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秦觀 蘇軾 柳永 陶淵明 廣東 無歷史不詩詞 2019-09-16
"

秦觀一生的悲喜,都從結識蘇軾那一天開始。蘇軾是他亦師亦友的師長,是在仕途上不斷提拔他的貴人,可從"新黨"執政、"舊黨"被彈壓起,秦觀也只能跟著蘇軾,一同踏上被貶的道路,湖南郴州,廣東雷州,越貶越遠,直至蠻荒。

"

秦觀一生的悲喜,都從結識蘇軾那一天開始。蘇軾是他亦師亦友的師長,是在仕途上不斷提拔他的貴人,可從"新黨"執政、"舊黨"被彈壓起,秦觀也只能跟著蘇軾,一同踏上被貶的道路,湖南郴州,廣東雷州,越貶越遠,直至蠻荒。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秦觀沒有蘇軾那樣的曠達和堅定信念,屢遭打擊後,他被深重的哀愁包圍而難以解脫,所以他的詞作,走了一條與蘇軾不同的道路,那些離愁別緒、哀怨纏綿,對秦觀來說發於內心、流於筆下。

秦觀更像柳永,都有坎坷的仕途、漂泊的生涯,都因多情而處處留情,被相思纏繞,都在詞作裡訴說相思之苦、感慨身世之艱,蘇軾還因此批評秦觀,說他"學柳七作詞"。

秦觀極力否認,他與柳永的確又是不同的。柳永與戀人送別,"執手相看淚眼"之時,便想到此去經年"曉風殘月"的淒涼、"良辰好景虛設"的孤寂,和"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的無奈,那種愁苦與傷心,來得直截了當,來得恣意奔放。

而秦觀的詞,大多不見重筆,不見痛苦的吶喊,不見深情的傾訴,不見沉湎往事的不堪,就如同我們熟悉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樣,含蓄深婉。

可"古之傷心人"的稱號,後人卻給了秦觀。這並不奇怪,只要瞭解了秦觀詞的特質,就會明白他有一種能力,叫做"化傷心於無形"。

"

秦觀一生的悲喜,都從結識蘇軾那一天開始。蘇軾是他亦師亦友的師長,是在仕途上不斷提拔他的貴人,可從"新黨"執政、"舊黨"被彈壓起,秦觀也只能跟著蘇軾,一同踏上被貶的道路,湖南郴州,廣東雷州,越貶越遠,直至蠻荒。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秦觀沒有蘇軾那樣的曠達和堅定信念,屢遭打擊後,他被深重的哀愁包圍而難以解脫,所以他的詞作,走了一條與蘇軾不同的道路,那些離愁別緒、哀怨纏綿,對秦觀來說發於內心、流於筆下。

秦觀更像柳永,都有坎坷的仕途、漂泊的生涯,都因多情而處處留情,被相思纏繞,都在詞作裡訴說相思之苦、感慨身世之艱,蘇軾還因此批評秦觀,說他"學柳七作詞"。

秦觀極力否認,他與柳永的確又是不同的。柳永與戀人送別,"執手相看淚眼"之時,便想到此去經年"曉風殘月"的淒涼、"良辰好景虛設"的孤寂,和"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的無奈,那種愁苦與傷心,來得直截了當,來得恣意奔放。

而秦觀的詞,大多不見重筆,不見痛苦的吶喊,不見深情的傾訴,不見沉湎往事的不堪,就如同我們熟悉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樣,含蓄深婉。

可"古之傷心人"的稱號,後人卻給了秦觀。這並不奇怪,只要瞭解了秦觀詞的特質,就會明白他有一種能力,叫做"化傷心於無形"。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幾個動詞,勾勒通篇的悽美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這句詞出自秦觀的《滿庭芳》,是開篇句,只這一句,便足以讓秦觀流芳詞史。

蘇軾欣賞此句,所以給秦觀取了一個雅號,叫"山抹微雲秦學士";秦觀的女婿範溫在宴席上遭人冷眼,他挺起腰桿跟人說:"某乃'山抹微雲'女婿也。"可見此句在當時流傳之廣。

在這句詞裡,一"抹""粘",已將悽美意境塗抹開來。

"抹"字本意,是用一個顏色,掩去原來的底色,所謂"塗脂抹粉",就是用粉之白,掩去素面本容。按此理解,"山抹微雲"即"山掩微雲"之意,就是雲遮掩了山的底色。可若真的寫成"山掩微雲",那就意境全無了。

"

秦觀一生的悲喜,都從結識蘇軾那一天開始。蘇軾是他亦師亦友的師長,是在仕途上不斷提拔他的貴人,可從"新黨"執政、"舊黨"被彈壓起,秦觀也只能跟著蘇軾,一同踏上被貶的道路,湖南郴州,廣東雷州,越貶越遠,直至蠻荒。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秦觀沒有蘇軾那樣的曠達和堅定信念,屢遭打擊後,他被深重的哀愁包圍而難以解脫,所以他的詞作,走了一條與蘇軾不同的道路,那些離愁別緒、哀怨纏綿,對秦觀來說發於內心、流於筆下。

秦觀更像柳永,都有坎坷的仕途、漂泊的生涯,都因多情而處處留情,被相思纏繞,都在詞作裡訴說相思之苦、感慨身世之艱,蘇軾還因此批評秦觀,說他"學柳七作詞"。

秦觀極力否認,他與柳永的確又是不同的。柳永與戀人送別,"執手相看淚眼"之時,便想到此去經年"曉風殘月"的淒涼、"良辰好景虛設"的孤寂,和"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的無奈,那種愁苦與傷心,來得直截了當,來得恣意奔放。

而秦觀的詞,大多不見重筆,不見痛苦的吶喊,不見深情的傾訴,不見沉湎往事的不堪,就如同我們熟悉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樣,含蓄深婉。

可"古之傷心人"的稱號,後人卻給了秦觀。這並不奇怪,只要瞭解了秦觀詞的特質,就會明白他有一種能力,叫做"化傷心於無形"。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幾個動詞,勾勒通篇的悽美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這句詞出自秦觀的《滿庭芳》,是開篇句,只這一句,便足以讓秦觀流芳詞史。

蘇軾欣賞此句,所以給秦觀取了一個雅號,叫"山抹微雲秦學士";秦觀的女婿範溫在宴席上遭人冷眼,他挺起腰桿跟人說:"某乃'山抹微雲'女婿也。"可見此句在當時流傳之廣。

在這句詞裡,一"抹""粘",已將悽美意境塗抹開來。

"抹"字本意,是用一個顏色,掩去原來的底色,所謂"塗脂抹粉",就是用粉之白,掩去素面本容。按此理解,"山抹微雲"即"山掩微雲"之意,就是雲遮掩了山的底色。可若真的寫成"山掩微雲",那就意境全無了。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抹",一般用於繪畫,它是飽含動感的。當秦觀望向遠處那即將離別登程的路途,一片片白雲彷彿被什麼人塗抹到山峰上一樣;"粘"字也是如此,極目所至的天邊彷彿與衰草膠著在一起,靜止的畫面中隱含著動作。這樣一來,此刻的離情也有了"抹"與"粘"的效果,絲絲纏繞,甩不開、掙脫不掉。

因為"抹"和"粘"兩個動詞的運用,"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的畫面,便在我們腦海裡有了可以想象的樣子,它靈動而美麗,也傳遞著秦觀難捨難分的離情。

