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清華大學建築專業錄取:女兒得“市長獎”,父親得“提名獎”,開明之家走出兩個科創達人'

""她被清華大學建築專業錄取:女兒得“市長獎”,父親得“提名獎”,開明之家走出兩個科創達人

高中三年來,復旦附中2019屆畢業生張鏡如身上最大的標籤就是“科技迷”,身為上海青少年科學社會員的她手握第七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等重量級科創獎項,同時還擁有以自己名字為小行星命名的殊榮,目前已經被清華大學建築專業錄取。

有趣的是,她的父親、上海電教館館長張治曾是第三屆市長獎提名獎得主——這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結果,主要得益於家庭教育對孩子好奇心、想象力的保護和鼓勵,因為有時候,一些看似無厘頭的“腦洞”、一些沒必要大費周章的事,恰恰是開啟靈感的那個重要瞬間。

在好奇心裡“泡”大的孩子,在科研中理解了責任和堅持

去年5月18日,第69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落幕。全球76個國家和地區的1784名選手雲集薈萃,其中包括24名來自中國大陸的青少年科學家,張鏡如參與的課題《誰是鼠大王—C57BL/6小鼠社會等級現象的發現及其規律初探》最終斬獲動物學科二等獎。有趣的是,這個從動物行為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個角度探究實驗環境中小鼠等級現象的課題靈感,來源於《理想國》一書。

做這個課題期間,張鏡如最難忘的關鍵詞是“堅持”。

她坦言,小時候的她總是隨意地四處渴望、好奇,卻難以想到為此負責;長大之後才漸漸明白,一場研究需要的不僅是想法和渴望,還有責任和堅持。為了完成這個課題,平日裡,她必須每天去實驗室更新實驗動物的標記;到了寒假也不能休息,她必須和另外兩位組員輪流駐守上海,因為每兩天需要為實驗的動物加深一次標記,同時每半周還要為它們補充水和食物。“當實驗趨於重複之後,當最初的實驗的新鮮感退去後,總得有些什麼支撐著我繼續下去——在這些時刻我才真正明白自己正在做著一些什麼。”在體驗完整科研流程的過程中,她深刻地體會了什麼是責任、什麼是堅持。

眼下,在高考中穩定發揮的張鏡如已經被清華大學建築系錄取。這個專業對現在的她來說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新領域,但在她看來,這或許也正是樂趣所在。

“建築學是一個交叉著科學理性、人文情懷和美學思想的領域。”還沒踏入大學的她已經在暢想未來的學習生活,她希望在學習專業課程之外,能夠“多走、多看、多聽”,去真正看看那些優秀的建築,及其背後所折射出的人文精神與美學構想。她想這大概會是一段漫長而浪漫的旅程——不斷吸納,逐步創造,不斷解構,也不斷建構。“這樣的學習之旅和職業生涯是值得期待的。”

"她被清華大學建築專業錄取:女兒得“市長獎”,父親得“提名獎”,開明之家走出兩個科創達人

高中三年來,復旦附中2019屆畢業生張鏡如身上最大的標籤就是“科技迷”,身為上海青少年科學社會員的她手握第七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等重量級科創獎項,同時還擁有以自己名字為小行星命名的殊榮,目前已經被清華大學建築專業錄取。

有趣的是,她的父親、上海電教館館長張治曾是第三屆市長獎提名獎得主——這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結果,主要得益於家庭教育對孩子好奇心、想象力的保護和鼓勵,因為有時候,一些看似無厘頭的“腦洞”、一些沒必要大費周章的事,恰恰是開啟靈感的那個重要瞬間。

在好奇心裡“泡”大的孩子,在科研中理解了責任和堅持

去年5月18日,第69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落幕。全球76個國家和地區的1784名選手雲集薈萃,其中包括24名來自中國大陸的青少年科學家,張鏡如參與的課題《誰是鼠大王—C57BL/6小鼠社會等級現象的發現及其規律初探》最終斬獲動物學科二等獎。有趣的是,這個從動物行為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個角度探究實驗環境中小鼠等級現象的課題靈感,來源於《理想國》一書。

