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區位分析

四川省是風景名勝資源大省,擁有1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目前,已有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3處風景區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區位分析

四川省是風景名勝資源大省,擁有1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目前,已有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3處風景區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都江堰市位於成都西北部,成都平原西北邊緣與岷山山脈交界處,東與彭州、郫縣、溫江相連,南與崇州市接壤,西北與阿壩州汶川縣交界,是成都平原通往川西北方向阿壩山區的咽喉要道。都江堰市市成都核心區外圍第三圈層的中等城市,距成都約50公里,在成都1小時範圍圈內,是大九寨環線和大香格里拉環線的關鍵節點,是聯繫臥龍和阿壩地區的門戶。

"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區位分析

四川省是風景名勝資源大省,擁有1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目前,已有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3處風景區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都江堰市位於成都西北部,成都平原西北邊緣與岷山山脈交界處,東與彭州、郫縣、溫江相連,南與崇州市接壤,西北與阿壩州汶川縣交界,是成都平原通往川西北方向阿壩山區的咽喉要道。都江堰市市成都核心區外圍第三圈層的中等城市,距成都約50公里,在成都1小時範圍圈內,是大九寨環線和大香格里拉環線的關鍵節點,是聯繫臥龍和阿壩地區的門戶。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區是緊鄰都江堰市市區,沿山麓分佈著6個城鎮,城景關係十分密切。岷江穿出寶瓶口即是平原,岷江水通過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著廣闊的成都平原。

"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區位分析

四川省是風景名勝資源大省,擁有1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目前,已有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3處風景區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都江堰市位於成都西北部,成都平原西北邊緣與岷山山脈交界處,東與彭州、郫縣、溫江相連,南與崇州市接壤,西北與阿壩州汶川縣交界,是成都平原通往川西北方向阿壩山區的咽喉要道。都江堰市市成都核心區外圍第三圈層的中等城市,距成都約50公里,在成都1小時範圍圈內,是大九寨環線和大香格里拉環線的關鍵節點,是聯繫臥龍和阿壩地區的門戶。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區是緊鄰都江堰市市區,沿山麓分佈著6個城鎮,城景關係十分密切。岷江穿出寶瓶口即是平原,岷江水通過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著廣闊的成都平原。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綜合現狀

"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區位分析

四川省是風景名勝資源大省,擁有1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目前,已有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3處風景區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都江堰市位於成都西北部,成都平原西北邊緣與岷山山脈交界處,東與彭州、郫縣、溫江相連,南與崇州市接壤,西北與阿壩州汶川縣交界,是成都平原通往川西北方向阿壩山區的咽喉要道。都江堰市市成都核心區外圍第三圈層的中等城市,距成都約50公里,在成都1小時範圍圈內,是大九寨環線和大香格里拉環線的關鍵節點,是聯繫臥龍和阿壩地區的門戶。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區是緊鄰都江堰市市區,沿山麓分佈著6個城鎮,城景關係十分密切。岷江穿出寶瓶口即是平原,岷江水通過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著廣闊的成都平原。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綜合現狀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一章 規劃總則

"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區位分析

四川省是風景名勝資源大省,擁有1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目前,已有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3處風景區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都江堰市位於成都西北部,成都平原西北邊緣與岷山山脈交界處,東與彭州、郫縣、溫江相連,南與崇州市接壤,西北與阿壩州汶川縣交界,是成都平原通往川西北方向阿壩山區的咽喉要道。都江堰市市成都核心區外圍第三圈層的中等城市,距成都約50公里,在成都1小時範圍圈內,是大九寨環線和大香格里拉環線的關鍵節點,是聯繫臥龍和阿壩地區的門戶。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區是緊鄰都江堰市市區,沿山麓分佈著6個城鎮,城景關係十分密切。岷江穿出寶瓶口即是平原,岷江水通過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著廣闊的成都平原。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綜合現狀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一章 規劃總則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一條 規劃目的

為了加強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以下簡稱風景區)的嚴格保護和管理,有效指導利用與建設行為,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務院《風景名勝區條例》規定,特制定本規劃。

第二條 規劃面積與範圍

風景區總面積為 151.9km²,地理座標為東經 103°25'41″—103°37'27″, 北緯 30°51'32″—31°1'57″。核心景區面積 80.79km²;佔風景區總面積的 53.19%,(見圖 1-1-2)。 結合風景區範圍調整,劃定 8 個城景交叉的管理地塊。(見表1-1)

"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區位分析

四川省是風景名勝資源大省,擁有1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目前,已有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3處風景區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都江堰市位於成都西北部,成都平原西北邊緣與岷山山脈交界處,東與彭州、郫縣、溫江相連,南與崇州市接壤,西北與阿壩州汶川縣交界,是成都平原通往川西北方向阿壩山區的咽喉要道。都江堰市市成都核心區外圍第三圈層的中等城市,距成都約50公里,在成都1小時範圍圈內,是大九寨環線和大香格里拉環線的關鍵節點,是聯繫臥龍和阿壩地區的門戶。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區是緊鄰都江堰市市區,沿山麓分佈著6個城鎮,城景關係十分密切。岷江穿出寶瓶口即是平原,岷江水通過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著廣闊的成都平原。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綜合現狀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一章 規劃總則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一條 規劃目的

為了加強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以下簡稱風景區)的嚴格保護和管理,有效指導利用與建設行為,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務院《風景名勝區條例》規定,特制定本規劃。

