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

中華文明的發展之路清晰可見,幾乎符合文明認定標準的每一個階段,因此中華文明被譽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續的文明。

一萬年前,華夏先民開始從石器時代進入金石並用時代,通過大量的生產實踐和技術積累,終於在夏末商初掌握了當時的頂尖科技--青銅冶鑄技術,成功進入青銅時代,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醇厚底蘊。

"

中華文明的發展之路清晰可見,幾乎符合文明認定標準的每一個階段,因此中華文明被譽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續的文明。

一萬年前,華夏先民開始從石器時代進入金石並用時代,通過大量的生產實踐和技術積累,終於在夏末商初掌握了當時的頂尖科技--青銅冶鑄技術,成功進入青銅時代,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醇厚底蘊。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石峁遺址出土的銅刀銅範

夏朝初年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距今4000年)中出土了環首青銅刀和製作刀具所用的石範,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青銅器的製作技術。到夏朝晚期的二里頭遺址,青銅器數量開始增多,出現了成組的青銅器,中華文明正式進入青銅時代,其中以商朝晚期至西周前期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

不少人認為古史所記"夏鑄九鼎"是中華青銅文明開始的標誌性歷史事件。但筆者認為夏初中國仍處於金石並用的時代,青銅器少、器型小,且當時技術積累也不夠,尚無法制造九鼎那種大型青銅器,九鼎多半是周人為證明其統治正統性,迎合《周禮》中天子祭祀的模式而補做(偽作)的。

"

中華文明的發展之路清晰可見,幾乎符合文明認定標準的每一個階段,因此中華文明被譽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續的文明。

一萬年前,華夏先民開始從石器時代進入金石並用時代,通過大量的生產實踐和技術積累,終於在夏末商初掌握了當時的頂尖科技--青銅冶鑄技術,成功進入青銅時代,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醇厚底蘊。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石峁遺址出土的銅刀銅範

夏朝初年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距今4000年)中出土了環首青銅刀和製作刀具所用的石範,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青銅器的製作技術。到夏朝晚期的二里頭遺址,青銅器數量開始增多,出現了成組的青銅器,中華文明正式進入青銅時代,其中以商朝晚期至西周前期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

不少人認為古史所記"夏鑄九鼎"是中華青銅文明開始的標誌性歷史事件。但筆者認為夏初中國仍處於金石並用的時代,青銅器少、器型小,且當時技術積累也不夠,尚無法制造九鼎那種大型青銅器,九鼎多半是周人為證明其統治正統性,迎合《周禮》中天子祭祀的模式而補做(偽作)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另外說明: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遺址(距今4700年)出土的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古老的冶煉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但考古界普遍不將此刀作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原因是有二:一是因為該刀為孤品;二是因為甘肅的銅礦中伴生錫、砷、鉛礦,所以無法證明當時已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很可能是冶銅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青銅。

因此研究商朝青銅器首先應該瞭解青銅器的製作技藝,它主要包括採礦、冶煉、鑄造三個環節。

"

中華文明的發展之路清晰可見,幾乎符合文明認定標準的每一個階段,因此中華文明被譽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續的文明。

一萬年前,華夏先民開始從石器時代進入金石並用時代,通過大量的生產實踐和技術積累,終於在夏末商初掌握了當時的頂尖科技--青銅冶鑄技術,成功進入青銅時代,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醇厚底蘊。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石峁遺址出土的銅刀銅範

夏朝初年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距今4000年)中出土了環首青銅刀和製作刀具所用的石範,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青銅器的製作技術。到夏朝晚期的二里頭遺址,青銅器數量開始增多,出現了成組的青銅器,中華文明正式進入青銅時代,其中以商朝晚期至西周前期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

不少人認為古史所記"夏鑄九鼎"是中華青銅文明開始的標誌性歷史事件。但筆者認為夏初中國仍處於金石並用的時代,青銅器少、器型小,且當時技術積累也不夠,尚無法制造九鼎那種大型青銅器,九鼎多半是周人為證明其統治正統性,迎合《周禮》中天子祭祀的模式而補做(偽作)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另外說明: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遺址(距今4700年)出土的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古老的冶煉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但考古界普遍不將此刀作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原因是有二:一是因為該刀為孤品;二是因為甘肅的銅礦中伴生錫、砷、鉛礦,所以無法證明當時已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很可能是冶銅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青銅。

因此研究商朝青銅器首先應該瞭解青銅器的製作技藝,它主要包括採礦、冶煉、鑄造三個環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3馬家窯青銅刀--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青銅器

一、豐富的礦產資源奠定中國青銅文明的基礎

銅在自然界中大多以礦物的形式存在,必須經過高溫冶煉才能得到。先人們在製作石器和燒製陶器的過程中,逐步識別了自然銅與銅礦石。

最先被使用的銅礦石是孔雀石,孔雀石含銅量高(可達10-20%或更高),是一種氧化礦,只要與木炭一同放置到煉爐中加熱到 1000℃稍高一些,就可以煉出銅來。孔雀石常常與自然銅一起出現,古人認識到自然銅與孔雀石的價值後,就推開了冶金術的科學大門。

"

中華文明的發展之路清晰可見,幾乎符合文明認定標準的每一個階段,因此中華文明被譽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續的文明。

一萬年前,華夏先民開始從石器時代進入金石並用時代,通過大量的生產實踐和技術積累,終於在夏末商初掌握了當時的頂尖科技--青銅冶鑄技術,成功進入青銅時代,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醇厚底蘊。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石峁遺址出土的銅刀銅範

夏朝初年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距今4000年)中出土了環首青銅刀和製作刀具所用的石範,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青銅器的製作技術。到夏朝晚期的二里頭遺址,青銅器數量開始增多,出現了成組的青銅器,中華文明正式進入青銅時代,其中以商朝晚期至西周前期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

不少人認為古史所記"夏鑄九鼎"是中華青銅文明開始的標誌性歷史事件。但筆者認為夏初中國仍處於金石並用的時代,青銅器少、器型小,且當時技術積累也不夠,尚無法制造九鼎那種大型青銅器,九鼎多半是周人為證明其統治正統性,迎合《周禮》中天子祭祀的模式而補做(偽作)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另外說明: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遺址(距今4700年)出土的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古老的冶煉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但考古界普遍不將此刀作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原因是有二:一是因為該刀為孤品;二是因為甘肅的銅礦中伴生錫、砷、鉛礦,所以無法證明當時已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很可能是冶銅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青銅。

因此研究商朝青銅器首先應該瞭解青銅器的製作技藝,它主要包括採礦、冶煉、鑄造三個環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3馬家窯青銅刀--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青銅器

一、豐富的礦產資源奠定中國青銅文明的基礎

銅在自然界中大多以礦物的形式存在,必須經過高溫冶煉才能得到。先人們在製作石器和燒製陶器的過程中,逐步識別了自然銅與銅礦石。

最先被使用的銅礦石是孔雀石,孔雀石含銅量高(可達10-20%或更高),是一種氧化礦,只要與木炭一同放置到煉爐中加熱到 1000℃稍高一些,就可以煉出銅來。孔雀石常常與自然銅一起出現,古人認識到自然銅與孔雀石的價值後,就推開了冶金術的科學大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4美麗的孔雀石

跟世界其他古老文明多發源於銅礦資源匱乏的地區不同,中國有較豐富的銅礦(世界儲量第五)和錫礦(世界儲量第一)資源,晉南中條山、河西(甘肅)、遼西等地都發現了夏商時代殘存的銅礦遺址或冶煉遺址。進入商周時期,內蒙古林西大井銅礦遺址,江西瑞昌銅嶺銅礦遺址,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遺址,安徽大工山古銅礦遺址等清晰可見,有些現在還在開採。

商周時期的古銅礦主要以孔雀石、硅孔雀石、赤銅礦為主,都屬氧化礦,礦床深部往往有自然銅。它們大多分佈在火成岩與大理岩的接觸帶上,岩石鬆碎,比較容易採掘,成為古代先民理想的採銅場所。古人開採銅礦石主要有三種方式:露天採礦、坑採、以及從礦區河流夾帶的沙石中淘採銅礦石。

"

中華文明的發展之路清晰可見,幾乎符合文明認定標準的每一個階段,因此中華文明被譽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續的文明。

一萬年前,華夏先民開始從石器時代進入金石並用時代,通過大量的生產實踐和技術積累,終於在夏末商初掌握了當時的頂尖科技--青銅冶鑄技術,成功進入青銅時代,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醇厚底蘊。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石峁遺址出土的銅刀銅範

夏朝初年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距今4000年)中出土了環首青銅刀和製作刀具所用的石範,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青銅器的製作技術。到夏朝晚期的二里頭遺址,青銅器數量開始增多,出現了成組的青銅器,中華文明正式進入青銅時代,其中以商朝晚期至西周前期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

不少人認為古史所記"夏鑄九鼎"是中華青銅文明開始的標誌性歷史事件。但筆者認為夏初中國仍處於金石並用的時代,青銅器少、器型小,且當時技術積累也不夠,尚無法制造九鼎那種大型青銅器,九鼎多半是周人為證明其統治正統性,迎合《周禮》中天子祭祀的模式而補做(偽作)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另外說明: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遺址(距今4700年)出土的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古老的冶煉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但考古界普遍不將此刀作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原因是有二:一是因為該刀為孤品;二是因為甘肅的銅礦中伴生錫、砷、鉛礦,所以無法證明當時已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很可能是冶銅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青銅。

因此研究商朝青銅器首先應該瞭解青銅器的製作技藝,它主要包括採礦、冶煉、鑄造三個環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3馬家窯青銅刀--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青銅器

一、豐富的礦產資源奠定中國青銅文明的基礎

銅在自然界中大多以礦物的形式存在,必須經過高溫冶煉才能得到。先人們在製作石器和燒製陶器的過程中,逐步識別了自然銅與銅礦石。

最先被使用的銅礦石是孔雀石,孔雀石含銅量高(可達10-20%或更高),是一種氧化礦,只要與木炭一同放置到煉爐中加熱到 1000℃稍高一些,就可以煉出銅來。孔雀石常常與自然銅一起出現,古人認識到自然銅與孔雀石的價值後,就推開了冶金術的科學大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4美麗的孔雀石

跟世界其他古老文明多發源於銅礦資源匱乏的地區不同,中國有較豐富的銅礦(世界儲量第五)和錫礦(世界儲量第一)資源,晉南中條山、河西(甘肅)、遼西等地都發現了夏商時代殘存的銅礦遺址或冶煉遺址。進入商周時期,內蒙古林西大井銅礦遺址,江西瑞昌銅嶺銅礦遺址,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遺址,安徽大工山古銅礦遺址等清晰可見,有些現在還在開採。

商周時期的古銅礦主要以孔雀石、硅孔雀石、赤銅礦為主,都屬氧化礦,礦床深部往往有自然銅。它們大多分佈在火成岩與大理岩的接觸帶上,岩石鬆碎,比較容易採掘,成為古代先民理想的採銅場所。古人開採銅礦石主要有三種方式:露天採礦、坑採、以及從礦區河流夾帶的沙石中淘採銅礦石。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5商周銅綠山遺址古代礦井密如蛛網形似迷宮

因中原地區錫礦資源稀少,故推測夏末商初的錫礦石主要來自南方地區,商朝中晚期除了南方錫礦,內蒙古赤峰和甘肅河西地區也提供了大量錫礦石。

據統計,中國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超十萬件,重量達千噸,僅戰國曾侯乙墓一次就出土超10噸的青銅器,而當時實際使用的青銅應是這個數量的百倍、千倍,若無發達的採礦與冶煉業是不可能提供如此大量的銅金屬原料的。

"

中華文明的發展之路清晰可見,幾乎符合文明認定標準的每一個階段,因此中華文明被譽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續的文明。

一萬年前,華夏先民開始從石器時代進入金石並用時代,通過大量的生產實踐和技術積累,終於在夏末商初掌握了當時的頂尖科技--青銅冶鑄技術,成功進入青銅時代,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醇厚底蘊。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石峁遺址出土的銅刀銅範

夏朝初年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距今4000年)中出土了環首青銅刀和製作刀具所用的石範,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青銅器的製作技術。到夏朝晚期的二里頭遺址,青銅器數量開始增多,出現了成組的青銅器,中華文明正式進入青銅時代,其中以商朝晚期至西周前期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

不少人認為古史所記"夏鑄九鼎"是中華青銅文明開始的標誌性歷史事件。但筆者認為夏初中國仍處於金石並用的時代,青銅器少、器型小,且當時技術積累也不夠,尚無法制造九鼎那種大型青銅器,九鼎多半是周人為證明其統治正統性,迎合《周禮》中天子祭祀的模式而補做(偽作)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另外說明: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遺址(距今4700年)出土的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古老的冶煉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但考古界普遍不將此刀作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原因是有二:一是因為該刀為孤品;二是因為甘肅的銅礦中伴生錫、砷、鉛礦,所以無法證明當時已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很可能是冶銅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青銅。

因此研究商朝青銅器首先應該瞭解青銅器的製作技藝,它主要包括採礦、冶煉、鑄造三個環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3馬家窯青銅刀--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青銅器

一、豐富的礦產資源奠定中國青銅文明的基礎

銅在自然界中大多以礦物的形式存在,必須經過高溫冶煉才能得到。先人們在製作石器和燒製陶器的過程中,逐步識別了自然銅與銅礦石。

最先被使用的銅礦石是孔雀石,孔雀石含銅量高(可達10-20%或更高),是一種氧化礦,只要與木炭一同放置到煉爐中加熱到 1000℃稍高一些,就可以煉出銅來。孔雀石常常與自然銅一起出現,古人認識到自然銅與孔雀石的價值後,就推開了冶金術的科學大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4美麗的孔雀石

跟世界其他古老文明多發源於銅礦資源匱乏的地區不同,中國有較豐富的銅礦(世界儲量第五)和錫礦(世界儲量第一)資源,晉南中條山、河西(甘肅)、遼西等地都發現了夏商時代殘存的銅礦遺址或冶煉遺址。進入商周時期,內蒙古林西大井銅礦遺址,江西瑞昌銅嶺銅礦遺址,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遺址,安徽大工山古銅礦遺址等清晰可見,有些現在還在開採。

商周時期的古銅礦主要以孔雀石、硅孔雀石、赤銅礦為主,都屬氧化礦,礦床深部往往有自然銅。它們大多分佈在火成岩與大理岩的接觸帶上,岩石鬆碎,比較容易採掘,成為古代先民理想的採銅場所。古人開採銅礦石主要有三種方式:露天採礦、坑採、以及從礦區河流夾帶的沙石中淘採銅礦石。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5商周銅綠山遺址古代礦井密如蛛網形似迷宮

因中原地區錫礦資源稀少,故推測夏末商初的錫礦石主要來自南方地區,商朝中晚期除了南方錫礦,內蒙古赤峰和甘肅河西地區也提供了大量錫礦石。

據統計,中國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超十萬件,重量達千噸,僅戰國曾侯乙墓一次就出土超10噸的青銅器,而當時實際使用的青銅應是這個數量的百倍、千倍,若無發達的採礦與冶煉業是不可能提供如此大量的銅金屬原料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6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鼓座

二、古人對青銅的認識程度令人吃驚

青銅是銅和錫、鉛等金屬的合金,硬度高、熔點低,兼具硬度與韌度,澆鑄時流動性好、氣泡少,所以能鑄出鋒利的鋒刃和精細的花紋,適於製作堅實的兵器、工具及亮麗的容器。

據考古測定,商朝的青銅器多為銅錫合金,錫的比例大約為5%-20%。青銅合金中銅錫比例的不同,合金的性能也不同,青銅禮器的含錫量是10%-20%,刀劍的含錫量是15%,鏃的含錫量是17%,戈頭的含錫量是20%,含錫量越多,青銅器的硬度就越大。因此銳利的工具、武器加錫多,一般器皿加錫少。

"

中華文明的發展之路清晰可見,幾乎符合文明認定標準的每一個階段,因此中華文明被譽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續的文明。

一萬年前,華夏先民開始從石器時代進入金石並用時代,通過大量的生產實踐和技術積累,終於在夏末商初掌握了當時的頂尖科技--青銅冶鑄技術,成功進入青銅時代,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醇厚底蘊。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石峁遺址出土的銅刀銅範

