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的那些煩心事

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原名綿寧,即位後改為旻寧。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六位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母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生於乾隆四十七年。

道光在位期間,整頓吏治,整釐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力行節儉,勤於政務,但其才略有限,社會弊端積重難返。道光二十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戰敗,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此後八年旻寧苟安姑息、拒絕變革,而內憂外患日益嚴重,太平天國運動也已在醞釀之中,清王朝陷入危機。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駕崩。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諡號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慕陵,傳位第四子奕詝。

道光皇帝即位以後,從皇阿瑪嘉慶手中接過來的江山內憂外患,大清帝國岌岌可危。面對著這樣的江山,道光皇帝心中充滿著鬱悶。雖然想有所作為,但是才略有限,未能讓大清重新振興起來,在位三十年,使他蒼老得異常快,疲憊至極,寢食難安。他大概知道大清王朝已經走到了末路,舉目所及之處無一不是亂麻一團,每天的奏摺說的都是些煩心事,道光皇帝時刻夢想著什麼時候才能像皇爺爺乾隆那樣,國泰民安,四海昇平,做一個太平天子。道光皇帝在位三十年每天都在麻煩中度過。

道光皇帝的那些煩心事

道光皇帝

一、繼位風波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十八日,嘉慶皇帝到熱河秋獮,命皇次子智親王旻寧、皇四子瑞親王綿忻隨駕。二十四日,到達熱河行宮,不豫。二十五日,病情嚴重,當夜崩逝暴死。嘉慶的突然離世,給清廷來個措手不及。史載:變出倉猝,從官多皇遽失措。皇帝臨死的時候,突然崩逝,沒有留下隻言片語。當時為智親王旻寧(道光皇帝)一時不知如何是好,當時嘉慶有三個成年的皇子,如果他們為了皇位展開爭奪的話,國家一定會亂套的。還好大臣戴均元和託津督促內臣翻檢皇帝遺物,最後在嘉慶皇帝近侍身邊的“小金盒”裡找到了傳位詔書。詔書明確:傳位於皇次子智親王旻寧,繼承大統。但是這還是會產生疑問,不是應該在正大光明匾後麼,怎麼皇帝還隨身帶著,難道皇帝知道自己要駕崩了。恰在這時,嘉慶皇帝的皇后鈕祜祿氏在北京皇宮驚悉嘉慶崩於熱河行宮噩耗時,便發出懿旨:“今哀遘升遐,嗣位尤為重大。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現隨行在,自當上膺付託,撫馭黎元。但恐倉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沖,素所深知。為此特降懿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靈,以順天下臣民之望。”這個懿旨,對於旻寧嗣位,關係極為重要。旻寧在熱河接奉懿旨時,伏地叩頭,感激不盡!總算是繼位了,真是一件糟心的事,不過道光皇帝的煩心日子才剛剛開始。

二、庫銀被盜

史料記載:道光二十三年,庫吏分銀不均,內自攻訐,其事不能覆蔽,達於天庭。由於案情重大,此案直接上報了道光皇帝。道光帝怒不可遏,並怒斥諸臣,正是多事之秋,缺銀子的時候,竟然發現國庫竟然已空,皇帝立即欽派大臣將庫項全數盤查,多年捂著的蓋子終於被揭開。

次年三月二十六日,刑部尚書惟勤向道光帝詳細彙報盤查銀庫的統計結果:經查對戶部送來的賬簿,以及到實地盤點清查,發現銀庫虧空嚴重。賬面結餘應為1218萬餘兩,但實存白銀卻不足293萬兩,即是說短少或被盜之銀達925萬兩以上。根據《清宣宗皇帝實錄》記載:道光帝痛責諸臣竟虧空銀至925萬2000餘兩之多,實屬從來未有之事,覽奏曷勝憤恨,以國家正項錢糧,膽敢通同作弊,任意攝取,似此喪心昧良,行同偝國盜賊。歷次管庫及歷次派出查庫王大臣皆系親信大員,亦復相率因循,毫無覺察,並無一人能發現奸慎負委任,不知諸王大臣有愧於心否,朕自咎無知人之明。

這個結果猶如晴天霹靂,幾乎把道光皇帝擊倒。他執政面臨的最大內憂就是財政問題。這兩三年間,用於戰爭、賠款、治河的支出合計將近七千萬兩白銀,而當時國家每年的總收入僅有四千多萬兩。銀子花得像流水似的,道光帝心痛不已。然而,道光皇帝做夢也沒想到,國庫是空的,一千萬兩存銀僅僅是賬面數字!