第二條 規劃面積與範圍

風景區總面積為 151.9km²,地理座標為東經 103°25'41″—103°37'27″, 北緯 30°51'32″—31°1'57″。核心景區面積 80.79km²;佔風景區總面積的 53.19%,(見圖 1-1-2)。 結合風景區範圍調整,劃定 8 個城景交叉的管理地塊。(見表1-1)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三條 風景名勝區性質與資源特色

標題

(一)風景名勝區性質

以水利文化、宗教文化為底蘊,以卓越的古代水利工程、道教宮觀、峽谷溪澗、生態山林為突出景觀特徵,具有遊賞休閒、科教文化、生態涵養及大熊貓保護等功能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

(二)風景名勝資源特徵

可以分類概括為:智慧絕倫的水利工程,享譽海內的道教文化,歷史悠久的佛教文化,厚重豐富的歷史遺勝,幽遠變幻的山峰峽谷,幽深清秀的河溪潭瀑,幽靜原始的生態山林。

(三)風景名勝資源類型與評價

共評價了 178 個景點。按類型分,包括人文景點 123 個、自然景點 55 個;按級別分,包括特級景點 8 個、一級景點 32 個、二級景點 48 個、三級景點 56個、四級景點 34 個。評價了 14 處景群。其中人文類景群 9 處,自然類景群 5 處;特級景群 3 處,一級景群 8 處,二級景群 3 處。

第四條 規劃期限

本規劃期限為2017-2030年,近期2017-2020年。

"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區位分析

四川省是風景名勝資源大省,擁有1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目前,已有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3處風景區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都江堰市位於成都西北部,成都平原西北邊緣與岷山山脈交界處,東與彭州、郫縣、溫江相連,南與崇州市接壤,西北與阿壩州汶川縣交界,是成都平原通往川西北方向阿壩山區的咽喉要道。都江堰市市成都核心區外圍第三圈層的中等城市,距成都約50公里,在成都1小時範圍圈內,是大九寨環線和大香格里拉環線的關鍵節點,是聯繫臥龍和阿壩地區的門戶。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區是緊鄰都江堰市市區,沿山麓分佈著6個城鎮,城景關係十分密切。岷江穿出寶瓶口即是平原,岷江水通過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著廣闊的成都平原。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綜合現狀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一章 規劃總則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一條 規劃目的

為了加強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以下簡稱風景區)的嚴格保護和管理,有效指導利用與建設行為,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務院《風景名勝區條例》規定,特制定本規劃。

第二條 規劃面積與範圍

風景區總面積為 151.9km²,地理座標為東經 103°25'41″—103°37'27″, 北緯 30°51'32″—31°1'57″。核心景區面積 80.79km²;佔風景區總面積的 53.19%,(見圖 1-1-2)。 結合風景區範圍調整,劃定 8 個城景交叉的管理地塊。(見表1-1)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三條 風景名勝區性質與資源特色

標題

(一)風景名勝區性質

以水利文化、宗教文化為底蘊,以卓越的古代水利工程、道教宮觀、峽谷溪澗、生態山林為突出景觀特徵,具有遊賞休閒、科教文化、生態涵養及大熊貓保護等功能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

(二)風景名勝資源特徵

可以分類概括為:智慧絕倫的水利工程,享譽海內的道教文化,歷史悠久的佛教文化,厚重豐富的歷史遺勝,幽遠變幻的山峰峽谷,幽深清秀的河溪潭瀑,幽靜原始的生態山林。

(三)風景名勝資源類型與評價

共評價了 178 個景點。按類型分,包括人文景點 123 個、自然景點 55 個;按級別分,包括特級景點 8 個、一級景點 32 個、二級景點 48 個、三級景點 56個、四級景點 34 個。評價了 14 處景群。其中人文類景群 9 處,自然類景群 5 處;特級景群 3 處,一級景群 8 處,二級景群 3 處。

第四條 規劃期限

本規劃期限為2017-2030年,近期2017-2020年。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二章 保護規劃

"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區位分析

四川省是風景名勝資源大省,擁有1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目前,已有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3處風景區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都江堰市位於成都西北部,成都平原西北邊緣與岷山山脈交界處,東與彭州、郫縣、溫江相連,南與崇州市接壤,西北與阿壩州汶川縣交界,是成都平原通往川西北方向阿壩山區的咽喉要道。都江堰市市成都核心區外圍第三圈層的中等城市,距成都約50公里,在成都1小時範圍圈內,是大九寨環線和大香格里拉環線的關鍵節點,是聯繫臥龍和阿壩地區的門戶。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區是緊鄰都江堰市市區,沿山麓分佈著6個城鎮,城景關係十分密切。岷江穿出寶瓶口即是平原,岷江水通過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著廣闊的成都平原。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綜合現狀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一章 規劃總則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一條 規劃目的

為了加強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以下簡稱風景區)的嚴格保護和管理,有效指導利用與建設行為,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務院《風景名勝區條例》規定,特制定本規劃。

第二條 規劃面積與範圍

風景區總面積為 151.9km²,地理座標為東經 103°25'41″—103°37'27″, 北緯 30°51'32″—31°1'57″。核心景區面積 80.79km²;佔風景區總面積的 53.19%,(見圖 1-1-2)。 結合風景區範圍調整,劃定 8 個城景交叉的管理地塊。(見表1-1)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三條 風景名勝區性質與資源特色

標題

(一)風景名勝區性質

以水利文化、宗教文化為底蘊,以卓越的古代水利工程、道教宮觀、峽谷溪澗、生態山林為突出景觀特徵,具有遊賞休閒、科教文化、生態涵養及大熊貓保護等功能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