再補充一句"畫角聲斷譙門",譙門是城門上的高樓,秦觀此刻在這裡與戀人分別,而角聲在古詩詞裡多用來烘托傷感的情景,如"角聲滿天秋色裡"、"城上斜陽畫角哀"。當畫角聲斷,淒厲的聲響叩擊秦觀的內心,在他的描述之下,我們好像也與他一起,經歷了一場痛徹心扉的別離。

《滿庭芳》全文: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徵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

秦觀一生的悲喜,都從結識蘇軾那一天開始。蘇軾是他亦師亦友的師長,是在仕途上不斷提拔他的貴人,可從"新黨"執政、"舊黨"被彈壓起,秦觀也只能跟著蘇軾,一同踏上被貶的道路,湖南郴州,廣東雷州,越貶越遠,直至蠻荒。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秦觀沒有蘇軾那樣的曠達和堅定信念,屢遭打擊後,他被深重的哀愁包圍而難以解脫,所以他的詞作,走了一條與蘇軾不同的道路,那些離愁別緒、哀怨纏綿,對秦觀來說發於內心、流於筆下。

秦觀更像柳永,都有坎坷的仕途、漂泊的生涯,都因多情而處處留情,被相思纏繞,都在詞作裡訴說相思之苦、感慨身世之艱,蘇軾還因此批評秦觀,說他"學柳七作詞"。

秦觀極力否認,他與柳永的確又是不同的。柳永與戀人送別,"執手相看淚眼"之時,便想到此去經年"曉風殘月"的淒涼、"良辰好景虛設"的孤寂,和"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的無奈,那種愁苦與傷心,來得直截了當,來得恣意奔放。

而秦觀的詞,大多不見重筆,不見痛苦的吶喊,不見深情的傾訴,不見沉湎往事的不堪,就如同我們熟悉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樣,含蓄深婉。

可"古之傷心人"的稱號,後人卻給了秦觀。這並不奇怪,只要瞭解了秦觀詞的特質,就會明白他有一種能力,叫做"化傷心於無形"。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幾個動詞,勾勒通篇的悽美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這句詞出自秦觀的《滿庭芳》,是開篇句,只這一句,便足以讓秦觀流芳詞史。

蘇軾欣賞此句,所以給秦觀取了一個雅號,叫"山抹微雲秦學士";秦觀的女婿範溫在宴席上遭人冷眼,他挺起腰桿跟人說:"某乃'山抹微雲'女婿也。"可見此句在當時流傳之廣。

在這句詞裡,一"抹""粘",已將悽美意境塗抹開來。

"抹"字本意,是用一個顏色,掩去原來的底色,所謂"塗脂抹粉",就是用粉之白,掩去素面本容。按此理解,"山抹微雲"即"山掩微雲"之意,就是雲遮掩了山的底色。可若真的寫成"山掩微雲",那就意境全無了。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抹",一般用於繪畫,它是飽含動感的。當秦觀望向遠處那即將離別登程的路途,一片片白雲彷彿被什麼人塗抹到山峰上一樣;"粘"字也是如此,極目所至的天邊彷彿與衰草膠著在一起,靜止的畫面中隱含著動作。這樣一來,此刻的離情也有了"抹"與"粘"的效果,絲絲纏繞,甩不開、掙脫不掉。

因為"抹"和"粘"兩個動詞的運用,"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的畫面,便在我們腦海裡有了可以想象的樣子,它靈動而美麗,也傳遞著秦觀難捨難分的離情。

再補充一句"畫角聲斷譙門",譙門是城門上的高樓,秦觀此刻在這裡與戀人分別,而角聲在古詩詞裡多用來烘托傷感的情景,如"角聲滿天秋色裡"、"城上斜陽畫角哀"。當畫角聲斷,淒厲的聲響叩擊秦觀的內心,在他的描述之下,我們好像也與他一起,經歷了一場痛徹心扉的別離。

《滿庭芳》全文: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徵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這一句,出自秦觀的名篇《踏莎行》,寫貶謫中的迷惘和痛苦。

開篇這一句,交代謫居中寂寞淒冷的環境。"失""迷""斷"三字,無一不淒涼,也無一不悽美。

漫天迷霧隱去了樓臺,月色朦朧中,渡口也模糊難辨。"失"與"迷"兩個字,使整個佈景充滿秦觀的主觀情感,此夜迷失的不僅是樓臺與津度,還有他的人生方向。

而"霧失"與"月迷",皆是為下句"桃園望斷無尋處"鋪墊。在悽迷朦朧之中,秦觀目尋著當年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可既說"望斷",便已是枉然。"斷"字裡,有久久佇立,有苦苦追尋,有失望至極。

"

秦觀一生的悲喜,都從結識蘇軾那一天開始。蘇軾是他亦師亦友的師長,是在仕途上不斷提拔他的貴人,可從"新黨"執政、"舊黨"被彈壓起,秦觀也只能跟著蘇軾,一同踏上被貶的道路,湖南郴州,廣東雷州,越貶越遠,直至蠻荒。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秦觀沒有蘇軾那樣的曠達和堅定信念,屢遭打擊後,他被深重的哀愁包圍而難以解脫,所以他的詞作,走了一條與蘇軾不同的道路,那些離愁別緒、哀怨纏綿,對秦觀來說發於內心、流於筆下。

秦觀更像柳永,都有坎坷的仕途、漂泊的生涯,都因多情而處處留情,被相思纏繞,都在詞作裡訴說相思之苦、感慨身世之艱,蘇軾還因此批評秦觀,說他"學柳七作詞"。

秦觀極力否認,他與柳永的確又是不同的。柳永與戀人送別,"執手相看淚眼"之時,便想到此去經年"曉風殘月"的淒涼、"良辰好景虛設"的孤寂,和"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的無奈,那種愁苦與傷心,來得直截了當,來得恣意奔放。

而秦觀的詞,大多不見重筆,不見痛苦的吶喊,不見深情的傾訴,不見沉湎往事的不堪,就如同我們熟悉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樣,含蓄深婉。

可"古之傷心人"的稱號,後人卻給了秦觀。這並不奇怪,只要瞭解了秦觀詞的特質,就會明白他有一種能力,叫做"化傷心於無形"。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幾個動詞,勾勒通篇的悽美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這句詞出自秦觀的《滿庭芳》,是開篇句,只這一句,便足以讓秦觀流芳詞史。

蘇軾欣賞此句,所以給秦觀取了一個雅號,叫"山抹微雲秦學士";秦觀的女婿範溫在宴席上遭人冷眼,他挺起腰桿跟人說:"某乃'山抹微雲'女婿也。"可見此句在當時流傳之廣。

在這句詞裡,一"抹""粘",已將悽美意境塗抹開來。

"抹"字本意,是用一個顏色,掩去原來的底色,所謂"塗脂抹粉",就是用粉之白,掩去素面本容。按此理解,"山抹微雲"即"山掩微雲"之意,就是雲遮掩了山的底色。可若真的寫成"山掩微雲",那就意境全無了。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抹",一般用於繪畫,它是飽含動感的。當秦觀望向遠處那即將離別登程的路途,一片片白雲彷彿被什麼人塗抹到山峰上一樣;"粘"字也是如此,極目所至的天邊彷彿與衰草膠著在一起,靜止的畫面中隱含著動作。這樣一來,此刻的離情也有了"抹"與"粘"的效果,絲絲纏繞,甩不開、掙脫不掉。

