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鎮即區”西海岸新區啟動建設12個特色小鎮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浙江省、海南省為代表的特色小鎮建設經驗在全國推廣,為加快推進我區特色小鎮建設,在2014年以海青鎮、張家樓鎮開展試點的基礎上,2015年4月20日出臺《青島市黃島區人民政府加快特色小鎮建設的實施意見》(青黃政發【2015】6號)文件,對特色小鎮建設推進進行了周密部署,2015年全面啟動12個特色小鎮建設,截止目前,12個特色小鎮完成基礎設施建設項目315個,總投資28億元,2019年新列固投項目25個,總投資2.8億元,共完成道路提升改造約320千米、雨汙水管道約280千米,弱電改造160千米,綠化面積約150萬平方米,新建成公園廣場9個,城鎮面貌得到較大改善,投資環境更加優越,鎮街綜合承載能力提升、產業文化融合發展、群眾生產生活改善的倍增效應,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新型城鎮化之路。2017年青島西海岸新區海青鎮、王臺鎮獲評青島市級特色小鎮,作為新區樣板多次承接省內外考察團隊觀摩交流。

青島西海岸新區是第九個國家級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東部是城市建設規劃區,西部12個農業鎮總面積1100平方公里,佔新區總面積的52%,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足,城鄉差距、東西差距較大。2014年西海岸新區獲國務院批覆以後,為統籌城鄉一體,讓青島西海岸新區西部農業鎮共享發展成果,遵循城鎮化規律,著力優化空間佈局,科學確定開發邊界,新區在全省率先啟動12個特色小鎮建設,確定了200平方公里的核心區—產城融合的特色組團—12個特色小鎮的新型城鎮化體系,與浙江“非鎮非區”的特色小鎮不同,青島西海岸新區的特色小鎮“既鎮即區”,12個小鎮平均面積近100平方公里,規劃的小鎮在行政鎮駐地周邊,空間面積平均10平方公里左右,是鎮的“鎮區”。青島西海岸新區在特色小鎮建設中,樹立和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謀在實處、力求實效。

創新融資機制,小投入撬動大市場。更好發揮政府規劃和政策引導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可持續、市場化的投融資機制,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向小鎮。

發揮政府“有形之手”引導投。先後建立了新區特色小鎮建設領導小組、區特色小鎮建設指揮部、新區特色與產業小鎮建設領導小組、新區鄉村振興產業項目(特色小鎮)推進專班,區直各部門主要負責人任成員的體制,確立“規劃為先、設施為要、文化為魂、生態為基、產業為根、特色為本”的發展思路,實行超前謀劃、科學策劃、特色規劃、有效計劃於一體。按照“一鎮一品、一鎮一景、一鎮一韻”的要求,高標準統一編制了12個特色小鎮總體規劃和鎮街駐地風貌設計。明確了發展思路、功能定位、產業佈局。先後研究出臺了《加快特色小鎮建設的實施意見》、《關於特色小鎮建設的指導意見》,設立特色小鎮建設專項基金,用於相關規劃設計、項目前期建設費用以獎代補等。

發揮鎮街幹部群眾勤勞之手助力投。明確由鎮街負責鎮域建設計劃和實施,組織協調服務鎮域具體項目開發建設,激發了鎮街內生髮展動力。海青鎮作為新區首批特色小鎮試點,鎮幹部帶頭常駐項目施工現場,立足打造“茶園小鎮”,按照全域爭創國家AAAA旅遊景區標準,完善了水、電,路、雨、汙等駐地基礎設施,建設了茶文化主題廣場,實施河道生態治理,形成了獨特的“北茶古鎮、靜雅海青”風格,帶動了沿街商鋪網點租金翻倍式增長。通過一級帶一級、幹部帶群眾,提高了群眾參與小鎮建設的積極性,促進了發展成果的共享。

創新產城融合機制,舊城鎮煥發新容顏。堅持城鄉一體發展,正確把握城鎮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內在聯繫,創新產城融合發展機制,推動產業與特色小鎮功能融合、空間整合,產業發展與鎮域建設同步推進、相互促進。統籌城區與特色小鎮融合發展。新區統籌主城區與小城鎮規劃佈局、一體發展,依託生態綠軸、城市發展帶、近海開發保護帶和濱海大道,構建“主城區-城市特色組團-特色小鎮”梯次推進的新型城鎮化體系,統籌建設靈山灣影視城、董家口新港城、古鎮口海軍城、王臺國際城,規劃建設12個特色小鎮,形成了優勢互補、協同推進、規模適度的濱海城市組群。

統籌特色小鎮與產業融合發展。構建“四個一”融合發展模式,“四個一”即:“一改”,改造鎮街駐地基礎設施,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一街”,改造和新建特色商業街、聚集商機人氣;“一園”,建設特色產業園、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一遷”,村莊搬遷、重點做好軌道交通、青連鐵路、董家口港等重大工程村莊搬遷安置工作。目前,12個特色小鎮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基本完成,改造、新建特色商街27條、面積96萬平方米,建設張家樓澤豐文化生態園、王臺聖瓦倫丁生態等特色園區、海青茶業生態示範區、藏馬山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產業園、大村生態農業園等特色園新建各類園區70個,撬動社會資本達400億元,積極培育鄉村旅遊產業,藏馬山旅遊度假區、海青北茶國家農業公園、塔橋特色美食村、張家樓十里油畫長廊、鐵山後石溝影視基地吸引了大量省內外遊客。