(二)風景名勝資源特徵

可以分類概括為:智慧絕倫的水利工程,享譽海內的道教文化,歷史悠久的佛教文化,厚重豐富的歷史遺勝,幽遠變幻的山峰峽谷,幽深清秀的河溪潭瀑,幽靜原始的生態山林。

(三)風景名勝資源類型與評價

共評價了 178 個景點。按類型分,包括人文景點 123 個、自然景點 55 個;按級別分,包括特級景點 8 個、一級景點 32 個、二級景點 48 個、三級景點 56個、四級景點 34 個。評價了 14 處景群。其中人文類景群 9 處,自然類景群 5 處;特級景群 3 處,一級景群 8 處,二級景群 3 處。

第四條 規劃期限

本規劃期限為2017-2030年,近期2017-2020年。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二章 保護規劃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五條 資源分級保護

風景區實施分級保護,並對一、二級保護區實施重點保護控制。風景區的保護管理應符合《風景名勝區條例》要求,加強生態修復與植被撫育,建立管理信息系統,立樁劃界明確各級保護區的範圍。

(一)一級保護區(核心景區—嚴格禁止建設範圍)

1、對於一級保護區中的生態保存區:該區是青城山物種分佈最集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態敏感性最高的區域,面積 9.4 km²。嚴格進行規劃管理,保護大熊貓棲息環境,保護遺址遺蹟、古樹名木、植物 景觀等風景資源。區內可設立必要的動植物保護監測站點,但不得建設任何與資源保護管理無 關的設施。不開展大眾遊覽活動,僅可開展科考和小規模探險活動。區內不得安 排重大建設項目。

2、對於一級保護區的其他區域:包括各景區中風景資源集中的區域以及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翁家溝、馬家溝區域,面積 71.39 km²。嚴格保護風景資源的真實性、完整性及其周邊環境。控制遊人量,組織好遊 覽路線,管理好遊覽活動與遊客行為,不得因遊覽損害風景資源及其價值。嚴格限制與風景保護、遊覽無關的各類建設與活動,區內不得安排重大建設 項目,對區內違規違章、破壞風景環境的各項建設,須制定逐步整治、拆除等計 劃,並限期完成。嚴格控制村莊的人口規模和建設規模。又一村作為旅遊點按照現有規模進行 控制,區內村莊依據規劃優先疏解、整治,村莊改建應符合原址原規模的要求。保護、恢復植被,結合居民調控開展退耕還林工作。 加強衛生管理,將垃圾轉運至山下。對汙水、汙物進行環保處理。

(二)二級保護區(嚴格限制建設範圍)

是風景資源相對較少、但植被環境較好的區域,總面積 46.35km²。 該區以恢復植被為主,保護風景資源,可在原有坡耕地的基礎上發展觀光果園、農家旅遊休閒,結合旅遊採摘,發展第三產業。 區內村莊應嚴格控制人口規模和建設規模,村莊可依據規劃進行環境整治,條件成時可疏解,並改善衛生條件、加強環保管理、加強村莊綠化。嚴禁破壞風景環境的各種工程建設與生產活動。區內不得安排本規劃確定以 外的重大建設項目。

(三)三級保護區(控制建設範圍)

是村莊集中分佈及遊覽設施集中建設區域,以及風景區東部與城鎮相臨地帶,面積 24.76 km²。應編制詳細規劃,並依據詳細規劃合理安排旅遊服務設施,有序引導各項建 設活動及村莊建設。區內的村莊協調區可接納從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疏解的居民,禁止風景 區外人口遷入。可對區內村莊進行合理調整置換建設用地,安排旅遊設施。區內的旅遊服務區建設應統籌用地規劃,優化建設佈局,保持山體餘脈、河 流水系、田園綠地自然要素。建築高度參照村莊風貌控制在 3 層以下。區內的風景遊覽區以開展風景遊覽、欣賞為主要功能,可根據遊覽需要開展 景點、遊步道及必要的遊覽服務設施建設。不得安排汙染環境和破壞景觀的項目,已經存在的應採取措施限期進行調整、 改造或拆除。

第三章 遊賞規劃

"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區位分析

四川省是風景名勝資源大省,擁有1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目前,已有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3處風景區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都江堰市位於成都西北部,成都平原西北邊緣與岷山山脈交界處,東與彭州、郫縣、溫江相連,南與崇州市接壤,西北與阿壩州汶川縣交界,是成都平原通往川西北方向阿壩山區的咽喉要道。都江堰市市成都核心區外圍第三圈層的中等城市,距成都約50公里,在成都1小時範圍圈內,是大九寨環線和大香格里拉環線的關鍵節點,是聯繫臥龍和阿壩地區的門戶。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區是緊鄰都江堰市市區,沿山麓分佈著6個城鎮,城景關係十分密切。岷江穿出寶瓶口即是平原,岷江水通過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著廣闊的成都平原。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綜合現狀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一章 規劃總則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一條 規劃目的

為了加強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以下簡稱風景區)的嚴格保護和管理,有效指導利用與建設行為,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務院《風景名勝區條例》規定,特制定本規劃。

第二條 規劃面積與範圍

風景區總面積為 151.9km²,地理座標為東經 103°25'41″—103°37'27″, 北緯 30°51'32″—31°1'57″。核心景區面積 80.79km²;佔風景區總面積的 53.19%,(見圖 1-1-2)。 結合風景區範圍調整,劃定 8 個城景交叉的管理地塊。(見表1-1)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三條 風景名勝區性質與資源特色

