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節日“清明節”“中元鬼節”“寒衣節”你知道區別在哪嗎'

"
"
中華傳統節日“清明節”“中元鬼節”“寒衣節”你知道區別在哪嗎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八大節之一。這八個節日分別是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春節)。清明節,據傳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也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按照傳統習俗,需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去祭拜祖先和培土掃墓。上供祭拜、燒紙、放鞭炮之後,還要再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以示人丁興旺、後繼有人。

有的地方,還在回家後用香灰或灶灰撒一道在大門處,以防鬼魅入宅。關於清明上墳的這一特殊民俗,唐代大詩人杜牧在《清明》一詩中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既指出了清明時節的氣候變化,又道出了路上行人的悲傷心情。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即冬至後的第105天,故清明這一節氣前後長達半個月之久。傳統的清明,除祭祖、掃墓外,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民俗活動。

道教作為尊天和敬祖的傳統宗教,從一開始就影響著民間信仰和民間習俗的形成。在這一天,各大道觀都會設壇獻供,做隆重的超度大法會。

"
中華傳統節日“清明節”“中元鬼節”“寒衣節”你知道區別在哪嗎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八大節之一。這八個節日分別是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春節)。清明節,據傳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也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按照傳統習俗,需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去祭拜祖先和培土掃墓。上供祭拜、燒紙、放鞭炮之後,還要再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以示人丁興旺、後繼有人。

有的地方,還在回家後用香灰或灶灰撒一道在大門處,以防鬼魅入宅。關於清明上墳的這一特殊民俗,唐代大詩人杜牧在《清明》一詩中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既指出了清明時節的氣候變化,又道出了路上行人的悲傷心情。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即冬至後的第105天,故清明這一節氣前後長達半個月之久。傳統的清明,除祭祖、掃墓外,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民俗活動。

道教作為尊天和敬祖的傳統宗教,從一開始就影響著民間信仰和民間習俗的形成。在這一天,各大道觀都會設壇獻供,做隆重的超度大法會。

中華傳統節日“清明節”“中元鬼節”“寒衣節”你知道區別在哪嗎

這些傳統節日所形成的民俗,在我國各地區、各民族中,影響都很深遠且至今盛行不衰。鬼節,顧名思義就是亡靈、鬼魂過的節日。這一天又稱為中元節,因為,這一天是三官大帝之一地官的聖誕之日。

地官的神職是“赦罪”和消除“冤愆”。每逢這一天,太乙救苦天尊廣開宏恩、大赦地獄,而地官則負責赦罪解愆。是日,鬼門大開而慧法普施。

此時人們即可為自己的已故先靈燒紙祭祀,誦經超度。除此以外,人們還會準備一些菜餚、米飯、金銀紙箔之類的物品到十字路口,施捨給那些沒有人供養的孤魂和野鬼。

在這一天,各地的道觀也會在白天做“中元地官”的祈福迎祥道場,晚上則搭臺獻供。高功法師踏罡步鬥,焚表化疏,掐訣唸咒,誦經超度。如此,那些因罪業牽纏而魂系幽冥陰司、囚鎖於酆都地獄之中的的亡魂就能仰仗道力,破除無量苦難,得以早升人天。

在道教和民間的傳統信仰中,需要進廟上香、祭拜先祖(有的地方去祠堂祭拜)的節日非常之多,這些節日意在提醒人們常思“忠孝”,莫忘“先人”。三元、五臘之日就是其中代表。

三元就是上元、中元、下元。即天官的正月十五聖誕日(上元節,又稱元宵節);地官的七月十五聖誕日(中元節,又稱鬼節);水官的十月十五聖誕日(下元節)。

五臘日即:正月初一為天臘(即春節);五月初五為地臘(端午節);七月初七為道德臘(乞巧節);十月初一為民歲臘(寒衣節);十二月初八為王侯臘(臘八節)。

"
中華傳統節日“清明節”“中元鬼節”“寒衣節”你知道區別在哪嗎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八大節之一。這八個節日分別是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春節)。清明節,據傳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也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按照傳統習俗,需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去祭拜祖先和培土掃墓。上供祭拜、燒紙、放鞭炮之後,還要再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以示人丁興旺、後繼有人。

有的地方,還在回家後用香灰或灶灰撒一道在大門處,以防鬼魅入宅。關於清明上墳的這一特殊民俗,唐代大詩人杜牧在《清明》一詩中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既指出了清明時節的氣候變化,又道出了路上行人的悲傷心情。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即冬至後的第105天,故清明這一節氣前後長達半個月之久。傳統的清明,除祭祖、掃墓外,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民俗活動。

