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大件青銅器在夏代晚期(考古學文化的二里頭時期)開始出現,到商代前期(二里崗時期)和商代後期(殷墟文化時期),出現了大量氣勢恢宏、紋飾繁褥的呈組合的青銅器。進入西周、東周時期,出現了一批具有長篇銘記歷史事件的青銅器,這是中國青銅文化的兩個特有現象。青銅器的製造和發展,歷代綿延不斷,但其對社會生活產生較大影響的是在先秦時代。

國寶青銅器

秦始皇陵一號坑青銅馬車

青銅器是紅銅與錫的合金,繁盛於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了1600餘年,司母戊鼎大方鼎是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其他出土的如鴞尊、四羊方尊、大盂鼎、虢季子白盤、商龍虎紋青銅尊、琱生簋、匽侯盂、青銅冰鑑、曾仲遊父壺等青銅重器亦是我國國寶,他們充分體現了當時中國在冶金領域的霸主地位。

今天玉齋君就為大家整理了《國寶青銅器》,供大家賞閱!

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現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國寶青銅器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的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國寶青銅器

越王勾踐劍

春秋晚期。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長55.7釐米,寬4.6釐米。劍身中脊起稜,飾黑色菱形花紋。正面近格處有“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的鳥篆銘文。劍格正面嵌藍色琉璃,背面綠松石。

國寶青銅器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屬 炭河裡遺址。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範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範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 ,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 ,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 。

國寶青銅器

大盂鼎

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又稱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於陝西郿縣禮村(今寶雞市眉縣常興鎮楊家村一組,即李家村)。1952年藏於上海博物館,1959年轉至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

鼎高101.9釐米,口徑77.8釐米,重153.5千克。銘文291字,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周訓誥盂之事。大盂鼎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國寶青銅器

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Ji Zibai Plate of the Guo State),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商周時期盛水器,晚清時期出土於寶雞,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鎮館之寶。

盤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為圓角長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兩隻銜環獸首耳,口沿飾一圈竊曲紋,下為波帶紋。

盤內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榮立戰功,周王為其設宴慶功,並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銘文語言洗練,字體端莊,是金文中的書家法本。

國寶青銅器

商龍虎紋青銅尊

龍虎尊距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其出土於阜南縣。它體形高大,口沿廣闊,鼓腹,高圈足,高50釐米,口徑45釐米,重約20公斤。鑄工極精,整體形成三層花紋。肩部以圓雕和浮雕相結合,塑造3條生動的蟠龍形象。腹部以三道扉稜為界,分隔3組相同紋飾,皆雙虎食人之狀。圈足平雕饕餮紋飾,饕餮紋也稱獸面紋。這種紋樣象徵古代傳說中一種貪食的凶獸饕餮的面形。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國寶青銅器

琱生簋

西周琱生簋是貴族琱生為其祖先製作的宗廟祭祀時使用的青銅器。器內鑄有104字銘文,記述琱生在一次關於田地的獄訟中,得到本宗族宗主的庇護,達到了多佔田地的目的。

國寶青銅器

匽侯盂

匽侯盂,西周,盛食器,1955年出土於遼寧朝陽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山嘴子鎮海島營子村(時屬熱河省凌源縣),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盂高24.3釐米,口徑33.8釐米,足徑23.3釐米,盂口內壁刻有"匽侯做饙(fēn)盂"5字銘文。證明了西周初年遼寧一帶在燕國封地之內。

國寶青銅器

青銅冰鑑

青銅冰鑑,1977年出土於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戰國時的冰酒器。長76釐米,寬76釐米,高63.2釐米,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鑑身的四面和四稜上,共有八個拱曲的龍形耳鈕,鈕尾均有小龍纏繞,又有兩朵五瓣小花立於尾上。

外觀新穎別緻,奇特精美,冷熱藏酒,功能兼備!雙層的方形器皿,中有方壺,上有鏤孔蓋,鑑、壺之間可置冰,是我國最早的冰箱。四足獸、八龍耳,八接簷,蟠螭紋、勾連雲紋,異常精美!上置長柄銅勺。鑄造技藝精湛,失蠟、鑲嵌、鏤雕、浮雕俱全。極具藝術珍藏價值!

國寶青銅器

曾仲斿父壺

曾中游父方壺現陳列於人民大會堂湖北廳。曾中游父方壺造型美觀,文飾華麗,是技藝極高的藝術珍品,在國際上都具有一定的影響,被譽為青銅器"十大國寶"之一。

國寶青銅器

銅鼎

銅鼎是從陶製的三足鼎演變而來的,最初用來烹煮食物,後主要用於祭祀和宴享,是商周時期最重要的禮器之一。鼎,古代原是飪食器,後來變為統治階級政治權利的重要象徵,視為鎮國之寶和傳國之寶,也是"明貴賤,別上下"等級制的標誌。

國寶青銅器

吳王夫差矛

吳王夫差自用青銅矛,全長29.5釐米。矛身與劍身相似而較短,中線起脊,兩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後端各鑄一獸頭—骹(又稱(上竹下角),為裝柄之用)中空。骹口扁圓,口沿內凹。矛體滿飾菱形幾何暗紋。基部有兩行8字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作用鈼。"據專家考證,鈼為矛屬刺兵器。由此可知,此為吳王夫差自用,此矛冶鑄精良,保存完好。