標題

(一)風景名勝區性質

以水利文化、宗教文化為底蘊,以卓越的古代水利工程、道教宮觀、峽谷溪澗、生態山林為突出景觀特徵,具有遊賞休閒、科教文化、生態涵養及大熊貓保護等功能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

(二)風景名勝資源特徵

可以分類概括為:智慧絕倫的水利工程,享譽海內的道教文化,歷史悠久的佛教文化,厚重豐富的歷史遺勝,幽遠變幻的山峰峽谷,幽深清秀的河溪潭瀑,幽靜原始的生態山林。

(三)風景名勝資源類型與評價

共評價了 178 個景點。按類型分,包括人文景點 123 個、自然景點 55 個;按級別分,包括特級景點 8 個、一級景點 32 個、二級景點 48 個、三級景點 56個、四級景點 34 個。評價了 14 處景群。其中人文類景群 9 處,自然類景群 5 處;特級景群 3 處,一級景群 8 處,二級景群 3 處。

第四條 規劃期限

本規劃期限為2017-2030年,近期2017-2020年。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二章 保護規劃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五條 資源分級保護

風景區實施分級保護,並對一、二級保護區實施重點保護控制。風景區的保護管理應符合《風景名勝區條例》要求,加強生態修復與植被撫育,建立管理信息系統,立樁劃界明確各級保護區的範圍。

(一)一級保護區(核心景區—嚴格禁止建設範圍)

1、對於一級保護區中的生態保存區:該區是青城山物種分佈最集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態敏感性最高的區域,面積 9.4 km²。嚴格進行規劃管理,保護大熊貓棲息環境,保護遺址遺蹟、古樹名木、植物 景觀等風景資源。區內可設立必要的動植物保護監測站點,但不得建設任何與資源保護管理無 關的設施。不開展大眾遊覽活動,僅可開展科考和小規模探險活動。區內不得安 排重大建設項目。

2、對於一級保護區的其他區域:包括各景區中風景資源集中的區域以及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翁家溝、馬家溝區域,面積 71.39 km²。嚴格保護風景資源的真實性、完整性及其周邊環境。控制遊人量,組織好遊 覽路線,管理好遊覽活動與遊客行為,不得因遊覽損害風景資源及其價值。嚴格限制與風景保護、遊覽無關的各類建設與活動,區內不得安排重大建設 項目,對區內違規違章、破壞風景環境的各項建設,須制定逐步整治、拆除等計 劃,並限期完成。嚴格控制村莊的人口規模和建設規模。又一村作為旅遊點按照現有規模進行 控制,區內村莊依據規劃優先疏解、整治,村莊改建應符合原址原規模的要求。保護、恢復植被,結合居民調控開展退耕還林工作。 加強衛生管理,將垃圾轉運至山下。對汙水、汙物進行環保處理。

(二)二級保護區(嚴格限制建設範圍)

是風景資源相對較少、但植被環境較好的區域,總面積 46.35km²。 該區以恢復植被為主,保護風景資源,可在原有坡耕地的基礎上發展觀光果園、農家旅遊休閒,結合旅遊採摘,發展第三產業。 區內村莊應嚴格控制人口規模和建設規模,村莊可依據規劃進行環境整治,條件成時可疏解,並改善衛生條件、加強環保管理、加強村莊綠化。嚴禁破壞風景環境的各種工程建設與生產活動。區內不得安排本規劃確定以 外的重大建設項目。

(三)三級保護區(控制建設範圍)

是村莊集中分佈及遊覽設施集中建設區域,以及風景區東部與城鎮相臨地帶,面積 24.76 km²。應編制詳細規劃,並依據詳細規劃合理安排旅遊服務設施,有序引導各項建 設活動及村莊建設。區內的村莊協調區可接納從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疏解的居民,禁止風景 區外人口遷入。可對區內村莊進行合理調整置換建設用地,安排旅遊設施。區內的旅遊服務區建設應統籌用地規劃,優化建設佈局,保持山體餘脈、河 流水系、田園綠地自然要素。建築高度參照村莊風貌控制在 3 層以下。區內的風景遊覽區以開展風景遊覽、欣賞為主要功能,可根據遊覽需要開展 景點、遊步道及必要的遊覽服務設施建設。不得安排汙染環境和破壞景觀的項目,已經存在的應採取措施限期進行調整、 改造或拆除。

第三章 遊賞規劃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四條

第六條 遊客容量

風景名勝區日遊客容量約為 40600 人次、日極限遊客容量為 99000 人次。其中都江堰景區的日遊客容量為 16900 人次、日極限遊客容量為 60000 人次,青城前山景區的日遊客容量為 12800 人次、日極限遊客容量為 30000 人次,青城後山景區的日遊客容量為 7900 人次、日極限遊客容量為 20000 人次。

第七條 景區規劃

風景區劃分為 7 個景區。各景區應加強遊覽組織、景觀環境控制、遊覽解說 系統和基礎設施建設。

(一)都江堰景區

面積 10.05km²,7 個景群,56 個景點。 淨化各類與遊覽無關的建設,充分展示水利文化;加強遊覽組織與管理,擴大遊客容量。修建遊步道,加強都江堰景片和靈巖寺景片的聯繫,遊步道建設以青石材料 為主,維護其古樸風韻。改造二王廟賓館和四川出版社創意中心的景觀環境。 整治都江村景觀環境,保留農田,搬遷工廠,改造為川西傳統民居特色村落。 實施拆除與景區保護無關,破壞風景名勝區環境的建構築物。如人字堤南海酒店、都江堰景區圍牆與外江溢洪道之間的都管局高工樓等。適時拆除靈巖寺的賓館,維修靈巖寺並對外開放;修建靈巖寺至靈巖山頂的遊步道。適時改造道解都江堰用地為遊覽區。

