江總督,一會兒兩廣總督,一會兒又北洋總督,一會兒又到朝廷中樞,始終是被朝廷控制著的。慈禧太后死後,當時北洋軍近在畿輔,朝廷一句話,袁世凱就收拾行李回老家釣魚去了。

不過,也正是因為朝廷長期依靠扶持更多的地方勢力來平衡一枝獨大的地方勢力,結果反而是各地的新軍裡混進了不少有革命意識的年輕人和激進分子,最終才在辛亥革命發生的時候,朝廷無力鎮壓,還是隻能仰仗於北洋軍,而各地的新軍則觀望形勢,不願意出境作戰。最後,在北洋軍將領聯名通電的壓力之下,朝廷只能同意遜位,清廷才算壽終正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