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探訪河湟名剎——瞿曇寺(1)

瞿曇寺距離海東市樂都區20多公里,一直以來是當地一處名勝古蹟。前來旅遊的客人絡繹不絕,有些遊客甚至不遠萬里來一睹風采。我多次陪同國外遊客去過瞿曇寺,幽靜的環境,古色古香的建築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記得多年前,旅居德國慕尼黑的廣東陳先生專程來西寧要去參觀瞿曇寺。那時我對瞿曇寺不十分熟悉,聽他對瞿曇寺瞭如指掌,心中十分好奇。他說他上大學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瞿曇寺,後來去德國再沒有機會來看看,心中十分遺憾。直到多年後,他出差到西寧為了卻他的心願,我開車帶著他前往瞿曇寺,那時沒有高速公路,沿著湟水河公路邊一排排鬱鬱蔥蔥的楊樹到了樂都縣城,一路他激動不已。

在瞿曇寺山門前他佇立凝視良久,長舒一口氣,說終於圓了自己的一個夢。陳先生是學建築學的,他說瞿曇寺不僅僅是一座佛教寺廟,在中國也是一座活的古建築群標本。在售賣門票的地方,他看到一本有關瞿曇寺的畫冊,認真仔細的一頁一頁的翻了幾遍,又在編委的名單中仔細看了看說裡面有個他很熟悉的人。

我隨口問道是否是他朋友。

他搖搖頭說不是,是他以前女朋友的父親。

通過她瞭解了瞿曇寺,從那時他一直夢想來瞿曇寺看看,但一直沒有機會。後來,和女朋友分手了,他還是惦記著瞿曇寺,希望有機會來看看瞿曇寺。我好奇地問編委裡面哪個是他以前女朋友的父親,他苦笑著說都已經過去了不想公開她父親的名字。並說她父親一直研究青海的古建築,古文化,對青海的文物保護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臨走時,他買了一本畫冊帶回了德國。

後來,我去德國他家裡,看到那本畫冊很工整地地擺放在他書櫃最顯眼的地方。他給我們同行的人又仔細介紹了一遍瞿曇寺,希望青海旅遊行業的領導們多重視瞿曇寺。瞿曇寺的明代建築藝術風格西部首屈一指。聽他情真意切的講解讓我對瞿曇寺也一直心存敬仰。

再後來,他介紹很多德國遊客到瞿曇寺來參觀。不知何故,陳先生突然沒有消息了。但他對瞿曇寺的那份熱情一直感染著我。

"
探訪河湟名剎——瞿曇寺(1)

瞿曇寺距離海東市樂都區20多公里,一直以來是當地一處名勝古蹟。前來旅遊的客人絡繹不絕,有些遊客甚至不遠萬里來一睹風采。我多次陪同國外遊客去過瞿曇寺,幽靜的環境,古色古香的建築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記得多年前,旅居德國慕尼黑的廣東陳先生專程來西寧要去參觀瞿曇寺。那時我對瞿曇寺不十分熟悉,聽他對瞿曇寺瞭如指掌,心中十分好奇。他說他上大學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瞿曇寺,後來去德國再沒有機會來看看,心中十分遺憾。直到多年後,他出差到西寧為了卻他的心願,我開車帶著他前往瞿曇寺,那時沒有高速公路,沿著湟水河公路邊一排排鬱鬱蔥蔥的楊樹到了樂都縣城,一路他激動不已。

在瞿曇寺山門前他佇立凝視良久,長舒一口氣,說終於圓了自己的一個夢。陳先生是學建築學的,他說瞿曇寺不僅僅是一座佛教寺廟,在中國也是一座活的古建築群標本。在售賣門票的地方,他看到一本有關瞿曇寺的畫冊,認真仔細的一頁一頁的翻了幾遍,又在編委的名單中仔細看了看說裡面有個他很熟悉的人。

我隨口問道是否是他朋友。

他搖搖頭說不是,是他以前女朋友的父親。

通過她瞭解了瞿曇寺,從那時他一直夢想來瞿曇寺看看,但一直沒有機會。後來,和女朋友分手了,他還是惦記著瞿曇寺,希望有機會來看看瞿曇寺。我好奇地問編委裡面哪個是他以前女朋友的父親,他苦笑著說都已經過去了不想公開她父親的名字。並說她父親一直研究青海的古建築,古文化,對青海的文物保護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臨走時,他買了一本畫冊帶回了德國。

後來,我去德國他家裡,看到那本畫冊很工整地地擺放在他書櫃最顯眼的地方。他給我們同行的人又仔細介紹了一遍瞿曇寺,希望青海旅遊行業的領導們多重視瞿曇寺。瞿曇寺的明代建築藝術風格西部首屈一指。聽他情真意切的講解讓我對瞿曇寺也一直心存敬仰。

再後來,他介紹很多德國遊客到瞿曇寺來參觀。不知何故,陳先生突然沒有消息了。但他對瞿曇寺的那份熱情一直感染著我。

探訪河湟名剎——瞿曇寺(1)