夏朝初年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距今4000年)中出土了環首青銅刀和製作刀具所用的石範,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青銅器的製作技術。到夏朝晚期的二里頭遺址,青銅器數量開始增多,出現了成組的青銅器,中華文明正式進入青銅時代,其中以商朝晚期至西周前期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

不少人認為古史所記"夏鑄九鼎"是中華青銅文明開始的標誌性歷史事件。但筆者認為夏初中國仍處於金石並用的時代,青銅器少、器型小,且當時技術積累也不夠,尚無法制造九鼎那種大型青銅器,九鼎多半是周人為證明其統治正統性,迎合《周禮》中天子祭祀的模式而補做(偽作)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另外說明: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遺址(距今4700年)出土的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古老的冶煉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但考古界普遍不將此刀作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原因是有二:一是因為該刀為孤品;二是因為甘肅的銅礦中伴生錫、砷、鉛礦,所以無法證明當時已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很可能是冶銅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青銅。

因此研究商朝青銅器首先應該瞭解青銅器的製作技藝,它主要包括採礦、冶煉、鑄造三個環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3馬家窯青銅刀--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青銅器

一、豐富的礦產資源奠定中國青銅文明的基礎

銅在自然界中大多以礦物的形式存在,必須經過高溫冶煉才能得到。先人們在製作石器和燒製陶器的過程中,逐步識別了自然銅與銅礦石。

最先被使用的銅礦石是孔雀石,孔雀石含銅量高(可達10-20%或更高),是一種氧化礦,只要與木炭一同放置到煉爐中加熱到 1000℃稍高一些,就可以煉出銅來。孔雀石常常與自然銅一起出現,古人認識到自然銅與孔雀石的價值後,就推開了冶金術的科學大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4美麗的孔雀石

跟世界其他古老文明多發源於銅礦資源匱乏的地區不同,中國有較豐富的銅礦(世界儲量第五)和錫礦(世界儲量第一)資源,晉南中條山、河西(甘肅)、遼西等地都發現了夏商時代殘存的銅礦遺址或冶煉遺址。進入商周時期,內蒙古林西大井銅礦遺址,江西瑞昌銅嶺銅礦遺址,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遺址,安徽大工山古銅礦遺址等清晰可見,有些現在還在開採。

商周時期的古銅礦主要以孔雀石、硅孔雀石、赤銅礦為主,都屬氧化礦,礦床深部往往有自然銅。它們大多分佈在火成岩與大理岩的接觸帶上,岩石鬆碎,比較容易採掘,成為古代先民理想的採銅場所。古人開採銅礦石主要有三種方式:露天採礦、坑採、以及從礦區河流夾帶的沙石中淘採銅礦石。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5商周銅綠山遺址古代礦井密如蛛網形似迷宮

因中原地區錫礦資源稀少,故推測夏末商初的錫礦石主要來自南方地區,商朝中晚期除了南方錫礦,內蒙古赤峰和甘肅河西地區也提供了大量錫礦石。

據統計,中國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超十萬件,重量達千噸,僅戰國曾侯乙墓一次就出土超10噸的青銅器,而當時實際使用的青銅應是這個數量的百倍、千倍,若無發達的採礦與冶煉業是不可能提供如此大量的銅金屬原料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6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鼓座

二、古人對青銅的認識程度令人吃驚

青銅是銅和錫、鉛等金屬的合金,硬度高、熔點低,兼具硬度與韌度,澆鑄時流動性好、氣泡少,所以能鑄出鋒利的鋒刃和精細的花紋,適於製作堅實的兵器、工具及亮麗的容器。

據考古測定,商朝的青銅器多為銅錫合金,錫的比例大約為5%-20%。青銅合金中銅錫比例的不同,合金的性能也不同,青銅禮器的含錫量是10%-20%,刀劍的含錫量是15%,鏃的含錫量是17%,戈頭的含錫量是20%,含錫量越多,青銅器的硬度就越大。因此銳利的工具、武器加錫多,一般器皿加錫少。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7商朝銅鉞(大刃)

《周禮·考工記》中列出了六種青銅的不同銅錫比例:"六齊(即六劑)--鐘鼎之齊,銅六錫一;斧斤之齊,銅五錫一;戈戟之齊,銅四錫一;大刃之齊,銅三錫一;殺矢之齊,銅五錫二;鑑燧之齊,銅錫各半。"雖然這種配比並不完全合理,但說明古人已經知道不同的銅錫配方可以獲得不同性能的青銅合金。

三、探索出真知的青銅冶煉技術

華夏先民在距今6500年左右就掌握了銅冶煉技術。陝西臨潼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一塊半圓形黃銅片和一塊黃銅管狀物,年代測定為公元前4700年左右。專家通過X射線熒光面掃描分析,發現姜寨黃銅片不同區域的鋅含量差異顯著,而鉛元素呈零星點狀分佈,其特徵與固態還原法制備的黃銅完全相同,從而證明先民在使用天然金屬與發明金屬鑄造之間,曾採用熱煅法或固體還原法冶煉金屬,標誌著當時初步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

"

中華文明的發展之路清晰可見,幾乎符合文明認定標準的每一個階段,因此中華文明被譽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續的文明。

一萬年前,華夏先民開始從石器時代進入金石並用時代,通過大量的生產實踐和技術積累,終於在夏末商初掌握了當時的頂尖科技--青銅冶鑄技術,成功進入青銅時代,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醇厚底蘊。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石峁遺址出土的銅刀銅範

夏朝初年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距今4000年)中出土了環首青銅刀和製作刀具所用的石範,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青銅器的製作技術。到夏朝晚期的二里頭遺址,青銅器數量開始增多,出現了成組的青銅器,中華文明正式進入青銅時代,其中以商朝晚期至西周前期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

不少人認為古史所記"夏鑄九鼎"是中華青銅文明開始的標誌性歷史事件。但筆者認為夏初中國仍處於金石並用的時代,青銅器少、器型小,且當時技術積累也不夠,尚無法制造九鼎那種大型青銅器,九鼎多半是周人為證明其統治正統性,迎合《周禮》中天子祭祀的模式而補做(偽作)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另外說明: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遺址(距今4700年)出土的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古老的冶煉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但考古界普遍不將此刀作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原因是有二:一是因為該刀為孤品;二是因為甘肅的銅礦中伴生錫、砷、鉛礦,所以無法證明當時已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很可能是冶銅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青銅。

因此研究商朝青銅器首先應該瞭解青銅器的製作技藝,它主要包括採礦、冶煉、鑄造三個環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3馬家窯青銅刀--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青銅器

一、豐富的礦產資源奠定中國青銅文明的基礎

銅在自然界中大多以礦物的形式存在,必須經過高溫冶煉才能得到。先人們在製作石器和燒製陶器的過程中,逐步識別了自然銅與銅礦石。

最先被使用的銅礦石是孔雀石,孔雀石含銅量高(可達10-20%或更高),是一種氧化礦,只要與木炭一同放置到煉爐中加熱到 1000℃稍高一些,就可以煉出銅來。孔雀石常常與自然銅一起出現,古人認識到自然銅與孔雀石的價值後,就推開了冶金術的科學大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4美麗的孔雀石

跟世界其他古老文明多發源於銅礦資源匱乏的地區不同,中國有較豐富的銅礦(世界儲量第五)和錫礦(世界儲量第一)資源,晉南中條山、河西(甘肅)、遼西等地都發現了夏商時代殘存的銅礦遺址或冶煉遺址。進入商周時期,內蒙古林西大井銅礦遺址,江西瑞昌銅嶺銅礦遺址,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遺址,安徽大工山古銅礦遺址等清晰可見,有些現在還在開採。

商周時期的古銅礦主要以孔雀石、硅孔雀石、赤銅礦為主,都屬氧化礦,礦床深部往往有自然銅。它們大多分佈在火成岩與大理岩的接觸帶上,岩石鬆碎,比較容易採掘,成為古代先民理想的採銅場所。古人開採銅礦石主要有三種方式:露天採礦、坑採、以及從礦區河流夾帶的沙石中淘採銅礦石。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5商周銅綠山遺址古代礦井密如蛛網形似迷宮

因中原地區錫礦資源稀少,故推測夏末商初的錫礦石主要來自南方地區,商朝中晚期除了南方錫礦,內蒙古赤峰和甘肅河西地區也提供了大量錫礦石。

據統計,中國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超十萬件,重量達千噸,僅戰國曾侯乙墓一次就出土超10噸的青銅器,而當時實際使用的青銅應是這個數量的百倍、千倍,若無發達的採礦與冶煉業是不可能提供如此大量的銅金屬原料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6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鼓座

二、古人對青銅的認識程度令人吃驚

青銅是銅和錫、鉛等金屬的合金,硬度高、熔點低,兼具硬度與韌度,澆鑄時流動性好、氣泡少,所以能鑄出鋒利的鋒刃和精細的花紋,適於製作堅實的兵器、工具及亮麗的容器。

據考古測定,商朝的青銅器多為銅錫合金,錫的比例大約為5%-20%。青銅合金中銅錫比例的不同,合金的性能也不同,青銅禮器的含錫量是10%-20%,刀劍的含錫量是15%,鏃的含錫量是17%,戈頭的含錫量是20%,含錫量越多,青銅器的硬度就越大。因此銳利的工具、武器加錫多,一般器皿加錫少。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7商朝銅鉞(大刃)

《周禮·考工記》中列出了六種青銅的不同銅錫比例:"六齊(即六劑)--鐘鼎之齊,銅六錫一;斧斤之齊,銅五錫一;戈戟之齊,銅四錫一;大刃之齊,銅三錫一;殺矢之齊,銅五錫二;鑑燧之齊,銅錫各半。"雖然這種配比並不完全合理,但說明古人已經知道不同的銅錫配方可以獲得不同性能的青銅合金。

三、探索出真知的青銅冶煉技術

華夏先民在距今6500年左右就掌握了銅冶煉技術。陝西臨潼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一塊半圓形黃銅片和一塊黃銅管狀物,年代測定為公元前4700年左右。專家通過X射線熒光面掃描分析,發現姜寨黃銅片不同區域的鋅含量差異顯著,而鉛元素呈零星點狀分佈,其特徵與固態還原法制備的黃銅完全相同,從而證明先民在使用天然金屬與發明金屬鑄造之間,曾採用熱煅法或固體還原法冶煉金屬,標誌著當時初步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8姜寨遺址出土的黃銅片和黃銅管

青銅冶煉技術是在純銅和黃銅冶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得益於先民從燒製陶器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為青銅冶鑄業提供了必要的高溫知識、耐火材料、造型材料與造型技術等條件。例如龍山文化中黑陶和白陶的燒陶溫度均與銅的熔點接近;陶模具泥坯和印製花紋等技術與鑄銅的模具功能有相似之處;金屬冶鑄用的熔爐、型範等都是陶質的用具;鍊銅和燒陶用的燃料都是木炭。

通過對安陽殷墟的鑄銅工場遺址還原,可以知道商朝的銅礦原料是不含硫的孔雀石(氧化銅),礦砂中夾雜著赤鐵礦。將礦石與木炭放在紅黃色陶製冶煉爐中,通過鼓風設備加熱到合適溫度可以得到較純的銅液。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是中原地區已知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專業化水平最高的夏商冶銅遺址,有大量二里頭、二里岡時期的遺存。

"

中華文明的發展之路清晰可見,幾乎符合文明認定標準的每一個階段,因此中華文明被譽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續的文明。

一萬年前,華夏先民開始從石器時代進入金石並用時代,通過大量的生產實踐和技術積累,終於在夏末商初掌握了當時的頂尖科技--青銅冶鑄技術,成功進入青銅時代,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醇厚底蘊。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石峁遺址出土的銅刀銅範

夏朝初年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距今4000年)中出土了環首青銅刀和製作刀具所用的石範,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青銅器的製作技術。到夏朝晚期的二里頭遺址,青銅器數量開始增多,出現了成組的青銅器,中華文明正式進入青銅時代,其中以商朝晚期至西周前期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

不少人認為古史所記"夏鑄九鼎"是中華青銅文明開始的標誌性歷史事件。但筆者認為夏初中國仍處於金石並用的時代,青銅器少、器型小,且當時技術積累也不夠,尚無法制造九鼎那種大型青銅器,九鼎多半是周人為證明其統治正統性,迎合《周禮》中天子祭祀的模式而補做(偽作)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另外說明: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遺址(距今4700年)出土的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古老的冶煉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但考古界普遍不將此刀作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原因是有二:一是因為該刀為孤品;二是因為甘肅的銅礦中伴生錫、砷、鉛礦,所以無法證明當時已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很可能是冶銅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青銅。

因此研究商朝青銅器首先應該瞭解青銅器的製作技藝,它主要包括採礦、冶煉、鑄造三個環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3馬家窯青銅刀--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青銅器

一、豐富的礦產資源奠定中國青銅文明的基礎

銅在自然界中大多以礦物的形式存在,必須經過高溫冶煉才能得到。先人們在製作石器和燒製陶器的過程中,逐步識別了自然銅與銅礦石。

最先被使用的銅礦石是孔雀石,孔雀石含銅量高(可達10-20%或更高),是一種氧化礦,只要與木炭一同放置到煉爐中加熱到 1000℃稍高一些,就可以煉出銅來。孔雀石常常與自然銅一起出現,古人認識到自然銅與孔雀石的價值後,就推開了冶金術的科學大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4美麗的孔雀石

跟世界其他古老文明多發源於銅礦資源匱乏的地區不同,中國有較豐富的銅礦(世界儲量第五)和錫礦(世界儲量第一)資源,晉南中條山、河西(甘肅)、遼西等地都發現了夏商時代殘存的銅礦遺址或冶煉遺址。進入商周時期,內蒙古林西大井銅礦遺址,江西瑞昌銅嶺銅礦遺址,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遺址,安徽大工山古銅礦遺址等清晰可見,有些現在還在開採。

商周時期的古銅礦主要以孔雀石、硅孔雀石、赤銅礦為主,都屬氧化礦,礦床深部往往有自然銅。它們大多分佈在火成岩與大理岩的接觸帶上,岩石鬆碎,比較容易採掘,成為古代先民理想的採銅場所。古人開採銅礦石主要有三種方式:露天採礦、坑採、以及從礦區河流夾帶的沙石中淘採銅礦石。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5商周銅綠山遺址古代礦井密如蛛網形似迷宮

因中原地區錫礦資源稀少,故推測夏末商初的錫礦石主要來自南方地區,商朝中晚期除了南方錫礦,內蒙古赤峰和甘肅河西地區也提供了大量錫礦石。

據統計,中國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超十萬件,重量達千噸,僅戰國曾侯乙墓一次就出土超10噸的青銅器,而當時實際使用的青銅應是這個數量的百倍、千倍,若無發達的採礦與冶煉業是不可能提供如此大量的銅金屬原料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6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鼓座

二、古人對青銅的認識程度令人吃驚

青銅是銅和錫、鉛等金屬的合金,硬度高、熔點低,兼具硬度與韌度,澆鑄時流動性好、氣泡少,所以能鑄出鋒利的鋒刃和精細的花紋,適於製作堅實的兵器、工具及亮麗的容器。

據考古測定,商朝的青銅器多為銅錫合金,錫的比例大約為5%-20%。青銅合金中銅錫比例的不同,合金的性能也不同,青銅禮器的含錫量是10%-20%,刀劍的含錫量是15%,鏃的含錫量是17%,戈頭的含錫量是20%,含錫量越多,青銅器的硬度就越大。因此銳利的工具、武器加錫多,一般器皿加錫少。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7商朝銅鉞(大刃)

《周禮·考工記》中列出了六種青銅的不同銅錫比例:"六齊(即六劑)--鐘鼎之齊,銅六錫一;斧斤之齊,銅五錫一;戈戟之齊,銅四錫一;大刃之齊,銅三錫一;殺矢之齊,銅五錫二;鑑燧之齊,銅錫各半。"雖然這種配比並不完全合理,但說明古人已經知道不同的銅錫配方可以獲得不同性能的青銅合金。