為了把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盜庫案查清,道光帝派宗室載銓、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穆彰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敬徵、兵部尚書裕誠、軍機大臣兼工部尚書賽尚阿組成調查組,決定將案子一查到底。

在道光皇帝的高壓下,調查組的工作效率空前。很快查清基本案情,結論是925萬多兩白銀非一人所偷,也非短期作案;至於案犯基本上可以斷定是銀庫的庫兵;巨大虧空則屬庫兵盜銀經年累月,積少成多所致。

調查報告出來了,新的問題又來了。既然不是一天所為,也不是一人所偷,為什麼時至今日才發現呢?清政府上一次大規模清查銀庫是嘉慶五年(1800年),43年間,年年都有查庫,對庫兵監守自盜竟沒一個人察覺,誰信呢?

其實嘉慶、道光年間銀庫的查庫機制早已經成為一種擺設。據《見聞瑣錄》記載,嘉道時期,一旦逢皇上命御史清查銀庫,庫官必獻上規銀3000兩,御史之僕從門包亦可得銀300兩。機制之弊,由此略見一斑。

多年下查無所獲,道光帝怒斥道:“奉旨飭拿,乃經年累月,置若罔聞,迄未就獲。該衙門等所司何事,玩洩已極!仍著步軍統領、順天府五城各衙門一體嚴拿務獲,歸案究辦,毋許再有延宕!”儘管道光大發雷霆,但是國庫貪腐已經非常嚴重,庫銀被盜經年累月,在逃的庫兵大多已經無從查起,至於被盜庫銀自然杳無音訊。

道光帝一看這麼大的案子居然沒有辦法查辦,一怒之下他下了一道狠詔:經手出入及驗看銀兩之庫丁銀匠比律應行處斬,妻妾子孫均發新疆給官兵為奴。即在庫外當差之柵欄庫丁及該庫皁隸亦應量減處絞,妻妾子孫均流放二千里安置。

殺了這些庫兵和銀匠,還不解恨。對於失職、瀆職,職務侵佔的大臣,道光帝下令歷任管庫司員、查庫御史人等著逐細查明,嚴行治罪。為了追繳庫銀,儘可能地減少國庫損失,道光帝又下令:自嘉慶五年起至道光二十三年,歷任庫官、查庫御史各按在任年月,每月罰賠銀1200兩,已故者照數減半;管庫大臣著每月罰賠銀500兩,查庫王大臣每次罰賠銀6000兩,已故各員按數減半。在長達40多年的時間裡,共有320餘位官員出任戶部司員或查庫御史,任職時間在1年左右為最多。這些官員無論公忠廉能與否,一律進行追罰。

道光皇帝的那些煩心事

三、亂民四起

面對乾隆末年以來危機四伏的政局,道光皇帝整飭內政,整肅綱紀。詔求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詔罷貢獻,黜奢崇儉。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纖悉無隱”,據實陳報,力戒欺隱、粉飾、怠惰之風。但其對內政的有限整頓,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道光皇帝統治時期起義、民變不斷,“亂民”四起。道光四年(1824年)十月,回部匪酋張格爾叛亂;道光十一年(1831年),廣東的黎族亂匪作亂;道光十三年(1833年)正月,臺灣嘉義陳辦叛亂;同年二月,四川越巂等處的少數民族亂匪作亂。為了剿滅叛亂,清政府耗費了大量軍費,起義使滿清元氣大傷,滿清的統治逐漸走向衰落。

道光皇帝的那些煩心事

“亂民”四起

四、皇子忤逆

道光皇帝有皇子九人,公主十人。皇長子奕緯是道光26歲時,與當時在擷芳殿服侍他的宮女,即後來晉升為“和妃”的那拉氏生下得。奕緯因母親出生微賤,非皇后所生的嫡子,因此歷來不受重視,但因皇二子、皇三子都早夭,他是道光當時唯一的兒子,成了當然接班人。道光對這位獨子期望甚高。可是,奕緯天生羸弱,智力平平,不管道光如何訓斥,讀書騎馬就是不見長進。

奕緯十四歲時,道光就為他辦了婚事,可他成婚八年也沒添個一男半女,這叫道光非常惱火。奕緯17歲時奉皇命到擷芳殿居住。道光帝還特別為他選個吉日入住。入住擷芳殿的奕緯每天都要到上書房讀書。只是這位皇子天賦很差又不用功,加上授業解惑的老師又少耐心,師生關係緊張。一天,老師要他好好讀書,將來當皇帝好治理天下,誰知奕緯一聽嚷道:“我要做了皇帝,第一個就先殺你。”老師一聽大驚。沒過幾天,老師便告了御狀。道光聽後火冒三丈,忙命人將奕緯叫來。奕緯剛要跪下請安,怒火中燒的道光帝跳起來飛起一腳,正中他的下身。奕緯倒下不省人事,太監們忙將奕緯抬回擷芳殿醫治,可是沒幾天還是死了。死時年僅23歲。