時隔十多年再次前往瞿曇寺,我心情十分激動。一下京藏高速樂都區出口,往東一拐,上了一條鄉鎮柏油馬路。馬路兩邊低矮的農家小院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農家樂招牌,一些招牌早已脫胎換骨,褪去了農家的簡陋和土氣,取而代之的是很有藝術感和時代感的招牌,宛如進入了一個都市的藝術村一樣。門口的三三兩兩食客不多,距離旅遊旺季還有些時日,也許農家樂的老闆們還在休養生息。高原的春天來的晚,儘管天氣晴朗,陽光和煦,前往瞿曇寺公路兩邊還是去年枯萎的荒草,和亟待耕種的農田。掉光了樹葉的楊樹也還沒有吐露新芽的樣子,但這些都阻擋不了人們對瞿曇寺的嚮往。早年去趟北京極為困難,就是有錢人家也不是說走就走的事情。人們為了了卻一樁去一趟北京的心願,取而代之來一趟瞿曇寺,就算完成了人生的一樁大事。瞿曇寺不僅是一座寺廟,也是一種皇家的權威象徵,所以,直到如今瞿曇寺也是人們生活中旅途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選項。

車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一直往大山深處開去。我收回了思緒,路還是以前的路,有幾處路面坑坑窪窪,有些破損。不過一條高速公路正在修建,巨大的橋墩一個個已經矗立在溝壑縱橫的山谷裡面。這條從高廟到化隆的高等級公路也許很快就會開通,但沿著這彎彎曲曲的山路也別有風景,看到沿途的景色,隨時可以找個安全的港灣可以停下來,欣賞一番高原別有洞天的一番風景。

瞿曇寺坐落於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過度的地方,前往的瞿曇寺的路上盡是黃土丘陵,在冬春季節還有些荒蕪,可到了夏秋季節,這裡不僅氣候涼爽宜人,而且,景色十分壯觀。

抵達瞿曇鎮,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下派的第一書記劉昆鶯已經在等我了。劉昆鶯以前主管從事外聯,我們一起去澳洲宣傳過青海旅遊。她現在到海東市樂都區瞿曇鎮朵巴營村任第一書記。朵巴營村是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扶貧連點的單位,她每星期一早晨趕上班時間就開車從西寧下來,一直住在村裡,星期五下午才回去,有時加班,連著幾個星期都住在村裡。建議刪除。朵巴營村距離瞿曇寺不到兩千米,她到了這裡除了瞿曇寺之外,發現這裡的自然景色非常漂亮,叫我去看看。

我也熱衷於青海的山水,廣袤的地域,蘊藏了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當人們膩歪了城市的燈紅酒綠和繁雜,鄉間的寧靜和鳥語花香成了都市人生活裡的奢侈品。朵巴營村經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幫扶和打造已經具備了接待零散遊客的能力,尤其適合自駕車遊的客人。

在鎮政府我們簡單用過午飯,劉昆鶯就帶我前往瞿曇寺參觀。瞿曇寺的周圍環境已經大變樣了,以前我去時候,被周圍的村社所包圍,門前狹小的空地上停放幾臺車就擁擠不堪。如今修正一新的廣場,和古色古香的瞿曇寺建築群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人十分舒心。

沿著青石鋪就的路面我們進入瞿曇寺。

瞿曇寺當屬青海建築規格最高的皇家風範的寺院。寺院的佈局和建築風格按北京故宮為藍本修建,在西北實屬罕見。是迄今為止青海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明代古建築群。建築古樸,佈局規整,是一部經典的建築群落。按堪輿的風水依山而建,背靠羅漢山,前望鳳凰山,門前瞿曇河橫流而過。

瞿曇寺初建洪武二十五年,據說藏地僧人三羅喇嘛在青海湖海心山修行多年後,率弟子尋訪黃河邊上噶舉派高僧的勝蹟從夏瓊寺、丹鬥寺一路翻山越嶺,來到羅漢山腳下一處清泉處歇息。眾弟子給三羅喇嘛取水燒茶時,三羅喇嘛進入禪定,手中的馬鞭化為一條青龍騰雲升空。他睜眼一看,遠處雪山下的鳳凰山上空祥雲密佈,遂叫弟子前去化緣在該地修建禪房修行打坐,聲名遠播。

當開國皇帝朱元璋政權的觸角伸到河湟地區,三羅喇嘛開示周邊民眾歸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大喜,在三羅喇嘛修行的地方敕建寺院御賜寺名為“瞿曇寺”。“瞿曇”為梵語,是釋迦牟尼的種姓喬達多之意。後來永樂皇帝朱棣、洪熙皇帝朱高熾、宣德皇帝朱瞻等先後下過七道詔令修建瞿曇寺,歷時三十五年,終成氣勢恢宏,聲名遠播的名剎。寺內現存的石碑就詳細記載了這段歷時。

瞿曇寺由三個院落組成,沿中軸線上建了五座大殿,依次為山門殿、金剛店、瞿曇寺殿、寶光殿和隆國殿。兩邊對稱修建有東西御碑亭、小鐘樓小鼓樓、大鐘樓大鼓樓,七十二間遊廊及四座配殿、四座白色的佛塔。總共佔地8446平米,房屋526間。