因為"抹"和"粘"兩個動詞的運用,"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的畫面,便在我們腦海裡有了可以想象的樣子,它靈動而美麗,也傳遞著秦觀難捨難分的離情。

再補充一句"畫角聲斷譙門",譙門是城門上的高樓,秦觀此刻在這裡與戀人分別,而角聲在古詩詞裡多用來烘托傷感的情景,如"角聲滿天秋色裡"、"城上斜陽畫角哀"。當畫角聲斷,淒厲的聲響叩擊秦觀的內心,在他的描述之下,我們好像也與他一起,經歷了一場痛徹心扉的別離。

《滿庭芳》全文: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徵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這一句,出自秦觀的名篇《踏莎行》,寫貶謫中的迷惘和痛苦。

開篇這一句,交代謫居中寂寞淒冷的環境。"失""迷""斷"三字,無一不淒涼,也無一不悽美。

漫天迷霧隱去了樓臺,月色朦朧中,渡口也模糊難辨。"失"與"迷"兩個字,使整個佈景充滿秦觀的主觀情感,此夜迷失的不僅是樓臺與津度,還有他的人生方向。

而"霧失"與"月迷",皆是為下句"桃園望斷無尋處"鋪墊。在悽迷朦朧之中,秦觀目尋著當年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可既說"望斷",便已是枉然。"斷"字裡,有久久佇立,有苦苦追尋,有失望至極。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踏莎行》的下片,又有"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一句,其中的"砌"字,生動而有力。

秦觀希望通過"驛寄梅花,魚傳尺素",來與遠方的友人或戀人互通音訊,通過宣洩愁苦,從而獲得安慰。可愁苦這個東西,是無法通過與人分享而減少的,你的分享,等於一遍遍重溫,最後事與願違。

"砌"字,彷彿把一封封書信,變成一塊塊磚頭,層層壘起,最後達到"此恨無重數"的極限。

關於他恨的具體內容、他的恨有多深,讀遍全詞,都不見秦觀說明,但你可以察覺到,他的傷和恨,來自於人生和生活的全方位壓迫,讓人透不過氣。

《踏莎行》全文: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結尾的"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是曾被蘇軾書寫於扇面、以志不忘的一句話:郴江本來應該繞著郴山而流,可它卻得遠遠地向著瀟湘而去。生活的洪流,總會把人帶到你不想停留的地方,所有身不由己之人,都可以從這句話裡找到共鳴吧。所以蘇軾才念著此句,嘆道:"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惠洪《冷齋夜話》)

"

秦觀一生的悲喜,都從結識蘇軾那一天開始。蘇軾是他亦師亦友的師長,是在仕途上不斷提拔他的貴人,可從"新黨"執政、"舊黨"被彈壓起,秦觀也只能跟著蘇軾,一同踏上被貶的道路,湖南郴州,廣東雷州,越貶越遠,直至蠻荒。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秦觀沒有蘇軾那樣的曠達和堅定信念,屢遭打擊後,他被深重的哀愁包圍而難以解脫,所以他的詞作,走了一條與蘇軾不同的道路,那些離愁別緒、哀怨纏綿,對秦觀來說發於內心、流於筆下。

秦觀更像柳永,都有坎坷的仕途、漂泊的生涯,都因多情而處處留情,被相思纏繞,都在詞作裡訴說相思之苦、感慨身世之艱,蘇軾還因此批評秦觀,說他"學柳七作詞"。

秦觀極力否認,他與柳永的確又是不同的。柳永與戀人送別,"執手相看淚眼"之時,便想到此去經年"曉風殘月"的淒涼、"良辰好景虛設"的孤寂,和"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的無奈,那種愁苦與傷心,來得直截了當,來得恣意奔放。

而秦觀的詞,大多不見重筆,不見痛苦的吶喊,不見深情的傾訴,不見沉湎往事的不堪,就如同我們熟悉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樣,含蓄深婉。

可"古之傷心人"的稱號,後人卻給了秦觀。這並不奇怪,只要瞭解了秦觀詞的特質,就會明白他有一種能力,叫做"化傷心於無形"。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幾個動詞,勾勒通篇的悽美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這句詞出自秦觀的《滿庭芳》,是開篇句,只這一句,便足以讓秦觀流芳詞史。

蘇軾欣賞此句,所以給秦觀取了一個雅號,叫"山抹微雲秦學士";秦觀的女婿範溫在宴席上遭人冷眼,他挺起腰桿跟人說:"某乃'山抹微雲'女婿也。"可見此句在當時流傳之廣。

在這句詞裡,一"抹""粘",已將悽美意境塗抹開來。

"抹"字本意,是用一個顏色,掩去原來的底色,所謂"塗脂抹粉",就是用粉之白,掩去素面本容。按此理解,"山抹微雲"即"山掩微雲"之意,就是雲遮掩了山的底色。可若真的寫成"山掩微雲",那就意境全無了。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抹",一般用於繪畫,它是飽含動感的。當秦觀望向遠處那即將離別登程的路途,一片片白雲彷彿被什麼人塗抹到山峰上一樣;"粘"字也是如此,極目所至的天邊彷彿與衰草膠著在一起,靜止的畫面中隱含著動作。這樣一來,此刻的離情也有了"抹"與"粘"的效果,絲絲纏繞,甩不開、掙脫不掉。

因為"抹"和"粘"兩個動詞的運用,"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的畫面,便在我們腦海裡有了可以想象的樣子,它靈動而美麗,也傳遞著秦觀難捨難分的離情。

再補充一句"畫角聲斷譙門",譙門是城門上的高樓,秦觀此刻在這裡與戀人分別,而角聲在古詩詞裡多用來烘托傷感的情景,如"角聲滿天秋色裡"、"城上斜陽畫角哀"。當畫角聲斷,淒厲的聲響叩擊秦觀的內心,在他的描述之下,我們好像也與他一起,經歷了一場痛徹心扉的別離。

《滿庭芳》全文: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徵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這一句,出自秦觀的名篇《踏莎行》,寫貶謫中的迷惘和痛苦。

開篇這一句,交代謫居中寂寞淒冷的環境。"失""迷""斷"三字,無一不淒涼,也無一不悽美。

漫天迷霧隱去了樓臺,月色朦朧中,渡口也模糊難辨。"失"與"迷"兩個字,使整個佈景充滿秦觀的主觀情感,此夜迷失的不僅是樓臺與津度,還有他的人生方向。

而"霧失"與"月迷",皆是為下句"桃園望斷無尋處"鋪墊。在悽迷朦朧之中,秦觀目尋著當年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可既說"望斷",便已是枉然。"斷"字裡,有久久佇立,有苦苦追尋,有失望至極。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踏莎行》的下片,又有"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一句,其中的"砌"字,生動而有力。

秦觀希望通過"驛寄梅花,魚傳尺素",來與遠方的友人或戀人互通音訊,通過宣洩愁苦,從而獲得安慰。可愁苦這個東西,是無法通過與人分享而減少的,你的分享,等於一遍遍重溫,最後事與願違。