道教作為尊天和敬祖的傳統宗教,從一開始就影響著民間信仰和民間習俗的形成。在這一天,各大道觀都會設壇獻供,做隆重的超度大法會。

中華傳統節日“清明節”“中元鬼節”“寒衣節”你知道區別在哪嗎

這些傳統節日所形成的民俗,在我國各地區、各民族中,影響都很深遠且至今盛行不衰。鬼節,顧名思義就是亡靈、鬼魂過的節日。這一天又稱為中元節,因為,這一天是三官大帝之一地官的聖誕之日。

地官的神職是“赦罪”和消除“冤愆”。每逢這一天,太乙救苦天尊廣開宏恩、大赦地獄,而地官則負責赦罪解愆。是日,鬼門大開而慧法普施。

此時人們即可為自己的已故先靈燒紙祭祀,誦經超度。除此以外,人們還會準備一些菜餚、米飯、金銀紙箔之類的物品到十字路口,施捨給那些沒有人供養的孤魂和野鬼。

在這一天,各地的道觀也會在白天做“中元地官”的祈福迎祥道場,晚上則搭臺獻供。高功法師踏罡步鬥,焚表化疏,掐訣唸咒,誦經超度。如此,那些因罪業牽纏而魂系幽冥陰司、囚鎖於酆都地獄之中的的亡魂就能仰仗道力,破除無量苦難,得以早升人天。

在道教和民間的傳統信仰中,需要進廟上香、祭拜先祖(有的地方去祠堂祭拜)的節日非常之多,這些節日意在提醒人們常思“忠孝”,莫忘“先人”。三元、五臘之日就是其中代表。

三元就是上元、中元、下元。即天官的正月十五聖誕日(上元節,又稱元宵節);地官的七月十五聖誕日(中元節,又稱鬼節);水官的十月十五聖誕日(下元節)。

五臘日即:正月初一為天臘(即春節);五月初五為地臘(端午節);七月初七為道德臘(乞巧節);十月初一為民歲臘(寒衣節);十二月初八為王侯臘(臘八節)。

中華傳統節日“清明節”“中元鬼節”“寒衣節”你知道區別在哪嗎

​農曆十月初一是中國傳統節日寒衣節,這個節日也是鬼節之一。寒衣,指禦寒所用的衣物。在寒衣節這一天,人們會為死去的先人們燒去過冬的冥衣,因此得名。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城市內外,於九月下旬,即買冥衣靴鞋席帽衣緞,以備十月朔日(指初一)獻燒。”《河間縣誌》中說:“農曆十月初一為寒衣節。舊時,祭墓、燒紙錢和紙衣,表示給亡者送衣物、錢幣。今民間的上墳燒紙”。《帝京歲時記勝》中也說:“十月朔……市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指和中元節的儀式相同)”。

《張北縣誌》中有更為詳盡的介紹:“十月初一日,謂之‘鬼節’”,各家祭掃祖墓,並以五色紙剪製衣褲,用紙袱盛之,上書祖先名號(指在衣物上,寫上收衣人的姓名,以免誤收),下書年月日、後裔(指子孫,即寄物人的姓名)某某謹封,照式制若干份(寫一樣的內容,製作數份),焚於墓前或焚在門前,取其子孫為祖先添衣之意”。

那麼寒衣節是如何產生的呢?據傳說,這一節日是由孟姜女首開先河。相傳,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抵禦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決定修築萬里長城。長城因工程浩大,故就在全國各地強擄壯丁來修,孟姜女的相公範杞梁也在修築長城的壯丁之列。

範杞梁走後,他的父母不久便雙雙亡故,孟姜女一人在家舉目無親、孤苦伶仃,最後帶上親手縫製的衣物,要飯乞討前往北方尋夫,好不容易到了長城,卻發現丈夫範杞梁已累死在工地之上。

孟姜女看到此情此景,猶如五雷轟頂,哭得死去活來,可謂感天地、泣鬼神,竟把剛修好的長城給哭倒了一大截。之後,她怕丈夫在陰間受寒著涼,就把做的衣物燒(捎)了,又把衣灰和丈夫的遺骨一塊埋葬。

她因悲傷過度,身體極度虛弱,不久也就隨丈夫而去了。後人得知此事後,為她千里尋夫、哭倒長城、忠貞不渝而感動。在很多地方,人們為了紀念、緬懷她,都給她建廟、立碑、撰文,歌頌她的貞烈與善良。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間就把“焚衣葬夫”這一天定為追悼亡靈的寒衣節了。

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並稱為中國傳統的三大“鬼節”,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在民間信仰與民俗文化裡,人們用不同的方式來紀念和祭奠先人。

鬼節文化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中慎重追遠的文化意蘊,抒發著炎黃子孫的骨肉親情。這既表達著愛意、傳遞著真情,又體現著國人的忠孝之道和對後人的鞭策與激勵。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