國寶青銅器

銅盤

商代至戰國時期流行的一種水器。當時盥洗用匜澆水,以盤承接。小的盤也盛水用以洗手洗臉,大的盤也用以洗浴。此盤高36、口徑22cm,器身飾饕餮紋、弦紋。圈足上有三個十字形鏤孔,為承水盤,主要用以洗手洗臉。

國寶青銅器

銅爵

銅爵是中國青銅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酒禮器,可以說是中國酒文化的代表,尤其是在商代,它是最典型、最常見和最基本的酒禮器,是當時等級、身份標誌的青銅禮器組合的核心器(西周以後禮器組合的核心為銅鼎)。這一時期銅爵的這種特殊功能,來自於夏人已將銅爵作為特殊身份的標誌。

國寶青銅器

銅簋

高23.8、口徑23.8cm

器身飾弦紋、饕餮紋。饕餮目方形凸起。足部有三個“凸”字鏤孔。

國寶青銅器

銅鉞

鉞在商代是武器也是禮器。據史書記載,鉞為一種古代兵器,青銅製,圓刃或平刃,安裝木柄,持以砍斫。盛行於商代及西周。

古代兵器或刑具,青銅製作。圓刃,用於砍殺。形狀象後世的大斧。有穿,安裝長柄。有些鉞雕鏤精緻的圖案,並有玉石制的,可能是作為儀仗或殉葬用的。盛行於商及西周。

國寶青銅器

銅觚

古代飲酒器,大致相當於後世的酒杯。長身、侈口、細腰、圈足。口和底部都呈喇叭狀。主要盛行於商和西周初期。商代前期的觚較商代後期和西周的粗短一些。此觚通高18.8、口徑12.4cm。器身飾凸弦紋、饕餮紋。圈足有三個“十”字鏤孔。

國寶青銅器

銅尊

該青銅尊為盤龍城遺址晚期器物,紋飾較為細密。肩部飾以凸弦紋、夔紋、聯珠紋,腹部飾由三列夔紋組成的凸弦紋。

國寶青銅器

七乳七獸鏡

兩漢時期鑄鏡品類豐富。龍鳳作為歷史的圖騰貫穿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史,體現在銅鏡上則是每個朝代,各民族的銅鏡上都有著不同面貌的龍鳳紋飾。兩漢時期的銅鏡上,各式各樣的龍紋,成為銅鏡的主要紋飾,

國寶青銅器

鳳紋銅鏡

春秋戰國的銅鏡多集中在戰國時期,如“山字紋鏡”“羽紋鏡”“雲雷紋鏡”“花葉紋鏡”“龍紋鏡”“變形蟠螭紋鏡”“連弧紋鏡”“鏤空龍紋鏡”“菱紋鏡”“猴紋鏡”“鳳紋鏡”等品類,春秋時期的銅鏡不多見,除類似繩紋的“龍紋鏡”偶見外,其他品種很難見到。

國寶青銅器

叚氏盤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叚氏盤,天門李場鄉黃家店出土。盤內底鑄銘5行20字:叚仲鬴履用其吉金自作寶盤,子子孫孫其永用之。

國寶青銅器

提煉爐

戰國人用的取暖工具。

國寶青銅器

銅鑊鼎

戰國中晚期(距今約2310年),九連墩2號幕出土,煮牲器,通高66,口徑79,兩耳間距104.4cm。

國寶青銅器

銅方鑑

中國在商代(公元前17世紀初一前11世紀)也已懂得用冰塊製冷保存食品了。在中世紀,許多國家還出現過把冰塊放在特製的水櫃或石櫃內以保存食品的原始冰箱。直到1910年世界上第一臺壓縮式製冷的家用冰箱在美國問世。青銅隔熱性強,因此被常用來製作用以保存食品的容器,通常被稱為銅鑑。

國寶青銅器

錯金銀龍鳳紋鐵帶鉤

"錯金銀龍鳳鐵帶鉤",是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的。

所謂"帶鉤",通俗說法就是今人所用的皮帶扣之類的物件,原本是古人用於腰間革帶的"皮帶扣",一般不過10釐米左右,而實用的墓葬帶鉤一般都出現在死者的腰部,但令人驚奇的是,這件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先秦時代的一件"錯金銀龍鳳鐵帶鉤",卻出現在死者頭部。

國寶青銅器

三稜形箭鏃

春秋戰國人使用的武器

國寶青銅器

楚王孫漁戟

楚王武器

國寶青銅器

銅面具

研究者認為該面具屬於馬面飾,這在商代還是第一次發現。從面具的功能來看,它的使用範圍應該更加廣泛。

國寶青銅器

銅圓鑑

保存食物的容器,戰國人的“冰箱”

國寶青銅器

父乙鼎

神比干子孫中的一支王氏逃到四川一個叫郪的地方落戶。"郪"為廣漢郡轄縣,因此廣漢郡的王氏又為"郪縣王氏"。這一說法被清朝光緒已醜(公元1889年)時,在郪縣轄地發現了一件轟動金石界的青銅禮器"商父乙鼎"所印證。"商父乙鼎"上的銘文比較完整地記載了商王武丁組織的一次狩獵活動。"郪縣王氏"先祖為避免商紂王的迫害和追殺,而於商末周初舉族遷徙到現郪江地區時,攜至到此的傳家寶物之一。

國寶青銅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