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故事 臺東道口路上的舊時光

清溪河 玉皇大帝 嶗山 關平 道教 精彩青島 2018-12-04

道口路位於市北區,是一條L形的路,北起遼寧路,東連威海路、登州路,與桑梓路相接,全長不足500米。這條不起眼的路,以前卻名聲不小,因為這裡有座玉皇廟,位於現在道口路9號位置。玉皇廟始建於元代年間,是青島市區範圍內建成最早的宗教場所,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屬道教廟宇。


青島故事 臺東道口路上的舊時光



以前,道口路、姜溝路、平定路、郭口路一帶稱“下村”(也稱“夏村”)。下村得名,緣於嶗山太平宮在這裡建的“下廟”。山有高下之分,廟有源流之別,建在山外的道分支稱“下廟”。因主祀的神祗有別,下廟名稱也不一樣,如太清宮建在今太平路上的下廟主祀海神娘娘,因名“天后宮”,而下村的下廟主祀玉皇大帝,故稱“玉皇廟”。

明朝永樂年,楊姓人家遷徙到下村,在姜溝路上建了楊家祠堂(後遷至清和路12號),也稱楊家村。玉皇廟是清溪庵的前身,1906年的德文青島全域圖,曾標誌楊家村西面有一條河,叫楊家村河,現在威海路和道口路岔口上的石橋下面,就是當年的古河道,稱清溪河,也稱道口河。後來玉皇廟改稱清溪庵,是因這條河而得名。


青島故事 臺東道口路上的舊時光



清溪河發源於現今的櫸林山澗,河水由東向西流經昌樂路匯海泊河入膠州灣。以前的清溪河,水流清澈,附近的村婦們常在溪邊浣衣洗菜,溪水澆溉的幾畝菜畦,尤以蘿蔔為著,甜脆如梨,漸成蘿蔔會的發祥地。這裡出產的蘿蔔又脆又大,民間有“正月初九吃蘿蔔不牙疼,可防百病”的說法,因而蘿蔔就成了廟會上的主要商品。每逢廟會日,人們來這裡賣蘿蔔、買蘿蔔、吃蘿蔔,久而久之,清溪庵廟會就被人們稱為“蘿蔔會”。

後來,清溪河上游周邊建起了住宅、工廠,清溪河成了流淌汙水的明渠。因明渠在東山路上,小時候都稱其“東山路大溝”。大溝用石頭砌成,寬7、8米,深1米6、7,冬季乾涸時,孩子們經常在下面玩耍。水渠由南山暗渠至道口路暗渠,有三座過河橋,最窄的是東山路上的印染廠宿舍橋,只有幾米寬,最寬的是登州路與威海路交界處,寬約十幾米。那時,夏季雨水多,有時下大雨,大溝裡的水深達1米多,急流洶湧,傾瀉而下,有一年還發生過一小男孩掉進溝渠裡,被大水沖走的事故。


青島故事 臺東道口路上的舊時光


(原明渠登州路橋西)

上世紀90年代,明渠全部封閉成了現在的暗渠。如今暗渠兩邊居民樓房毗鄰,南山市場及周圍店鋪相連.商貿繁榮。

上世紀20年代玉皇廟規模還不大,僅有一間開的山門,三間開的正殿以及左右配殿和廂房,山門外立有兩根高大的旗杆,在當時以平房為主的臺東鎮,顯得格外醒目。因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誕辰之日,所以將這一天定為玉皇廟會,廟會為期三天,後來又稱蘿蔔會。

1934年民國政府在全市開展“掃黃”活動,廟內供奉的玉皇和火神曾被認為是“淫寺偶像”而被取締。1941年,臺東鎮的工商業者又共同出資捐助,將廟堂恢復,經擴建共有房屋34間,並重新命名為清溪庵。修葺擴建後,廟內曾經保存有記載歷次整修工程的若干碑記。


青島故事 臺東道口路上的舊時光


(清溪庵建成留影)

青島解放後,廟會民俗也保留了下來,廟內香火不斷,特別是廟會期間,人山人海,賣蘿蔔、賣糖瓜、賣甘蔗的叫賣聲,鑼鼓聲,泥老虎的嗚嗚……不絕於耳,賣玩具、賣臉譜、賣鞭炮、煙花的、賣膏藥的應有盡有,還有唱戲,耍猴的,變戲法、拉洋片、踩高蹺、扭秧歌、耍獅子、舞龍的,可謂熱鬧非凡。廟裡燒香拜神的從早到晚絡繹不絕。 