"砌"字,彷彿把一封封書信,變成一塊塊磚頭,層層壘起,最後達到"此恨無重數"的極限。

關於他恨的具體內容、他的恨有多深,讀遍全詞,都不見秦觀說明,但你可以察覺到,他的傷和恨,來自於人生和生活的全方位壓迫,讓人透不過氣。

《踏莎行》全文: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結尾的"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是曾被蘇軾書寫於扇面、以志不忘的一句話:郴江本來應該繞著郴山而流,可它卻得遠遠地向著瀟湘而去。生活的洪流,總會把人帶到你不想停留的地方,所有身不由己之人,都可以從這句話裡找到共鳴吧。所以蘇軾才念著此句,嘆道:"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惠洪《冷齋夜話》)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景物觸目琳琅,悽美暈染於心

除了選詞的精緻脫俗,秦觀選景選物的審美境界,也是讓人歎服的。

《浣溪沙》: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閒掛小銀鉤。

仍然沒有明確的哀與愁,可是淡煙、流水、畫屏、飛花、絲雨、寶簾、小銀鉤,這一連串清幽冷寂的自然風光和客觀事物,卻都營造著蕭瑟、悽美的意境,與一個失意之人的孤寂和無奈,是那麼吻合。

最喜歡"自在飛花"與"無邊絲雨"的使用。飛花輕,輕似夢;絲雨細,細如愁。經過這樣的比喻連接,讓人恍然發現,夢確如飛花般輕揚飄忽,轉瞬即逝;莫名的閒愁也確實像濛濛細雨,來勢不凶,卻無邊無止、無處不在。

"飛花"與"絲雨"兩個意象,又都具有輕巧悽迷的特徵,那種淡淡的淒涼與美麗,就隨著這飛花和絲雨,飄灑在讀者心上。

"

秦觀一生的悲喜,都從結識蘇軾那一天開始。蘇軾是他亦師亦友的師長,是在仕途上不斷提拔他的貴人,可從"新黨"執政、"舊黨"被彈壓起,秦觀也只能跟著蘇軾,一同踏上被貶的道路,湖南郴州,廣東雷州,越貶越遠,直至蠻荒。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秦觀沒有蘇軾那樣的曠達和堅定信念,屢遭打擊後,他被深重的哀愁包圍而難以解脫,所以他的詞作,走了一條與蘇軾不同的道路,那些離愁別緒、哀怨纏綿,對秦觀來說發於內心、流於筆下。

秦觀更像柳永,都有坎坷的仕途、漂泊的生涯,都因多情而處處留情,被相思纏繞,都在詞作裡訴說相思之苦、感慨身世之艱,蘇軾還因此批評秦觀,說他"學柳七作詞"。

秦觀極力否認,他與柳永的確又是不同的。柳永與戀人送別,"執手相看淚眼"之時,便想到此去經年"曉風殘月"的淒涼、"良辰好景虛設"的孤寂,和"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的無奈,那種愁苦與傷心,來得直截了當,來得恣意奔放。

而秦觀的詞,大多不見重筆,不見痛苦的吶喊,不見深情的傾訴,不見沉湎往事的不堪,就如同我們熟悉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樣,含蓄深婉。

可"古之傷心人"的稱號,後人卻給了秦觀。這並不奇怪,只要瞭解了秦觀詞的特質,就會明白他有一種能力,叫做"化傷心於無形"。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幾個動詞,勾勒通篇的悽美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這句詞出自秦觀的《滿庭芳》,是開篇句,只這一句,便足以讓秦觀流芳詞史。

蘇軾欣賞此句,所以給秦觀取了一個雅號,叫"山抹微雲秦學士";秦觀的女婿範溫在宴席上遭人冷眼,他挺起腰桿跟人說:"某乃'山抹微雲'女婿也。"可見此句在當時流傳之廣。

在這句詞裡,一"抹""粘",已將悽美意境塗抹開來。

"抹"字本意,是用一個顏色,掩去原來的底色,所謂"塗脂抹粉",就是用粉之白,掩去素面本容。按此理解,"山抹微雲"即"山掩微雲"之意,就是雲遮掩了山的底色。可若真的寫成"山掩微雲",那就意境全無了。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抹",一般用於繪畫,它是飽含動感的。當秦觀望向遠處那即將離別登程的路途,一片片白雲彷彿被什麼人塗抹到山峰上一樣;"粘"字也是如此,極目所至的天邊彷彿與衰草膠著在一起,靜止的畫面中隱含著動作。這樣一來,此刻的離情也有了"抹"與"粘"的效果,絲絲纏繞,甩不開、掙脫不掉。

因為"抹"和"粘"兩個動詞的運用,"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的畫面,便在我們腦海裡有了可以想象的樣子,它靈動而美麗,也傳遞著秦觀難捨難分的離情。

再補充一句"畫角聲斷譙門",譙門是城門上的高樓,秦觀此刻在這裡與戀人分別,而角聲在古詩詞裡多用來烘托傷感的情景,如"角聲滿天秋色裡"、"城上斜陽畫角哀"。當畫角聲斷,淒厲的聲響叩擊秦觀的內心,在他的描述之下,我們好像也與他一起,經歷了一場痛徹心扉的別離。

《滿庭芳》全文: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徵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這一句,出自秦觀的名篇《踏莎行》,寫貶謫中的迷惘和痛苦。

開篇這一句,交代謫居中寂寞淒冷的環境。"失""迷""斷"三字,無一不淒涼,也無一不悽美。

漫天迷霧隱去了樓臺,月色朦朧中,渡口也模糊難辨。"失"與"迷"兩個字,使整個佈景充滿秦觀的主觀情感,此夜迷失的不僅是樓臺與津度,還有他的人生方向。

而"霧失"與"月迷",皆是為下句"桃園望斷無尋處"鋪墊。在悽迷朦朧之中,秦觀目尋著當年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可既說"望斷",便已是枉然。"斷"字裡,有久久佇立,有苦苦追尋,有失望至極。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踏莎行》的下片,又有"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一句,其中的"砌"字,生動而有力。

秦觀希望通過"驛寄梅花,魚傳尺素",來與遠方的友人或戀人互通音訊,通過宣洩愁苦,從而獲得安慰。可愁苦這個東西,是無法通過與人分享而減少的,你的分享,等於一遍遍重溫,最後事與願違。

"砌"字,彷彿把一封封書信,變成一塊塊磚頭,層層壘起,最後達到"此恨無重數"的極限。

關於他恨的具體內容、他的恨有多深,讀遍全詞,都不見秦觀說明,但你可以察覺到,他的傷和恨,來自於人生和生活的全方位壓迫,讓人透不過氣。

《踏莎行》全文: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結尾的"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是曾被蘇軾書寫於扇面、以志不忘的一句話:郴江本來應該繞著郴山而流,可它卻得遠遠地向著瀟湘而去。生活的洪流,總會把人帶到你不想停留的地方,所有身不由己之人,都可以從這句話裡找到共鳴吧。所以蘇軾才念著此句,嘆道:"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惠洪《冷齋夜話》)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景物觸目琳琅,悽美暈染於心

除了選詞的精緻脫俗,秦觀選景選物的審美境界,也是讓人歎服的。

《浣溪沙》: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閒掛小銀鉤。

仍然沒有明確的哀與愁,可是淡煙、流水、畫屏、飛花、絲雨、寶簾、小銀鉤,這一連串清幽冷寂的自然風光和客觀事物,卻都營造著蕭瑟、悽美的意境,與一個失意之人的孤寂和無奈,是那麼吻合。