三羅喇嘛曾成為洪武皇帝的國師,周邊下營、峰堆、城臺、曲壇、親仁、崗溝、中壩、桃紅營明朝皇帝劃歸為瞿曇寺的屬地,歷年為瞿曇寺納貢交糧,成了當地宗教、文化和政治中心,對安多藏區影響頗大。西藏朗達瑪滅佛,許多高僧逃至河湟地區隱藏在黃河邊上的高山峻嶺之間,為藏傳佛教後宏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瞿曇寺特殊的地理位置為藏傳佛教的興盛,也為明王朝和藏地的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隨著歷史的變遷,到了明代末期,瞿曇寺的宗教地位逐漸式微。到了清代河湟地區的幾大格魯派寺院完全取代了瞿曇寺的政治、宗教地位。但在卻在河湟地區留下了一座精美的明代建築群落和藝術瑰寶。

寺內最宏偉的建築隆國殿依故宮太和殿的前身明代奉天殿為樣本,隆國殿前左右對稱的大鐘樓和大鼓樓,仿奉天殿前方的文樓和鼓樓,面闊五間,重簷廡殿頂,兩側斜廊至今完好無損。大小結構、斗拱飛簷、古鏡基礎均與故宮別無二致。寶光殿、瞿曇寺殿、金剛殿、小鐘樓小鼓樓融合了明顯的地方建築特色。尤其是小鐘樓、小鼓樓及四座小配殿的前簷木結構是典型的青海地方手法,俗稱“平坊加貓兒頭”,學名“拱檁懸牽”。這種皇家和地方交相輝映的建築風格成了瞿曇寺的一大特點,是古建築研究難得實物資料。

寺內前院疏朗開闊,僅山門、東西御碑亭三座建築。山門為三開間七檁中式單簷歇山大殿。兩座碑亭為重簷十字脊頂,四面出踏跺,周匝紅砂石望柱欄板,盡顯皇家之尊貴。山門殿的斗拱和大小額枋是管式,和隆國殿做法一致。但其舉架和翼角清代維修時地方工匠被改變,以屋脊高俊唯美。同一座建築揉和了官方和地方的做法,這也是瞿曇寺的特殊之處。

建築而外,瞿曇寺的壁畫、彩繪、石雕堪稱藝術三絕。壁畫面積達1500餘平方米,明代的壁畫佔總數的八成,其餘為清代壁畫。繪製於宣德二年的隆國殿內的壁畫距今時間最久,藝術價值也最高。內容為三世佛、以及藏傳佛教密宗裡的一些畫像。畫幅高達五米,線條勻稱,色彩豔麗,畫工精美令人歎為觀止。

"
探訪河湟名剎——瞿曇寺(1)

瞿曇寺距離海東市樂都區20多公里,一直以來是當地一處名勝古蹟。前來旅遊的客人絡繹不絕,有些遊客甚至不遠萬里來一睹風采。我多次陪同國外遊客去過瞿曇寺,幽靜的環境,古色古香的建築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記得多年前,旅居德國慕尼黑的廣東陳先生專程來西寧要去參觀瞿曇寺。那時我對瞿曇寺不十分熟悉,聽他對瞿曇寺瞭如指掌,心中十分好奇。他說他上大學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瞿曇寺,後來去德國再沒有機會來看看,心中十分遺憾。直到多年後,他出差到西寧為了卻他的心願,我開車帶著他前往瞿曇寺,那時沒有高速公路,沿著湟水河公路邊一排排鬱鬱蔥蔥的楊樹到了樂都縣城,一路他激動不已。

在瞿曇寺山門前他佇立凝視良久,長舒一口氣,說終於圓了自己的一個夢。陳先生是學建築學的,他說瞿曇寺不僅僅是一座佛教寺廟,在中國也是一座活的古建築群標本。在售賣門票的地方,他看到一本有關瞿曇寺的畫冊,認真仔細的一頁一頁的翻了幾遍,又在編委的名單中仔細看了看說裡面有個他很熟悉的人。

我隨口問道是否是他朋友。

他搖搖頭說不是,是他以前女朋友的父親。

通過她瞭解了瞿曇寺,從那時他一直夢想來瞿曇寺看看,但一直沒有機會。後來,和女朋友分手了,他還是惦記著瞿曇寺,希望有機會來看看瞿曇寺。我好奇地問編委裡面哪個是他以前女朋友的父親,他苦笑著說都已經過去了不想公開她父親的名字。並說她父親一直研究青海的古建築,古文化,對青海的文物保護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臨走時,他買了一本畫冊帶回了德國。

後來,我去德國他家裡,看到那本畫冊很工整地地擺放在他書櫃最顯眼的地方。他給我們同行的人又仔細介紹了一遍瞿曇寺,希望青海旅遊行業的領導們多重視瞿曇寺。瞿曇寺的明代建築藝術風格西部首屈一指。聽他情真意切的講解讓我對瞿曇寺也一直心存敬仰。

再後來,他介紹很多德國遊客到瞿曇寺來參觀。不知何故,陳先生突然沒有消息了。但他對瞿曇寺的那份熱情一直感染著我。

探訪河湟名剎——瞿曇寺(1)

