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進閩南 “大宅門”

“甲必丹”王加祿當年的個人照片

"
走進閩南 “大宅門”

“甲必丹”王加祿當年的個人照片

走進閩南 “大宅門”

王加祿故居正面外景

"
走進閩南 “大宅門”

“甲必丹”王加祿當年的個人照片

走進閩南 “大宅門”

王加祿故居正面外景

走進閩南 “大宅門”

懸掛著印尼政府委任王加祿“甲必丹”牌匾的故居正門

"
走進閩南 “大宅門”

“甲必丹”王加祿當年的個人照片

走進閩南 “大宅門”

王加祿故居正面外景

走進閩南 “大宅門”

懸掛著印尼政府委任王加祿“甲必丹”牌匾的故居正門

走進閩南 “大宅門”

故居大廳的雕樑畫棟以 及豪華的鋪排陳設

"
走進閩南 “大宅門”

“甲必丹”王加祿當年的個人照片

走進閩南 “大宅門”

王加祿故居正面外景

走進閩南 “大宅門”

懸掛著印尼政府委任王加祿“甲必丹”牌匾的故居正門

走進閩南 “大宅門”

故居大廳的雕樑畫棟以 及豪華的鋪排陳設

走進閩南 “大宅門”

由王加祿當年頒發出 的護照

由“瀋海高速”的漳州段趙家堡出口,轉道沿海大通道,再經佛曇鎮不久,便進入了一個海濱小鎮,福建省漳浦縣前亭鎮。

別看鎮小,但卻大名鼎鼎。發端於2200萬年到800萬年前,約140萬根由高高懸掛的玄武岩石柱組成的南碇島,英國北愛爾蘭世界著名自然遺產4萬根“巨人之路”與之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全國唯一一座祭祀黃道周的“道周廟”;始建於清代的威惠廟以及被譽為閩南“大宅門”的清代皇宮式建築“甲必丹”王加祿故居等名勝古蹟,使這個風光旖旎的海濱小鎮,名聲在外,是名副其實的旅遊勝地,海濱明珠。尤其是王加祿故居,更是古民居中的“翹楚”。

機緣巧合,筆者有幸走進當地坊間廣為流傳的“有王加祿的厝,沒有王加祿的富;有王加祿的富,沒有王加祿的厝”,這座被世人譽為閩南“大宅門”的“甲必丹”王加祿故居,親身體驗這座被古建築學家稱之為“獨座古民居之中,望其項背者罕見”的古民居。

據《漳浦縣誌》記載,王加祿又名王百猷,生於1860年,於1950年逝世,享年九十餘歲,原籍福建省漳浦縣前亭鎮中山村(今洛運村中山自然村)人。王加祿故居,興建於清朝光緒丁酉年(1897年),歷時三年建成,至今已有11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前後兩座及兩邊廂房共二十四間的皇宮式四合院大宅——俗稱“四點金”,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總面積800多平方米。整座建築,由前堂、天井廡廊、後堂及兩側廂房組成。其整體結構及建築風格,雖屬於閩南明清時期典型的“皇宮起”,但又融合了華僑從南洋帶回來的西方元素;其中,細微之處,更顯價值。故居內,雕樑畫棟,斗拱、樑柱、門窗等,雖經百年風雨侵襲,但依然可見其當年的鎏金;屋內陳設鋪排,雕刻精美的楠木長案桌、八仙桌、太師椅、茶几等一應俱全,尤其是那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等國畫條屏,畫作至今色彩鮮豔,人物栩栩如生,充分體現了當年房屋主人的人文底蘊與高雅生活情趣。前廳外牆,繪著萬字形圖案,前廳大梁上繪著八卦圖案;倒吊蓮花、觀音兜等雕刻工藝精湛,美輪美奐,不僅蘊含著閩南古厝元素,也糅合進了南洋特色,儘管歷經世事滄桑,如今依然栩栩如生,其技法與工藝,令人歎為觀止。前有大埕圍牆、精美欄杆,後有花園,果樹蒼翠;是目前漳浦縣範圍內保存最完好、歷史最悠久、最具藝術欣賞價值,承載著歷史文化與人文文脈的古建築群體。

據相關史料記載,當時,清朝政府規令地方官吏,途經這座大宅,只能繞行後花園牆外之路,且文官必須下轎,武官必須下馬,以示敬意。據傳,日軍侵華時期,日本軍官從此地經過,亦循例下馬繞行。

一位華僑豪紳,緣何能夠得到清政府如此厚待?翻開塵封的歷史頁冊,真章讓人折服與驚歎。

據《王氏族譜》等相關史料記載,王加祿年少時因家中貧困,不得不輟學,到廈門打工以貼補家用;20歲那年,他與一班老鄉,漂洋過海到印尼謀生。一向厚道淳樸又有經營頭腦的王加祿,歷經學徒、開小店等拼搏,終於有了自己經商的一片新天地;先後開始了經營菸草生意,並在印尼泗水市開辦銀行及其他金融行業。其中,在印尼家喻戶曉的“金馬菸草有限公司”就是其創辦,同時他還開辦了泗水市銀行及其他金融業務。隨著基業的拓展,王加祿創辦印尼安班瀾中華總商會,並連任會長,他同時也是新加坡福建南安會館總會長,出資創辦華文“瀾華學校”,深受僑胞擁護愛戴。“當時印尼的街上到處都是英文,為了僑民不忘本,曾祖父王加祿獨資創辦‘安班瀾中華小學’。”香港漳浦同鄉會王一民說,後來,很多從該小學畢業的華僑,又和曾祖父一起出資辦了龍目中華中學。現在這些學生,都已經80多歲了,每每提及曾祖父,王一民先生總是心生敬意道:“如果沒有王加祿先生在印尼開辦那所小學,我們永遠都不懂得中國。”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荷蘭國屬殖民地東印度尼西亞(今印尼)政府,委任王加祿為“甲必丹”;“甲必丹”,荷語音譯,意思是管理一個區域的華人領袖並賜其金字牌匾。

鑑於王加祿在東南亞一帶的華人社會享有崇高地位,清光緒年間,王大清、審統領(屬清朝大使)出使荷蘭受到王加祿先生的接待和工作上的支持,返回奏請光緒皇帝,光緒二十七年八月廿六,清政府封王加祿先生為駐荷蘭華人首領並御封其為“監生州同”,為正五品同知官職職銜,賞封官服一套。宣統元年三月初一,清政府又加封王加祿先生“同知”職銜,賞賜銀牌官服給予加冕,為正五品官銜。身在印尼的王加祿,心懷故土,為國家民族、僑胞家鄉做出許多貢獻。他大力推廣漢文化,出資編制《印漢字典》。

香港漳浦同鄉會永遠名譽會長楊炳川說,王加祿先生一生為家鄉和祖國做了很多公益事業,我們有理由把優秀的傳統和慈善心發揚光大。(本文源自《閩南日報》黃喜祖 陳永鎮 任飛宇 文/圖)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