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青銅峽邵崗堡歷史上的兩位起義領袖,白瑜娑起義加速隋朝滅亡

一、邵崗堡歷史悠久,英雄豪傑挺出

西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在今寧夏北部設置5縣,其中在河西設置靈武縣(今青銅峽市邵崗鎮西南附近),與南典農城同治一城。因靈武縣附近有賀蘭山東麓的靈武谷、靈武口,縣名因谷口得名。西漢靈武縣轄境相當於今青銅峽市、永寧及銀川市以南的廣大地區。王莽時靈武縣為威戎亭。北魏稱胡城,因破赫連昌收胡戶徙此,故號胡城,與“漢城”相對應。亦作“胡地城”。

寧夏青銅峽邵崗堡歷史上的兩位起義領袖,白瑜娑起義加速隋朝滅亡

2014年9月,邵崗鎮之西鴿子山遺址第十地點考古發掘現場

唐代仍為靈武縣,治在西漢的靈武縣,即今邵崗境內。北宋初亦稱靈武縣,開寶年間靈武廢縣為鎮。唐朝沿襲隋制,靈武縣為唐朝靈武郡6縣之一。北宋初仍為靈武縣,開寶年間撤縣為靈武鎮,置靈州巡檢駐鎮。公元1002年,靈武鎮被西夏佔據後,受到西夏王朝重視,升靈武鎮為順州,又稱“歸順州”。1227年成吉思汗滅西夏,仍為順州。元時新屯4800餘戶於順州,遂後撤銷順州,再置靈武縣。元代後期,由於靈武縣的地位無足輕重,再次撤縣為靈武鎮。到了明初,由於靈武城地處防禦元朝殘餘勢力的關口要地,其軍事地位再次受到重視。洪武九年(1376年),在故靈武城東側再築新城,以駐軍首領姓名命名為邵剛堡。正德五年(1510年),三邊總制楊一清奏設寧夏左屯衛南路守備於邵剛堡,為寧夏五路之一,說明邵崗堡的地理位置仍然重要。從明代時起,“靈武”一名在人們的稱呼中淡去,它仍不失為寧夏建縣最早、歷史最悠久的古城之一,取而代之的地名“邵崗”一直延續至今。

寧夏青銅峽邵崗堡歷史上的兩位起義領袖,白瑜娑起義加速隋朝滅亡

邵崗堡甘城子明長城遺址

從以上靈武縣、威戎亭、典農城、胡地城、順州、卲崗堡等一系列名稱,可見卲崗歷史悠久,卲崗在歷史上的地位之重要。歷史上的邵崗堡地靈人傑,英雄豪傑挺出,僅有唐一代就先後出過中興名將韓遊瑰,鐵血忠勇的少數民族將領契苾何力、忠勇無雙、位至宰相的少數民族鐵勒氏渾瑊等人。這裡記述的是隋末白瑜娑和清末的趙良才兩名起義領袖。

二、隋末白瑜娑起義

白瑜娑(?~617年),隋末西北地區農牧民起義軍首領。靈武縣(今青銅峽市境邵崗鎮)人,奴隸出身。史書又稱“白瑜妄”,或辱呼為“奴賊”。隋朝末年,軍閥割據,道路不通,窮奢極欲的隋煬帝楊廣,對外三侵高麗,徵調頻繁,對內不管連發洪災淹沒數十郡的情況,仍開鑿運河,大築宮室,大興土木,遊山玩水。曾先後徵調120萬人到靈州朔方修築長城,“死者十五六,道饉相望”,各級官吏欺上瞞下,橫徵暴斂,殘酷欺壓低層老百姓,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蕪,民不聊生,人民不堪重負,各地紛紛起義,以求生存。

寧夏青銅峽邵崗堡歷史上的兩位起義領袖,白瑜娑起義加速隋朝滅亡

白瑜娑的祖父早年從龜茲國移民到“胡地城(今青銅峽市邵崗鎮)”。他們善於經商和飼養牧馬,許多人便留在西北國家的官馬場擔任牧馬師,身份都比較低下,被視為“牧奴”。大業九年(613年)一月,奴隸出身的白瑜娑在靈武(今青銅峽市邵崗鎮西南附近)聚眾起義,率領當地農牧民組成的起義軍,南下原州(今固原),攻打設在原州的隴右監牧場,奪取大批監馬,武裝了隊伍,實力大大增強。白瑜娑還聯合突厥部族,以減輕自己的軍事壓力。起義軍隊伍很快發展為幾萬人,聲勢十分浩大,成為活躍於西北地區的一支重要反隋力量,對隋朝庭構成很大威脅。迫使文武大臣們不得不勸阻隋煬帝,放棄東征高麗的計劃,以便集中兵力圍剿西部的“奴賊”。

隋朝命將軍範貴徵討白瑜娑,一連數年沒有結果。後白瑜娑率義軍進據平涼(今平涼),被統治者誣為“平涼奴賊”“關內奴賊”。隋恭帝楊侑義寧元年(公元617年),白瑜娑率起義軍進攻扶風(今陝西鳳翔),扶風郡太守竇璡據郡堅守。起義軍經數月久攻不下,軍中糧盡。朝廷又派遣大將元弘嗣圍剿起義軍,白瑜娑走投無路,向元弘嗣投降後被殺,起義軍隨之潰散,部分退至原州(今固原)。“投(丘)行恭者千餘騎”(《舊唐書·五行恭傳》)。