時隔十多年再次前往瞿曇寺,我心情十分激動。一下京藏高速樂都區出口,往東一拐,上了一條鄉鎮柏油馬路。馬路兩邊低矮的農家小院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農家樂招牌,一些招牌早已脫胎換骨,褪去了農家的簡陋和土氣,取而代之的是很有藝術感和時代感的招牌,宛如進入了一個都市的藝術村一樣。門口的三三兩兩食客不多,距離旅遊旺季還有些時日,也許農家樂的老闆們還在休養生息。高原的春天來的晚,儘管天氣晴朗,陽光和煦,前往瞿曇寺公路兩邊還是去年枯萎的荒草,和亟待耕種的農田。掉光了樹葉的楊樹也還沒有吐露新芽的樣子,但這些都阻擋不了人們對瞿曇寺的嚮往。早年去趟北京極為困難,就是有錢人家也不是說走就走的事情。人們為了了卻一樁去一趟北京的心願,取而代之來一趟瞿曇寺,就算完成了人生的一樁大事。瞿曇寺不僅是一座寺廟,也是一種皇家的權威象徵,所以,直到如今瞿曇寺也是人們生活中旅途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選項。

車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一直往大山深處開去。我收回了思緒,路還是以前的路,有幾處路面坑坑窪窪,有些破損。不過一條高速公路正在修建,巨大的橋墩一個個已經矗立在溝壑縱橫的山谷裡面。這條從高廟到化隆的高等級公路也許很快就會開通,但沿著這彎彎曲曲的山路也別有風景,看到沿途的景色,隨時可以找個安全的港灣可以停下來,欣賞一番高原別有洞天的一番風景。

瞿曇寺坐落於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過度的地方,前往的瞿曇寺的路上盡是黃土丘陵,在冬春季節還有些荒蕪,可到了夏秋季節,這裡不僅氣候涼爽宜人,而且,景色十分壯觀。

抵達瞿曇鎮,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下派的第一書記劉昆鶯已經在等我了。劉昆鶯以前主管從事外聯,我們一起去澳洲宣傳過青海旅遊。她現在到海東市樂都區瞿曇鎮朵巴營村任第一書記。朵巴營村是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扶貧連點的單位,她每星期一早晨趕上班時間就開車從西寧下來,一直住在村裡,星期五下午才回去,有時加班,連著幾個星期都住在村裡。建議刪除。朵巴營村距離瞿曇寺不到兩千米,她到了這裡除了瞿曇寺之外,發現這裡的自然景色非常漂亮,叫我去看看。

我也熱衷於青海的山水,廣袤的地域,蘊藏了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當人們膩歪了城市的燈紅酒綠和繁雜,鄉間的寧靜和鳥語花香成了都市人生活裡的奢侈品。朵巴營村經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幫扶和打造已經具備了接待零散遊客的能力,尤其適合自駕車遊的客人。

在鎮政府我們簡單用過午飯,劉昆鶯就帶我前往瞿曇寺參觀。瞿曇寺的周圍環境已經大變樣了,以前我去時候,被周圍的村社所包圍,門前狹小的空地上停放幾臺車就擁擠不堪。如今修正一新的廣場,和古色古香的瞿曇寺建築群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人十分舒心。

沿著青石鋪就的路面我們進入瞿曇寺。

瞿曇寺當屬青海建築規格最高的皇家風範的寺院。寺院的佈局和建築風格按北京故宮為藍本修建,在西北實屬罕見。是迄今為止青海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明代古建築群。建築古樸,佈局規整,是一部經典的建築群落。按堪輿的風水依山而建,背靠羅漢山,前望鳳凰山,門前瞿曇河橫流而過。

瞿曇寺初建洪武二十五年,據說藏地僧人三羅喇嘛在青海湖海心山修行多年後,率弟子尋訪黃河邊上噶舉派高僧的勝蹟從夏瓊寺、丹鬥寺一路翻山越嶺,來到羅漢山腳下一處清泉處歇息。眾弟子給三羅喇嘛取水燒茶時,三羅喇嘛進入禪定,手中的馬鞭化為一條青龍騰雲升空。他睜眼一看,遠處雪山下的鳳凰山上空祥雲密佈,遂叫弟子前去化緣在該地修建禪房修行打坐,聲名遠播。

當開國皇帝朱元璋政權的觸角伸到河湟地區,三羅喇嘛開示周邊民眾歸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大喜,在三羅喇嘛修行的地方敕建寺院御賜寺名為“瞿曇寺”。“瞿曇”為梵語,是釋迦牟尼的種姓喬達多之意。後來永樂皇帝朱棣、洪熙皇帝朱高熾、宣德皇帝朱瞻等先後下過七道詔令修建瞿曇寺,歷時三十五年,終成氣勢恢宏,聲名遠播的名剎。寺內現存的石碑就詳細記載了這段歷時。

瞿曇寺由三個院落組成,沿中軸線上建了五座大殿,依次為山門殿、金剛店、瞿曇寺殿、寶光殿和隆國殿。兩邊對稱修建有東西御碑亭、小鐘樓小鼓樓、大鐘樓大鼓樓,七十二間遊廊及四座配殿、四座白色的佛塔。總共佔地8446平米,房屋526間。