此時的玉皇廟,山門東開,廟宇座北面南,紅牆灰瓦,廟中門是一大殿,供奉著青龍白虎神像,西側是郭子儀白麵神像坐於白虎之上,腳踩小鬼,東側是黑麵安祿山神像坐在張牙舞爪的青龍之上,腳踩小鬼,青龍白虎及兩座神像雕塑的栩栩如生。我很小的時候,跟著大人隨流進去過,看見那些神像感覺有點毛骨悚然,自此再沒去看。


青島故事 臺東道口路上的舊時光



大殿的兩旁有兩小角門,東邊的角門是鐘鼓樓,大廟北面有三座大殿,中殿供奉的是玉皇大帝神像,兩邊是王母娘娘和太白金星,東西兩側是威武凶猛的四大金剛,東大殿供奉——關帝聖君,關平,周倉雙手握持青龍偃月刀,分立在關雲背後兩側,兩側的壁畫有關雲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過五關戰六將、水淹七軍、義薄雲天等故事。

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下村廟被砸,殿堂、神像也拆除了,廟會蘿蔔會也隨之取消。下村廟先後改成臺東少年宮,半導體零件廠,臺東區文化館,市北區文化館等,“文革”後,中學在這辦過補習班,少年宮在這兒成立了活動基地。 但院子裡還保留著兩棟當年道士居住的廂房。2005年大廟全部拆除,廂房也拆除了。如今這裡蓋起了兩棟住宅樓,昔日的清溪庵已蕩然無存了。


青島故事 臺東道口路上的舊時光


(原清溪庵舊址)

我對道口路的印象主要是上世紀60年代,那時在東山路上的一所民辦學校,利津路小學就讀,以前的民辦和現在的不一樣,那時,進不了公辦學校的孩子就進民辦,如年齡小或年齡過大的,還有個別身有殘疾的,民辦都接收。生活困難時期,我因回老家住,入學耽誤了一年,所以就進了這所學校。學校坐落在東山路上,一排L型的平房,裡面有一小院,校舍十分簡易。學生來源較分散,有的住在下廟附近,有的在大名路、昌邑路、火柴廠宿舍等,在平定路的大都是職員的孩子,姜溝路上多是做買賣的,火柴廠大院工人的孩子居多。

雖然是民辦學校,但老師卻非常敬業,除了教學,還組織我們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二年級時,班裡成立了學雷鋒小組、擁軍優屬小組等,我們小組負責的優屬對象住在道口路東頭,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阿姨,去了以後,她幾乎不讓我們幹活,問這問那,女同學圍著她聊天,男同學就和她的小兒子玩玩具,諸如刀槍小汽車之類,玩的不亦樂乎。小學四年級時,“文革”開始了,下村廟被砸,殿堂、神像也拆除了,廟會蘿蔔會也隨之取消。不久利津路小學拆遷,我們那個班竟搬到道口路下村廟上課,時間不長(約幾個月),就遷到了人和路小學。


青島故事 臺東道口路上的舊時光


(平定路)

上世紀九十年代,四方糖球會、臺東的蘿蔔會、市北元宵會相繼恢復。蘿蔔會從正月初九到正月十一,從南山市場至道口路,商家雲集,人流如潮,各類商品琳琅滿目,組織者圍繞蘿蔔做文章,商業部門和各地商販調運來大批品種不同的蘿蔔,僅1994年一屆即售出各種蘿蔔9萬公斤。食品、藝術於一體的蘿蔔藝術雕刻大賽,得到了許多賓館、飯店的響應,海天、黃海、華天大酒店等星級賓館,每年都派出特級廚師和雕刻高手參加比賽。

後來。市北、臺東區合併改為“元宵蘿蔔會”,四方區與市北合併後增加為“元宵蘿蔔糖球會”,會期一週,昌樂路文化街成了主會場。

隨著城市的發展,道口路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那些過往、經歷,卻深深地留在老臺東人的記憶中。

原創: 戴新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