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城市記憶:親歷者講述,康有為墓被掘經過

青島 康有為 國學 中管院道德教育中心 2019-04-08

本文作者為島城文史學者、收藏家王鵬,發表於2009年4月。這是親歷者講述康有為墓被掘經過的珍貴資料,同時也是“文革”亂象的真實見證。


青島城市記憶:親歷者講述,康有為墓被掘經過


象耳山,還真有點像一個大耳朵,康有為墓地就在耳朵眼的位置

1927年3月31日,康有為猝死於青島“天遊堂”。門人根據其本人的意願,將其葬於青島李村象耳山,呂振文撰書墓銘。其後於1943年又重新進行安葬。文革時,墳墓遭掘,他的顱骨還被栓上繩子游街,游完街,康氏的頭顱被送進“青島市造反有理展覽會”,展覽標籤上寫的是:“中國最大的保皇派康有為的狗頭”。展覽結束,康氏顱骨無人過問,幸得博物館的王集欽先生悄悄收進木箱,文革後重修康墓時,方得將康氏顱骨收殮安葬。

一個偶然機會,我認識了參加掘墓的兩位當事人,並就康有為墓被掘一事進行了一番談話,下面便是根據當時的談話整理的記錄。對重複及與主題無關的談話有刪節。


青島城市記憶:親歷者講述,康有為墓被掘經過


高維愛(左)、王元海兩位老先生

時間:2005年3月6日

地點:青島市李滄區浮山路天下客酒店

人物:

高維愛,男,69歲,李滄區浮山街道辦事處河南村居民。

王元海,男,67歲,李滄區浮山街道辦事處河南村居民。

張立地,男,筆者的親戚,是他介紹我認識了上面兩位。

筆者:抽菸,今天麻煩了,想聽聽挖康有為墓的事。

張:剛才俺兩個上去了看了看,李滄區還立了一個碑那兒。

筆者:當時怎麼想到去參加挖墓?


青島城市記憶:親歷者講述,康有為墓被掘經過


康有為墓地原址就在左手房子和正面綠山牆之間

高:當時俺在(棗兒山)下邊打石頭,我當時在哪兒領著,他們去跟俺借鍬,那是五中的王XX,我說“不借”,那時學生亂糟糟的,給俺橫(扔)了上哪去找,他說那嫩快去幫幫忙吧,把康有為的墳給起開,我說,起它幹什麼?他說大漢奸怎麼地的,最後,我和王萬海撼(拿)著鍬就上去了。

王:借鍬?那天他們上大隊找人(幫忙),大隊說人都在山上,五十八中那會還是青島五中,小孩就這麼高下,如今小學也比他們高,X他娘,撼(拿)著小钁,守著個大墳子刨吧。

筆者:他們把外邊刨開了?

王:哪兒,沒刨(開),咱懂這個事,碑就是樹在腳這頭,我說你們先別刨了,彆著急。俺兩個是扛著鍬,拿著大錘、板子錘上去的。


青島城市記憶:親歷者講述,康有為墓被掘經過


該碑的位置就是康有為1927年下葬的地方,1943年遷到碑後牆的裡面

高:上去那個圍牆就已經拆了一多半了,我說王萬海,咱兩個把這個碑給搖倒就行了,俺兩個使兩杆鍬這麼一槓,哎,就錯開了,我說,看怎麼樣,是門吧,一踹就看著一條縫了,再他們就說,“中了,用繩子拉倒就行了,他們還拿著繩子,拉,有個地橛在壓著,拉不到,就說揭揭吧,用鍬那麼一揭,揭起這麼一塊,用繩拉倒了,那個門很寬,一米多。

王:碑是我搭了兩紮瓦,那些老師招(扶)著把地橛揭開,把碑放倒的。


青島城市記憶:親歷者講述,康有為墓被掘經過


圖片源自網絡

筆者:那個墳子很大?

高:它上邊堆得很高,四周還有那麼一塊小牆,

筆者:碑有多高?

高:和我站起來差不多,下邊還有個座。墳一起開,從門就可以進去。(畫圖)這是墳子,是個圓的,周圍有一圈擋土牆。

高:整個面積是不小,從門一進去,他就在這兒趄(躺)著,正好擱開一個棺材。

王:放倒以後我說“就順這兒找行了”,jin嫩媽,一共就那麼厚薄的土,出來了,是一個大理石的圓碑,這麼寬下的圓碑。

筆者:還有一個圓碑?

王:就是碑裡邊一個堵門的,是個半圓的。門上邊有這麼一塊大石頭,上邊寫著“國學大師”大石頭上字刻得相當寬,字還是老字。

筆者:是誰領著去的?多少人?

高:當時去的學生不少。

王:是青島五中的學生,還去了好幾個老師,

筆者:是哪幾個老師領著?

