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街——往事如昨:鯖魚多得爆了網

王親光/口述 馬永昆/整理

上世紀70年代,長島的漁業生產“鳥槍換炮”,進入現代化了,漁船漁輪化了,連小漁船也安裝上了“195”機器,追趕魚群,不用靠風和搖大擼了,漁網換成了聚乙烯尼龍線,不易破漏。為了適應魚輪深水作業,從青島水產公司學到圍網,尤其是探尋魚群,不再上桅杆憑雙眼觀察和臥在艙底用耳朵聽魚叫來判斷,而是在倉下安裝上探魚器,根據屏幕上的圖像密度判斷魚群的大小。而且,頭船都裝備上電報機,一旦發現魚群可迅速發出電報,一呼百應,豐收變得唾手可及了!但世事難料,自然規律難違,漁具現代化了,魚苗資源卻日趨衰竭,主要經濟漁類,都極少有一網萬斤以上的高產了。

漁民正在躊躇之際,1972年,水產局駐榮成漁業工作組獲悉,從龍鬚島、成山頭到俚島200餘里的沿海海域,發現了大宗鯖魚魚群。

鯖魚,原本是每年年初到朝鮮、韓國沿岸鹽度較低的海域產卵,但有那麼幾年,大批魚群洄游到了榮成沿海產卵。

長島縣漁業生產指揮部得到這一信息,如獲至寶,魚群就是流動的黃金,稍縱即逝。可謂見事快,抓得緊,正在春節期間,便動員全體漁輪三日內做好一切準備,電令回家過年的幹部初六必須返回工作崗位。到正月十五日,已有100多條大中漁輪趕到了漁場,甚至有一部分“195”三人班子也趕了去,欲抓住難得機遇,搶到一杯羹。

這時,正處在天寒地凍季節,起網時,冰冷的海水留在網上就凍成了冰凌,手凍麻木了,手套都凍在手上,脫不下來,但豐收的喜悅令人忘掉寒冷,忘掉勞累,忘掉飢渴,而是熱血沸騰,渾身是勁。一般每網2.3萬斤,3.4萬斤也不少見。水產公司有五條收購船開赴漁場,漁民隨上網隨收購。

這一戰役石破天驚,創造了驚人的奇蹟。

魯長漁3009號,漁輪船長王雲慶,他一網套住了多少魚呢?全船船員大幹了大半天,撈上來,隨即賣給了遼寧省收購船八萬多斤,3009號船又裝滿了船六萬多斤,連甲板上、舷兩邊都裝滿了。可海里的網還鼓脹如球,拔不上來。他是二船,船上沒有電臺,無法告知友船,只能無奈地乾等,希望能有幸運的船路過這裡,將魚撈去。結果也落了空,不料,時間久了,網裡的鯖魚瘋狂掙扎,竟把網撐破,逃之夭夭了,跑了多少魚,誰也計算不出來。

打鯖魚只有20多天的作業時間,但產量可觀,每年都有三四百萬斤的收穫,鯖魚還有一大亮點,用鯖魚子加工的魚子醬是日本人餐桌上的貴族食材,價格昂貴如黃金。

可惜好景不長,大豐收只持續了三四年,魚苗便開始稀少,是資源衰竭了,還是又回到朝鮮沿海產卵?也許兩者原因都有,總之,再也找不到一網收穫萬斤的魚群了。這樣以來,又碎打零敲,又堅持了兩三年,有的船略有收益,有的船多有虧損,便徹底放棄了榮成漁場。從此北方漁場不僅沒有一網兩船,一網一船也沒有了。

到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長島漁民開始長途跋涉,遠赴舟山漁場,之後又闖蕩到海南島三亞漁場捕魚了。

責任編輯:柳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