(二)青城前山景區

面積 9.08km², 1 個景群,34 個景點。 限制各類建設,加強遊覽組織,充分展示道教文化。 於玉清宮所在山谷腳下開闢景區第二齣入口,形成全山道觀遊覽環線。 修建天然圖畫至月城湖遊步道。 景區入口外移,現青城山門入口處停車場改為遊人集散廣場。 對山門路遺留的 8 戶村民房屋進行景觀改造。

(三)青城後山景區

面積 25.44km²,5 個景群,51 個景點。 限制各類建設,加強遊覽組織,充分展示自然山水,解決交通瓶頸。 開闢通靈溝、神仙溝景片,修建遊步道,形成大遊覽環線,擴大遊客容量。 控制泰安、紅巖等村鎮建設和居民人口,新增人口遷往青城山鎮區。 加強旅遊交通管理,使用環保車接送遊客。

(四)趙公山景區

面積 11.79km²,5 個景點。 保護自然景觀環境,以財神文化為主題,加強風景建設。建設遊步道,適當建設文化小品、風景建築等,其建設體量宜小不宜大,風貌宜傳統。開放玉堂熊貓基地,作為景區的重要遊覽組成部分。 加強旅遊交通管理,使用環保車接送遊客。

(五)王婆巖景區

面積 15.88km²,1 個景群,12 個景點。 保護遺址遺蹟,加強風景建設和遊覽組織。 開放小九寨遊覽,整修遊步道。原址原規模恢復上皇觀,整修青皇觀-上皇觀-八卦臺-文昌宮的步行遊覽環線。

(六)雞公堰景區

面積 11.84km²,9 個景點。建設遊步道,加強風景建設,結合現有景點完善遊覽組織。 開展登山遊覽、健身、農家休閒活動。 控制居民人口和村莊建設。

(七)紅巖景區

面積 20.64km²,不開展大規模的遊覽活動,不對景區內的景點進行分級評價, 有 14 個未評級景點。保護大熊貓棲息地環境,控制遊人進入,僅開展科考、探險活動。 恢復紅巖景區南北向車行遊覽路。 完善景區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安置環境監測設備。

第四章 設施規劃

"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區位分析

四川省是風景名勝資源大省,擁有1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目前,已有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3處風景區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都江堰市位於成都西北部,成都平原西北邊緣與岷山山脈交界處,東與彭州、郫縣、溫江相連,南與崇州市接壤,西北與阿壩州汶川縣交界,是成都平原通往川西北方向阿壩山區的咽喉要道。都江堰市市成都核心區外圍第三圈層的中等城市,距成都約50公里,在成都1小時範圍圈內,是大九寨環線和大香格里拉環線的關鍵節點,是聯繫臥龍和阿壩地區的門戶。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區是緊鄰都江堰市市區,沿山麓分佈著6個城鎮,城景關係十分密切。岷江穿出寶瓶口即是平原,岷江水通過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著廣闊的成都平原。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綜合現狀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一章 規劃總則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一條 規劃目的

為了加強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以下簡稱風景區)的嚴格保護和管理,有效指導利用與建設行為,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務院《風景名勝區條例》規定,特制定本規劃。

第二條 規劃面積與範圍

風景區總面積為 151.9km²,地理座標為東經 103°25'41″—103°37'27″, 北緯 30°51'32″—31°1'57″。核心景區面積 80.79km²;佔風景區總面積的 53.19%,(見圖 1-1-2)。 結合風景區範圍調整,劃定 8 個城景交叉的管理地塊。(見表1-1)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三條 風景名勝區性質與資源特色

標題

(一)風景名勝區性質

以水利文化、宗教文化為底蘊,以卓越的古代水利工程、道教宮觀、峽谷溪澗、生態山林為突出景觀特徵,具有遊賞休閒、科教文化、生態涵養及大熊貓保護等功能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

(二)風景名勝資源特徵

可以分類概括為:智慧絕倫的水利工程,享譽海內的道教文化,歷史悠久的佛教文化,厚重豐富的歷史遺勝,幽遠變幻的山峰峽谷,幽深清秀的河溪潭瀑,幽靜原始的生態山林。

(三)風景名勝資源類型與評價

共評價了 178 個景點。按類型分,包括人文景點 123 個、自然景點 55 個;按級別分,包括特級景點 8 個、一級景點 32 個、二級景點 48 個、三級景點 56個、四級景點 34 個。評價了 14 處景群。其中人文類景群 9 處,自然類景群 5 處;特級景群 3 處,一級景群 8 處,二級景群 3 處。

第四條 規劃期限

本規劃期限為2017-2030年,近期2017-2020年。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二章 保護規劃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五條 資源分級保護

風景區實施分級保護,並對一、二級保護區實施重點保護控制。風景區的保護管理應符合《風景名勝區條例》要求,加強生態修復與植被撫育,建立管理信息系統,立樁劃界明確各級保護區的範圍。

(一)一級保護區(核心景區—嚴格禁止建設範圍)

