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今天,我們向老英雄致敬!


人民網:今天,我們向老英雄致敬!


4月2日,湖南省瀏陽市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操場內,89歲的老戰士王紀維正在給里仁學校學生們講述他的革命經歷。 彭紅霞攝(人民視覺)

人民網:今天,我們向老英雄致敬!


4月2日,北京中學生與空軍官兵在北京中國航空博物館祭奠航空英烈。 周 良攝(新華社發)

人民網:今天,我們向老英雄致敬!


人民網:今天,我們向老英雄致敬!


“遺物認親、網上尋親”活動展示的部分烈士遺物 更多烈士遺物信息見退役軍人事務部“傳承·2019清明祭英烈”網上平臺。 網址:http://2019qm.mva.gov.cn (圖片由人民日報客戶端提供)

4月4日,位於遼寧省瀋陽市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內格外莊嚴肅穆。第六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這裡舉行。在綿長低迴的音樂聲中,禮兵們抬著盛放烈士遺骸的棺槨走進地宮。參加儀式的人們手拿鮮花,輕輕地放在紀念廣場四周的英名牆下,表達對烈士的思念與敬意。

今年清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頒佈後的首個清明節。值得欣慰的是,很多英烈實現了多年未了的心願:就是他們的親人來到靈前,實現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家敘。不久前,退役軍人事務部在整理前五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物時,發現了數十枚文字圖案清晰的印章,從而在網上發起遺物認親、網上尋親活動。活動得到社會積極響應,多名烈士親屬被找到。

清明節是中國人集體表達對生命敬重之情的共同時刻。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沒有英烈前赴後繼的犧牲奉獻,就沒有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相關專家表示,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清明文化活動要注重挖掘、展示清明節所傳承積累的文化內涵,特別是蘊涵其中的家國情懷、民族精神和生命意識。

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家敘

“周少武烈士的親屬找到了”“許玉忠烈士的親屬找到了”……好消息不斷傳來,讓密切關注遺物認親、網上尋親活動的人們欣喜不已。

這項活動由退役軍人事務部和人民日報新媒體等聯合發起。此前,退役軍人事務部在整理第一至第五批共589位歸國在韓志願軍烈士的上千件遺物過程中,發現了數十枚印章,其中24枚印章上的文字圖案清晰可辨,這為有關部門尋找烈士親人提供了線索。

許玉忠烈士,河北省青縣人,1921年生,1951年5月犧牲,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0軍181師543團副班長。其遺骸在2016年第三批自韓國遷回,遺物中有一枚刻著“許玉忠印”四字的印章、一個圓鏡、一枚鈕釦。

消息發出後,河北省滄州市青縣很快傳來好消息:許玉忠烈士的親屬找到了,還找到一份立功報喜證書。今年64歲的許同海說,許玉忠是他的三大伯。1948年,許玉忠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1949年,家裡還曾收到過許玉忠的三等功證書,但證書上的名字是“許玉中”。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家人得知許玉忠已犧牲,並被授予“革命烈士”稱號。但許玉忠安葬在哪裡,家人並不知情。如今,依靠這枚印章,許玉忠的親屬終於得以來到靈前祭奠。

一枚枚印章,像一封封家書,將烈士和親屬的情感重新連接。這個清明節,很多家屬來到遼寧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這個眾多烈士安眠的地方祭奠,實現了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家敘。

清明時節,中國人沉浸在懷念先人、崇敬先賢、致敬先烈的氛圍中。很多烈士紀念館通過舉辦特色主題活動,將祭奠先人和致敬先烈結合起來,大力弘揚家國情懷。

4月5日,上海很多家庭參加了一項名為“人民沒有忘記”的祭掃活動。龍華烈士陵園工作人員提前一週多就向社會公開招募清明節要掃墓的家庭、團組,希望他們在為家人掃墓的路上,也能順路看望、祭掃散佈在上海各處的英烈紀念設施。這些家庭會獲贈統一的衣服、資料包、車貼、花環等。“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公眾廣泛參與的活動,讓社會感到人們對英雄的記憶沒有式微。”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主任、龍華烈士紀念館館長薛峰對記者說。

清明節前後,龍華烈士陵園還推出了祭掃儀式、千人“快閃”行為藝術、草地詩歌會、英烈詩鈔誦讀、“發現英雄”野外拓展等活動。薛峰說:“我們將革命先烈的英勇付出,放到他們個人破碎的家的視角上,如何挽救危亡的國;今天正在復興的國,如何護佑個人的家。希望通過這些活動,啟發人們思考家庭與國家的關係,弘揚家國情懷,喚起公眾對先烈的崇敬,對祖國的熱愛。”