高:我就想著有個王XX。

王:有王XX去來?我忘了。

高:王XX領著麼,他領著去的。

筆者:王XX是誰?

張:五中的音樂老師,造反派的頭,

王:我記不清了,我光想著有個大個子,顴骨挺高的。

張:如果這樣應該是姓陶,陶XX,他那時候是個頭,東海人,我那個時候在上學,去年五十八中聚會他還來過,我看見他來,他教過我,再應該還有李XX,他那個時候在學校裡。

筆者:五中當時是高中還是初中?

張:高中初中都有。

筆者:那是什麼時間?

王:不是66就是67年,大概。

筆者:估計是反四舊的時候?破四舊是66年8-9月份,看見什麼砸什麼。

王:還真有些忘了。

高:當時挺暖和的,當時草都是青的。


青島城市記憶:親歷者講述,康有為墓被掘經過


圖片源自網絡

王:多數是67年春天。(此處老人的記憶有錯誤,挖康有為墓的時間,經考證是1966年8月)

高:你說說從他身上拿出的東西,

王:他身上東西都是我拿出來的。

高:當時他的頭滾下來了,滾在地下。

筆者:頭掉下來了?

王:哪了,沒有,沒有!

高:奧,是你給撥拉下來的?

王:是我拿杴給端出來的。

高:反正是掉在地下的,學生撈不著進,就俺兩個進去的。

筆者:裡邊很高?

高:反正我站著頂不著頂,這個門在這了,頭朝東,碑在腳這兒,腳裡頭有塊青石座,上邊刻著幾個字,青石碑上有兩套衣裳。

筆者:石碑?棺材上?

高:墳裡邊,從頭這邊過去,有一個客廳,有一個小石桌子,兩個板凳,一把鉛壺。

王:他那個材(棺材)是杉木的,是帶關子的。

筆者:什麼是關子?

王:就是材天(棺材蓋)帶著老婆腳(斜插口),卡上後一推非劈拿不開。

筆者:資料上說,康有為27年死後,在43年又修過一次墳。

王:他人是爛在現在這個墳子,(即1943年重新埋葬的墳)

筆者:原來那個墳子是什麼樣的?

王:原來是用鋼筋水泥在地下打的,在他這個墳子的西北面,又遷了一次,往東南遷了一次。

高:不對,你弄錯了,是往北,是從西南邊起到這邊來的,我還在它下邊洗腳來……。

張:今天我們去的情況,是現在這邊還有一段擋土牆,有一個弧,在它的西南邊,李滄區立了一個碑,後邊寫著1927年,東邊海爾還蓋了一個房子,在李滄區的碑和擋土牆之間,還新壘了一道牆,西邊還蓋了一些房子。


青島城市記憶:親歷者講述,康有為墓被掘經過


李滄區2002年立碑的背面

高:這就是老地方,我還下去洗腳來。

張:就是說,立碑的地方是1927年,後邊有擋土牆的地方是1943年重新遷墳後的地方。

高、王:對。

筆者:當年還去挖27年這個墳來?

高:沒有,當時是個水泥坑。

王:聽說43年是從北京下來的一個老頭,把藤子椅子綁上兩根棍,抬著去的,當時就在這個路口,河底有一個坡道,西面有一個老竇家,開了一個飯店,從北京下來的老頭就在這兒住著,老是兩個人抬著,上去踩的地理,踩在這兒。43年從下邊挪在上邊。他的人是在上邊爛的,為什麼說是在上邊爛的,因為把材拿開看看,底下的土都發黑了,所以證明他當時在下邊屍體沒爛,是移到上邊後爛的。他這個地理是重踩的,正東正西向。


青島城市記憶:親歷者講述,康有為墓被掘經過


康有為墓1943年遷到此處,所留殘垣為原墓地後面的擋土牆


青島城市記憶:親歷者講述,康有為墓被掘經過


原來的墓地已經被附近村莊的故人佔據

高:和下邊的墳向是一樣。

王:他穿著上朝的馬褂,大花的,相當結實,在裡邊色很好,一拿出來叫風一湊嘍(吹),色就像些尿旮拉(漬)似的。

王:他腰裡一邊一個荷包。

筆者:是裝煙的那種?

王:不是,它是那種香荷包,我來畫個樣式你看,荷包相當漂亮。

高:俺兩個在哪兒全身都給他翻遍了。

筆者:害不害怕?

張:那會20來歲,怕什麼。

王:這就是荷包的樣式,有一些翅翅,相當漂亮。

筆者:是綢子的?

王:是,這麼大小,下邊絲的。

筆者:裡邊是什麼東西?

王:沒打開看,當時年輕咱不懂,回來後老段問我,說可能是麝香,防腐的。

筆者:有多大?