最喜歡"自在飛花"與"無邊絲雨"的使用。飛花輕,輕似夢;絲雨細,細如愁。經過這樣的比喻連接,讓人恍然發現,夢確如飛花般輕揚飄忽,轉瞬即逝;莫名的閒愁也確實像濛濛細雨,來勢不凶,卻無邊無止、無處不在。

"飛花"與"絲雨"兩個意象,又都具有輕巧悽迷的特徵,那種淡淡的淒涼與美麗,就隨著這飛花和絲雨,飄灑在讀者心上。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觸目琳琅的意象,在《八六子》裡,來得更加緊密: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剗盡還生。念柳外青驄別後,水邊紅袂分時,愴然暗驚。

無端天與娉婷,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怎奈向、歡娛漸隨流水素弦聲斷,翠綃香減,那堪片片飛花弄晚,濛濛殘雨籠晴。正銷凝,黃鸝又啼數聲。

"恨如芳草,萋萋剗盡還生"一句,已讓人聯想到李煜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芳草喻示相思,這相思有多濃多重,我們可以通過下片裡那一組意象找到答案。

往日的歡娛已隨"流水"而逝,往日的"素弦"也沒人再去彈撥,再加上"翠綃香減",整日"片片飛花"、"濛濛殘雨",這一切集中起來,便組成了一曲傷春傷別的大合唱。這還沒完,就在此時此刻,"黃鸝又啼數聲"!外景外情似乎是有意將秦觀拖入更深沉的愁苦之中。

這一連串客觀事物,進行著多層次的藝術烘托,讓人在情感上不自覺地跟著秦觀波瀾泛起,體味滿眼悽清的感覺。

在秦觀的詞裡,還經常出現飛燕、寒鴉、斜陽、殘月、遠村、煙渚等景物,以及驛亭、孤館、畫屏、銀燭等事物,它們一個個出現在我們眼前,也把悽美一點點暈染到我們內心。

"

秦觀一生的悲喜,都從結識蘇軾那一天開始。蘇軾是他亦師亦友的師長,是在仕途上不斷提拔他的貴人,可從"新黨"執政、"舊黨"被彈壓起,秦觀也只能跟著蘇軾,一同踏上被貶的道路,湖南郴州,廣東雷州,越貶越遠,直至蠻荒。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秦觀沒有蘇軾那樣的曠達和堅定信念,屢遭打擊後,他被深重的哀愁包圍而難以解脫,所以他的詞作,走了一條與蘇軾不同的道路,那些離愁別緒、哀怨纏綿,對秦觀來說發於內心、流於筆下。

秦觀更像柳永,都有坎坷的仕途、漂泊的生涯,都因多情而處處留情,被相思纏繞,都在詞作裡訴說相思之苦、感慨身世之艱,蘇軾還因此批評秦觀,說他"學柳七作詞"。

秦觀極力否認,他與柳永的確又是不同的。柳永與戀人送別,"執手相看淚眼"之時,便想到此去經年"曉風殘月"的淒涼、"良辰好景虛設"的孤寂,和"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的無奈,那種愁苦與傷心,來得直截了當,來得恣意奔放。

而秦觀的詞,大多不見重筆,不見痛苦的吶喊,不見深情的傾訴,不見沉湎往事的不堪,就如同我們熟悉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樣,含蓄深婉。

可"古之傷心人"的稱號,後人卻給了秦觀。這並不奇怪,只要瞭解了秦觀詞的特質,就會明白他有一種能力,叫做"化傷心於無形"。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幾個動詞,勾勒通篇的悽美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這句詞出自秦觀的《滿庭芳》,是開篇句,只這一句,便足以讓秦觀流芳詞史。

蘇軾欣賞此句,所以給秦觀取了一個雅號,叫"山抹微雲秦學士";秦觀的女婿範溫在宴席上遭人冷眼,他挺起腰桿跟人說:"某乃'山抹微雲'女婿也。"可見此句在當時流傳之廣。

在這句詞裡,一"抹""粘",已將悽美意境塗抹開來。

"抹"字本意,是用一個顏色,掩去原來的底色,所謂"塗脂抹粉",就是用粉之白,掩去素面本容。按此理解,"山抹微雲"即"山掩微雲"之意,就是雲遮掩了山的底色。可若真的寫成"山掩微雲",那就意境全無了。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抹",一般用於繪畫,它是飽含動感的。當秦觀望向遠處那即將離別登程的路途,一片片白雲彷彿被什麼人塗抹到山峰上一樣;"粘"字也是如此,極目所至的天邊彷彿與衰草膠著在一起,靜止的畫面中隱含著動作。這樣一來,此刻的離情也有了"抹"與"粘"的效果,絲絲纏繞,甩不開、掙脫不掉。

因為"抹"和"粘"兩個動詞的運用,"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的畫面,便在我們腦海裡有了可以想象的樣子,它靈動而美麗,也傳遞著秦觀難捨難分的離情。

再補充一句"畫角聲斷譙門",譙門是城門上的高樓,秦觀此刻在這裡與戀人分別,而角聲在古詩詞裡多用來烘托傷感的情景,如"角聲滿天秋色裡"、"城上斜陽畫角哀"。當畫角聲斷,淒厲的聲響叩擊秦觀的內心,在他的描述之下,我們好像也與他一起,經歷了一場痛徹心扉的別離。

《滿庭芳》全文: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徵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這一句,出自秦觀的名篇《踏莎行》,寫貶謫中的迷惘和痛苦。

開篇這一句,交代謫居中寂寞淒冷的環境。"失""迷""斷"三字,無一不淒涼,也無一不悽美。

漫天迷霧隱去了樓臺,月色朦朧中,渡口也模糊難辨。"失"與"迷"兩個字,使整個佈景充滿秦觀的主觀情感,此夜迷失的不僅是樓臺與津度,還有他的人生方向。

而"霧失"與"月迷",皆是為下句"桃園望斷無尋處"鋪墊。在悽迷朦朧之中,秦觀目尋著當年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可既說"望斷",便已是枉然。"斷"字裡,有久久佇立,有苦苦追尋,有失望至極。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踏莎行》的下片,又有"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一句,其中的"砌"字,生動而有力。

秦觀希望通過"驛寄梅花,魚傳尺素",來與遠方的友人或戀人互通音訊,通過宣洩愁苦,從而獲得安慰。可愁苦這個東西,是無法通過與人分享而減少的,你的分享,等於一遍遍重溫,最後事與願違。

"砌"字,彷彿把一封封書信,變成一塊塊磚頭,層層壘起,最後達到"此恨無重數"的極限。

關於他恨的具體內容、他的恨有多深,讀遍全詞,都不見秦觀說明,但你可以察覺到,他的傷和恨,來自於人生和生活的全方位壓迫,讓人透不過氣。

《踏莎行》全文: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結尾的"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是曾被蘇軾書寫於扇面、以志不忘的一句話:郴江本來應該繞著郴山而流,可它卻得遠遠地向著瀟湘而去。生活的洪流,總會把人帶到你不想停留的地方,所有身不由己之人,都可以從這句話裡找到共鳴吧。所以蘇軾才念著此句,嘆道:"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惠洪《冷齋夜話》)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景物觸目琳琅,悽美暈染於心

除了選詞的精緻脫俗,秦觀選景選物的審美境界,也是讓人歎服的。

《浣溪沙》: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閒掛小銀鉤。

仍然沒有明確的哀與愁,可是淡煙、流水、畫屏、飛花、絲雨、寶簾、小銀鉤,這一連串清幽冷寂的自然風光和客觀事物,卻都營造著蕭瑟、悽美的意境,與一個失意之人的孤寂和無奈,是那麼吻合。