“中華民族強調家國一體,崇尚國家事大、家庭事小,主張捨棄小我、盡忠報國。這種家國情懷,其基本精神和理念在今天依然是適用的。”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汪亭友對記者表示,在清明節這樣特殊的時節,我們不僅要紀念革命先烈,而且還要傳承先烈忠於國家和人民的偉大情懷,並一代代傳下去。

有效遞送真實歷史

祭英烈、懷先人,是清明節的主要內容。隨著去年英雄烈士保護法頒佈,祭奠英烈更受各方重視。有數據統計,近些年來,每年參加祭掃和瞻仰烈士紀念設施的各界群眾達1.5億人次。

“一部中華文明史,也是一部中華英雄文化傳承史。”國防大學科研部原研究員郭高民對記者表示,英雄烈士指那些愛國為民捨生忘死,為民族生存、國家振興做出超凡貢獻的人。他們代表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價值引領、精神燈塔和力量源泉。近年來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對此日益重視,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政治文化現象。

郭高民說,進入新時代,我們國家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更加需要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這就像打仗臨近把勝利旗幟插上主峰一樣,將士沒有英烈那股捨生忘死的拼搏精神,是不行的。”

隨著時間流逝,如何讓更多人認識、瞭解革命先烈們可歌可泣的歷史,從而傳承和發揚英雄精神、英雄文化,特別是蘊涵其中的家國情懷、民族精神和生命意識,顯得十分重要和緊迫。

“英烈精神和他們獻身的偉大意義,不應該被時間沖淡。這些英雄為了大眾幸福而犧牲,本身就有強大的精神傳播力。”薛峰表示。

據介紹,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是全國第一次、第二次大革命時期著名英烈人物的集中紀念地。彭湃、瞿秋白、趙世炎等千餘名英烈安葬於此。陵園內的龍華烈士紀念館陳列著256位英烈,其中近百位受過系統教育,生活條件優良,但大多數在監獄中受過敵人肉體上的摧殘、精神上的折磨,最後選擇放棄自己生命。

“他們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還是在於對幸福的執著追求。他們為了同胞的幸福,放棄了自己眼前的幸福。這就是割捨的力量。”薛峰說,紀念館通過提供多感官沉浸式體驗,展示先烈事蹟、遺物、場景,同時經常組織講座、沙龍等,把真實歷史向公眾進行生動有效遞送。“如果只是抽象地講述,人們是不太容易理解,併產生信任的。”

大力培育英雄文化

如果說因為不瞭解而產生誤解尚情有可原,那麼一些人主觀惡意地調侃、質疑,甚至詆譭和汙衊革命先烈和革命歷史,就很值得警惕了。

“這股調侃、惡搞英烈的思潮對於民眾特別是青少年,會產生消極影響。很多青年人容易在追求批判傳統、追求個性過程中,喪失崇高理想,失去社會責任感。”汪亭友說。

汪亭友表示,防範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首先要運用法律武器,對侮辱、否定英烈等違法行為嚴懲不貸;其次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營造尊崇英雄、維護先烈聲譽的良好風氣;再次,在青少年中加強愛國主義和革命史教育,培養青少年愛國愛黨愛人民的情懷。

可喜的是,自英雄烈士保護法去年5月1日實施以來,保護英雄烈士的良好社會氛圍已經初步形成。江蘇、山東、湖南、四川、寧夏等多地檢察機關針對侵害英雄烈士名譽等問題,依法啟動公益訴訟程序。

當然,紀念英烈、傳承精神,絕不僅僅只是清明節這一天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恆,不斷加大力度、創新形式。

郭高民呼籲,可以在清明節前設立一個英雄節,把人們的家國情懷更好地融合起來,逐漸形成一個尋根問祖、追思英烈的氛圍,整體拉動中華英雄文化的弘揚發展。他建議,吸引社會力量興建英雄博物館、紀念館、英雄體驗基地等,運用虛擬現實、融媒體等技術,讓人們親身體驗到捨身炸碉堡、以身堵槍眼等英雄壯舉的過程,讓英烈事蹟“立體”起來。

“培育英雄文化,還應注重遠古英雄、古代英雄、近現代英雄的內在聯繫,以體現英雄文化的歷史厚度和一脈相承。這樣能夠避免顧此失彼、重近輕遠等人為‘斷層’現象。”郭高民說。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