1、對於一級保護區中的生態保存區:該區是青城山物種分佈最集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態敏感性最高的區域,面積 9.4 km²。嚴格進行規劃管理,保護大熊貓棲息環境,保護遺址遺蹟、古樹名木、植物 景觀等風景資源。區內可設立必要的動植物保護監測站點,但不得建設任何與資源保護管理無 關的設施。不開展大眾遊覽活動,僅可開展科考和小規模探險活動。區內不得安 排重大建設項目。

2、對於一級保護區的其他區域:包括各景區中風景資源集中的區域以及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翁家溝、馬家溝區域,面積 71.39 km²。嚴格保護風景資源的真實性、完整性及其周邊環境。控制遊人量,組織好遊 覽路線,管理好遊覽活動與遊客行為,不得因遊覽損害風景資源及其價值。嚴格限制與風景保護、遊覽無關的各類建設與活動,區內不得安排重大建設 項目,對區內違規違章、破壞風景環境的各項建設,須制定逐步整治、拆除等計 劃,並限期完成。嚴格控制村莊的人口規模和建設規模。又一村作為旅遊點按照現有規模進行 控制,區內村莊依據規劃優先疏解、整治,村莊改建應符合原址原規模的要求。保護、恢復植被,結合居民調控開展退耕還林工作。 加強衛生管理,將垃圾轉運至山下。對汙水、汙物進行環保處理。

(二)二級保護區(嚴格限制建設範圍)

是風景資源相對較少、但植被環境較好的區域,總面積 46.35km²。 該區以恢復植被為主,保護風景資源,可在原有坡耕地的基礎上發展觀光果園、農家旅遊休閒,結合旅遊採摘,發展第三產業。 區內村莊應嚴格控制人口規模和建設規模,村莊可依據規劃進行環境整治,條件成時可疏解,並改善衛生條件、加強環保管理、加強村莊綠化。嚴禁破壞風景環境的各種工程建設與生產活動。區內不得安排本規劃確定以 外的重大建設項目。

(三)三級保護區(控制建設範圍)

是村莊集中分佈及遊覽設施集中建設區域,以及風景區東部與城鎮相臨地帶,面積 24.76 km²。應編制詳細規劃,並依據詳細規劃合理安排旅遊服務設施,有序引導各項建 設活動及村莊建設。區內的村莊協調區可接納從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疏解的居民,禁止風景 區外人口遷入。可對區內村莊進行合理調整置換建設用地,安排旅遊設施。區內的旅遊服務區建設應統籌用地規劃,優化建設佈局,保持山體餘脈、河 流水系、田園綠地自然要素。建築高度參照村莊風貌控制在 3 層以下。區內的風景遊覽區以開展風景遊覽、欣賞為主要功能,可根據遊覽需要開展 景點、遊步道及必要的遊覽服務設施建設。不得安排汙染環境和破壞景觀的項目,已經存在的應採取措施限期進行調整、 改造或拆除。

第三章 遊賞規劃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四條

第六條 遊客容量

風景名勝區日遊客容量約為 40600 人次、日極限遊客容量為 99000 人次。其中都江堰景區的日遊客容量為 16900 人次、日極限遊客容量為 60000 人次,青城前山景區的日遊客容量為 12800 人次、日極限遊客容量為 30000 人次,青城後山景區的日遊客容量為 7900 人次、日極限遊客容量為 20000 人次。

第七條 景區規劃

風景區劃分為 7 個景區。各景區應加強遊覽組織、景觀環境控制、遊覽解說 系統和基礎設施建設。

(一)都江堰景區

面積 10.05km²,7 個景群,56 個景點。 淨化各類與遊覽無關的建設,充分展示水利文化;加強遊覽組織與管理,擴大遊客容量。修建遊步道,加強都江堰景片和靈巖寺景片的聯繫,遊步道建設以青石材料 為主,維護其古樸風韻。改造二王廟賓館和四川出版社創意中心的景觀環境。 整治都江村景觀環境,保留農田,搬遷工廠,改造為川西傳統民居特色村落。 實施拆除與景區保護無關,破壞風景名勝區環境的建構築物。如人字堤南海酒店、都江堰景區圍牆與外江溢洪道之間的都管局高工樓等。適時拆除靈巖寺的賓館,維修靈巖寺並對外開放;修建靈巖寺至靈巖山頂的遊步道。適時改造道解都江堰用地為遊覽區。

(二)青城前山景區

面積 9.08km², 1 個景群,34 個景點。 限制各類建設,加強遊覽組織,充分展示道教文化。 於玉清宮所在山谷腳下開闢景區第二齣入口,形成全山道觀遊覽環線。 修建天然圖畫至月城湖遊步道。 景區入口外移,現青城山門入口處停車場改為遊人集散廣場。 對山門路遺留的 8 戶村民房屋進行景觀改造。

(三)青城後山景區

面積 25.44km²,5 個景群,51 個景點。 限制各類建設,加強遊覽組織,充分展示自然山水,解決交通瓶頸。 開闢通靈溝、神仙溝景片,修建遊步道,形成大遊覽環線,擴大遊客容量。 控制泰安、紅巖等村鎮建設和居民人口,新增人口遷往青城山鎮區。 加強旅遊交通管理,使用環保車接送遊客。

(四)趙公山景區

面積 11.79km²,5 個景點。 保護自然景觀環境,以財神文化為主題,加強風景建設。建設遊步道,適當建設文化小品、風景建築等,其建設體量宜小不宜大,風貌宜傳統。開放玉堂熊貓基地,作為景區的重要遊覽組成部分。 加強旅遊交通管理,使用環保車接送遊客。