最喜歡"自在飛花"與"無邊絲雨"的使用。飛花輕,輕似夢;絲雨細,細如愁。經過這樣的比喻連接,讓人恍然發現,夢確如飛花般輕揚飄忽,轉瞬即逝;莫名的閒愁也確實像濛濛細雨,來勢不凶,卻無邊無止、無處不在。

"飛花"與"絲雨"兩個意象,又都具有輕巧悽迷的特徵,那種淡淡的淒涼與美麗,就隨著這飛花和絲雨,飄灑在讀者心上。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觸目琳琅的意象,在《八六子》裡,來得更加緊密: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剗盡還生。念柳外青驄別後,水邊紅袂分時,愴然暗驚。

無端天與娉婷,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怎奈向、歡娛漸隨流水素弦聲斷,翠綃香減,那堪片片飛花弄晚,濛濛殘雨籠晴。正銷凝,黃鸝又啼數聲。

"恨如芳草,萋萋剗盡還生"一句,已讓人聯想到李煜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芳草喻示相思,這相思有多濃多重,我們可以通過下片裡那一組意象找到答案。

往日的歡娛已隨"流水"而逝,往日的"素弦"也沒人再去彈撥,再加上"翠綃香減",整日"片片飛花"、"濛濛殘雨",這一切集中起來,便組成了一曲傷春傷別的大合唱。這還沒完,就在此時此刻,"黃鸝又啼數聲"!外景外情似乎是有意將秦觀拖入更深沉的愁苦之中。

這一連串客觀事物,進行著多層次的藝術烘托,讓人在情感上不自覺地跟著秦觀波瀾泛起,體味滿眼悽清的感覺。

在秦觀的詞裡,還經常出現飛燕、寒鴉、斜陽、殘月、遠村、煙渚等景物,以及驛亭、孤館、畫屏、銀燭等事物,它們一個個出現在我們眼前,也把悽美一點點暈染到我們內心。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情辭相稱",悽美打動人心

作為詞人,秦觀是感情豐富且願意投入感情的,否則他的遣詞用物也不會處處滲透著身世之感。

"綠荷多少夕陽中,知為阿誰凝恨、背西風。"(《虞美人》)秦觀說,那開在夕陽下的綠荷,不知因誰而"凝恨",所以才背對西風而立。不就是因為他嘛,若不是他以"凝恨"的心和目光看去,綠荷又哪會有恨呢。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數。亂山深處水縈迴,可惜一枝如畫、為誰開?"這如畫般嬌豔的碧桃,應該栽種於天庭,為何卻在亂山深處孤獨自開呢?還是因為秦觀啊,他不就是那枝不被人賞識的碧桃嗎,若不是融化了他的身世之感,碧桃開在哪裡又有什麼關係呢。

"

秦觀一生的悲喜,都從結識蘇軾那一天開始。蘇軾是他亦師亦友的師長,是在仕途上不斷提拔他的貴人,可從"新黨"執政、"舊黨"被彈壓起,秦觀也只能跟著蘇軾,一同踏上被貶的道路,湖南郴州,廣東雷州,越貶越遠,直至蠻荒。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秦觀沒有蘇軾那樣的曠達和堅定信念,屢遭打擊後,他被深重的哀愁包圍而難以解脫,所以他的詞作,走了一條與蘇軾不同的道路,那些離愁別緒、哀怨纏綿,對秦觀來說發於內心、流於筆下。

秦觀更像柳永,都有坎坷的仕途、漂泊的生涯,都因多情而處處留情,被相思纏繞,都在詞作裡訴說相思之苦、感慨身世之艱,蘇軾還因此批評秦觀,說他"學柳七作詞"。

秦觀極力否認,他與柳永的確又是不同的。柳永與戀人送別,"執手相看淚眼"之時,便想到此去經年"曉風殘月"的淒涼、"良辰好景虛設"的孤寂,和"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的無奈,那種愁苦與傷心,來得直截了當,來得恣意奔放。

而秦觀的詞,大多不見重筆,不見痛苦的吶喊,不見深情的傾訴,不見沉湎往事的不堪,就如同我們熟悉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樣,含蓄深婉。

可"古之傷心人"的稱號,後人卻給了秦觀。這並不奇怪,只要瞭解了秦觀詞的特質,就會明白他有一種能力,叫做"化傷心於無形"。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幾個動詞,勾勒通篇的悽美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這句詞出自秦觀的《滿庭芳》,是開篇句,只這一句,便足以讓秦觀流芳詞史。

蘇軾欣賞此句,所以給秦觀取了一個雅號,叫"山抹微雲秦學士";秦觀的女婿範溫在宴席上遭人冷眼,他挺起腰桿跟人說:"某乃'山抹微雲'女婿也。"可見此句在當時流傳之廣。

在這句詞裡,一"抹""粘",已將悽美意境塗抹開來。

"抹"字本意,是用一個顏色,掩去原來的底色,所謂"塗脂抹粉",就是用粉之白,掩去素面本容。按此理解,"山抹微雲"即"山掩微雲"之意,就是雲遮掩了山的底色。可若真的寫成"山掩微雲",那就意境全無了。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抹",一般用於繪畫,它是飽含動感的。當秦觀望向遠處那即將離別登程的路途,一片片白雲彷彿被什麼人塗抹到山峰上一樣;"粘"字也是如此,極目所至的天邊彷彿與衰草膠著在一起,靜止的畫面中隱含著動作。這樣一來,此刻的離情也有了"抹"與"粘"的效果,絲絲纏繞,甩不開、掙脫不掉。

因為"抹"和"粘"兩個動詞的運用,"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的畫面,便在我們腦海裡有了可以想象的樣子,它靈動而美麗,也傳遞著秦觀難捨難分的離情。

再補充一句"畫角聲斷譙門",譙門是城門上的高樓,秦觀此刻在這裡與戀人分別,而角聲在古詩詞裡多用來烘托傷感的情景,如"角聲滿天秋色裡"、"城上斜陽畫角哀"。當畫角聲斷,淒厲的聲響叩擊秦觀的內心,在他的描述之下,我們好像也與他一起,經歷了一場痛徹心扉的別離。

《滿庭芳》全文: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徵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這一句,出自秦觀的名篇《踏莎行》,寫貶謫中的迷惘和痛苦。

開篇這一句,交代謫居中寂寞淒冷的環境。"失""迷""斷"三字,無一不淒涼,也無一不悽美。

漫天迷霧隱去了樓臺,月色朦朧中,渡口也模糊難辨。"失"與"迷"兩個字,使整個佈景充滿秦觀的主觀情感,此夜迷失的不僅是樓臺與津度,還有他的人生方向。

而"霧失"與"月迷",皆是為下句"桃園望斷無尋處"鋪墊。在悽迷朦朧之中,秦觀目尋著當年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可既說"望斷",便已是枉然。"斷"字裡,有久久佇立,有苦苦追尋,有失望至極。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踏莎行》的下片,又有"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一句,其中的"砌"字,生動而有力。

秦觀希望通過"驛寄梅花,魚傳尺素",來與遠方的友人或戀人互通音訊,通過宣洩愁苦,從而獲得安慰。可愁苦這個東西,是無法通過與人分享而減少的,你的分享,等於一遍遍重溫,最後事與願違。