三羅喇嘛曾成為洪武皇帝的國師,周邊下營、峰堆、城臺、曲壇、親仁、崗溝、中壩、桃紅營明朝皇帝劃歸為瞿曇寺的屬地,歷年為瞿曇寺納貢交糧,成了當地宗教、文化和政治中心,對安多藏區影響頗大。西藏朗達瑪滅佛,許多高僧逃至河湟地區隱藏在黃河邊上的高山峻嶺之間,為藏傳佛教後宏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瞿曇寺特殊的地理位置為藏傳佛教的興盛,也為明王朝和藏地的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隨著歷史的變遷,到了明代末期,瞿曇寺的宗教地位逐漸式微。到了清代河湟地區的幾大格魯派寺院完全取代了瞿曇寺的政治、宗教地位。但在卻在河湟地區留下了一座精美的明代建築群落和藝術瑰寶。

寺內最宏偉的建築隆國殿依故宮太和殿的前身明代奉天殿為樣本,隆國殿前左右對稱的大鐘樓和大鼓樓,仿奉天殿前方的文樓和鼓樓,面闊五間,重簷廡殿頂,兩側斜廊至今完好無損。大小結構、斗拱飛簷、古鏡基礎均與故宮別無二致。寶光殿、瞿曇寺殿、金剛殿、小鐘樓小鼓樓融合了明顯的地方建築特色。尤其是小鐘樓、小鼓樓及四座小配殿的前簷木結構是典型的青海地方手法,俗稱“平坊加貓兒頭”,學名“拱檁懸牽”。這種皇家和地方交相輝映的建築風格成了瞿曇寺的一大特點,是古建築研究難得實物資料。

寺內前院疏朗開闊,僅山門、東西御碑亭三座建築。山門為三開間七檁中式單簷歇山大殿。兩座碑亭為重簷十字脊頂,四面出踏跺,周匝紅砂石望柱欄板,盡顯皇家之尊貴。山門殿的斗拱和大小額枋是管式,和隆國殿做法一致。但其舉架和翼角清代維修時地方工匠被改變,以屋脊高俊唯美。同一座建築揉和了官方和地方的做法,這也是瞿曇寺的特殊之處。

建築而外,瞿曇寺的壁畫、彩繪、石雕堪稱藝術三絕。壁畫面積達1500餘平方米,明代的壁畫佔總數的八成,其餘為清代壁畫。繪製於宣德二年的隆國殿內的壁畫距今時間最久,藝術價值也最高。內容為三世佛、以及藏傳佛教密宗裡的一些畫像。畫幅高達五米,線條勻稱,色彩豔麗,畫工精美令人歎為觀止。

探訪河湟名剎——瞿曇寺(1)

隆國殿周圍斜廊裡面的畫作大多以釋迦牟尼本生圖為主要內容,人物造型準確,形象優美,線條流暢。人物手中所持器皿都為宮廷所用,僅宮廷團扇有九種之多,人物裝束為宋代中原打扮或宮廷裝束,每幅畫配有七言贊詩一首。

太監孟繼奉旨修寺,調遣宮廷匠師,包括木匠、石匠、畫師不遠千里來到湟水之濱打造一處聖地,留下了他們精湛的藝術瑰寶。大鐘樓北廊和大鼓樓北廊壁畫為清代壁畫,是甘肅省涼州平番縣(今甘肅永登縣)民間畫師所做,顏色豔麗,線條細膩、保存較好。畫師在畫中屏風上巧妙地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小鼓樓北三間殿堂內的壁畫,佛教內容,畫中人物為蒙古服飾打扮,畫風迥異。

瞿曇寺的建築彩畫也分官方和民間兩種類型,初建瞿曇寺,宮廷畫師的官方畫法留下了精美的內簷官式彩繪,這些彩繪和早期壁畫相媲美。明朝官式彩繪非常規矩的繪一整二破旋花圖案,枋心留空,用色以黑、綠、白三色,以暈色和相互串色增加層次。隆國殿內簷彩畫石榴旋花心以黃色代金。這部分彩繪色彩統一,圖案嚴整,與故宮明代早期官方彩畫相同。瞿曇寺殿彩畫是清代維修增建時重繪的,紋飾繁雜且繁瑣,色彩冷暖兼用,無統一規制,有明顯的地方特點,是地方工匠的作品。

瞿曇寺石雕數量多,種類繁,均為皇家須彌座形象,規制統一,雕刻細膩,美輪美奐。如寶光殿佛臺蓮花座、隆國殿佛臺蓮花座、像背雲鼓、六伏獅曼陀羅、鼎座、馨座、燈座、須彌座、望柱欄等。按石質分為花斑石和當地紅砂岩。花斑石出自河南省君縣,當地沒有這種石材,石質呈淡紫色,勻布淺黃色花斑,磨光後瑩潤細膩,色彩斑斕。瞿曇寺花斑石須彌座集中在寶光殿內,每件上部有“大明永樂年施”漢、藏、梵銘文。是明朝皇室佈施給寺院的禮品。雕刻精細,磨製光滑。其局部圭角、仰蓮伏蓮、束腰金剛柱為皇家制式。每件石雕分層拼對,推測是河南石場雕刻完畢後,運送至此。而當地產中壩紅砂岩石雕為整料,重達十五噸的御碑須彌座也是一塊整料。