做這個課題期間,張鏡如最難忘的關鍵詞是“堅持”。

她坦言,小時候的她總是隨意地四處渴望、好奇,卻難以想到為此負責;長大之後才漸漸明白,一場研究需要的不僅是想法和渴望,還有責任和堅持。為了完成這個課題,平日裡,她必須每天去實驗室更新實驗動物的標記;到了寒假也不能休息,她必須和另外兩位組員輪流駐守上海,因為每兩天需要為實驗的動物加深一次標記,同時每半周還要為它們補充水和食物。“當實驗趨於重複之後,當最初的實驗的新鮮感退去後,總得有些什麼支撐著我繼續下去——在這些時刻我才真正明白自己正在做著一些什麼。”在體驗完整科研流程的過程中,她深刻地體會了什麼是責任、什麼是堅持。

眼下,在高考中穩定發揮的張鏡如已經被清華大學建築系錄取。這個專業對現在的她來說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新領域,但在她看來,這或許也正是樂趣所在。

“建築學是一個交叉著科學理性、人文情懷和美學思想的領域。”還沒踏入大學的她已經在暢想未來的學習生活,她希望在學習專業課程之外,能夠“多走、多看、多聽”,去真正看看那些優秀的建築,及其背後所折射出的人文精神與美學構想。她想這大概會是一段漫長而浪漫的旅程——不斷吸納,逐步創造,不斷解構,也不斷建構。“這樣的學習之旅和職業生涯是值得期待的。”

她被清華大學建築專業錄取:女兒得“市長獎”,父親得“提名獎”,開明之家走出兩個科創達人

不問成績、不求結果,“奇怪”的家庭教育背後是對創造力的保護

在張鏡如的成長曆程中,對她影響最大的人莫過於那對開明而智慧的父母。而他們之間的相處,充斥著許多“無厘頭”的往事。

張鏡如回憶,小時候,她曾給來自家院子裡偷吃葡萄的小鳥寫了一篇《我為小鳥辯護》。初中時,為了探究蜘蛛的結網策略,她在家中的小房間裡堆滿了養蜘蛛的箱子,父母知道後,沒有責怪,反而十分支持。她記得有一天晚上,她和父親在小區裡散步,正好看見一隻蟬趴在輪胎上蛻皮,於是兩個人就舉著手電筒和單反相機蹲在地上看了足足一個多小時。還有一回,她在小區一棵樹上看見一個巨大的蜂窩,最後全家人一起跑去觀察了好久。如今回憶起這些“蠢事”,張鏡如仍會忍俊不禁,但她知道,這既是她和父母心中總不磨滅的對大自然的好奇,也是他們對自己最好的言傳身教。

和女兒共同成長的每個瞬間,張治也記得很清楚。他記得女兒小時候曾問過自己一個問題:螺螄種在土裡可以長出新螺螄嗎?張治沒有直接告訴女兒答案,而是和女兒一起嘗試“種植螺螄”,最後她明白了螺螄並不是植物。“在別人看來,也許這是一句話就能解決的事,這樣大費周章實屬徒勞,但我並不這樣認為。”張治說,正是在“大費周章”的過程中,孩子的科創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觀察力和動手實踐能力一併得到了鍛鍊,而且她還親身體會了記錄實驗感受,併為了印證結論查閱、收集資料等一系列科研步驟。“這些更鮮活的收穫難道不比一個答案重要嗎?”

在張治看來,對於孩子的教育沒有什麼祕訣可言,因為這十幾年來,他和妻子始終只堅持一個育兒信條:竭盡全力為孩子打造寬鬆、自由、民主的家庭氛圍,即使工作繁忙,也一定要抽出時間陪伴孩子探究她感興趣的事物。

是足夠的愛和信任,以及足夠的成長空間,讓張鏡如變成了一個敢於做夢、敢於追夢的小創客。“我是個經常‘腦洞大開’的人,幸運的是,父母總是非常支持我的各種嘗試,也並不要求我一定要得到什麼探究結果。享受過程,就是最大的收穫。”張鏡如驕傲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