"砌"字,彷彿把一封封書信,變成一塊塊磚頭,層層壘起,最後達到"此恨無重數"的極限。

關於他恨的具體內容、他的恨有多深,讀遍全詞,都不見秦觀說明,但你可以察覺到,他的傷和恨,來自於人生和生活的全方位壓迫,讓人透不過氣。

《踏莎行》全文: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結尾的"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是曾被蘇軾書寫於扇面、以志不忘的一句話:郴江本來應該繞著郴山而流,可它卻得遠遠地向著瀟湘而去。生活的洪流,總會把人帶到你不想停留的地方,所有身不由己之人,都可以從這句話裡找到共鳴吧。所以蘇軾才念著此句,嘆道:"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惠洪《冷齋夜話》)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景物觸目琳琅,悽美暈染於心

除了選詞的精緻脫俗,秦觀選景選物的審美境界,也是讓人歎服的。

《浣溪沙》: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閒掛小銀鉤。

仍然沒有明確的哀與愁,可是淡煙、流水、畫屏、飛花、絲雨、寶簾、小銀鉤,這一連串清幽冷寂的自然風光和客觀事物,卻都營造著蕭瑟、悽美的意境,與一個失意之人的孤寂和無奈,是那麼吻合。

最喜歡"自在飛花"與"無邊絲雨"的使用。飛花輕,輕似夢;絲雨細,細如愁。經過這樣的比喻連接,讓人恍然發現,夢確如飛花般輕揚飄忽,轉瞬即逝;莫名的閒愁也確實像濛濛細雨,來勢不凶,卻無邊無止、無處不在。

"飛花"與"絲雨"兩個意象,又都具有輕巧悽迷的特徵,那種淡淡的淒涼與美麗,就隨著這飛花和絲雨,飄灑在讀者心上。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觸目琳琅的意象,在《八六子》裡,來得更加緊密: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剗盡還生。念柳外青驄別後,水邊紅袂分時,愴然暗驚。

無端天與娉婷,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怎奈向、歡娛漸隨流水素弦聲斷,翠綃香減,那堪片片飛花弄晚,濛濛殘雨籠晴。正銷凝,黃鸝又啼數聲。

"恨如芳草,萋萋剗盡還生"一句,已讓人聯想到李煜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芳草喻示相思,這相思有多濃多重,我們可以通過下片裡那一組意象找到答案。

往日的歡娛已隨"流水"而逝,往日的"素弦"也沒人再去彈撥,再加上"翠綃香減",整日"片片飛花"、"濛濛殘雨",這一切集中起來,便組成了一曲傷春傷別的大合唱。這還沒完,就在此時此刻,"黃鸝又啼數聲"!外景外情似乎是有意將秦觀拖入更深沉的愁苦之中。

這一連串客觀事物,進行著多層次的藝術烘托,讓人在情感上不自覺地跟著秦觀波瀾泛起,體味滿眼悽清的感覺。

在秦觀的詞裡,還經常出現飛燕、寒鴉、斜陽、殘月、遠村、煙渚等景物,以及驛亭、孤館、畫屏、銀燭等事物,它們一個個出現在我們眼前,也把悽美一點點暈染到我們內心。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情辭相稱",悽美打動人心

作為詞人,秦觀是感情豐富且願意投入感情的,否則他的遣詞用物也不會處處滲透著身世之感。

"綠荷多少夕陽中,知為阿誰凝恨、背西風。"(《虞美人》)秦觀說,那開在夕陽下的綠荷,不知因誰而"凝恨",所以才背對西風而立。不就是因為他嘛,若不是他以"凝恨"的心和目光看去,綠荷又哪會有恨呢。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數。亂山深處水縈迴,可惜一枝如畫、為誰開?"這如畫般嬌豔的碧桃,應該栽種於天庭,為何卻在亂山深處孤獨自開呢?還是因為秦觀啊,他不就是那枝不被人賞識的碧桃嗎,若不是融化了他的身世之感,碧桃開在哪裡又有什麼關係呢。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秦觀說:"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他的好友黃庭堅便說:"少遊醉臥古藤下,誰與愁眉唱一杯?"可見黃庭堅也是被秦觀打動、與他產生共鳴了的。在古藤濃陰的覆蓋下,秦觀酣然入睡,置一切於不顧,看似超脫,實際卻只是對黑暗現實的一種消極反抗,一種多麼無奈、又讓人同情的反抗。

所以,"古之傷心人"的稱號,後人給了秦觀。因為秦觀的傷心,且淒涼且悽美,這種悽美又滲透在他用的某個詞、或者他選的某個事物裡。你讀一遍,不見他大聲疾呼,不知他為何傷心、傷心在哪兒,但就是能隱約感到他的傷與愁,於是又回頭去咀嚼、回味,如此,他的傷痛就在我們心裡,扎得更深、套得更牢。

"辭情相稱,誦之迴腸蕩氣,自是詞中上品。"(《淮海詞跋》)

"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張炎《詞源》)

有時候,深婉含蓄,比痛哭流涕更具力量。

"

秦觀一生的悲喜,都從結識蘇軾那一天開始。蘇軾是他亦師亦友的師長,是在仕途上不斷提拔他的貴人,可從"新黨"執政、"舊黨"被彈壓起,秦觀也只能跟著蘇軾,一同踏上被貶的道路,湖南郴州,廣東雷州,越貶越遠,直至蠻荒。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秦觀沒有蘇軾那樣的曠達和堅定信念,屢遭打擊後,他被深重的哀愁包圍而難以解脫,所以他的詞作,走了一條與蘇軾不同的道路,那些離愁別緒、哀怨纏綿,對秦觀來說發於內心、流於筆下。

秦觀更像柳永,都有坎坷的仕途、漂泊的生涯,都因多情而處處留情,被相思纏繞,都在詞作裡訴說相思之苦、感慨身世之艱,蘇軾還因此批評秦觀,說他"學柳七作詞"。

秦觀極力否認,他與柳永的確又是不同的。柳永與戀人送別,"執手相看淚眼"之時,便想到此去經年"曉風殘月"的淒涼、"良辰好景虛設"的孤寂,和"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的無奈,那種愁苦與傷心,來得直截了當,來得恣意奔放。

而秦觀的詞,大多不見重筆,不見痛苦的吶喊,不見深情的傾訴,不見沉湎往事的不堪,就如同我們熟悉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樣,含蓄深婉。

可"古之傷心人"的稱號,後人卻給了秦觀。這並不奇怪,只要瞭解了秦觀詞的特質,就會明白他有一種能力,叫做"化傷心於無形"。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幾個動詞,勾勒通篇的悽美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這句詞出自秦觀的《滿庭芳》,是開篇句,只這一句,便足以讓秦觀流芳詞史。

蘇軾欣賞此句,所以給秦觀取了一個雅號,叫"山抹微雲秦學士";秦觀的女婿範溫在宴席上遭人冷眼,他挺起腰桿跟人說:"某乃'山抹微雲'女婿也。"可見此句在當時流傳之廣。