寧夏青銅峽邵崗堡歷史上的兩位起義領袖,白瑜娑起義加速隋朝滅亡

丘行恭派他們中的首領說服餘部投降,並率500人帶著糧食、酒肉親往起義軍大營招降,對他們說:“你們本都是良民,為什麼要跟著白瑜娑而侍奉奴隸為主,使天下都稱你們為奴賊?”起義軍餘部終投降丘行恭。丘行恭又和丘師利帶著這些人到渭水之北謁見李世民。後來,這支農牧民起義軍隊伍漸漸分化而匯入到其他起義隊伍的行列中去了。

三、清末趙良才反清起義

趙良才(?~1887年),又名趙進才,寧靈廳邵崗堡人(青銅峽市邵崗鎮人),寧夏農民反清起義領導人之一。

清光緒年間,趙良才是寧靈廳(治今金積鎮)哥老會首領,曾長期隱姓埋名,活動於韋州和金積堡一帶,以醫病為名,發展哥老會組織。自光緒九年(1883年)起,他以開粉坊、雜貨店兼以相面為掩護,奔走於邵崗、金積、靈州、韋州一帶,祕密活動,發展會友,購買槍械,積極進行反清起義的準備工作。

寧夏青銅峽邵崗堡歷史上的兩位起義領袖,白瑜娑起義加速隋朝滅亡

趙良才平日裡頭腦極靈光,頗有政治野心。他發現將含磷火柴塗抹在皮膚上能閃閃發光,在給他人打卜算卦時,就將含磷火柴塗在皮膚上,一劃拉,就渾身冒光,信眾親眼所見,紛紛跪拜,稱趙良才是身生鱗龍的“真龍”下凡,是“活神仙”。一時間信眾頗多,對趙良才頂禮膜拜。光緒十一年(1885年)六月,趙良才在金、靈地區串聯組織了五六百人,自稱“西烈王”,刻璽傳令,準備起事。

經過祕密籌劃,趙良才他們定於十一月攻打寧靈廳金積堡。不料舉事前事機不密,走漏風聲,被寧靈廳同知郭昌猷察覺。郭調兵遣將,搶先下手,在寧靈廳所屬各鄉嚴令搜捕哥老會成員,起義組織遂遭破壞,會徒四散。趙良才在金靈地區無法立足,只好潛回預旺堡城避難,同時暗地活動,伺機再起。

光緒十二年(1886年)九月,趙良才經過一年時間的策劃,再次集結會眾和農民準備起義。他率數百人先行祕密潛居中衛縣寧安堡(今中寧縣寧安鎮)南部天景山疃卜郎滴水崖,將這裡作為起義的根據地。他們在四處祕密張貼告示,進行宣傳發動,號召群眾參加隊伍。起義軍定於中秋節夜間舉事,攻打寧安堡。

寧夏青銅峽邵崗堡歷史上的兩位起義領袖,白瑜娑起義加速隋朝滅亡

中秋節的前一天,起義隊伍在滴水崖祭旗,“西烈王”趙良才宣佈:起事以兩堆火光作為信號,首先攻打寧安堡,並指派王恩美為舉火官。王恩美慨然受命,當眾立誓說:“倘若火堆發不歡,我死也不上天景山;倘若火堆發不紅,我死也不見眾弟兄!”祭旗後,起義軍裝扮成老百姓,分散、祕密地來到寧安堡西面的舟塔地區潛伏起來。

可是,趙良才率部攻打寧安堡的風聲已經走漏,中衛知縣匡翼之率領守備各員及其所屬兵丁,再加上各堡民團嚴加防範。這天下午下起濛濛細雨來。半夜時分,王恩美帶領親兵準備點燃地主殷寶山的麥堆和神漢俞三的谷堆,作為攻打寧安堡的信號。誰知麥堆和谷堆被雨水淋溼,一時點不著。正準備將其拆散點火,不料驚動了殷家的長工,以為是小偷,便大喊“捉賊”,民團和清軍聞聲從四面八方趕來。趙良才、王恩美只得逃走。潛伏的義軍不見信號,加上民團和清軍的驚擾,紛紛逃散。這場起義在剛要發動的時候就被衝散了。

中衛知縣匡翼之火速飛報上司。陝甘總督聞報即派參將一員率馬隊馳援。寧夏鎮總兵馮南斌、寧夏道員福裕、寧夏知府黃自元均派兵助剿。但清軍找不到趙良才等人的下落,便利用當地民團進行偽裝搜捕,並物色熟悉南部山區地形、能夠辨認趙良才和王恩美相貌的人為密探,帶人追捕。在密探的帶領下,清軍和民團在疃卜郎西北的大喇叭洞裡發現了趙良才、王恩美、任積堂等人,遂將山洞圍困了起來。

寧夏青銅峽邵崗堡歷史上的兩位起義領袖,白瑜娑起義加速隋朝滅亡

趙良才意志堅定,拒不投降。王恩美和任積堂為掩護趙良才逃出,被民團俘獲,後在中衛縣城慘遭殺害。趙良才逃出後,躲藏在蘇三井(屬同心縣)張永邦家裡,因受騙被人出賣而遭殺害。

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仍有一定的影響。一是它是由哥老會首領趙良才組織發動的,說明哥老會這一祕密結社組織在寧夏已有很大的影響。後來在寧夏的辛亥革命中,哥老會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二是它是由廣大漢族貧苦農民參加的一次起義,是寧夏各民族人民共同反壓迫、反剝削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農民起義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