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愛我家(1993~1994)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情景喜劇

《臨時家庭》劇照

2.臨時家庭(1994)

《我愛我家》的影迷乍看,還以為志新、小張和鄭燕紅住在了一塊。其實這是一個無關《我愛我家》的故事,講的是三名租客,長期合住組成的“家庭”生活。這部戲和《我愛我家》的後80集在時間上撞了車,所以賈志新說是下海南,其實是跑進這個劇組當了主演。

3.老孃舅(1995~2007)

海派情景喜劇《老孃舅》一播就是12年,因此也比《我愛我家》有了更長的時間跨度,講述出更多的上海市井變遷。它從“老孃舅”講到他的家庭、鄰居和兒孫,一口吳儂軟語,也帶來了更多地方文化內涵。

4.候車大廳(1997)

《我愛我家》大火後,英達接著嘗試不同場景的情景喜劇。上個世紀,中國人出行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慢悠悠的火車,《候車大廳》的故事就發生在齊齊哈爾火車站。世界運轉不休,人們偶爾停留,候車室的員工們就這麼旁觀、聆聽和攪和其中。

5.心理診所(1998)

英達是學心理學的,他和團隊希望在《心理診所》裡藉著年輕醫生開出一張張社會問題的“處方”。

6.中國餐館(1999)

這是英達傾注了最多心血的一次嘗試,結合了他本人的留學經歷,希望展現華人在美國的真實生活。作品因為各種原因而“爛尾”,卻也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行業劇之一。

7.閒人馬大姐(2000)

因為《中國餐館》失敗,英達決定“放開了手”去拍,於是蔡明主演的“馬大姐”系列一拍就是400多集,最火的時候收視率超過《天氣預報》。原因無他,真實、接地氣。90年代下崗潮過後,哪個地方沒有一個熱心腸、愛管閒事又小毛病多多的馬大姐呢?

8.東北一家人(2002)

大體上還是“展現一家人生活百態”的路子,但地域元素的加入讓它重新煥發了生機。“俺們那嘎都是東北人,俺們那嘎都是活雷鋒”的歌聲,伴隨著牛永貴一家鮮活的形象,打破了一些人對東北的偏見。

9.炊事班的故事(2002~2007)

英氏影視公司是中國情景喜劇的黃埔軍校,最知名的“學生”就是尚敬。《炊事班的故事》是首部軍旅情景喜劇。這部戲一掃軍隊要嚴肅主旋律的風格,輕鬆幽默,還不失積極向上。

10.都市男女(2003)

尚敬首次與寧財神合作,主角里還有姚晨、沙溢和喻恩泰。故事發生在上海一家廣告公司,不再有雞毛蒜皮的家長裡短,更多的是大城市漂泊人的相互取暖。放在今天也不算過時。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情景喜劇

《家有兒女》劇照

11.家有兒女(2005~2007)

一個重組家庭,三名個性孩子,一對可愛父母,《家有兒女》就這麼成為“90後”的集體記憶。小雪、劉星和小雨已經不是電視上的角色,而成為很多人身邊的朋友。他們給獨生子女展示了有兄弟姐妹的生活,還給出了中國家庭教育問題的一個解——“讓我們自己創造,也許會更好。”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情景喜劇

《武林外傳》劇照

12.武林外傳(2006)

如果說《我愛我家》是中國第一個情景喜劇高峰,那麼《武林外傳》就是第二個。在此之前,人們從沒想過武俠題材還有這樣的可能,鬧騰、搞怪、諷刺、無厘頭,又不乏《老友記》和《我愛我家》那樣的絲絲溫情。這部戲火到什麼程度?某年除夕夜,觀眾要從大結局和春晚中二選一。

13.地下交通站(2007)

屬於解構性質的《地下交通站》是英氏情景喜劇最後的榮光。這部戲用一種幽默的方式宣傳了抗日戰爭,重現了敵後根據地的錯綜複雜。後來抗日神劇越拍越多,而《地下交通站》不會再有了。

14.愛情公寓(2009年至今)

不管是英達還是尚敬,都沒能擋住情景喜劇的衰落,而異軍突起的是一部爭議巨大的《愛情公寓》。這部明顯脫胎於《老友記》、抄襲了諸多美劇、段子橫飛、人物散亂的情景喜劇,卻出乎意料地火爆全國,一直拍到了第五部。究其原因,除了好笑,“最好的朋友就在身邊,最愛的人就在對面”,這樣的家庭內核,永遠都有市場。

15.賈圓圓的故事(2010)

賈圓圓小朋友長大了,回到了家長裡短的幸福里社區,上演《我愛我家》的續集。和平成了大鼓演員,志國當上傅局長,小張阿姨和志新一塊開茶餐廳。文興宇老爺子去世了。雖然人人都會說這是一次狗尾續貂,不過能知道老傅一家的結局,也不是壞事。

(文/黃晏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