在這句詞裡,一"抹""粘",已將悽美意境塗抹開來。

"抹"字本意,是用一個顏色,掩去原來的底色,所謂"塗脂抹粉",就是用粉之白,掩去素面本容。按此理解,"山抹微雲"即"山掩微雲"之意,就是雲遮掩了山的底色。可若真的寫成"山掩微雲",那就意境全無了。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抹",一般用於繪畫,它是飽含動感的。當秦觀望向遠處那即將離別登程的路途,一片片白雲彷彿被什麼人塗抹到山峰上一樣;"粘"字也是如此,極目所至的天邊彷彿與衰草膠著在一起,靜止的畫面中隱含著動作。這樣一來,此刻的離情也有了"抹"與"粘"的效果,絲絲纏繞,甩不開、掙脫不掉。

因為"抹"和"粘"兩個動詞的運用,"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的畫面,便在我們腦海裡有了可以想象的樣子,它靈動而美麗,也傳遞著秦觀難捨難分的離情。

再補充一句"畫角聲斷譙門",譙門是城門上的高樓,秦觀此刻在這裡與戀人分別,而角聲在古詩詞裡多用來烘托傷感的情景,如"角聲滿天秋色裡"、"城上斜陽畫角哀"。當畫角聲斷,淒厲的聲響叩擊秦觀的內心,在他的描述之下,我們好像也與他一起,經歷了一場痛徹心扉的別離。

《滿庭芳》全文: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徵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這一句,出自秦觀的名篇《踏莎行》,寫貶謫中的迷惘和痛苦。

開篇這一句,交代謫居中寂寞淒冷的環境。"失""迷""斷"三字,無一不淒涼,也無一不悽美。

漫天迷霧隱去了樓臺,月色朦朧中,渡口也模糊難辨。"失"與"迷"兩個字,使整個佈景充滿秦觀的主觀情感,此夜迷失的不僅是樓臺與津度,還有他的人生方向。

而"霧失"與"月迷",皆是為下句"桃園望斷無尋處"鋪墊。在悽迷朦朧之中,秦觀目尋著當年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可既說"望斷",便已是枉然。"斷"字裡,有久久佇立,有苦苦追尋,有失望至極。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踏莎行》的下片,又有"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一句,其中的"砌"字,生動而有力。

秦觀希望通過"驛寄梅花,魚傳尺素",來與遠方的友人或戀人互通音訊,通過宣洩愁苦,從而獲得安慰。可愁苦這個東西,是無法通過與人分享而減少的,你的分享,等於一遍遍重溫,最後事與願違。

"砌"字,彷彿把一封封書信,變成一塊塊磚頭,層層壘起,最後達到"此恨無重數"的極限。

關於他恨的具體內容、他的恨有多深,讀遍全詞,都不見秦觀說明,但你可以察覺到,他的傷和恨,來自於人生和生活的全方位壓迫,讓人透不過氣。

《踏莎行》全文: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結尾的"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是曾被蘇軾書寫於扇面、以志不忘的一句話:郴江本來應該繞著郴山而流,可它卻得遠遠地向著瀟湘而去。生活的洪流,總會把人帶到你不想停留的地方,所有身不由己之人,都可以從這句話裡找到共鳴吧。所以蘇軾才念著此句,嘆道:"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惠洪《冷齋夜話》)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景物觸目琳琅,悽美暈染於心

除了選詞的精緻脫俗,秦觀選景選物的審美境界,也是讓人歎服的。

《浣溪沙》: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閒掛小銀鉤。

仍然沒有明確的哀與愁,可是淡煙、流水、畫屏、飛花、絲雨、寶簾、小銀鉤,這一連串清幽冷寂的自然風光和客觀事物,卻都營造著蕭瑟、悽美的意境,與一個失意之人的孤寂和無奈,是那麼吻合。

最喜歡"自在飛花"與"無邊絲雨"的使用。飛花輕,輕似夢;絲雨細,細如愁。經過這樣的比喻連接,讓人恍然發現,夢確如飛花般輕揚飄忽,轉瞬即逝;莫名的閒愁也確實像濛濛細雨,來勢不凶,卻無邊無止、無處不在。

"飛花"與"絲雨"兩個意象,又都具有輕巧悽迷的特徵,那種淡淡的淒涼與美麗,就隨著這飛花和絲雨,飄灑在讀者心上。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觸目琳琅的意象,在《八六子》裡,來得更加緊密: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剗盡還生。念柳外青驄別後,水邊紅袂分時,愴然暗驚。

無端天與娉婷,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怎奈向、歡娛漸隨流水素弦聲斷,翠綃香減,那堪片片飛花弄晚,濛濛殘雨籠晴。正銷凝,黃鸝又啼數聲。

"恨如芳草,萋萋剗盡還生"一句,已讓人聯想到李煜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芳草喻示相思,這相思有多濃多重,我們可以通過下片裡那一組意象找到答案。

往日的歡娛已隨"流水"而逝,往日的"素弦"也沒人再去彈撥,再加上"翠綃香減",整日"片片飛花"、"濛濛殘雨",這一切集中起來,便組成了一曲傷春傷別的大合唱。這還沒完,就在此時此刻,"黃鸝又啼數聲"!外景外情似乎是有意將秦觀拖入更深沉的愁苦之中。

這一連串客觀事物,進行著多層次的藝術烘托,讓人在情感上不自覺地跟著秦觀波瀾泛起,體味滿眼悽清的感覺。

在秦觀的詞裡,還經常出現飛燕、寒鴉、斜陽、殘月、遠村、煙渚等景物,以及驛亭、孤館、畫屏、銀燭等事物,它們一個個出現在我們眼前,也把悽美一點點暈染到我們內心。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情辭相稱",悽美打動人心

作為詞人,秦觀是感情豐富且願意投入感情的,否則他的遣詞用物也不會處處滲透著身世之感。

"綠荷多少夕陽中,知為阿誰凝恨、背西風。"(《虞美人》)秦觀說,那開在夕陽下的綠荷,不知因誰而"凝恨",所以才背對西風而立。不就是因為他嘛,若不是他以"凝恨"的心和目光看去,綠荷又哪會有恨呢。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數。亂山深處水縈迴,可惜一枝如畫、為誰開?"這如畫般嬌豔的碧桃,應該栽種於天庭,為何卻在亂山深處孤獨自開呢?還是因為秦觀啊,他不就是那枝不被人賞識的碧桃嗎,若不是融化了他的身世之感,碧桃開在哪裡又有什麼關係呢。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秦觀說:"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他的好友黃庭堅便說:"少遊醉臥古藤下,誰與愁眉唱一杯?"可見黃庭堅也是被秦觀打動、與他產生共鳴了的。在古藤濃陰的覆蓋下,秦觀酣然入睡,置一切於不顧,看似超脫,實際卻只是對黑暗現實的一種消極反抗,一種多麼無奈、又讓人同情的反抗。

所以,"古之傷心人"的稱號,後人給了秦觀。因為秦觀的傷心,且淒涼且悽美,這種悽美又滲透在他用的某個詞、或者他選的某個事物裡。你讀一遍,不見他大聲疾呼,不知他為何傷心、傷心在哪兒,但就是能隱約感到他的傷與愁,於是又回頭去咀嚼、回味,如此,他的傷痛就在我們心裡,扎得更深、套得更牢。

"辭情相稱,誦之迴腸蕩氣,自是詞中上品。"(《淮海詞跋》)

"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張炎《詞源》)

有時候,深婉含蓄,比痛哭流涕更具力量。

秦觀:化傷心於無形

回顧:

柳永的羈旅詞:複雜難言的情思,卻能井然有序地表達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