瞿曇寺石雕代表作“像象背雲鼓”,一小象跪伏在蓮花座上,溫馴敦厚、憨態十足,身披瓔珞,長鼻捲起一朵蓮花,揹負淨瓶,上起雲紋鼓座,座上置一面巨鼓,雕技嫻熟,形象生動,是宮廷工匠的上乘之作。

另有“六伏獅曼陀羅”,“須彌山”等石雕均為宣德佳作,是明代石雕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

瞿曇寺距今六百多年,三羅喇嘛家族遠離西藏的家鄉來到湟水之濱,追尋藏傳佛教文化的興起,在河湟地區書寫了一部和明王朝交集的輝煌歷史。三羅喇嘛被明王朝尊為國師,一方面為藏漢文化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也為當時穩固邊疆,為世人創造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創造了條件。明朝皇帝給瞿曇寺敕賜的七個村落,被當地藏族俗稱為卓倉。卓倉人才輩出,對當地的經濟、文化歷代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待續)

"
探訪河湟名剎——瞿曇寺(1)

瞿曇寺距離海東市樂都區20多公里,一直以來是當地一處名勝古蹟。前來旅遊的客人絡繹不絕,有些遊客甚至不遠萬里來一睹風采。我多次陪同國外遊客去過瞿曇寺,幽靜的環境,古色古香的建築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記得多年前,旅居德國慕尼黑的廣東陳先生專程來西寧要去參觀瞿曇寺。那時我對瞿曇寺不十分熟悉,聽他對瞿曇寺瞭如指掌,心中十分好奇。他說他上大學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瞿曇寺,後來去德國再沒有機會來看看,心中十分遺憾。直到多年後,他出差到西寧為了卻他的心願,我開車帶著他前往瞿曇寺,那時沒有高速公路,沿著湟水河公路邊一排排鬱鬱蔥蔥的楊樹到了樂都縣城,一路他激動不已。

在瞿曇寺山門前他佇立凝視良久,長舒一口氣,說終於圓了自己的一個夢。陳先生是學建築學的,他說瞿曇寺不僅僅是一座佛教寺廟,在中國也是一座活的古建築群標本。在售賣門票的地方,他看到一本有關瞿曇寺的畫冊,認真仔細的一頁一頁的翻了幾遍,又在編委的名單中仔細看了看說裡面有個他很熟悉的人。

我隨口問道是否是他朋友。

他搖搖頭說不是,是他以前女朋友的父親。

通過她瞭解了瞿曇寺,從那時他一直夢想來瞿曇寺看看,但一直沒有機會。後來,和女朋友分手了,他還是惦記著瞿曇寺,希望有機會來看看瞿曇寺。我好奇地問編委裡面哪個是他以前女朋友的父親,他苦笑著說都已經過去了不想公開她父親的名字。並說她父親一直研究青海的古建築,古文化,對青海的文物保護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臨走時,他買了一本畫冊帶回了德國。

後來,我去德國他家裡,看到那本畫冊很工整地地擺放在他書櫃最顯眼的地方。他給我們同行的人又仔細介紹了一遍瞿曇寺,希望青海旅遊行業的領導們多重視瞿曇寺。瞿曇寺的明代建築藝術風格西部首屈一指。聽他情真意切的講解讓我對瞿曇寺也一直心存敬仰。

再後來,他介紹很多德國遊客到瞿曇寺來參觀。不知何故,陳先生突然沒有消息了。但他對瞿曇寺的那份熱情一直感染著我。

探訪河湟名剎——瞿曇寺(1)

時隔十多年再次前往瞿曇寺,我心情十分激動。一下京藏高速樂都區出口,往東一拐,上了一條鄉鎮柏油馬路。馬路兩邊低矮的農家小院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農家樂招牌,一些招牌早已脫胎換骨,褪去了農家的簡陋和土氣,取而代之的是很有藝術感和時代感的招牌,宛如進入了一個都市的藝術村一樣。門口的三三兩兩食客不多,距離旅遊旺季還有些時日,也許農家樂的老闆們還在休養生息。高原的春天來的晚,儘管天氣晴朗,陽光和煦,前往瞿曇寺公路兩邊還是去年枯萎的荒草,和亟待耕種的農田。掉光了樹葉的楊樹也還沒有吐露新芽的樣子,但這些都阻擋不了人們對瞿曇寺的嚮往。早年去趟北京極為困難,就是有錢人家也不是說走就走的事情。人們為了了卻一樁去一趟北京的心願,取而代之來一趟瞿曇寺,就算完成了人生的一樁大事。瞿曇寺不僅是一座寺廟,也是一種皇家的權威象徵,所以,直到如今瞿曇寺也是人們生活中旅途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選項。