三、探索出真知的青銅冶煉技術

華夏先民在距今6500年左右就掌握了銅冶煉技術。陝西臨潼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一塊半圓形黃銅片和一塊黃銅管狀物,年代測定為公元前4700年左右。專家通過X射線熒光面掃描分析,發現姜寨黃銅片不同區域的鋅含量差異顯著,而鉛元素呈零星點狀分佈,其特徵與固態還原法制備的黃銅完全相同,從而證明先民在使用天然金屬與發明金屬鑄造之間,曾採用熱煅法或固體還原法冶煉金屬,標誌著當時初步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8姜寨遺址出土的黃銅片和黃銅管

青銅冶煉技術是在純銅和黃銅冶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得益於先民從燒製陶器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為青銅冶鑄業提供了必要的高溫知識、耐火材料、造型材料與造型技術等條件。例如龍山文化中黑陶和白陶的燒陶溫度均與銅的熔點接近;陶模具泥坯和印製花紋等技術與鑄銅的模具功能有相似之處;金屬冶鑄用的熔爐、型範等都是陶質的用具;鍊銅和燒陶用的燃料都是木炭。

通過對安陽殷墟的鑄銅工場遺址還原,可以知道商朝的銅礦原料是不含硫的孔雀石(氧化銅),礦砂中夾雜著赤鐵礦。將礦石與木炭放在紅黃色陶製冶煉爐中,通過鼓風設備加熱到合適溫度可以得到較純的銅液。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是中原地區已知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專業化水平最高的夏商冶銅遺址,有大量二里頭、二里岡時期的遺存。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9山西西吳壁遺煉爐殘跡、銅煉渣(爐渣)、爐壁(坩堝壁)

錫的冶煉難度遠低於鍊銅,因為錫的熔點很低(231.89℃),只要把錫石與木炭放在一起冶煉,木炭便能將錫從錫石中還原出來。所以古人應該更早掌握了錫的冶煉技術,中國古代的五金就是指金、銀、銅、鐵、錫,可見錫的普遍性。

少量商朝青銅器中有一定比例的鉛,甚至有完全用鉛代替錫的個例,尚無法確定加入鉛的目的是什麼。不過現代科學證明,銅錫合金中加入極少量的鉛,可以在鑄造花紋時起到花紋清晰、減少氣孔的效果。工匠們到戰國時期才開始有意識地使用該技術,商朝時多半是冶煉技術探索時的產品。

"

中華文明的發展之路清晰可見,幾乎符合文明認定標準的每一個階段,因此中華文明被譽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續的文明。

一萬年前,華夏先民開始從石器時代進入金石並用時代,通過大量的生產實踐和技術積累,終於在夏末商初掌握了當時的頂尖科技--青銅冶鑄技術,成功進入青銅時代,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醇厚底蘊。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石峁遺址出土的銅刀銅範

夏朝初年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距今4000年)中出土了環首青銅刀和製作刀具所用的石範,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青銅器的製作技術。到夏朝晚期的二里頭遺址,青銅器數量開始增多,出現了成組的青銅器,中華文明正式進入青銅時代,其中以商朝晚期至西周前期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

不少人認為古史所記"夏鑄九鼎"是中華青銅文明開始的標誌性歷史事件。但筆者認為夏初中國仍處於金石並用的時代,青銅器少、器型小,且當時技術積累也不夠,尚無法制造九鼎那種大型青銅器,九鼎多半是周人為證明其統治正統性,迎合《周禮》中天子祭祀的模式而補做(偽作)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另外說明: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遺址(距今4700年)出土的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古老的冶煉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但考古界普遍不將此刀作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原因是有二:一是因為該刀為孤品;二是因為甘肅的銅礦中伴生錫、砷、鉛礦,所以無法證明當時已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很可能是冶銅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青銅。

因此研究商朝青銅器首先應該瞭解青銅器的製作技藝,它主要包括採礦、冶煉、鑄造三個環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3馬家窯青銅刀--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青銅器

一、豐富的礦產資源奠定中國青銅文明的基礎

銅在自然界中大多以礦物的形式存在,必須經過高溫冶煉才能得到。先人們在製作石器和燒製陶器的過程中,逐步識別了自然銅與銅礦石。

最先被使用的銅礦石是孔雀石,孔雀石含銅量高(可達10-20%或更高),是一種氧化礦,只要與木炭一同放置到煉爐中加熱到 1000℃稍高一些,就可以煉出銅來。孔雀石常常與自然銅一起出現,古人認識到自然銅與孔雀石的價值後,就推開了冶金術的科學大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4美麗的孔雀石

跟世界其他古老文明多發源於銅礦資源匱乏的地區不同,中國有較豐富的銅礦(世界儲量第五)和錫礦(世界儲量第一)資源,晉南中條山、河西(甘肅)、遼西等地都發現了夏商時代殘存的銅礦遺址或冶煉遺址。進入商周時期,內蒙古林西大井銅礦遺址,江西瑞昌銅嶺銅礦遺址,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遺址,安徽大工山古銅礦遺址等清晰可見,有些現在還在開採。

商周時期的古銅礦主要以孔雀石、硅孔雀石、赤銅礦為主,都屬氧化礦,礦床深部往往有自然銅。它們大多分佈在火成岩與大理岩的接觸帶上,岩石鬆碎,比較容易採掘,成為古代先民理想的採銅場所。古人開採銅礦石主要有三種方式:露天採礦、坑採、以及從礦區河流夾帶的沙石中淘採銅礦石。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5商周銅綠山遺址古代礦井密如蛛網形似迷宮

因中原地區錫礦資源稀少,故推測夏末商初的錫礦石主要來自南方地區,商朝中晚期除了南方錫礦,內蒙古赤峰和甘肅河西地區也提供了大量錫礦石。

據統計,中國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超十萬件,重量達千噸,僅戰國曾侯乙墓一次就出土超10噸的青銅器,而當時實際使用的青銅應是這個數量的百倍、千倍,若無發達的採礦與冶煉業是不可能提供如此大量的銅金屬原料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6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鼓座

二、古人對青銅的認識程度令人吃驚

青銅是銅和錫、鉛等金屬的合金,硬度高、熔點低,兼具硬度與韌度,澆鑄時流動性好、氣泡少,所以能鑄出鋒利的鋒刃和精細的花紋,適於製作堅實的兵器、工具及亮麗的容器。

據考古測定,商朝的青銅器多為銅錫合金,錫的比例大約為5%-20%。青銅合金中銅錫比例的不同,合金的性能也不同,青銅禮器的含錫量是10%-20%,刀劍的含錫量是15%,鏃的含錫量是17%,戈頭的含錫量是20%,含錫量越多,青銅器的硬度就越大。因此銳利的工具、武器加錫多,一般器皿加錫少。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7商朝銅鉞(大刃)

《周禮·考工記》中列出了六種青銅的不同銅錫比例:"六齊(即六劑)--鐘鼎之齊,銅六錫一;斧斤之齊,銅五錫一;戈戟之齊,銅四錫一;大刃之齊,銅三錫一;殺矢之齊,銅五錫二;鑑燧之齊,銅錫各半。"雖然這種配比並不完全合理,但說明古人已經知道不同的銅錫配方可以獲得不同性能的青銅合金。

三、探索出真知的青銅冶煉技術

華夏先民在距今6500年左右就掌握了銅冶煉技術。陝西臨潼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一塊半圓形黃銅片和一塊黃銅管狀物,年代測定為公元前4700年左右。專家通過X射線熒光面掃描分析,發現姜寨黃銅片不同區域的鋅含量差異顯著,而鉛元素呈零星點狀分佈,其特徵與固態還原法制備的黃銅完全相同,從而證明先民在使用天然金屬與發明金屬鑄造之間,曾採用熱煅法或固體還原法冶煉金屬,標誌著當時初步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8姜寨遺址出土的黃銅片和黃銅管

青銅冶煉技術是在純銅和黃銅冶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得益於先民從燒製陶器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為青銅冶鑄業提供了必要的高溫知識、耐火材料、造型材料與造型技術等條件。例如龍山文化中黑陶和白陶的燒陶溫度均與銅的熔點接近;陶模具泥坯和印製花紋等技術與鑄銅的模具功能有相似之處;金屬冶鑄用的熔爐、型範等都是陶質的用具;鍊銅和燒陶用的燃料都是木炭。

通過對安陽殷墟的鑄銅工場遺址還原,可以知道商朝的銅礦原料是不含硫的孔雀石(氧化銅),礦砂中夾雜著赤鐵礦。將礦石與木炭放在紅黃色陶製冶煉爐中,通過鼓風設備加熱到合適溫度可以得到較純的銅液。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是中原地區已知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專業化水平最高的夏商冶銅遺址,有大量二里頭、二里岡時期的遺存。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9山西西吳壁遺煉爐殘跡、銅煉渣(爐渣)、爐壁(坩堝壁)

錫的冶煉難度遠低於鍊銅,因為錫的熔點很低(231.89℃),只要把錫石與木炭放在一起冶煉,木炭便能將錫從錫石中還原出來。所以古人應該更早掌握了錫的冶煉技術,中國古代的五金就是指金、銀、銅、鐵、錫,可見錫的普遍性。

少量商朝青銅器中有一定比例的鉛,甚至有完全用鉛代替錫的個例,尚無法確定加入鉛的目的是什麼。不過現代科學證明,銅錫合金中加入極少量的鉛,可以在鑄造花紋時起到花紋清晰、減少氣孔的效果。工匠們到戰國時期才開始有意識地使用該技術,商朝時多半是冶煉技術探索時的產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0商朝已有少量錫器(圖為現代工藝品)

四、鬼斧神工的青銅器鑄造技術

相比熔鍊青銅液,製作青銅器的難度要小得多。商人借鑑製作陶器的型範技術發明了青銅器鑄造技術,不需要敲擊或剜鑿。通過對殷墟的考古研究,目前已經還原出商朝青銅器的製作流程。

先用特製的泥做成待鑄器的實心泥"模",然後在泥模上分塊翻制待鑄器的外"範"(沒錯,模範一詞就是由此而來)。範是陶製的,由內範、外範多塊拼成。外範做好之後,加以適當修整,並在外範上加刻精細的花紋,之後再把小塊外範拼成大塊,後期會在外範底部製作銘文範。內範的做法是在泥模上颳去一層,這層空隙就是待鑄器的厚度。等是做好澆口和冒口後,用600度左右的溫度將之焙燒成陶質,對合成的整體範預熱並灌注銅液,待銅液冷卻後,打碎整範,取出青銅器再進行接縫研磨即可。

"

中華文明的發展之路清晰可見,幾乎符合文明認定標準的每一個階段,因此中華文明被譽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續的文明。

一萬年前,華夏先民開始從石器時代進入金石並用時代,通過大量的生產實踐和技術積累,終於在夏末商初掌握了當時的頂尖科技--青銅冶鑄技術,成功進入青銅時代,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醇厚底蘊。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石峁遺址出土的銅刀銅範

夏朝初年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距今4000年)中出土了環首青銅刀和製作刀具所用的石範,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青銅器的製作技術。到夏朝晚期的二里頭遺址,青銅器數量開始增多,出現了成組的青銅器,中華文明正式進入青銅時代,其中以商朝晚期至西周前期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

不少人認為古史所記"夏鑄九鼎"是中華青銅文明開始的標誌性歷史事件。但筆者認為夏初中國仍處於金石並用的時代,青銅器少、器型小,且當時技術積累也不夠,尚無法制造九鼎那種大型青銅器,九鼎多半是周人為證明其統治正統性,迎合《周禮》中天子祭祀的模式而補做(偽作)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另外說明: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遺址(距今4700年)出土的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古老的冶煉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但考古界普遍不將此刀作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原因是有二:一是因為該刀為孤品;二是因為甘肅的銅礦中伴生錫、砷、鉛礦,所以無法證明當時已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很可能是冶銅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青銅。

因此研究商朝青銅器首先應該瞭解青銅器的製作技藝,它主要包括採礦、冶煉、鑄造三個環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3馬家窯青銅刀--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青銅器

一、豐富的礦產資源奠定中國青銅文明的基礎

銅在自然界中大多以礦物的形式存在,必須經過高溫冶煉才能得到。先人們在製作石器和燒製陶器的過程中,逐步識別了自然銅與銅礦石。

最先被使用的銅礦石是孔雀石,孔雀石含銅量高(可達10-20%或更高),是一種氧化礦,只要與木炭一同放置到煉爐中加熱到 1000℃稍高一些,就可以煉出銅來。孔雀石常常與自然銅一起出現,古人認識到自然銅與孔雀石的價值後,就推開了冶金術的科學大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4美麗的孔雀石

跟世界其他古老文明多發源於銅礦資源匱乏的地區不同,中國有較豐富的銅礦(世界儲量第五)和錫礦(世界儲量第一)資源,晉南中條山、河西(甘肅)、遼西等地都發現了夏商時代殘存的銅礦遺址或冶煉遺址。進入商周時期,內蒙古林西大井銅礦遺址,江西瑞昌銅嶺銅礦遺址,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遺址,安徽大工山古銅礦遺址等清晰可見,有些現在還在開採。

商周時期的古銅礦主要以孔雀石、硅孔雀石、赤銅礦為主,都屬氧化礦,礦床深部往往有自然銅。它們大多分佈在火成岩與大理岩的接觸帶上,岩石鬆碎,比較容易採掘,成為古代先民理想的採銅場所。古人開採銅礦石主要有三種方式:露天採礦、坑採、以及從礦區河流夾帶的沙石中淘採銅礦石。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5商周銅綠山遺址古代礦井密如蛛網形似迷宮

因中原地區錫礦資源稀少,故推測夏末商初的錫礦石主要來自南方地區,商朝中晚期除了南方錫礦,內蒙古赤峰和甘肅河西地區也提供了大量錫礦石。

據統計,中國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超十萬件,重量達千噸,僅戰國曾侯乙墓一次就出土超10噸的青銅器,而當時實際使用的青銅應是這個數量的百倍、千倍,若無發達的採礦與冶煉業是不可能提供如此大量的銅金屬原料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6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鼓座

二、古人對青銅的認識程度令人吃驚

青銅是銅和錫、鉛等金屬的合金,硬度高、熔點低,兼具硬度與韌度,澆鑄時流動性好、氣泡少,所以能鑄出鋒利的鋒刃和精細的花紋,適於製作堅實的兵器、工具及亮麗的容器。

據考古測定,商朝的青銅器多為銅錫合金,錫的比例大約為5%-20%。青銅合金中銅錫比例的不同,合金的性能也不同,青銅禮器的含錫量是10%-20%,刀劍的含錫量是15%,鏃的含錫量是17%,戈頭的含錫量是20%,含錫量越多,青銅器的硬度就越大。因此銳利的工具、武器加錫多,一般器皿加錫少。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7商朝銅鉞(大刃)

《周禮·考工記》中列出了六種青銅的不同銅錫比例:"六齊(即六劑)--鐘鼎之齊,銅六錫一;斧斤之齊,銅五錫一;戈戟之齊,銅四錫一;大刃之齊,銅三錫一;殺矢之齊,銅五錫二;鑑燧之齊,銅錫各半。"雖然這種配比並不完全合理,但說明古人已經知道不同的銅錫配方可以獲得不同性能的青銅合金。

三、探索出真知的青銅冶煉技術

華夏先民在距今6500年左右就掌握了銅冶煉技術。陝西臨潼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一塊半圓形黃銅片和一塊黃銅管狀物,年代測定為公元前4700年左右。專家通過X射線熒光面掃描分析,發現姜寨黃銅片不同區域的鋅含量差異顯著,而鉛元素呈零星點狀分佈,其特徵與固態還原法制備的黃銅完全相同,從而證明先民在使用天然金屬與發明金屬鑄造之間,曾採用熱煅法或固體還原法冶煉金屬,標誌著當時初步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8姜寨遺址出土的黃銅片和黃銅管

青銅冶煉技術是在純銅和黃銅冶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得益於先民從燒製陶器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為青銅冶鑄業提供了必要的高溫知識、耐火材料、造型材料與造型技術等條件。例如龍山文化中黑陶和白陶的燒陶溫度均與銅的熔點接近;陶模具泥坯和印製花紋等技術與鑄銅的模具功能有相似之處;金屬冶鑄用的熔爐、型範等都是陶質的用具;鍊銅和燒陶用的燃料都是木炭。