創新持續發展機制,外推力激發內生力。用好改革的推動力,新區所轄範圍包括黃島區全域,由東部的國家級開發區和西部的原膠南市合併而成,西部小鎮發展內生動力不足,發展水平與東部區域差距較大,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通過建設特色小鎮,加快結構性改革,用新生產業推動新動力,推進傳統工業和農產業生產加工向研發、生產、物流貿易全產業鏈轉變,培育時尚文化旅遊、電子商務、園藝農業等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提供有效供應,擴大有效消費,做大做強小鎮經濟。用新空間孕育新動力,規劃建設特色商業街和特色產業園,加快“三集中”,即農村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創新創業者向特色街和特色園區集中,農業轉移人口向鎮駐地集中,促進規模發展、集聚發展。

釋放文化的軟實力。創新規劃理念,融文化於規劃,結合各鎮的歷史傳承、鎮域文化和發展稟賦,通過理念創新確定了海青鎮“茶園小鎮”、張家樓鎮“油畫小鎮”、琅琊鎮 “古韻小鎮”、藏南鎮“旅遊小鎮”、泊裡鎮 “港口小鎮”、大場鎮“工貿小鎮”、大村鎮“菇香小鎮”、六汪鎮“山水小鎮”、寶山鎮“田園小鎮”、王臺鎮“紡機小鎮”、鐵山“商務小鎮”、膠河“秀美小鎮”12個鎮街的特色定位。將文化軟實力轉化市場硬實力。琅琊鎮作為一座擁有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小鎮,將城鎮建設與琅琊古郡獨特的秦漢文化資源、徐福東渡的歷史文化資源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秦漢古韻小鎮風格,與周邊的琅琊臺省級旅遊度假區互動發展,帶動了小鎮旅遊商業和住宿餐飲業。張家樓鎮依託達尼畫家村深厚的文化底蘊,引進培育了綠澤畫院、九龍軒等10加文化龍頭企業。特色小鎮建設這顆“梧桐樹”還吸引了深圳著名文化企業上藝文化集團入駐,投資8億元建設藝術博覽城,可提供經營性商鋪1000餘家,可吸引知名文化企業、職業畫室1000餘戶入駐。

激發創新創業的活力。把特色小鎮建設和培育城鎮新動能結合起來,創新“特色小鎮+電商”、“特色小鎮+休閒農業”、“特色小鎮+鄉村旅遊”等多種模式,點燃小城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星星之火。青島市首個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項目落戶新區特色小鎮,建設了180個鎮村服務站,培育了小鎮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

創新城鄉一體化機制,農村居民變成新市民。以特色小鎮建設為契機,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探索就近城鎮化新路,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和公共服務均衡配置,讓農業轉移人口“有活幹、有房住、有學上、有醫就、有保障”。

推動宜居宜業就地化。發揮鎮駐地行政服務的核心功能作用,實行新型農村社區和特色產業園區“兩區”共建,推動農村土地向規模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農業轉移人口向鎮駐地集中。張家樓鎮引入聯想發展集團發展藍莓全產業鏈,用工業的方式發展現代農業,帶動了近萬名農民在家門口就業。鎮駐地的綠澤畫院是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全國文化(美術)產業示範基地,集聚了專業畫師超過700人,以其為核心,規劃建設了達尼文化產業園和輻射7個村莊的新型農村社區,其中大泥溝頭村已完成村莊改造,村裡從事美術業人員達1000餘人,帶動了全村60%以上居民就業,成為遠近聞名的“畫家村”。

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著力改善辦學、醫療、交通條件,新建(修建)教育設施172所、醫療衛生設施388所,便民服務中心27個,公交換乘、樞紐站251個,在特色小鎮周邊規劃佈局青連鐵路、軌道交通、地鐵等重大交通站點,為特色小鎮下步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創新特色小鎮投入機制,國有資金拉動社會投資。發揮市場“無形之手”主體投入。建立國資參與小鎮建設、國資帶民資投入機制,發揮區屬國企貫徹決策和融資管理雙重職能,優選7家業務能力較強的區屬國有企業參與特色小鎮建設,改造提升基礎設施,吸引社會資本跟進擴大投資。國有資本的示範效應有效帶動了社會資本的湧入,特色小鎮建設以來,國企參建項目投資達31億元,投資項目315個。通過國有資金的投入,使鎮駐地和產業園區的基礎設施配套、公共服務配套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並吸引了安溪鐵觀音集團、中信證券資本、卓達集團、北京偉光匯通文化旅遊等一批大企業投資入駐,為特色小鎮長遠發展提供了資本和產業基石。

信網記者 張孝鵬

[來源:信網編輯:光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