(五)王婆巖景區

面積 15.88km²,1 個景群,12 個景點。 保護遺址遺蹟,加強風景建設和遊覽組織。 開放小九寨遊覽,整修遊步道。原址原規模恢復上皇觀,整修青皇觀-上皇觀-八卦臺-文昌宮的步行遊覽環線。

(六)雞公堰景區

面積 11.84km²,9 個景點。建設遊步道,加強風景建設,結合現有景點完善遊覽組織。 開展登山遊覽、健身、農家休閒活動。 控制居民人口和村莊建設。

(七)紅巖景區

面積 20.64km²,不開展大規模的遊覽活動,不對景區內的景點進行分級評價, 有 14 個未評級景點。保護大熊貓棲息地環境,控制遊人進入,僅開展科考、探險活動。 恢復紅巖景區南北向車行遊覽路。 完善景區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安置環境監測設備。

第四章 設施規劃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八條 道路交通規劃

(一)對外道路交通規劃

利用已建成的成灌高鐵、公路、城市道路和環山路加強對外交通聯繫。建設都江堰市至成都的沙西路、成郫灌幹道,建設灌溫路聯通成都雙流機場。

(二)內部道路交通規劃

規劃設置 4 處風景區出入口和 6 處景區出入口,並設立風景區標誌物(含徽 志)。建設“一縱一橫一通道、城景相聯”的總體遊覽道路系統,局部根據需要設 置車行遊覽支路。圍繞主要景點建設步行遊覽道。步行遊覽主道一般寬度為 2~3m,登山遊步 道寬度 1.5~2.5m,採用當地材料。棧道寬度 1.5~2m。次要步行遊覽道寬度 1.5m 以內。步行遊覽道的選線和建設形式應在詳細規劃和設計階段確定。保留使用月城湖至上清宮、泰安古鎮至又一村、又一村至白雲古寨 3 條索道, 並保證遊客遊覽安全;研究玉壘山至靈巖山索道改建的可行性,並符合國家規定 程序與要求。

(三)交通設施規劃

保留離堆公園、青城前山、青城後山 3 處景區入口停車場。菁苔溝口、湯家 溝口和靈巖山腳增建 3 處停車場,其綠化覆蓋率宜大於 50%。在離堆公園入口、青城前山景區入口、五里社區入口、靈巖山腳建設旅遊交 通換乘中心。在青城前山景區入口、玉堂鎮、湯家溝旅遊村、靈巖山腳共設置 4 個自駕遊 服務基地。

(四)道路及交通設施控制要求

城景聯接道路應建成景觀道路,加強道路綠化,控制道路兩側用地的建設。 車行遊覽路要求避開生態敏感地段和重要動物棲息地,對開挖地段、取土地段實施生態修復,預留生物通道,道路兩側加強植被防護。步行遊覽道不宜進行路面硬化,不應改變土壤及地貌。 進入景區遊客須換乘環保旅遊車或步行遊覽。 在遊人高峰日,可限制環山路和後山景區道路的社會交通。

第九條 遊覽設施規劃

(一) 遊覽設施佈局與分級配置

形成旅遊市-旅遊鎮-旅遊村-旅遊點-服務站旅遊服務基地系統。建設遊客中心。

(二) 遊覽設施建設控制引導

旅遊市的遊覽設施結合中心城區居民社會服務設施一併安排。其城市建設應形成整體特色風貌,與風景區自然環境相協調,尤其重視城景過渡地區的建設強 度、建築高度與建築形式的風貌控制。泰安古鎮的增建、改擴建應符合風景區規劃,提升景觀環境與建設品質,建 築高度控制在 3 層以下。其他 5 個旅遊鎮的旅遊服務設施結合鎮總體規劃,同居 民社會服務設施一併安排,其建設應突出文化傳統與地方環境風貌特點。王婆巖、湯家溝口、香積寺旅遊村通過疏解居民進行建設,分別配置設施用 地 18.1、10.2 和 9.4 公頃。沙坪、紅巖旅遊村結合居民房屋,發展家庭旅館。又一村旅遊點結合居民房屋,發展家庭旅館。青城前山入口和龍鳳村旅遊點 不安排住宿,用地分別為 17.5 和 10 公頃。靈巖山、都江村旅遊點配置有限住宿設施,用地分別為 12.5 和 10 公頃, 旅遊村、點建設應注重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傳統村莊景觀風貌,建築高度控制在 3 層以下。遊客中心建築規模應與需要適宜,建築高度宜在 2 層以下,建築形式宜體現 川西建築特色。

(三) 床位規模與分級配置

規劃總床位 25630 張,其中風景區內床位總數不超過 10330 張。在風景區內及周邊村鎮以民宿的形式預留彈性床位 3000 張。

第五章居民點協調發展規劃

"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區位分析

四川省是風景名勝資源大省,擁有1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目前,已有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3處風景區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都江堰市位於成都西北部,成都平原西北邊緣與岷山山脈交界處,東與彭州、郫縣、溫江相連,南與崇州市接壤,西北與阿壩州汶川縣交界,是成都平原通往川西北方向阿壩山區的咽喉要道。都江堰市市成都核心區外圍第三圈層的中等城市,距成都約50公里,在成都1小時範圍圈內,是大九寨環線和大香格里拉環線的關鍵節點,是聯繫臥龍和阿壩地區的門戶。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區是緊鄰都江堰市市區,沿山麓分佈著6個城鎮,城景關係十分密切。岷江穿出寶瓶口即是平原,岷江水通過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著廣闊的成都平原。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綜合現狀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一章 規劃總則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一條 規劃目的