通過對安陽殷墟的鑄銅工場遺址還原,可以知道商朝的銅礦原料是不含硫的孔雀石(氧化銅),礦砂中夾雜著赤鐵礦。將礦石與木炭放在紅黃色陶製冶煉爐中,通過鼓風設備加熱到合適溫度可以得到較純的銅液。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是中原地區已知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專業化水平最高的夏商冶銅遺址,有大量二里頭、二里岡時期的遺存。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9山西西吳壁遺煉爐殘跡、銅煉渣(爐渣)、爐壁(坩堝壁)

錫的冶煉難度遠低於鍊銅,因為錫的熔點很低(231.89℃),只要把錫石與木炭放在一起冶煉,木炭便能將錫從錫石中還原出來。所以古人應該更早掌握了錫的冶煉技術,中國古代的五金就是指金、銀、銅、鐵、錫,可見錫的普遍性。

少量商朝青銅器中有一定比例的鉛,甚至有完全用鉛代替錫的個例,尚無法確定加入鉛的目的是什麼。不過現代科學證明,銅錫合金中加入極少量的鉛,可以在鑄造花紋時起到花紋清晰、減少氣孔的效果。工匠們到戰國時期才開始有意識地使用該技術,商朝時多半是冶煉技術探索時的產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0商朝已有少量錫器(圖為現代工藝品)

四、鬼斧神工的青銅器鑄造技術

相比熔鍊青銅液,製作青銅器的難度要小得多。商人借鑑製作陶器的型範技術發明了青銅器鑄造技術,不需要敲擊或剜鑿。通過對殷墟的考古研究,目前已經還原出商朝青銅器的製作流程。

先用特製的泥做成待鑄器的實心泥"模",然後在泥模上分塊翻制待鑄器的外"範"(沒錯,模範一詞就是由此而來)。範是陶製的,由內範、外範多塊拼成。外範做好之後,加以適當修整,並在外範上加刻精細的花紋,之後再把小塊外範拼成大塊,後期會在外範底部製作銘文範。內範的做法是在泥模上颳去一層,這層空隙就是待鑄器的厚度。等是做好澆口和冒口後,用600度左右的溫度將之焙燒成陶質,對合成的整體範預熱並灌注銅液,待銅液冷卻後,打碎整範,取出青銅器再進行接縫研磨即可。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1商朝“範”實物

從上述工序流程可以看出鑄造一件青銅器需要多麼複雜的工程,尤其是製作大型青銅器,更需要很多人蔘與制模、翻範、液化銅汁、澆築和拼接,絕對是勞動密集型的高技術工種。

從安陽殷墟遺址中可以看到當時陶範的選料、配料、塑模、翻範、花紋刻制都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也非常成熟,充分顯示了先人的聰明才智。除了陶範翻鑄青銅器法外,商朝還出現了兩次澆築提樑或鏈條等多種鑄造方法,是中國金屬冶鑄技術的重大發明。另外在戰國時期廣泛使用的蠟模法是否在商朝已出現,現在尚難以證實。

"

中華文明的發展之路清晰可見,幾乎符合文明認定標準的每一個階段,因此中華文明被譽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續的文明。

一萬年前,華夏先民開始從石器時代進入金石並用時代,通過大量的生產實踐和技術積累,終於在夏末商初掌握了當時的頂尖科技--青銅冶鑄技術,成功進入青銅時代,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醇厚底蘊。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石峁遺址出土的銅刀銅範

夏朝初年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距今4000年)中出土了環首青銅刀和製作刀具所用的石範,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青銅器的製作技術。到夏朝晚期的二里頭遺址,青銅器數量開始增多,出現了成組的青銅器,中華文明正式進入青銅時代,其中以商朝晚期至西周前期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

不少人認為古史所記"夏鑄九鼎"是中華青銅文明開始的標誌性歷史事件。但筆者認為夏初中國仍處於金石並用的時代,青銅器少、器型小,且當時技術積累也不夠,尚無法制造九鼎那種大型青銅器,九鼎多半是周人為證明其統治正統性,迎合《周禮》中天子祭祀的模式而補做(偽作)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另外說明: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遺址(距今4700年)出土的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古老的冶煉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但考古界普遍不將此刀作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原因是有二:一是因為該刀為孤品;二是因為甘肅的銅礦中伴生錫、砷、鉛礦,所以無法證明當時已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很可能是冶銅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青銅。

因此研究商朝青銅器首先應該瞭解青銅器的製作技藝,它主要包括採礦、冶煉、鑄造三個環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3馬家窯青銅刀--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青銅器

一、豐富的礦產資源奠定中國青銅文明的基礎

銅在自然界中大多以礦物的形式存在,必須經過高溫冶煉才能得到。先人們在製作石器和燒製陶器的過程中,逐步識別了自然銅與銅礦石。

最先被使用的銅礦石是孔雀石,孔雀石含銅量高(可達10-20%或更高),是一種氧化礦,只要與木炭一同放置到煉爐中加熱到 1000℃稍高一些,就可以煉出銅來。孔雀石常常與自然銅一起出現,古人認識到自然銅與孔雀石的價值後,就推開了冶金術的科學大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4美麗的孔雀石

跟世界其他古老文明多發源於銅礦資源匱乏的地區不同,中國有較豐富的銅礦(世界儲量第五)和錫礦(世界儲量第一)資源,晉南中條山、河西(甘肅)、遼西等地都發現了夏商時代殘存的銅礦遺址或冶煉遺址。進入商周時期,內蒙古林西大井銅礦遺址,江西瑞昌銅嶺銅礦遺址,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遺址,安徽大工山古銅礦遺址等清晰可見,有些現在還在開採。

商周時期的古銅礦主要以孔雀石、硅孔雀石、赤銅礦為主,都屬氧化礦,礦床深部往往有自然銅。它們大多分佈在火成岩與大理岩的接觸帶上,岩石鬆碎,比較容易採掘,成為古代先民理想的採銅場所。古人開採銅礦石主要有三種方式:露天採礦、坑採、以及從礦區河流夾帶的沙石中淘採銅礦石。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5商周銅綠山遺址古代礦井密如蛛網形似迷宮

因中原地區錫礦資源稀少,故推測夏末商初的錫礦石主要來自南方地區,商朝中晚期除了南方錫礦,內蒙古赤峰和甘肅河西地區也提供了大量錫礦石。

據統計,中國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超十萬件,重量達千噸,僅戰國曾侯乙墓一次就出土超10噸的青銅器,而當時實際使用的青銅應是這個數量的百倍、千倍,若無發達的採礦與冶煉業是不可能提供如此大量的銅金屬原料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6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鼓座

二、古人對青銅的認識程度令人吃驚

青銅是銅和錫、鉛等金屬的合金,硬度高、熔點低,兼具硬度與韌度,澆鑄時流動性好、氣泡少,所以能鑄出鋒利的鋒刃和精細的花紋,適於製作堅實的兵器、工具及亮麗的容器。

據考古測定,商朝的青銅器多為銅錫合金,錫的比例大約為5%-20%。青銅合金中銅錫比例的不同,合金的性能也不同,青銅禮器的含錫量是10%-20%,刀劍的含錫量是15%,鏃的含錫量是17%,戈頭的含錫量是20%,含錫量越多,青銅器的硬度就越大。因此銳利的工具、武器加錫多,一般器皿加錫少。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7商朝銅鉞(大刃)

《周禮·考工記》中列出了六種青銅的不同銅錫比例:"六齊(即六劑)--鐘鼎之齊,銅六錫一;斧斤之齊,銅五錫一;戈戟之齊,銅四錫一;大刃之齊,銅三錫一;殺矢之齊,銅五錫二;鑑燧之齊,銅錫各半。"雖然這種配比並不完全合理,但說明古人已經知道不同的銅錫配方可以獲得不同性能的青銅合金。

三、探索出真知的青銅冶煉技術

華夏先民在距今6500年左右就掌握了銅冶煉技術。陝西臨潼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一塊半圓形黃銅片和一塊黃銅管狀物,年代測定為公元前4700年左右。專家通過X射線熒光面掃描分析,發現姜寨黃銅片不同區域的鋅含量差異顯著,而鉛元素呈零星點狀分佈,其特徵與固態還原法制備的黃銅完全相同,從而證明先民在使用天然金屬與發明金屬鑄造之間,曾採用熱煅法或固體還原法冶煉金屬,標誌著當時初步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8姜寨遺址出土的黃銅片和黃銅管

青銅冶煉技術是在純銅和黃銅冶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得益於先民從燒製陶器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為青銅冶鑄業提供了必要的高溫知識、耐火材料、造型材料與造型技術等條件。例如龍山文化中黑陶和白陶的燒陶溫度均與銅的熔點接近;陶模具泥坯和印製花紋等技術與鑄銅的模具功能有相似之處;金屬冶鑄用的熔爐、型範等都是陶質的用具;鍊銅和燒陶用的燃料都是木炭。

通過對安陽殷墟的鑄銅工場遺址還原,可以知道商朝的銅礦原料是不含硫的孔雀石(氧化銅),礦砂中夾雜著赤鐵礦。將礦石與木炭放在紅黃色陶製冶煉爐中,通過鼓風設備加熱到合適溫度可以得到較純的銅液。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是中原地區已知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專業化水平最高的夏商冶銅遺址,有大量二里頭、二里岡時期的遺存。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9山西西吳壁遺煉爐殘跡、銅煉渣(爐渣)、爐壁(坩堝壁)

錫的冶煉難度遠低於鍊銅,因為錫的熔點很低(231.89℃),只要把錫石與木炭放在一起冶煉,木炭便能將錫從錫石中還原出來。所以古人應該更早掌握了錫的冶煉技術,中國古代的五金就是指金、銀、銅、鐵、錫,可見錫的普遍性。

少量商朝青銅器中有一定比例的鉛,甚至有完全用鉛代替錫的個例,尚無法確定加入鉛的目的是什麼。不過現代科學證明,銅錫合金中加入極少量的鉛,可以在鑄造花紋時起到花紋清晰、減少氣孔的效果。工匠們到戰國時期才開始有意識地使用該技術,商朝時多半是冶煉技術探索時的產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0商朝已有少量錫器(圖為現代工藝品)

四、鬼斧神工的青銅器鑄造技術

相比熔鍊青銅液,製作青銅器的難度要小得多。商人借鑑製作陶器的型範技術發明了青銅器鑄造技術,不需要敲擊或剜鑿。通過對殷墟的考古研究,目前已經還原出商朝青銅器的製作流程。

先用特製的泥做成待鑄器的實心泥"模",然後在泥模上分塊翻制待鑄器的外"範"(沒錯,模範一詞就是由此而來)。範是陶製的,由內範、外範多塊拼成。外範做好之後,加以適當修整,並在外範上加刻精細的花紋,之後再把小塊外範拼成大塊,後期會在外範底部製作銘文範。內範的做法是在泥模上颳去一層,這層空隙就是待鑄器的厚度。等是做好澆口和冒口後,用600度左右的溫度將之焙燒成陶質,對合成的整體範預熱並灌注銅液,待銅液冷卻後,打碎整範,取出青銅器再進行接縫研磨即可。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1商朝“範”實物

從上述工序流程可以看出鑄造一件青銅器需要多麼複雜的工程,尤其是製作大型青銅器,更需要很多人蔘與制模、翻範、液化銅汁、澆築和拼接,絕對是勞動密集型的高技術工種。

從安陽殷墟遺址中可以看到當時陶範的選料、配料、塑模、翻範、花紋刻制都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也非常成熟,充分顯示了先人的聰明才智。除了陶範翻鑄青銅器法外,商朝還出現了兩次澆築提樑或鏈條等多種鑄造方法,是中國金屬冶鑄技術的重大發明。另外在戰國時期廣泛使用的蠟模法是否在商朝已出現,現在尚難以證實。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2“模範”鑄青銅器法示意圖

五、中國青銅器的主要紋飾

商周時期中國青銅製造技術進入成熟期,器物最為精美,涉及社會生活的大部分領域。當時的青銅器以其獨特的造型、精美的紋飾,在華夏數千年文化發展及藝術發展中居於顯要的地位,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標誌。

商朝青銅器因製作工藝而沒有量產一說,所以每一件商朝青銅器都是獨一無二的,既有工藝美術價值又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青銅器的大量應用促使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藝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璀璨的青銅文明。

"

中華文明的發展之路清晰可見,幾乎符合文明認定標準的每一個階段,因此中華文明被譽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續的文明。

一萬年前,華夏先民開始從石器時代進入金石並用時代,通過大量的生產實踐和技術積累,終於在夏末商初掌握了當時的頂尖科技--青銅冶鑄技術,成功進入青銅時代,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醇厚底蘊。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石峁遺址出土的銅刀銅範

夏朝初年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距今4000年)中出土了環首青銅刀和製作刀具所用的石範,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青銅器的製作技術。到夏朝晚期的二里頭遺址,青銅器數量開始增多,出現了成組的青銅器,中華文明正式進入青銅時代,其中以商朝晚期至西周前期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

不少人認為古史所記"夏鑄九鼎"是中華青銅文明開始的標誌性歷史事件。但筆者認為夏初中國仍處於金石並用的時代,青銅器少、器型小,且當時技術積累也不夠,尚無法制造九鼎那種大型青銅器,九鼎多半是周人為證明其統治正統性,迎合《周禮》中天子祭祀的模式而補做(偽作)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另外說明: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遺址(距今4700年)出土的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古老的冶煉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但考古界普遍不將此刀作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原因是有二:一是因為該刀為孤品;二是因為甘肅的銅礦中伴生錫、砷、鉛礦,所以無法證明當時已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很可能是冶銅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青銅。

因此研究商朝青銅器首先應該瞭解青銅器的製作技藝,它主要包括採礦、冶煉、鑄造三個環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3馬家窯青銅刀--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青銅器

一、豐富的礦產資源奠定中國青銅文明的基礎

銅在自然界中大多以礦物的形式存在,必須經過高溫冶煉才能得到。先人們在製作石器和燒製陶器的過程中,逐步識別了自然銅與銅礦石。

最先被使用的銅礦石是孔雀石,孔雀石含銅量高(可達10-20%或更高),是一種氧化礦,只要與木炭一同放置到煉爐中加熱到 1000℃稍高一些,就可以煉出銅來。孔雀石常常與自然銅一起出現,古人認識到自然銅與孔雀石的價值後,就推開了冶金術的科學大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4美麗的孔雀石

跟世界其他古老文明多發源於銅礦資源匱乏的地區不同,中國有較豐富的銅礦(世界儲量第五)和錫礦(世界儲量第一)資源,晉南中條山、河西(甘肅)、遼西等地都發現了夏商時代殘存的銅礦遺址或冶煉遺址。進入商周時期,內蒙古林西大井銅礦遺址,江西瑞昌銅嶺銅礦遺址,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遺址,安徽大工山古銅礦遺址等清晰可見,有些現在還在開採。

商周時期的古銅礦主要以孔雀石、硅孔雀石、赤銅礦為主,都屬氧化礦,礦床深部往往有自然銅。它們大多分佈在火成岩與大理岩的接觸帶上,岩石鬆碎,比較容易採掘,成為古代先民理想的採銅場所。古人開採銅礦石主要有三種方式:露天採礦、坑採、以及從礦區河流夾帶的沙石中淘採銅礦石。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5商周銅綠山遺址古代礦井密如蛛網形似迷宮

因中原地區錫礦資源稀少,故推測夏末商初的錫礦石主要來自南方地區,商朝中晚期除了南方錫礦,內蒙古赤峰和甘肅河西地區也提供了大量錫礦石。

據統計,中國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超十萬件,重量達千噸,僅戰國曾侯乙墓一次就出土超10噸的青銅器,而當時實際使用的青銅應是這個數量的百倍、千倍,若無發達的採礦與冶煉業是不可能提供如此大量的銅金屬原料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6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鼓座

二、古人對青銅的認識程度令人吃驚

青銅是銅和錫、鉛等金屬的合金,硬度高、熔點低,兼具硬度與韌度,澆鑄時流動性好、氣泡少,所以能鑄出鋒利的鋒刃和精細的花紋,適於製作堅實的兵器、工具及亮麗的容器。

據考古測定,商朝的青銅器多為銅錫合金,錫的比例大約為5%-20%。青銅合金中銅錫比例的不同,合金的性能也不同,青銅禮器的含錫量是10%-20%,刀劍的含錫量是15%,鏃的含錫量是17%,戈頭的含錫量是20%,含錫量越多,青銅器的硬度就越大。因此銳利的工具、武器加錫多,一般器皿加錫少。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7商朝銅鉞(大刃)