王:侈侈著這麼大,一面一個。他的手是生絲包的,攥著捶。

張:(向筆者)你不好記一記?開始進墳這個過程。

筆者:我這邊錄著音呢。

王:手是攥著的,生絲包著,是金黃色,回來後老段問道我,“可能有金條!”我說,“金條什麼樣?”那會咱不懂,他說,“稀薄,可能比在胳膊彎這個地方,要不為什麼要用生絲纏著?”這是老段說的。可咱沒找著。當時有一個老師說,“操他娘,康有為,窮光蛋。”

他們從他的右手裡邊拔拉出一個小銀子,手裡邊攥著的,當時咱們不好意思,“左手金右手銀麼,”他們拿出來就不再弄了,正好有個小孩拿著一把鐮,我說我給你找找看,我就用這張鐮把他的左手給搗開了,絲很結實,搗開後,我說,你看看,從裡邊拿出一個金幣,就象現在的五分錢那麼大,拿出來給他們看,有個老師說上邊寫著印度字,這個我忘不了。

再就是一把金鎖,掛在脖子上。

張:不是說還有一串珠子?

王:那是翠的,都散了。

高:是從他身上拾出來的,像個小苞米粒似的。

王:那把金鎖是象現在小孩戴的那種,裡邊帶著個翅,上邊寫著日本敬送,拿出這把金鎖來,他(康有為)才倒了黴了,五中那些人帶著墨汁子、筆,把材天抬在北面。

筆者:把棺材抬出來?

高:裡邊很寬頭(綽)

王:那個材已經張了(散了),在材天上寫了“康有為大漢奸”,這把金鎖上邊寫著日本敬送,這個我沒忘了。

筆者:標語是寫在棺材上?

王:就是,再就是一個玉石牌,白的,七八公分寬。

高:這個是不是在腳底那個石座那兒,那些衣裳那兒,我給它拿出來的。

王:不是,就在胸脯那兒,是我拿出來的,長方的。

筆者:上邊刻沒刻字?

王:沒有,再就是脖子上戴了一串翠,最大的直徑2公分左右,一個小起一個。為什麼我忘不了呢,他們有一個(老師)不懂,拿著看看,“X他娘”!啪齊扔在盤子了,託著盤子的老師是個胖子,雙眼皮,個不高,託著一個白長方瓷盤子,他說,“完了完了”,怎麼說完了呢,他說,“這種東西怕驚,一驚就完了,”就是一串珠子,下邊的鎖口是扁的,水紅色的,兩公分長的一個穗子。

筆者:是不是散了?

王:散了。

張:那個上朝的衣服,頂帶花翎的他沒穿著?穿的是一般的衣裳?

王:當官的一般也不穿,上朝的就是上朝穿的。他上朝的黃馬褂是疊著放在肚子上,裡邊穿的呢,按照舊社會的說法叫“玄春”,就是青色的,有些小花,很結實。他那個衣裳我是拿著杴從這邊一疊,又從那邊一疊,接著用杴從下邊除了一杴,除在外邊,一點東西沒掉,全部都在裡邊,拿出來了,他那個送老的衣裳就是這個玄春,他的上朝的衣裳就在腳旁邊疊著。

筆者:一套?

高:還有帽子。

張:那個頂帶花翎,遊街我看見來。

王:帽子我忘了。

高:帽子是叫那個王XX拿出去的,

筆者:什麼帽子?

高:那個帽子帶著翅,一邊這麼長的翅,忽閃忽閃的,頂上有個笆瘩,後邊有沒有纓我還沒注意。

張:有纓。

筆者:什麼樣的纓?

張:就是雞毛,就是清朝當官的戴得那種,根據級別。

王:帽子我忘了,一點記憶沒有了。材天是不是老師們幫著拿出來的?

高:學生們是沒撈著進去,老師就讓俺兩個進去的。

王:再裡邊的東西全部是我給拿出來的,頭一根毛沒掉,頭髮全部捆在骨頭上。

筆者:白的頭髮?

王:不,全是黃的,就象現在染的黃頭髮,金黃色,是我把頭給拿出來的。

張:昨天你給我說了個鐫磚?

王:鐫磚現在找著了吧?

筆者:什麼叫鐫磚?

王:鐫磚是在壽材最後頭那個地方頂著,在(棺)材裡邊。早了以前老百姓沒有東西是用兩個青磚粘起來上邊刻著年月,子女,站著用,用腳跐著。他這個很好,相當漂亮,是個青石的,兩公分多貨,上邊刻著字,是紅的字,用水一衝,就象才寫的,嶄新。寫著他的閨女、兒、我記硬了,閨女兒是六個,幾個兒我忘了,我記硬了有個康同壁,再哪些都忘了。

筆者:你說他墓還有個客廳?