車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一直往大山深處開去。我收回了思緒,路還是以前的路,有幾處路面坑坑窪窪,有些破損。不過一條高速公路正在修建,巨大的橋墩一個個已經矗立在溝壑縱橫的山谷裡面。這條從高廟到化隆的高等級公路也許很快就會開通,但沿著這彎彎曲曲的山路也別有風景,看到沿途的景色,隨時可以找個安全的港灣可以停下來,欣賞一番高原別有洞天的一番風景。

瞿曇寺坐落於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過度的地方,前往的瞿曇寺的路上盡是黃土丘陵,在冬春季節還有些荒蕪,可到了夏秋季節,這裡不僅氣候涼爽宜人,而且,景色十分壯觀。

抵達瞿曇鎮,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下派的第一書記劉昆鶯已經在等我了。劉昆鶯以前主管從事外聯,我們一起去澳洲宣傳過青海旅遊。她現在到海東市樂都區瞿曇鎮朵巴營村任第一書記。朵巴營村是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扶貧連點的單位,她每星期一早晨趕上班時間就開車從西寧下來,一直住在村裡,星期五下午才回去,有時加班,連著幾個星期都住在村裡。建議刪除。朵巴營村距離瞿曇寺不到兩千米,她到了這裡除了瞿曇寺之外,發現這裡的自然景色非常漂亮,叫我去看看。

我也熱衷於青海的山水,廣袤的地域,蘊藏了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當人們膩歪了城市的燈紅酒綠和繁雜,鄉間的寧靜和鳥語花香成了都市人生活裡的奢侈品。朵巴營村經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幫扶和打造已經具備了接待零散遊客的能力,尤其適合自駕車遊的客人。

在鎮政府我們簡單用過午飯,劉昆鶯就帶我前往瞿曇寺參觀。瞿曇寺的周圍環境已經大變樣了,以前我去時候,被周圍的村社所包圍,門前狹小的空地上停放幾臺車就擁擠不堪。如今修正一新的廣場,和古色古香的瞿曇寺建築群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人十分舒心。

沿著青石鋪就的路面我們進入瞿曇寺。

瞿曇寺當屬青海建築規格最高的皇家風範的寺院。寺院的佈局和建築風格按北京故宮為藍本修建,在西北實屬罕見。是迄今為止青海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明代古建築群。建築古樸,佈局規整,是一部經典的建築群落。按堪輿的風水依山而建,背靠羅漢山,前望鳳凰山,門前瞿曇河橫流而過。

瞿曇寺初建洪武二十五年,據說藏地僧人三羅喇嘛在青海湖海心山修行多年後,率弟子尋訪黃河邊上噶舉派高僧的勝蹟從夏瓊寺、丹鬥寺一路翻山越嶺,來到羅漢山腳下一處清泉處歇息。眾弟子給三羅喇嘛取水燒茶時,三羅喇嘛進入禪定,手中的馬鞭化為一條青龍騰雲升空。他睜眼一看,遠處雪山下的鳳凰山上空祥雲密佈,遂叫弟子前去化緣在該地修建禪房修行打坐,聲名遠播。

當開國皇帝朱元璋政權的觸角伸到河湟地區,三羅喇嘛開示周邊民眾歸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大喜,在三羅喇嘛修行的地方敕建寺院御賜寺名為“瞿曇寺”。“瞿曇”為梵語,是釋迦牟尼的種姓喬達多之意。後來永樂皇帝朱棣、洪熙皇帝朱高熾、宣德皇帝朱瞻等先後下過七道詔令修建瞿曇寺,歷時三十五年,終成氣勢恢宏,聲名遠播的名剎。寺內現存的石碑就詳細記載了這段歷時。

瞿曇寺由三個院落組成,沿中軸線上建了五座大殿,依次為山門殿、金剛店、瞿曇寺殿、寶光殿和隆國殿。兩邊對稱修建有東西御碑亭、小鐘樓小鼓樓、大鐘樓大鼓樓,七十二間遊廊及四座配殿、四座白色的佛塔。總共佔地8446平米,房屋526間。

三羅喇嘛曾成為洪武皇帝的國師,周邊下營、峰堆、城臺、曲壇、親仁、崗溝、中壩、桃紅營明朝皇帝劃歸為瞿曇寺的屬地,歷年為瞿曇寺納貢交糧,成了當地宗教、文化和政治中心,對安多藏區影響頗大。西藏朗達瑪滅佛,許多高僧逃至河湟地區隱藏在黃河邊上的高山峻嶺之間,為藏傳佛教後宏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瞿曇寺特殊的地理位置為藏傳佛教的興盛,也為明王朝和藏地的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隨著歷史的變遷,到了明代末期,瞿曇寺的宗教地位逐漸式微。到了清代河湟地區的幾大格魯派寺院完全取代了瞿曇寺的政治、宗教地位。但在卻在河湟地區留下了一座精美的明代建築群落和藝術瑰寶。