《周禮·考工記》中列出了六種青銅的不同銅錫比例:"六齊(即六劑)--鐘鼎之齊,銅六錫一;斧斤之齊,銅五錫一;戈戟之齊,銅四錫一;大刃之齊,銅三錫一;殺矢之齊,銅五錫二;鑑燧之齊,銅錫各半。"雖然這種配比並不完全合理,但說明古人已經知道不同的銅錫配方可以獲得不同性能的青銅合金。

三、探索出真知的青銅冶煉技術

華夏先民在距今6500年左右就掌握了銅冶煉技術。陝西臨潼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一塊半圓形黃銅片和一塊黃銅管狀物,年代測定為公元前4700年左右。專家通過X射線熒光面掃描分析,發現姜寨黃銅片不同區域的鋅含量差異顯著,而鉛元素呈零星點狀分佈,其特徵與固態還原法制備的黃銅完全相同,從而證明先民在使用天然金屬與發明金屬鑄造之間,曾採用熱煅法或固體還原法冶煉金屬,標誌著當時初步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8姜寨遺址出土的黃銅片和黃銅管

青銅冶煉技術是在純銅和黃銅冶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得益於先民從燒製陶器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為青銅冶鑄業提供了必要的高溫知識、耐火材料、造型材料與造型技術等條件。例如龍山文化中黑陶和白陶的燒陶溫度均與銅的熔點接近;陶模具泥坯和印製花紋等技術與鑄銅的模具功能有相似之處;金屬冶鑄用的熔爐、型範等都是陶質的用具;鍊銅和燒陶用的燃料都是木炭。

通過對安陽殷墟的鑄銅工場遺址還原,可以知道商朝的銅礦原料是不含硫的孔雀石(氧化銅),礦砂中夾雜著赤鐵礦。將礦石與木炭放在紅黃色陶製冶煉爐中,通過鼓風設備加熱到合適溫度可以得到較純的銅液。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是中原地區已知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專業化水平最高的夏商冶銅遺址,有大量二里頭、二里岡時期的遺存。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9山西西吳壁遺煉爐殘跡、銅煉渣(爐渣)、爐壁(坩堝壁)

錫的冶煉難度遠低於鍊銅,因為錫的熔點很低(231.89℃),只要把錫石與木炭放在一起冶煉,木炭便能將錫從錫石中還原出來。所以古人應該更早掌握了錫的冶煉技術,中國古代的五金就是指金、銀、銅、鐵、錫,可見錫的普遍性。

少量商朝青銅器中有一定比例的鉛,甚至有完全用鉛代替錫的個例,尚無法確定加入鉛的目的是什麼。不過現代科學證明,銅錫合金中加入極少量的鉛,可以在鑄造花紋時起到花紋清晰、減少氣孔的效果。工匠們到戰國時期才開始有意識地使用該技術,商朝時多半是冶煉技術探索時的產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0商朝已有少量錫器(圖為現代工藝品)

四、鬼斧神工的青銅器鑄造技術

相比熔鍊青銅液,製作青銅器的難度要小得多。商人借鑑製作陶器的型範技術發明了青銅器鑄造技術,不需要敲擊或剜鑿。通過對殷墟的考古研究,目前已經還原出商朝青銅器的製作流程。

先用特製的泥做成待鑄器的實心泥"模",然後在泥模上分塊翻制待鑄器的外"範"(沒錯,模範一詞就是由此而來)。範是陶製的,由內範、外範多塊拼成。外範做好之後,加以適當修整,並在外範上加刻精細的花紋,之後再把小塊外範拼成大塊,後期會在外範底部製作銘文範。內範的做法是在泥模上颳去一層,這層空隙就是待鑄器的厚度。等是做好澆口和冒口後,用600度左右的溫度將之焙燒成陶質,對合成的整體範預熱並灌注銅液,待銅液冷卻後,打碎整範,取出青銅器再進行接縫研磨即可。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1商朝“範”實物

從上述工序流程可以看出鑄造一件青銅器需要多麼複雜的工程,尤其是製作大型青銅器,更需要很多人蔘與制模、翻範、液化銅汁、澆築和拼接,絕對是勞動密集型的高技術工種。

從安陽殷墟遺址中可以看到當時陶範的選料、配料、塑模、翻範、花紋刻制都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也非常成熟,充分顯示了先人的聰明才智。除了陶範翻鑄青銅器法外,商朝還出現了兩次澆築提樑或鏈條等多種鑄造方法,是中國金屬冶鑄技術的重大發明。另外在戰國時期廣泛使用的蠟模法是否在商朝已出現,現在尚難以證實。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2“模範”鑄青銅器法示意圖

五、中國青銅器的主要紋飾

商周時期中國青銅製造技術進入成熟期,器物最為精美,涉及社會生活的大部分領域。當時的青銅器以其獨特的造型、精美的紋飾,在華夏數千年文化發展及藝術發展中居於顯要的地位,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標誌。

商朝青銅器因製作工藝而沒有量產一說,所以每一件商朝青銅器都是獨一無二的,既有工藝美術價值又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青銅器的大量應用促使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藝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璀璨的青銅文明。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3商朝青銅器精品-四羊方鼎

商人在裝飾美術及工藝方面,開創了中國工藝美術的一系列優良傳統,形成了一些規律性的裝飾手法。例如:表現性和裝飾性的統一效果;紋樣組織的對比統一效果;以及造型、裝飾與實用相結合等等。

商朝匠人甚至能將鑄造過程中的因陶範拼合而產生的觚稜利用起來,變為對稱或重複連續花紋的效果,巧妙之處令人震撼,可謂匠心獨到,成為中國工藝美術中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典範。

"

中華文明的發展之路清晰可見,幾乎符合文明認定標準的每一個階段,因此中華文明被譽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續的文明。

一萬年前,華夏先民開始從石器時代進入金石並用時代,通過大量的生產實踐和技術積累,終於在夏末商初掌握了當時的頂尖科技--青銅冶鑄技術,成功進入青銅時代,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醇厚底蘊。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石峁遺址出土的銅刀銅範

夏朝初年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距今4000年)中出土了環首青銅刀和製作刀具所用的石範,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青銅器的製作技術。到夏朝晚期的二里頭遺址,青銅器數量開始增多,出現了成組的青銅器,中華文明正式進入青銅時代,其中以商朝晚期至西周前期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

不少人認為古史所記"夏鑄九鼎"是中華青銅文明開始的標誌性歷史事件。但筆者認為夏初中國仍處於金石並用的時代,青銅器少、器型小,且當時技術積累也不夠,尚無法制造九鼎那種大型青銅器,九鼎多半是周人為證明其統治正統性,迎合《周禮》中天子祭祀的模式而補做(偽作)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另外說明: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遺址(距今4700年)出土的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古老的冶煉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但考古界普遍不將此刀作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原因是有二:一是因為該刀為孤品;二是因為甘肅的銅礦中伴生錫、砷、鉛礦,所以無法證明當時已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很可能是冶銅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青銅。

因此研究商朝青銅器首先應該瞭解青銅器的製作技藝,它主要包括採礦、冶煉、鑄造三個環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3馬家窯青銅刀--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青銅器

一、豐富的礦產資源奠定中國青銅文明的基礎

銅在自然界中大多以礦物的形式存在,必須經過高溫冶煉才能得到。先人們在製作石器和燒製陶器的過程中,逐步識別了自然銅與銅礦石。

最先被使用的銅礦石是孔雀石,孔雀石含銅量高(可達10-20%或更高),是一種氧化礦,只要與木炭一同放置到煉爐中加熱到 1000℃稍高一些,就可以煉出銅來。孔雀石常常與自然銅一起出現,古人認識到自然銅與孔雀石的價值後,就推開了冶金術的科學大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4美麗的孔雀石

跟世界其他古老文明多發源於銅礦資源匱乏的地區不同,中國有較豐富的銅礦(世界儲量第五)和錫礦(世界儲量第一)資源,晉南中條山、河西(甘肅)、遼西等地都發現了夏商時代殘存的銅礦遺址或冶煉遺址。進入商周時期,內蒙古林西大井銅礦遺址,江西瑞昌銅嶺銅礦遺址,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遺址,安徽大工山古銅礦遺址等清晰可見,有些現在還在開採。

商周時期的古銅礦主要以孔雀石、硅孔雀石、赤銅礦為主,都屬氧化礦,礦床深部往往有自然銅。它們大多分佈在火成岩與大理岩的接觸帶上,岩石鬆碎,比較容易採掘,成為古代先民理想的採銅場所。古人開採銅礦石主要有三種方式:露天採礦、坑採、以及從礦區河流夾帶的沙石中淘採銅礦石。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5商周銅綠山遺址古代礦井密如蛛網形似迷宮

因中原地區錫礦資源稀少,故推測夏末商初的錫礦石主要來自南方地區,商朝中晚期除了南方錫礦,內蒙古赤峰和甘肅河西地區也提供了大量錫礦石。

據統計,中國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超十萬件,重量達千噸,僅戰國曾侯乙墓一次就出土超10噸的青銅器,而當時實際使用的青銅應是這個數量的百倍、千倍,若無發達的採礦與冶煉業是不可能提供如此大量的銅金屬原料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6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鼓座

二、古人對青銅的認識程度令人吃驚

青銅是銅和錫、鉛等金屬的合金,硬度高、熔點低,兼具硬度與韌度,澆鑄時流動性好、氣泡少,所以能鑄出鋒利的鋒刃和精細的花紋,適於製作堅實的兵器、工具及亮麗的容器。

據考古測定,商朝的青銅器多為銅錫合金,錫的比例大約為5%-20%。青銅合金中銅錫比例的不同,合金的性能也不同,青銅禮器的含錫量是10%-20%,刀劍的含錫量是15%,鏃的含錫量是17%,戈頭的含錫量是20%,含錫量越多,青銅器的硬度就越大。因此銳利的工具、武器加錫多,一般器皿加錫少。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7商朝銅鉞(大刃)

《周禮·考工記》中列出了六種青銅的不同銅錫比例:"六齊(即六劑)--鐘鼎之齊,銅六錫一;斧斤之齊,銅五錫一;戈戟之齊,銅四錫一;大刃之齊,銅三錫一;殺矢之齊,銅五錫二;鑑燧之齊,銅錫各半。"雖然這種配比並不完全合理,但說明古人已經知道不同的銅錫配方可以獲得不同性能的青銅合金。

三、探索出真知的青銅冶煉技術

華夏先民在距今6500年左右就掌握了銅冶煉技術。陝西臨潼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一塊半圓形黃銅片和一塊黃銅管狀物,年代測定為公元前4700年左右。專家通過X射線熒光面掃描分析,發現姜寨黃銅片不同區域的鋅含量差異顯著,而鉛元素呈零星點狀分佈,其特徵與固態還原法制備的黃銅完全相同,從而證明先民在使用天然金屬與發明金屬鑄造之間,曾採用熱煅法或固體還原法冶煉金屬,標誌著當時初步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8姜寨遺址出土的黃銅片和黃銅管

青銅冶煉技術是在純銅和黃銅冶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得益於先民從燒製陶器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為青銅冶鑄業提供了必要的高溫知識、耐火材料、造型材料與造型技術等條件。例如龍山文化中黑陶和白陶的燒陶溫度均與銅的熔點接近;陶模具泥坯和印製花紋等技術與鑄銅的模具功能有相似之處;金屬冶鑄用的熔爐、型範等都是陶質的用具;鍊銅和燒陶用的燃料都是木炭。

通過對安陽殷墟的鑄銅工場遺址還原,可以知道商朝的銅礦原料是不含硫的孔雀石(氧化銅),礦砂中夾雜著赤鐵礦。將礦石與木炭放在紅黃色陶製冶煉爐中,通過鼓風設備加熱到合適溫度可以得到較純的銅液。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是中原地區已知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專業化水平最高的夏商冶銅遺址,有大量二里頭、二里岡時期的遺存。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9山西西吳壁遺煉爐殘跡、銅煉渣(爐渣)、爐壁(坩堝壁)

錫的冶煉難度遠低於鍊銅,因為錫的熔點很低(231.89℃),只要把錫石與木炭放在一起冶煉,木炭便能將錫從錫石中還原出來。所以古人應該更早掌握了錫的冶煉技術,中國古代的五金就是指金、銀、銅、鐵、錫,可見錫的普遍性。

少量商朝青銅器中有一定比例的鉛,甚至有完全用鉛代替錫的個例,尚無法確定加入鉛的目的是什麼。不過現代科學證明,銅錫合金中加入極少量的鉛,可以在鑄造花紋時起到花紋清晰、減少氣孔的效果。工匠們到戰國時期才開始有意識地使用該技術,商朝時多半是冶煉技術探索時的產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0商朝已有少量錫器(圖為現代工藝品)

四、鬼斧神工的青銅器鑄造技術

相比熔鍊青銅液,製作青銅器的難度要小得多。商人借鑑製作陶器的型範技術發明了青銅器鑄造技術,不需要敲擊或剜鑿。通過對殷墟的考古研究,目前已經還原出商朝青銅器的製作流程。

先用特製的泥做成待鑄器的實心泥"模",然後在泥模上分塊翻制待鑄器的外"範"(沒錯,模範一詞就是由此而來)。範是陶製的,由內範、外範多塊拼成。外範做好之後,加以適當修整,並在外範上加刻精細的花紋,之後再把小塊外範拼成大塊,後期會在外範底部製作銘文範。內範的做法是在泥模上颳去一層,這層空隙就是待鑄器的厚度。等是做好澆口和冒口後,用600度左右的溫度將之焙燒成陶質,對合成的整體範預熱並灌注銅液,待銅液冷卻後,打碎整範,取出青銅器再進行接縫研磨即可。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1商朝“範”實物

從上述工序流程可以看出鑄造一件青銅器需要多麼複雜的工程,尤其是製作大型青銅器,更需要很多人蔘與制模、翻範、液化銅汁、澆築和拼接,絕對是勞動密集型的高技術工種。

從安陽殷墟遺址中可以看到當時陶範的選料、配料、塑模、翻範、花紋刻制都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也非常成熟,充分顯示了先人的聰明才智。除了陶範翻鑄青銅器法外,商朝還出現了兩次澆築提樑或鏈條等多種鑄造方法,是中國金屬冶鑄技術的重大發明。另外在戰國時期廣泛使用的蠟模法是否在商朝已出現,現在尚難以證實。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2“模範”鑄青銅器法示意圖

五、中國青銅器的主要紋飾

商周時期中國青銅製造技術進入成熟期,器物最為精美,涉及社會生活的大部分領域。當時的青銅器以其獨特的造型、精美的紋飾,在華夏數千年文化發展及藝術發展中居於顯要的地位,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標誌。

商朝青銅器因製作工藝而沒有量產一說,所以每一件商朝青銅器都是獨一無二的,既有工藝美術價值又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青銅器的大量應用促使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藝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璀璨的青銅文明。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3商朝青銅器精品-四羊方鼎

商人在裝飾美術及工藝方面,開創了中國工藝美術的一系列優良傳統,形成了一些規律性的裝飾手法。例如:表現性和裝飾性的統一效果;紋樣組織的對比統一效果;以及造型、裝飾與實用相結合等等。

商朝匠人甚至能將鑄造過程中的因陶範拼合而產生的觚稜利用起來,變為對稱或重複連續花紋的效果,巧妙之處令人震撼,可謂匠心獨到,成為中國工藝美術中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典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4鳳紋方罍

商人在用豐富多彩的青銅紋飾展示卓越藝術才智的同時,更喜歡錶現商人獨特的宇宙觀、世界觀。商朝是華夏民族融合發展的重要時期,各氏族部落仍然保持著自己古老的圖騰文化,這些古老的圖騰不僅是部族的標誌,同時也被鑄刻在青銅器上,成為青銅紋飾的重要內容之一。

商朝青銅器的紋飾同時具有幻想的神話動物和自然界的動物,展現了工匠們豐富的想象力。

"

中華文明的發展之路清晰可見,幾乎符合文明認定標準的每一個階段,因此中華文明被譽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續的文明。