史載:皇長子奕緯薨後,道光皇帝哀痛不已,竟然不顧君臣禮節趴在奕緯的棺材上痛哭,臣子見了也是一起哀哭不已。唯一的兒子沒了(當時只有皇長子一個兒子)能不哀痛嗎?本來天下就夠亂了,這下繼承人也沒了,國本動搖,豈不要更亂了,道光那個傷心,那個叫一個煩。

五、蠻夷入侵

工業革命後,英國資產階級竭力向中國推銷工業產品,企圖用商品貿易打開中國的大門。直到19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對英貿易每年仍保持出超二三百萬兩白銀的地位。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貿易局面,英國資產階級採取外交途徑強力交涉,未能達到目的,就採取了卑劣的手段,靠“毀滅人種”的方法,向中國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鴉片,“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鴉片大量輸入,使中國每年白銀外流達600萬兩,中國國內發生嚴重銀荒,造成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鴉片輸入嚴重敗壞了社會風尚,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煙毒氾濫不僅給中國人在精神上、肉體上帶來損害,同時也破壞了社會生產力,造成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商業蕭條和衰落。 鴉片貿易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引起了道光皇帝的重視。道光皇帝從清政府自身利益出發,1821-1834年頒佈禁令八次。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派往廣東禁菸。 派欽差大臣湖廣總督林則徐前往廣州負責執行,英國人把中國人的禁菸行動看成侵犯私人財產,覺得不可容忍,促成戰爭的爆發。以滿足他們追逐利潤的無限慾望,1840年1月5日,林則徐根據道光皇帝旨意,宣佈正式封港,永遠斷絕和英國貿易。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道光皇帝的那些煩心事

虎門硝煙

道光皇帝的那些煩心事

鴉片戰爭

六、喪權辱國

1840年6月,英國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藉口,發動侵華戰爭,史稱“鴉片戰爭”。英軍攻佔定海,北上天津。道光皇帝恐懼,派琦善與義律和談。和談期間,英軍於1841年1月7日突襲並攻佔大角、沙角炮臺,迫使琦善與之初步達成《穿鼻草約》,又於1月26日攻佔香港。道光帝因沙角之戰而愈加震怒,於1月27日下令對英宣戰,繼而得知香港被攻佔,下令加派奕山為剿逆將軍,增兵廣州,否認《穿鼻草約》。英軍在虎門之戰、廣州之戰中均獲得勝利,於是奕山又與英方達成《廣州和約》,仍是對英賠款六百萬元,作為“贖城費”;並對道光帝加以欺瞞,宣稱是行商累積的欠款,企圖敷衍了事。然而,英方蓄意擴大戰爭與戰果。在巴麥尊等人的推動下,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4月30日,英國內閣否認草約,並以璞鼎查替換義律。英軍再度北上,先後攻陷廈門、定海(第二次攻陷)、鎮海、寧波,並於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擊敗奕經的反攻。道光帝迫於無奈,派遣耆英擔任杭州將軍,伊里布隨往。1842年5月18日,得到增援的英軍又攻陷乍浦,繼而於6月16日攻陷吳淞,7月21日攻佔鎮江,以切斷京杭大運河。1842年8月4日,英國軍艦駛抵南京下關江面,揚言進攻南京城。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在停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軍軍艦“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南京條約》中規定: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割香港島給英國,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與英國商定。又是割地,又是賠款,還喪權,一直以天朝上國皇帝自居的道光皇帝這回算是丟人丟大了,顏面掃地。後來當他知道是被一個小女人——維多利亞領導的小國打敗的時候,他覺得自己輸得莫名其妙,堂堂大清皇上,淪落到與一個“黃毛夷婦”平起平坐的份了這臉丟得太大了。

道光皇帝的那些煩心事

簽訂《南京條約》

道光在清朝乃至中國曆代帝王中,絕非貪暴、淫逸之君,相反,其“儉德”向為舊史家所津津樂道。道光治理朝政,也稱得上勤、謹。道光皇帝力圖繼承嘉慶帝的遺志,勤政圖治,克勤克儉,他也曾戡定西陲,嚴禁鴉片流毒,以重現盛世的輝煌。但是道光的性格疑慮猶豫、反覆無常,加之社會弊端積重難返,他的治國之舉成效甚微。他沒有作為帝王的天賦,缺乏帝王所需的明晰的洞察力,未能肩負起振興大清的重任,大清一步步衰落下去,清朝進入“道鹹衰世”時期。鴉片戰爭的失敗,《南京條約》的簽訂,徹底的使道光皇帝失去了信心。此後,道光皇帝苟安姑息,得過且過,最終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駕崩,道光皇帝終於擺脫了那些煩心事,世事己成夢中夢。而他得兒子咸豐的煩心事又開始了,太平天國運動馬上風起雨湧,大清皇朝即將風雨飄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