寺內最宏偉的建築隆國殿依故宮太和殿的前身明代奉天殿為樣本,隆國殿前左右對稱的大鐘樓和大鼓樓,仿奉天殿前方的文樓和鼓樓,面闊五間,重簷廡殿頂,兩側斜廊至今完好無損。大小結構、斗拱飛簷、古鏡基礎均與故宮別無二致。寶光殿、瞿曇寺殿、金剛殿、小鐘樓小鼓樓融合了明顯的地方建築特色。尤其是小鐘樓、小鼓樓及四座小配殿的前簷木結構是典型的青海地方手法,俗稱“平坊加貓兒頭”,學名“拱檁懸牽”。這種皇家和地方交相輝映的建築風格成了瞿曇寺的一大特點,是古建築研究難得實物資料。

寺內前院疏朗開闊,僅山門、東西御碑亭三座建築。山門為三開間七檁中式單簷歇山大殿。兩座碑亭為重簷十字脊頂,四面出踏跺,周匝紅砂石望柱欄板,盡顯皇家之尊貴。山門殿的斗拱和大小額枋是管式,和隆國殿做法一致。但其舉架和翼角清代維修時地方工匠被改變,以屋脊高俊唯美。同一座建築揉和了官方和地方的做法,這也是瞿曇寺的特殊之處。

建築而外,瞿曇寺的壁畫、彩繪、石雕堪稱藝術三絕。壁畫面積達1500餘平方米,明代的壁畫佔總數的八成,其餘為清代壁畫。繪製於宣德二年的隆國殿內的壁畫距今時間最久,藝術價值也最高。內容為三世佛、以及藏傳佛教密宗裡的一些畫像。畫幅高達五米,線條勻稱,色彩豔麗,畫工精美令人歎為觀止。

探訪河湟名剎——瞿曇寺(1)

隆國殿周圍斜廊裡面的畫作大多以釋迦牟尼本生圖為主要內容,人物造型準確,形象優美,線條流暢。人物手中所持器皿都為宮廷所用,僅宮廷團扇有九種之多,人物裝束為宋代中原打扮或宮廷裝束,每幅畫配有七言贊詩一首。

太監孟繼奉旨修寺,調遣宮廷匠師,包括木匠、石匠、畫師不遠千里來到湟水之濱打造一處聖地,留下了他們精湛的藝術瑰寶。大鐘樓北廊和大鼓樓北廊壁畫為清代壁畫,是甘肅省涼州平番縣(今甘肅永登縣)民間畫師所做,顏色豔麗,線條細膩、保存較好。畫師在畫中屏風上巧妙地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小鼓樓北三間殿堂內的壁畫,佛教內容,畫中人物為蒙古服飾打扮,畫風迥異。

瞿曇寺的建築彩畫也分官方和民間兩種類型,初建瞿曇寺,宮廷畫師的官方畫法留下了精美的內簷官式彩繪,這些彩繪和早期壁畫相媲美。明朝官式彩繪非常規矩的繪一整二破旋花圖案,枋心留空,用色以黑、綠、白三色,以暈色和相互串色增加層次。隆國殿內簷彩畫石榴旋花心以黃色代金。這部分彩繪色彩統一,圖案嚴整,與故宮明代早期官方彩畫相同。瞿曇寺殿彩畫是清代維修增建時重繪的,紋飾繁雜且繁瑣,色彩冷暖兼用,無統一規制,有明顯的地方特點,是地方工匠的作品。

瞿曇寺石雕數量多,種類繁,均為皇家須彌座形象,規制統一,雕刻細膩,美輪美奐。如寶光殿佛臺蓮花座、隆國殿佛臺蓮花座、像背雲鼓、六伏獅曼陀羅、鼎座、馨座、燈座、須彌座、望柱欄等。按石質分為花斑石和當地紅砂岩。花斑石出自河南省君縣,當地沒有這種石材,石質呈淡紫色,勻布淺黃色花斑,磨光後瑩潤細膩,色彩斑斕。瞿曇寺花斑石須彌座集中在寶光殿內,每件上部有“大明永樂年施”漢、藏、梵銘文。是明朝皇室佈施給寺院的禮品。雕刻精細,磨製光滑。其局部圭角、仰蓮伏蓮、束腰金剛柱為皇家制式。每件石雕分層拼對,推測是河南石場雕刻完畢後,運送至此。而當地產中壩紅砂岩石雕為整料,重達十五噸的御碑須彌座也是一塊整料。

瞿曇寺石雕代表作“像象背雲鼓”,一小象跪伏在蓮花座上,溫馴敦厚、憨態十足,身披瓔珞,長鼻捲起一朵蓮花,揹負淨瓶,上起雲紋鼓座,座上置一面巨鼓,雕技嫻熟,形象生動,是宮廷工匠的上乘之作。

另有“六伏獅曼陀羅”,“須彌山”等石雕均為宣德佳作,是明代石雕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

瞿曇寺距今六百多年,三羅喇嘛家族遠離西藏的家鄉來到湟水之濱,追尋藏傳佛教文化的興起,在河湟地區書寫了一部和明王朝交集的輝煌歷史。三羅喇嘛被明王朝尊為國師,一方面為藏漢文化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也為當時穩固邊疆,為世人創造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創造了條件。明朝皇帝給瞿曇寺敕賜的七個村落,被當地藏族俗稱為卓倉。卓倉人才輩出,對當地的經濟、文化歷代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待續)

探訪河湟名剎——瞿曇寺(1)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