一萬年前,華夏先民開始從石器時代進入金石並用時代,通過大量的生產實踐和技術積累,終於在夏末商初掌握了當時的頂尖科技--青銅冶鑄技術,成功進入青銅時代,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醇厚底蘊。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石峁遺址出土的銅刀銅範

夏朝初年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距今4000年)中出土了環首青銅刀和製作刀具所用的石範,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青銅器的製作技術。到夏朝晚期的二里頭遺址,青銅器數量開始增多,出現了成組的青銅器,中華文明正式進入青銅時代,其中以商朝晚期至西周前期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

不少人認為古史所記"夏鑄九鼎"是中華青銅文明開始的標誌性歷史事件。但筆者認為夏初中國仍處於金石並用的時代,青銅器少、器型小,且當時技術積累也不夠,尚無法制造九鼎那種大型青銅器,九鼎多半是周人為證明其統治正統性,迎合《周禮》中天子祭祀的模式而補做(偽作)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另外說明: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遺址(距今4700年)出土的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古老的冶煉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但考古界普遍不將此刀作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原因是有二:一是因為該刀為孤品;二是因為甘肅的銅礦中伴生錫、砷、鉛礦,所以無法證明當時已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很可能是冶銅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青銅。

因此研究商朝青銅器首先應該瞭解青銅器的製作技藝,它主要包括採礦、冶煉、鑄造三個環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3馬家窯青銅刀--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青銅器

一、豐富的礦產資源奠定中國青銅文明的基礎

銅在自然界中大多以礦物的形式存在,必須經過高溫冶煉才能得到。先人們在製作石器和燒製陶器的過程中,逐步識別了自然銅與銅礦石。

最先被使用的銅礦石是孔雀石,孔雀石含銅量高(可達10-20%或更高),是一種氧化礦,只要與木炭一同放置到煉爐中加熱到 1000℃稍高一些,就可以煉出銅來。孔雀石常常與自然銅一起出現,古人認識到自然銅與孔雀石的價值後,就推開了冶金術的科學大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4美麗的孔雀石

跟世界其他古老文明多發源於銅礦資源匱乏的地區不同,中國有較豐富的銅礦(世界儲量第五)和錫礦(世界儲量第一)資源,晉南中條山、河西(甘肅)、遼西等地都發現了夏商時代殘存的銅礦遺址或冶煉遺址。進入商周時期,內蒙古林西大井銅礦遺址,江西瑞昌銅嶺銅礦遺址,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遺址,安徽大工山古銅礦遺址等清晰可見,有些現在還在開採。

商周時期的古銅礦主要以孔雀石、硅孔雀石、赤銅礦為主,都屬氧化礦,礦床深部往往有自然銅。它們大多分佈在火成岩與大理岩的接觸帶上,岩石鬆碎,比較容易採掘,成為古代先民理想的採銅場所。古人開採銅礦石主要有三種方式:露天採礦、坑採、以及從礦區河流夾帶的沙石中淘採銅礦石。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5商周銅綠山遺址古代礦井密如蛛網形似迷宮

因中原地區錫礦資源稀少,故推測夏末商初的錫礦石主要來自南方地區,商朝中晚期除了南方錫礦,內蒙古赤峰和甘肅河西地區也提供了大量錫礦石。

據統計,中國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超十萬件,重量達千噸,僅戰國曾侯乙墓一次就出土超10噸的青銅器,而當時實際使用的青銅應是這個數量的百倍、千倍,若無發達的採礦與冶煉業是不可能提供如此大量的銅金屬原料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6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鼓座

二、古人對青銅的認識程度令人吃驚

青銅是銅和錫、鉛等金屬的合金,硬度高、熔點低,兼具硬度與韌度,澆鑄時流動性好、氣泡少,所以能鑄出鋒利的鋒刃和精細的花紋,適於製作堅實的兵器、工具及亮麗的容器。

據考古測定,商朝的青銅器多為銅錫合金,錫的比例大約為5%-20%。青銅合金中銅錫比例的不同,合金的性能也不同,青銅禮器的含錫量是10%-20%,刀劍的含錫量是15%,鏃的含錫量是17%,戈頭的含錫量是20%,含錫量越多,青銅器的硬度就越大。因此銳利的工具、武器加錫多,一般器皿加錫少。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7商朝銅鉞(大刃)

《周禮·考工記》中列出了六種青銅的不同銅錫比例:"六齊(即六劑)--鐘鼎之齊,銅六錫一;斧斤之齊,銅五錫一;戈戟之齊,銅四錫一;大刃之齊,銅三錫一;殺矢之齊,銅五錫二;鑑燧之齊,銅錫各半。"雖然這種配比並不完全合理,但說明古人已經知道不同的銅錫配方可以獲得不同性能的青銅合金。

三、探索出真知的青銅冶煉技術

華夏先民在距今6500年左右就掌握了銅冶煉技術。陝西臨潼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一塊半圓形黃銅片和一塊黃銅管狀物,年代測定為公元前4700年左右。專家通過X射線熒光面掃描分析,發現姜寨黃銅片不同區域的鋅含量差異顯著,而鉛元素呈零星點狀分佈,其特徵與固態還原法制備的黃銅完全相同,從而證明先民在使用天然金屬與發明金屬鑄造之間,曾採用熱煅法或固體還原法冶煉金屬,標誌著當時初步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8姜寨遺址出土的黃銅片和黃銅管

青銅冶煉技術是在純銅和黃銅冶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得益於先民從燒製陶器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為青銅冶鑄業提供了必要的高溫知識、耐火材料、造型材料與造型技術等條件。例如龍山文化中黑陶和白陶的燒陶溫度均與銅的熔點接近;陶模具泥坯和印製花紋等技術與鑄銅的模具功能有相似之處;金屬冶鑄用的熔爐、型範等都是陶質的用具;鍊銅和燒陶用的燃料都是木炭。

通過對安陽殷墟的鑄銅工場遺址還原,可以知道商朝的銅礦原料是不含硫的孔雀石(氧化銅),礦砂中夾雜著赤鐵礦。將礦石與木炭放在紅黃色陶製冶煉爐中,通過鼓風設備加熱到合適溫度可以得到較純的銅液。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是中原地區已知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專業化水平最高的夏商冶銅遺址,有大量二里頭、二里岡時期的遺存。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9山西西吳壁遺煉爐殘跡、銅煉渣(爐渣)、爐壁(坩堝壁)

錫的冶煉難度遠低於鍊銅,因為錫的熔點很低(231.89℃),只要把錫石與木炭放在一起冶煉,木炭便能將錫從錫石中還原出來。所以古人應該更早掌握了錫的冶煉技術,中國古代的五金就是指金、銀、銅、鐵、錫,可見錫的普遍性。

少量商朝青銅器中有一定比例的鉛,甚至有完全用鉛代替錫的個例,尚無法確定加入鉛的目的是什麼。不過現代科學證明,銅錫合金中加入極少量的鉛,可以在鑄造花紋時起到花紋清晰、減少氣孔的效果。工匠們到戰國時期才開始有意識地使用該技術,商朝時多半是冶煉技術探索時的產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0商朝已有少量錫器(圖為現代工藝品)

四、鬼斧神工的青銅器鑄造技術

相比熔鍊青銅液,製作青銅器的難度要小得多。商人借鑑製作陶器的型範技術發明了青銅器鑄造技術,不需要敲擊或剜鑿。通過對殷墟的考古研究,目前已經還原出商朝青銅器的製作流程。

先用特製的泥做成待鑄器的實心泥"模",然後在泥模上分塊翻制待鑄器的外"範"(沒錯,模範一詞就是由此而來)。範是陶製的,由內範、外範多塊拼成。外範做好之後,加以適當修整,並在外範上加刻精細的花紋,之後再把小塊外範拼成大塊,後期會在外範底部製作銘文範。內範的做法是在泥模上颳去一層,這層空隙就是待鑄器的厚度。等是做好澆口和冒口後,用600度左右的溫度將之焙燒成陶質,對合成的整體範預熱並灌注銅液,待銅液冷卻後,打碎整範,取出青銅器再進行接縫研磨即可。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1商朝“範”實物

從上述工序流程可以看出鑄造一件青銅器需要多麼複雜的工程,尤其是製作大型青銅器,更需要很多人蔘與制模、翻範、液化銅汁、澆築和拼接,絕對是勞動密集型的高技術工種。

從安陽殷墟遺址中可以看到當時陶範的選料、配料、塑模、翻範、花紋刻制都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也非常成熟,充分顯示了先人的聰明才智。除了陶範翻鑄青銅器法外,商朝還出現了兩次澆築提樑或鏈條等多種鑄造方法,是中國金屬冶鑄技術的重大發明。另外在戰國時期廣泛使用的蠟模法是否在商朝已出現,現在尚難以證實。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2“模範”鑄青銅器法示意圖

五、中國青銅器的主要紋飾

商周時期中國青銅製造技術進入成熟期,器物最為精美,涉及社會生活的大部分領域。當時的青銅器以其獨特的造型、精美的紋飾,在華夏數千年文化發展及藝術發展中居於顯要的地位,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標誌。

商朝青銅器因製作工藝而沒有量產一說,所以每一件商朝青銅器都是獨一無二的,既有工藝美術價值又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青銅器的大量應用促使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藝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璀璨的青銅文明。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3商朝青銅器精品-四羊方鼎

商人在裝飾美術及工藝方面,開創了中國工藝美術的一系列優良傳統,形成了一些規律性的裝飾手法。例如:表現性和裝飾性的統一效果;紋樣組織的對比統一效果;以及造型、裝飾與實用相結合等等。

商朝匠人甚至能將鑄造過程中的因陶範拼合而產生的觚稜利用起來,變為對稱或重複連續花紋的效果,巧妙之處令人震撼,可謂匠心獨到,成為中國工藝美術中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典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4鳳紋方罍

商人在用豐富多彩的青銅紋飾展示卓越藝術才智的同時,更喜歡錶現商人獨特的宇宙觀、世界觀。商朝是華夏民族融合發展的重要時期,各氏族部落仍然保持著自己古老的圖騰文化,這些古老的圖騰不僅是部族的標誌,同時也被鑄刻在青銅器上,成為青銅紋飾的重要內容之一。

商朝青銅器的紋飾同時具有幻想的神話動物和自然界的動物,展現了工匠們豐富的想象力。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5“饕餮紋”示意圖

神話動物以饕餮、夔龍、夔鳳等為主,最常使用的是"饕餮紋",饕餮在當時具有兩面性(外族的破壞神,同族的保護神),所以在青銅器繪畫形象中多以正面形象出現,夔龍、夔鳳都是側面形象,大多隻表現一隻腳,所以冠之以"夔"字。夔龍、夔鳳時常和饕餮紋混合組合,例如相對稱的一對夔龍就組成一個饕餮紋。饕餮紋一般佈置在器物的主要裝飾面上,夔龍、夔鳳則在次要的裝飾面上。

商朝青銅器的裝飾紋樣也會直接取材於現實動物,多是蛇、牛、虎、象、鹿、蟬、蠶等形象,並在此基礎上進化出龍紋,大量出現成為商周青銅器的紋飾中。從商朝早期至春秋戰國時期,龍紋的樣式變化較多,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

中華文明的發展之路清晰可見,幾乎符合文明認定標準的每一個階段,因此中華文明被譽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續的文明。

一萬年前,華夏先民開始從石器時代進入金石並用時代,通過大量的生產實踐和技術積累,終於在夏末商初掌握了當時的頂尖科技--青銅冶鑄技術,成功進入青銅時代,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醇厚底蘊。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石峁遺址出土的銅刀銅範

夏朝初年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距今4000年)中出土了環首青銅刀和製作刀具所用的石範,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青銅器的製作技術。到夏朝晚期的二里頭遺址,青銅器數量開始增多,出現了成組的青銅器,中華文明正式進入青銅時代,其中以商朝晚期至西周前期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

不少人認為古史所記"夏鑄九鼎"是中華青銅文明開始的標誌性歷史事件。但筆者認為夏初中國仍處於金石並用的時代,青銅器少、器型小,且當時技術積累也不夠,尚無法制造九鼎那種大型青銅器,九鼎多半是周人為證明其統治正統性,迎合《周禮》中天子祭祀的模式而補做(偽作)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另外說明: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遺址(距今4700年)出土的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古老的冶煉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但考古界普遍不將此刀作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原因是有二:一是因為該刀為孤品;二是因為甘肅的銅礦中伴生錫、砷、鉛礦,所以無法證明當時已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很可能是冶銅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青銅。

因此研究商朝青銅器首先應該瞭解青銅器的製作技藝,它主要包括採礦、冶煉、鑄造三個環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3馬家窯青銅刀--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青銅器

一、豐富的礦產資源奠定中國青銅文明的基礎

銅在自然界中大多以礦物的形式存在,必須經過高溫冶煉才能得到。先人們在製作石器和燒製陶器的過程中,逐步識別了自然銅與銅礦石。

最先被使用的銅礦石是孔雀石,孔雀石含銅量高(可達10-20%或更高),是一種氧化礦,只要與木炭一同放置到煉爐中加熱到 1000℃稍高一些,就可以煉出銅來。孔雀石常常與自然銅一起出現,古人認識到自然銅與孔雀石的價值後,就推開了冶金術的科學大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4美麗的孔雀石

跟世界其他古老文明多發源於銅礦資源匱乏的地區不同,中國有較豐富的銅礦(世界儲量第五)和錫礦(世界儲量第一)資源,晉南中條山、河西(甘肅)、遼西等地都發現了夏商時代殘存的銅礦遺址或冶煉遺址。進入商周時期,內蒙古林西大井銅礦遺址,江西瑞昌銅嶺銅礦遺址,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遺址,安徽大工山古銅礦遺址等清晰可見,有些現在還在開採。

商周時期的古銅礦主要以孔雀石、硅孔雀石、赤銅礦為主,都屬氧化礦,礦床深部往往有自然銅。它們大多分佈在火成岩與大理岩的接觸帶上,岩石鬆碎,比較容易採掘,成為古代先民理想的採銅場所。古人開採銅礦石主要有三種方式:露天採礦、坑採、以及從礦區河流夾帶的沙石中淘採銅礦石。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5商周銅綠山遺址古代礦井密如蛛網形似迷宮

因中原地區錫礦資源稀少,故推測夏末商初的錫礦石主要來自南方地區,商朝中晚期除了南方錫礦,內蒙古赤峰和甘肅河西地區也提供了大量錫礦石。

據統計,中國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超十萬件,重量達千噸,僅戰國曾侯乙墓一次就出土超10噸的青銅器,而當時實際使用的青銅應是這個數量的百倍、千倍,若無發達的採礦與冶煉業是不可能提供如此大量的銅金屬原料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6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鼓座

二、古人對青銅的認識程度令人吃驚

青銅是銅和錫、鉛等金屬的合金,硬度高、熔點低,兼具硬度與韌度,澆鑄時流動性好、氣泡少,所以能鑄出鋒利的鋒刃和精細的花紋,適於製作堅實的兵器、工具及亮麗的容器。

據考古測定,商朝的青銅器多為銅錫合金,錫的比例大約為5%-20%。青銅合金中銅錫比例的不同,合金的性能也不同,青銅禮器的含錫量是10%-20%,刀劍的含錫量是15%,鏃的含錫量是17%,戈頭的含錫量是20%,含錫量越多,青銅器的硬度就越大。因此銳利的工具、武器加錫多,一般器皿加錫少。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7商朝銅鉞(大刃)

《周禮·考工記》中列出了六種青銅的不同銅錫比例:"六齊(即六劑)--鐘鼎之齊,銅六錫一;斧斤之齊,銅五錫一;戈戟之齊,銅四錫一;大刃之齊,銅三錫一;殺矢之齊,銅五錫二;鑑燧之齊,銅錫各半。"雖然這種配比並不完全合理,但說明古人已經知道不同的銅錫配方可以獲得不同性能的青銅合金。

三、探索出真知的青銅冶煉技術

華夏先民在距今6500年左右就掌握了銅冶煉技術。陝西臨潼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一塊半圓形黃銅片和一塊黃銅管狀物,年代測定為公元前4700年左右。專家通過X射線熒光面掃描分析,發現姜寨黃銅片不同區域的鋅含量差異顯著,而鉛元素呈零星點狀分佈,其特徵與固態還原法制備的黃銅完全相同,從而證明先民在使用天然金屬與發明金屬鑄造之間,曾採用熱煅法或固體還原法冶煉金屬,標誌著當時初步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8姜寨遺址出土的黃銅片和黃銅管