王:在頭的南面,墳是東西向,這是頭,這是腳,拐出一個小屋子,也沒壘,裡邊什麼也沒有。

高:有,一個石頭桌,一個鉛酒壺,四個鉛杯子。

筆者:石桌是和真的那麼大小?

高:小,石頭的小方桌,頂多五十公分,一邊一個石頭凳,團團的。

王:我沒有印象了,我給他拿的東西是一把金鎖、一串珠子、再拿出一個金幣來,左手金嘛。

高:還有一把鉛壺。

筆者:是不是還有一套衣服?

高:還有一個你想沒想著?就在腳裡邊那個石碑上,摞著一摞衣裳,頂上擱著一個帽子,還有一個玉帶,這麼寬,就象現在唱戲的,這不是你拿的?

王:我沒拿。

高:把裡邊的東西拿出來咱倆就出來了,不知哪個老師,把玉帶那麼一弄,啪的一聲開了,然後想收起來,收也收不成原狀來了。

筆者:還有玉帶扎著這麼一套衣服?

王:就是上朝的衣服,在國外講死了後上朝的衣服都不穿在身上,死了以後就是穿著自己平常穿的衣裳,就是玄春,帶小花的那種衣裳。上朝的就疊這了疊著。真好,那種衣裳很結實,都是絲的。

高:當時那條黃的馬褂,一抖擻,嶄新,但馬上就不行了,變色了,一見風就變色了。

筆者:拿出的這些東西到哪去了,叫誰拿去了?

高:都叫五中,那些老師,使筐抬回去了。

王:那塊鐫磚,去年還是前年我看見報紙報道了,張進家他那個大兒叫什麼來,他那個兒送給市博物館了。

張:那個鐫磚怎麼能叫他檢了去。

王:沒有要的,橫(扔)了。

高:再那個墳叫人家扒了,有十三根石條,還有那些大厚磚,都沒了。

王:當時從碑哪兒打開,從門哪兒下去,其他地方都沒動,後來不知道都叫誰給挖了。

筆者:墳子的直徑有多少?

高:也就五六米左右。

王:不能有,最起碼裡淨有兩米半多,棺材旁邊都閃著這麼大一塊,棺材的下邊都墊著磚,一邊是六塊,三十多公分,把棺材一拿就看見地上發黑了。(屍體)在上邊(原來的墓地)沒爛,在下邊爛了。

筆者:棺材沒爛?

高:爛了,兩邊幫都爛了,材天都壓在他身上了。

王:康有為個不高,沒有我高,

筆者:有一米六幾?

王:一米六多點,為什麼知道,我拿出一塊骨頭來,說看看有沒有我高?摸摸骨觫,比著那塊骨頭量量,把張文亮給笑的。

我把衣裳給他伸開,找出金子來之後,在他的胸口窩我拿那些珠子,就像花椒似的,有一個找不著了。以後老段說,這些珠子是真的珠子,珠子大的不值錢,咱當時年輕不懂。

筆者:一個找不著了?不是一串珠子嗎?

王:這是珠子,不是翠,在胸口窩哪兒,四五個。

高:五個,在我手了看就是五個,你給王XX往手裡一遞,漏在哪兒,少了一個。

筆者:這些珠子多大?

高:比豆仁小。

王:基本上像個大綠豆,像紅小豆差不多,不大。

筆者:什麼顏色?

高:帶點綠吧?

王:什麼色忘了,剛拿出來。

筆者:五個珠子?是幹什麼的?

王:可能是保屍的,不爛。

筆者:是散著放的?

王:就是擱在衣裳上,我在迭起來的時候什麼也沒掉,在外邊伸開的。

筆者:一共幾套衣服?

高:壽衣是穿著的,一套上朝的衣服是用玉帶扎著,連帽子放在腳裡頭,還有身上一套是蓋在肚子上的。

王:帽子我一點印象也沒了。

張:絕對有個帽子,帶花翎的。

高:大概是你把鉛壺什麼的給挑出來的?就在這空檔,人家把腳裡邊的那個石碑給拿出來了。

王:真忘了。

筆者:那些東西都弄到哪去了?

王:當天接著就開始遊街了,上午挖的墳,下午就開始遊街了

張:我想著是從大橋這兒,就是老橋,現在叫書院路,往下游。

王:用個小翻斗車推著。

高:再俺就走了,遊了好幾天。

王:王培炎叫人來叫,說叫咱回去照個相,我說去嫩娘了個庇,必得和個墳子照,掉時氣。

再後來,就不知道了,說什麼的都有了,這個那個的,(意思我們拿了東西)他孃的。


青島城市記憶:親歷者講述,康有為墓被掘經過


1985年遷移到浮山腳下的康有為墓地,墳墓中只埋著他的顱骨,右邊的墓碑便是原先在象耳山被推倒的那個。(來源:青島城市檔案論壇 整理:何良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