青銅冶煉技術是在純銅和黃銅冶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得益於先民從燒製陶器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為青銅冶鑄業提供了必要的高溫知識、耐火材料、造型材料與造型技術等條件。例如龍山文化中黑陶和白陶的燒陶溫度均與銅的熔點接近;陶模具泥坯和印製花紋等技術與鑄銅的模具功能有相似之處;金屬冶鑄用的熔爐、型範等都是陶質的用具;鍊銅和燒陶用的燃料都是木炭。

通過對安陽殷墟的鑄銅工場遺址還原,可以知道商朝的銅礦原料是不含硫的孔雀石(氧化銅),礦砂中夾雜著赤鐵礦。將礦石與木炭放在紅黃色陶製冶煉爐中,通過鼓風設備加熱到合適溫度可以得到較純的銅液。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是中原地區已知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專業化水平最高的夏商冶銅遺址,有大量二里頭、二里岡時期的遺存。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9山西西吳壁遺煉爐殘跡、銅煉渣(爐渣)、爐壁(坩堝壁)

錫的冶煉難度遠低於鍊銅,因為錫的熔點很低(231.89℃),只要把錫石與木炭放在一起冶煉,木炭便能將錫從錫石中還原出來。所以古人應該更早掌握了錫的冶煉技術,中國古代的五金就是指金、銀、銅、鐵、錫,可見錫的普遍性。

少量商朝青銅器中有一定比例的鉛,甚至有完全用鉛代替錫的個例,尚無法確定加入鉛的目的是什麼。不過現代科學證明,銅錫合金中加入極少量的鉛,可以在鑄造花紋時起到花紋清晰、減少氣孔的效果。工匠們到戰國時期才開始有意識地使用該技術,商朝時多半是冶煉技術探索時的產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0商朝已有少量錫器(圖為現代工藝品)

四、鬼斧神工的青銅器鑄造技術

相比熔鍊青銅液,製作青銅器的難度要小得多。商人借鑑製作陶器的型範技術發明了青銅器鑄造技術,不需要敲擊或剜鑿。通過對殷墟的考古研究,目前已經還原出商朝青銅器的製作流程。

先用特製的泥做成待鑄器的實心泥"模",然後在泥模上分塊翻制待鑄器的外"範"(沒錯,模範一詞就是由此而來)。範是陶製的,由內範、外範多塊拼成。外範做好之後,加以適當修整,並在外範上加刻精細的花紋,之後再把小塊外範拼成大塊,後期會在外範底部製作銘文範。內範的做法是在泥模上颳去一層,這層空隙就是待鑄器的厚度。等是做好澆口和冒口後,用600度左右的溫度將之焙燒成陶質,對合成的整體範預熱並灌注銅液,待銅液冷卻後,打碎整範,取出青銅器再進行接縫研磨即可。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1商朝“範”實物

從上述工序流程可以看出鑄造一件青銅器需要多麼複雜的工程,尤其是製作大型青銅器,更需要很多人蔘與制模、翻範、液化銅汁、澆築和拼接,絕對是勞動密集型的高技術工種。

從安陽殷墟遺址中可以看到當時陶範的選料、配料、塑模、翻範、花紋刻制都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也非常成熟,充分顯示了先人的聰明才智。除了陶範翻鑄青銅器法外,商朝還出現了兩次澆築提樑或鏈條等多種鑄造方法,是中國金屬冶鑄技術的重大發明。另外在戰國時期廣泛使用的蠟模法是否在商朝已出現,現在尚難以證實。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2“模範”鑄青銅器法示意圖

五、中國青銅器的主要紋飾

商周時期中國青銅製造技術進入成熟期,器物最為精美,涉及社會生活的大部分領域。當時的青銅器以其獨特的造型、精美的紋飾,在華夏數千年文化發展及藝術發展中居於顯要的地位,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標誌。

商朝青銅器因製作工藝而沒有量產一說,所以每一件商朝青銅器都是獨一無二的,既有工藝美術價值又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青銅器的大量應用促使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藝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璀璨的青銅文明。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3商朝青銅器精品-四羊方鼎

商人在裝飾美術及工藝方面,開創了中國工藝美術的一系列優良傳統,形成了一些規律性的裝飾手法。例如:表現性和裝飾性的統一效果;紋樣組織的對比統一效果;以及造型、裝飾與實用相結合等等。

商朝匠人甚至能將鑄造過程中的因陶範拼合而產生的觚稜利用起來,變為對稱或重複連續花紋的效果,巧妙之處令人震撼,可謂匠心獨到,成為中國工藝美術中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典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4鳳紋方罍

商人在用豐富多彩的青銅紋飾展示卓越藝術才智的同時,更喜歡錶現商人獨特的宇宙觀、世界觀。商朝是華夏民族融合發展的重要時期,各氏族部落仍然保持著自己古老的圖騰文化,這些古老的圖騰不僅是部族的標誌,同時也被鑄刻在青銅器上,成為青銅紋飾的重要內容之一。

商朝青銅器的紋飾同時具有幻想的神話動物和自然界的動物,展現了工匠們豐富的想象力。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5“饕餮紋”示意圖

神話動物以饕餮、夔龍、夔鳳等為主,最常使用的是"饕餮紋",饕餮在當時具有兩面性(外族的破壞神,同族的保護神),所以在青銅器繪畫形象中多以正面形象出現,夔龍、夔鳳都是側面形象,大多隻表現一隻腳,所以冠之以"夔"字。夔龍、夔鳳時常和饕餮紋混合組合,例如相對稱的一對夔龍就組成一個饕餮紋。饕餮紋一般佈置在器物的主要裝飾面上,夔龍、夔鳳則在次要的裝飾面上。

商朝青銅器的裝飾紋樣也會直接取材於現實動物,多是蛇、牛、虎、象、鹿、蟬、蠶等形象,並在此基礎上進化出龍紋,大量出現成為商周青銅器的紋飾中。從商朝早期至春秋戰國時期,龍紋的樣式變化較多,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6青銅器上的夔紋

1、爬行龍紋,即龍紋形象,和獸面紋一樣,此種龍紋也有各種不同的類型,其盛行時期約在商朝早期至西周早期。

2、雙體龍紋,即以一個龍頭的正面形象為中心以向兩側展開,常飾於青銅器頸部的狹長範圍內,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中期。

3、卷龍紋,龍的軀體作捲曲狀,其中一種是龍頭的正面形象,曲中曲體盤繞,其外形成一圓形,多飾於盤的中心,建於商末周初。

"

中華文明的發展之路清晰可見,幾乎符合文明認定標準的每一個階段,因此中華文明被譽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續的文明。

一萬年前,華夏先民開始從石器時代進入金石並用時代,通過大量的生產實踐和技術積累,終於在夏末商初掌握了當時的頂尖科技--青銅冶鑄技術,成功進入青銅時代,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醇厚底蘊。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石峁遺址出土的銅刀銅範

夏朝初年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距今4000年)中出土了環首青銅刀和製作刀具所用的石範,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青銅器的製作技術。到夏朝晚期的二里頭遺址,青銅器數量開始增多,出現了成組的青銅器,中華文明正式進入青銅時代,其中以商朝晚期至西周前期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

不少人認為古史所記"夏鑄九鼎"是中華青銅文明開始的標誌性歷史事件。但筆者認為夏初中國仍處於金石並用的時代,青銅器少、器型小,且當時技術積累也不夠,尚無法制造九鼎那種大型青銅器,九鼎多半是周人為證明其統治正統性,迎合《周禮》中天子祭祀的模式而補做(偽作)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另外說明: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遺址(距今4700年)出土的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古老的冶煉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但考古界普遍不將此刀作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原因是有二:一是因為該刀為孤品;二是因為甘肅的銅礦中伴生錫、砷、鉛礦,所以無法證明當時已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很可能是冶銅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青銅。

因此研究商朝青銅器首先應該瞭解青銅器的製作技藝,它主要包括採礦、冶煉、鑄造三個環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3馬家窯青銅刀--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青銅器

一、豐富的礦產資源奠定中國青銅文明的基礎

銅在自然界中大多以礦物的形式存在,必須經過高溫冶煉才能得到。先人們在製作石器和燒製陶器的過程中,逐步識別了自然銅與銅礦石。

最先被使用的銅礦石是孔雀石,孔雀石含銅量高(可達10-20%或更高),是一種氧化礦,只要與木炭一同放置到煉爐中加熱到 1000℃稍高一些,就可以煉出銅來。孔雀石常常與自然銅一起出現,古人認識到自然銅與孔雀石的價值後,就推開了冶金術的科學大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4美麗的孔雀石

跟世界其他古老文明多發源於銅礦資源匱乏的地區不同,中國有較豐富的銅礦(世界儲量第五)和錫礦(世界儲量第一)資源,晉南中條山、河西(甘肅)、遼西等地都發現了夏商時代殘存的銅礦遺址或冶煉遺址。進入商周時期,內蒙古林西大井銅礦遺址,江西瑞昌銅嶺銅礦遺址,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遺址,安徽大工山古銅礦遺址等清晰可見,有些現在還在開採。

商周時期的古銅礦主要以孔雀石、硅孔雀石、赤銅礦為主,都屬氧化礦,礦床深部往往有自然銅。它們大多分佈在火成岩與大理岩的接觸帶上,岩石鬆碎,比較容易採掘,成為古代先民理想的採銅場所。古人開採銅礦石主要有三種方式:露天採礦、坑採、以及從礦區河流夾帶的沙石中淘採銅礦石。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5商周銅綠山遺址古代礦井密如蛛網形似迷宮

因中原地區錫礦資源稀少,故推測夏末商初的錫礦石主要來自南方地區,商朝中晚期除了南方錫礦,內蒙古赤峰和甘肅河西地區也提供了大量錫礦石。

據統計,中國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超十萬件,重量達千噸,僅戰國曾侯乙墓一次就出土超10噸的青銅器,而當時實際使用的青銅應是這個數量的百倍、千倍,若無發達的採礦與冶煉業是不可能提供如此大量的銅金屬原料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6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鼓座

二、古人對青銅的認識程度令人吃驚

青銅是銅和錫、鉛等金屬的合金,硬度高、熔點低,兼具硬度與韌度,澆鑄時流動性好、氣泡少,所以能鑄出鋒利的鋒刃和精細的花紋,適於製作堅實的兵器、工具及亮麗的容器。

據考古測定,商朝的青銅器多為銅錫合金,錫的比例大約為5%-20%。青銅合金中銅錫比例的不同,合金的性能也不同,青銅禮器的含錫量是10%-20%,刀劍的含錫量是15%,鏃的含錫量是17%,戈頭的含錫量是20%,含錫量越多,青銅器的硬度就越大。因此銳利的工具、武器加錫多,一般器皿加錫少。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7商朝銅鉞(大刃)

《周禮·考工記》中列出了六種青銅的不同銅錫比例:"六齊(即六劑)--鐘鼎之齊,銅六錫一;斧斤之齊,銅五錫一;戈戟之齊,銅四錫一;大刃之齊,銅三錫一;殺矢之齊,銅五錫二;鑑燧之齊,銅錫各半。"雖然這種配比並不完全合理,但說明古人已經知道不同的銅錫配方可以獲得不同性能的青銅合金。

三、探索出真知的青銅冶煉技術

華夏先民在距今6500年左右就掌握了銅冶煉技術。陝西臨潼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一塊半圓形黃銅片和一塊黃銅管狀物,年代測定為公元前4700年左右。專家通過X射線熒光面掃描分析,發現姜寨黃銅片不同區域的鋅含量差異顯著,而鉛元素呈零星點狀分佈,其特徵與固態還原法制備的黃銅完全相同,從而證明先民在使用天然金屬與發明金屬鑄造之間,曾採用熱煅法或固體還原法冶煉金屬,標誌著當時初步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8姜寨遺址出土的黃銅片和黃銅管

青銅冶煉技術是在純銅和黃銅冶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得益於先民從燒製陶器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為青銅冶鑄業提供了必要的高溫知識、耐火材料、造型材料與造型技術等條件。例如龍山文化中黑陶和白陶的燒陶溫度均與銅的熔點接近;陶模具泥坯和印製花紋等技術與鑄銅的模具功能有相似之處;金屬冶鑄用的熔爐、型範等都是陶質的用具;鍊銅和燒陶用的燃料都是木炭。

通過對安陽殷墟的鑄銅工場遺址還原,可以知道商朝的銅礦原料是不含硫的孔雀石(氧化銅),礦砂中夾雜著赤鐵礦。將礦石與木炭放在紅黃色陶製冶煉爐中,通過鼓風設備加熱到合適溫度可以得到較純的銅液。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是中原地區已知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專業化水平最高的夏商冶銅遺址,有大量二里頭、二里岡時期的遺存。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9山西西吳壁遺煉爐殘跡、銅煉渣(爐渣)、爐壁(坩堝壁)

錫的冶煉難度遠低於鍊銅,因為錫的熔點很低(231.89℃),只要把錫石與木炭放在一起冶煉,木炭便能將錫從錫石中還原出來。所以古人應該更早掌握了錫的冶煉技術,中國古代的五金就是指金、銀、銅、鐵、錫,可見錫的普遍性。

少量商朝青銅器中有一定比例的鉛,甚至有完全用鉛代替錫的個例,尚無法確定加入鉛的目的是什麼。不過現代科學證明,銅錫合金中加入極少量的鉛,可以在鑄造花紋時起到花紋清晰、減少氣孔的效果。工匠們到戰國時期才開始有意識地使用該技術,商朝時多半是冶煉技術探索時的產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0商朝已有少量錫器(圖為現代工藝品)

四、鬼斧神工的青銅器鑄造技術

相比熔鍊青銅液,製作青銅器的難度要小得多。商人借鑑製作陶器的型範技術發明了青銅器鑄造技術,不需要敲擊或剜鑿。通過對殷墟的考古研究,目前已經還原出商朝青銅器的製作流程。

先用特製的泥做成待鑄器的實心泥"模",然後在泥模上分塊翻制待鑄器的外"範"(沒錯,模範一詞就是由此而來)。範是陶製的,由內範、外範多塊拼成。外範做好之後,加以適當修整,並在外範上加刻精細的花紋,之後再把小塊外範拼成大塊,後期會在外範底部製作銘文範。內範的做法是在泥模上颳去一層,這層空隙就是待鑄器的厚度。等是做好澆口和冒口後,用600度左右的溫度將之焙燒成陶質,對合成的整體範預熱並灌注銅液,待銅液冷卻後,打碎整範,取出青銅器再進行接縫研磨即可。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1商朝“範”實物

從上述工序流程可以看出鑄造一件青銅器需要多麼複雜的工程,尤其是製作大型青銅器,更需要很多人蔘與制模、翻範、液化銅汁、澆築和拼接,絕對是勞動密集型的高技術工種。

從安陽殷墟遺址中可以看到當時陶範的選料、配料、塑模、翻範、花紋刻制都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也非常成熟,充分顯示了先人的聰明才智。除了陶範翻鑄青銅器法外,商朝還出現了兩次澆築提樑或鏈條等多種鑄造方法,是中國金屬冶鑄技術的重大發明。另外在戰國時期廣泛使用的蠟模法是否在商朝已出現,現在尚難以證實。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2“模範”鑄青銅器法示意圖

五、中國青銅器的主要紋飾

商周時期中國青銅製造技術進入成熟期,器物最為精美,涉及社會生活的大部分領域。當時的青銅器以其獨特的造型、精美的紋飾,在華夏數千年文化發展及藝術發展中居於顯要的地位,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標誌。

商朝青銅器因製作工藝而沒有量產一說,所以每一件商朝青銅器都是獨一無二的,既有工藝美術價值又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青銅器的大量應用促使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藝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璀璨的青銅文明。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3商朝青銅器精品-四羊方鼎

商人在裝飾美術及工藝方面,開創了中國工藝美術的一系列優良傳統,形成了一些規律性的裝飾手法。例如:表現性和裝飾性的統一效果;紋樣組織的對比統一效果;以及造型、裝飾與實用相結合等等。

商朝匠人甚至能將鑄造過程中的因陶範拼合而產生的觚稜利用起來,變為對稱或重複連續花紋的效果,巧妙之處令人震撼,可謂匠心獨到,成為中國工藝美術中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典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4鳳紋方罍

商人在用豐富多彩的青銅紋飾展示卓越藝術才智的同時,更喜歡錶現商人獨特的宇宙觀、世界觀。商朝是華夏民族融合發展的重要時期,各氏族部落仍然保持著自己古老的圖騰文化,這些古老的圖騰不僅是部族的標誌,同時也被鑄刻在青銅器上,成為青銅紋飾的重要內容之一。

商朝青銅器的紋飾同時具有幻想的神話動物和自然界的動物,展現了工匠們豐富的想象力。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5“饕餮紋”示意圖

神話動物以饕餮、夔龍、夔鳳等為主,最常使用的是"饕餮紋",饕餮在當時具有兩面性(外族的破壞神,同族的保護神),所以在青銅器繪畫形象中多以正面形象出現,夔龍、夔鳳都是側面形象,大多隻表現一隻腳,所以冠之以"夔"字。夔龍、夔鳳時常和饕餮紋混合組合,例如相對稱的一對夔龍就組成一個饕餮紋。饕餮紋一般佈置在器物的主要裝飾面上,夔龍、夔鳳則在次要的裝飾面上。

商朝青銅器的裝飾紋樣也會直接取材於現實動物,多是蛇、牛、虎、象、鹿、蟬、蠶等形象,並在此基礎上進化出龍紋,大量出現成為商周青銅器的紋飾中。從商朝早期至春秋戰國時期,龍紋的樣式變化較多,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6青銅器上的夔紋

1、爬行龍紋,即龍紋形象,和獸面紋一樣,此種龍紋也有各種不同的類型,其盛行時期約在商朝早期至西周早期。

2、雙體龍紋,即以一個龍頭的正面形象為中心以向兩側展開,常飾於青銅器頸部的狹長範圍內,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中期。

3、卷龍紋,龍的軀體作捲曲狀,其中一種是龍頭的正面形象,曲中曲體盤繞,其外形成一圓形,多飾於盤的中心,建於商末周初。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7雙龍紋(青銅器 春秋)

幾何紋樣也是商朝青銅器多用的紋樣。除了排成行列的四瓣紋及圓渦紋外,最多的是不規則的雲雷紋,常裝飾在空白處,作為底紋或裝飾在上面所說的幻想的或現實的動物紋之上。

總體來說,商朝青銅器大多裝飾豐富,花紋佈滿全體,並有上下層次;也有少數青銅器裝飾簡單,甚至樸素無飾或僅有一道弦紋。除了平面紋飾之外,商朝青銅器上也往往有凸起的立體裝飾,古器物的耳上、犧首上,或某些器蓋上的獸形鈕。這些獸形具有商朝雕塑的一般風格特點及商朝雕塑處理形象的特殊手法。

另外青銅器上的銘文(金文)也可以看做是一種特殊的紋飾,不僅具有美學價值,其考古意義更加重要。

"

中華文明的發展之路清晰可見,幾乎符合文明認定標準的每一個階段,因此中華文明被譽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續的文明。

一萬年前,華夏先民開始從石器時代進入金石並用時代,通過大量的生產實踐和技術積累,終於在夏末商初掌握了當時的頂尖科技--青銅冶鑄技術,成功進入青銅時代,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醇厚底蘊。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石峁遺址出土的銅刀銅範

夏朝初年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距今4000年)中出土了環首青銅刀和製作刀具所用的石範,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青銅器的製作技術。到夏朝晚期的二里頭遺址,青銅器數量開始增多,出現了成組的青銅器,中華文明正式進入青銅時代,其中以商朝晚期至西周前期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

不少人認為古史所記"夏鑄九鼎"是中華青銅文明開始的標誌性歷史事件。但筆者認為夏初中國仍處於金石並用的時代,青銅器少、器型小,且當時技術積累也不夠,尚無法制造九鼎那種大型青銅器,九鼎多半是周人為證明其統治正統性,迎合《周禮》中天子祭祀的模式而補做(偽作)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另外說明: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遺址(距今4700年)出土的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古老的冶煉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但考古界普遍不將此刀作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原因是有二:一是因為該刀為孤品;二是因為甘肅的銅礦中伴生錫、砷、鉛礦,所以無法證明當時已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很可能是冶銅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青銅。

因此研究商朝青銅器首先應該瞭解青銅器的製作技藝,它主要包括採礦、冶煉、鑄造三個環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3馬家窯青銅刀--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青銅器

一、豐富的礦產資源奠定中國青銅文明的基礎

銅在自然界中大多以礦物的形式存在,必須經過高溫冶煉才能得到。先人們在製作石器和燒製陶器的過程中,逐步識別了自然銅與銅礦石。

最先被使用的銅礦石是孔雀石,孔雀石含銅量高(可達10-20%或更高),是一種氧化礦,只要與木炭一同放置到煉爐中加熱到 1000℃稍高一些,就可以煉出銅來。孔雀石常常與自然銅一起出現,古人認識到自然銅與孔雀石的價值後,就推開了冶金術的科學大門。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4美麗的孔雀石

跟世界其他古老文明多發源於銅礦資源匱乏的地區不同,中國有較豐富的銅礦(世界儲量第五)和錫礦(世界儲量第一)資源,晉南中條山、河西(甘肅)、遼西等地都發現了夏商時代殘存的銅礦遺址或冶煉遺址。進入商周時期,內蒙古林西大井銅礦遺址,江西瑞昌銅嶺銅礦遺址,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遺址,安徽大工山古銅礦遺址等清晰可見,有些現在還在開採。

商周時期的古銅礦主要以孔雀石、硅孔雀石、赤銅礦為主,都屬氧化礦,礦床深部往往有自然銅。它們大多分佈在火成岩與大理岩的接觸帶上,岩石鬆碎,比較容易採掘,成為古代先民理想的採銅場所。古人開採銅礦石主要有三種方式:露天採礦、坑採、以及從礦區河流夾帶的沙石中淘採銅礦石。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5商周銅綠山遺址古代礦井密如蛛網形似迷宮

因中原地區錫礦資源稀少,故推測夏末商初的錫礦石主要來自南方地區,商朝中晚期除了南方錫礦,內蒙古赤峰和甘肅河西地區也提供了大量錫礦石。

據統計,中國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超十萬件,重量達千噸,僅戰國曾侯乙墓一次就出土超10噸的青銅器,而當時實際使用的青銅應是這個數量的百倍、千倍,若無發達的採礦與冶煉業是不可能提供如此大量的銅金屬原料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6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鼓座

二、古人對青銅的認識程度令人吃驚

青銅是銅和錫、鉛等金屬的合金,硬度高、熔點低,兼具硬度與韌度,澆鑄時流動性好、氣泡少,所以能鑄出鋒利的鋒刃和精細的花紋,適於製作堅實的兵器、工具及亮麗的容器。

據考古測定,商朝的青銅器多為銅錫合金,錫的比例大約為5%-20%。青銅合金中銅錫比例的不同,合金的性能也不同,青銅禮器的含錫量是10%-20%,刀劍的含錫量是15%,鏃的含錫量是17%,戈頭的含錫量是20%,含錫量越多,青銅器的硬度就越大。因此銳利的工具、武器加錫多,一般器皿加錫少。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7商朝銅鉞(大刃)

《周禮·考工記》中列出了六種青銅的不同銅錫比例:"六齊(即六劑)--鐘鼎之齊,銅六錫一;斧斤之齊,銅五錫一;戈戟之齊,銅四錫一;大刃之齊,銅三錫一;殺矢之齊,銅五錫二;鑑燧之齊,銅錫各半。"雖然這種配比並不完全合理,但說明古人已經知道不同的銅錫配方可以獲得不同性能的青銅合金。

三、探索出真知的青銅冶煉技術

華夏先民在距今6500年左右就掌握了銅冶煉技術。陝西臨潼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一塊半圓形黃銅片和一塊黃銅管狀物,年代測定為公元前4700年左右。專家通過X射線熒光面掃描分析,發現姜寨黃銅片不同區域的鋅含量差異顯著,而鉛元素呈零星點狀分佈,其特徵與固態還原法制備的黃銅完全相同,從而證明先民在使用天然金屬與發明金屬鑄造之間,曾採用熱煅法或固體還原法冶煉金屬,標誌著當時初步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8姜寨遺址出土的黃銅片和黃銅管

青銅冶煉技術是在純銅和黃銅冶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得益於先民從燒製陶器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為青銅冶鑄業提供了必要的高溫知識、耐火材料、造型材料與造型技術等條件。例如龍山文化中黑陶和白陶的燒陶溫度均與銅的熔點接近;陶模具泥坯和印製花紋等技術與鑄銅的模具功能有相似之處;金屬冶鑄用的熔爐、型範等都是陶質的用具;鍊銅和燒陶用的燃料都是木炭。

通過對安陽殷墟的鑄銅工場遺址還原,可以知道商朝的銅礦原料是不含硫的孔雀石(氧化銅),礦砂中夾雜著赤鐵礦。將礦石與木炭放在紅黃色陶製冶煉爐中,通過鼓風設備加熱到合適溫度可以得到較純的銅液。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是中原地區已知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專業化水平最高的夏商冶銅遺址,有大量二里頭、二里岡時期的遺存。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9山西西吳壁遺煉爐殘跡、銅煉渣(爐渣)、爐壁(坩堝壁)

錫的冶煉難度遠低於鍊銅,因為錫的熔點很低(231.89℃),只要把錫石與木炭放在一起冶煉,木炭便能將錫從錫石中還原出來。所以古人應該更早掌握了錫的冶煉技術,中國古代的五金就是指金、銀、銅、鐵、錫,可見錫的普遍性。

少量商朝青銅器中有一定比例的鉛,甚至有完全用鉛代替錫的個例,尚無法確定加入鉛的目的是什麼。不過現代科學證明,銅錫合金中加入極少量的鉛,可以在鑄造花紋時起到花紋清晰、減少氣孔的效果。工匠們到戰國時期才開始有意識地使用該技術,商朝時多半是冶煉技術探索時的產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0商朝已有少量錫器(圖為現代工藝品)

四、鬼斧神工的青銅器鑄造技術

相比熔鍊青銅液,製作青銅器的難度要小得多。商人借鑑製作陶器的型範技術發明了青銅器鑄造技術,不需要敲擊或剜鑿。通過對殷墟的考古研究,目前已經還原出商朝青銅器的製作流程。

先用特製的泥做成待鑄器的實心泥"模",然後在泥模上分塊翻制待鑄器的外"範"(沒錯,模範一詞就是由此而來)。範是陶製的,由內範、外範多塊拼成。外範做好之後,加以適當修整,並在外範上加刻精細的花紋,之後再把小塊外範拼成大塊,後期會在外範底部製作銘文範。內範的做法是在泥模上颳去一層,這層空隙就是待鑄器的厚度。等是做好澆口和冒口後,用600度左右的溫度將之焙燒成陶質,對合成的整體範預熱並灌注銅液,待銅液冷卻後,打碎整範,取出青銅器再進行接縫研磨即可。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1商朝“範”實物

從上述工序流程可以看出鑄造一件青銅器需要多麼複雜的工程,尤其是製作大型青銅器,更需要很多人蔘與制模、翻範、液化銅汁、澆築和拼接,絕對是勞動密集型的高技術工種。

從安陽殷墟遺址中可以看到當時陶範的選料、配料、塑模、翻範、花紋刻制都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也非常成熟,充分顯示了先人的聰明才智。除了陶範翻鑄青銅器法外,商朝還出現了兩次澆築提樑或鏈條等多種鑄造方法,是中國金屬冶鑄技術的重大發明。另外在戰國時期廣泛使用的蠟模法是否在商朝已出現,現在尚難以證實。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2“模範”鑄青銅器法示意圖

五、中國青銅器的主要紋飾

商周時期中國青銅製造技術進入成熟期,器物最為精美,涉及社會生活的大部分領域。當時的青銅器以其獨特的造型、精美的紋飾,在華夏數千年文化發展及藝術發展中居於顯要的地位,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標誌。

商朝青銅器因製作工藝而沒有量產一說,所以每一件商朝青銅器都是獨一無二的,既有工藝美術價值又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青銅器的大量應用促使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藝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璀璨的青銅文明。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3商朝青銅器精品-四羊方鼎

商人在裝飾美術及工藝方面,開創了中國工藝美術的一系列優良傳統,形成了一些規律性的裝飾手法。例如:表現性和裝飾性的統一效果;紋樣組織的對比統一效果;以及造型、裝飾與實用相結合等等。

商朝匠人甚至能將鑄造過程中的因陶範拼合而產生的觚稜利用起來,變為對稱或重複連續花紋的效果,巧妙之處令人震撼,可謂匠心獨到,成為中國工藝美術中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典範。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4鳳紋方罍

商人在用豐富多彩的青銅紋飾展示卓越藝術才智的同時,更喜歡錶現商人獨特的宇宙觀、世界觀。商朝是華夏民族融合發展的重要時期,各氏族部落仍然保持著自己古老的圖騰文化,這些古老的圖騰不僅是部族的標誌,同時也被鑄刻在青銅器上,成為青銅紋飾的重要內容之一。

商朝青銅器的紋飾同時具有幻想的神話動物和自然界的動物,展現了工匠們豐富的想象力。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5“饕餮紋”示意圖

神話動物以饕餮、夔龍、夔鳳等為主,最常使用的是"饕餮紋",饕餮在當時具有兩面性(外族的破壞神,同族的保護神),所以在青銅器繪畫形象中多以正面形象出現,夔龍、夔鳳都是側面形象,大多隻表現一隻腳,所以冠之以"夔"字。夔龍、夔鳳時常和饕餮紋混合組合,例如相對稱的一對夔龍就組成一個饕餮紋。饕餮紋一般佈置在器物的主要裝飾面上,夔龍、夔鳳則在次要的裝飾面上。

商朝青銅器的裝飾紋樣也會直接取材於現實動物,多是蛇、牛、虎、象、鹿、蟬、蠶等形象,並在此基礎上進化出龍紋,大量出現成為商周青銅器的紋飾中。從商朝早期至春秋戰國時期,龍紋的樣式變化較多,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6青銅器上的夔紋

1、爬行龍紋,即龍紋形象,和獸面紋一樣,此種龍紋也有各種不同的類型,其盛行時期約在商朝早期至西周早期。

2、雙體龍紋,即以一個龍頭的正面形象為中心以向兩側展開,常飾於青銅器頸部的狹長範圍內,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中期。

3、卷龍紋,龍的軀體作捲曲狀,其中一種是龍頭的正面形象,曲中曲體盤繞,其外形成一圓形,多飾於盤的中心,建於商末周初。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7雙龍紋(青銅器 春秋)

幾何紋樣也是商朝青銅器多用的紋樣。除了排成行列的四瓣紋及圓渦紋外,最多的是不規則的雲雷紋,常裝飾在空白處,作為底紋或裝飾在上面所說的幻想的或現實的動物紋之上。

總體來說,商朝青銅器大多裝飾豐富,花紋佈滿全體,並有上下層次;也有少數青銅器裝飾簡單,甚至樸素無飾或僅有一道弦紋。除了平面紋飾之外,商朝青銅器上也往往有凸起的立體裝飾,古器物的耳上、犧首上,或某些器蓋上的獸形鈕。這些獸形具有商朝雕塑的一般風格特點及商朝雕塑處理形象的特殊手法。

另外青銅器上的銘文(金文)也可以看做是一種特殊的紋飾,不僅具有美學價值,其考古意義更加重要。

甲骨文上的輝煌(七)--商青銅器技藝紋飾

30.18刻有金文的散氏盤jpg

因為青銅器的特殊之處,古人很早就意識到青銅器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權貴及文人也喜歡收藏古青銅器,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在民間,一直存在銅貴錢賤的情況,銅的產量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生產生活需要,所以青銅器在古代遭受過較大的破壞。底層的民眾因缺乏鑑賞能力和變現渠道,得到古銅器(大多為盜墓所得)後大多熔鍊成銅汁,重新鑄成生活用銅器或鑄錢,造成青銅器大量消亡,能保留至今的古青銅器估計百不存一,這樣的結果實在讓人扼腕而嘆!

(請關注下一期《商青銅器藝術賞析》)

(文中圖片均取自網絡,如果侵權立即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