為了加強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以下簡稱風景區)的嚴格保護和管理,有效指導利用與建設行為,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務院《風景名勝區條例》規定,特制定本規劃。

第二條 規劃面積與範圍

風景區總面積為 151.9km²,地理座標為東經 103°25'41″—103°37'27″, 北緯 30°51'32″—31°1'57″。核心景區面積 80.79km²;佔風景區總面積的 53.19%,(見圖 1-1-2)。 結合風景區範圍調整,劃定 8 個城景交叉的管理地塊。(見表1-1)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三條 風景名勝區性質與資源特色

標題

(一)風景名勝區性質

以水利文化、宗教文化為底蘊,以卓越的古代水利工程、道教宮觀、峽谷溪澗、生態山林為突出景觀特徵,具有遊賞休閒、科教文化、生態涵養及大熊貓保護等功能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

(二)風景名勝資源特徵

可以分類概括為:智慧絕倫的水利工程,享譽海內的道教文化,歷史悠久的佛教文化,厚重豐富的歷史遺勝,幽遠變幻的山峰峽谷,幽深清秀的河溪潭瀑,幽靜原始的生態山林。

(三)風景名勝資源類型與評價

共評價了 178 個景點。按類型分,包括人文景點 123 個、自然景點 55 個;按級別分,包括特級景點 8 個、一級景點 32 個、二級景點 48 個、三級景點 56個、四級景點 34 個。評價了 14 處景群。其中人文類景群 9 處,自然類景群 5 處;特級景群 3 處,一級景群 8 處,二級景群 3 處。

第四條 規劃期限

本規劃期限為2017-2030年,近期2017-2020年。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二章 保護規劃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五條 資源分級保護

風景區實施分級保護,並對一、二級保護區實施重點保護控制。風景區的保護管理應符合《風景名勝區條例》要求,加強生態修復與植被撫育,建立管理信息系統,立樁劃界明確各級保護區的範圍。

(一)一級保護區(核心景區—嚴格禁止建設範圍)

1、對於一級保護區中的生態保存區:該區是青城山物種分佈最集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態敏感性最高的區域,面積 9.4 km²。嚴格進行規劃管理,保護大熊貓棲息環境,保護遺址遺蹟、古樹名木、植物 景觀等風景資源。區內可設立必要的動植物保護監測站點,但不得建設任何與資源保護管理無 關的設施。不開展大眾遊覽活動,僅可開展科考和小規模探險活動。區內不得安 排重大建設項目。

2、對於一級保護區的其他區域:包括各景區中風景資源集中的區域以及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翁家溝、馬家溝區域,面積 71.39 km²。嚴格保護風景資源的真實性、完整性及其周邊環境。控制遊人量,組織好遊 覽路線,管理好遊覽活動與遊客行為,不得因遊覽損害風景資源及其價值。嚴格限制與風景保護、遊覽無關的各類建設與活動,區內不得安排重大建設 項目,對區內違規違章、破壞風景環境的各項建設,須制定逐步整治、拆除等計 劃,並限期完成。嚴格控制村莊的人口規模和建設規模。又一村作為旅遊點按照現有規模進行 控制,區內村莊依據規劃優先疏解、整治,村莊改建應符合原址原規模的要求。保護、恢復植被,結合居民調控開展退耕還林工作。 加強衛生管理,將垃圾轉運至山下。對汙水、汙物進行環保處理。

(二)二級保護區(嚴格限制建設範圍)

是風景資源相對較少、但植被環境較好的區域,總面積 46.35km²。 該區以恢復植被為主,保護風景資源,可在原有坡耕地的基礎上發展觀光果園、農家旅遊休閒,結合旅遊採摘,發展第三產業。 區內村莊應嚴格控制人口規模和建設規模,村莊可依據規劃進行環境整治,條件成時可疏解,並改善衛生條件、加強環保管理、加強村莊綠化。嚴禁破壞風景環境的各種工程建設與生產活動。區內不得安排本規劃確定以 外的重大建設項目。

(三)三級保護區(控制建設範圍)

是村莊集中分佈及遊覽設施集中建設區域,以及風景區東部與城鎮相臨地帶,面積 24.76 km²。應編制詳細規劃,並依據詳細規劃合理安排旅遊服務設施,有序引導各項建 設活動及村莊建設。區內的村莊協調區可接納從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疏解的居民,禁止風景 區外人口遷入。可對區內村莊進行合理調整置換建設用地,安排旅遊設施。區內的旅遊服務區建設應統籌用地規劃,優化建設佈局,保持山體餘脈、河 流水系、田園綠地自然要素。建築高度參照村莊風貌控制在 3 層以下。區內的風景遊覽區以開展風景遊覽、欣賞為主要功能,可根據遊覽需要開展 景點、遊步道及必要的遊覽服務設施建設。不得安排汙染環境和破壞景觀的項目,已經存在的應採取措施限期進行調整、 改造或拆除。

第三章 遊賞規劃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四條

第六條 遊客容量

風景名勝區日遊客容量約為 40600 人次、日極限遊客容量為 99000 人次。其中都江堰景區的日遊客容量為 16900 人次、日極限遊客容量為 60000 人次,青城前山景區的日遊客容量為 12800 人次、日極限遊客容量為 30000 人次,青城後山景區的日遊客容量為 7900 人次、日極限遊客容量為 20000 人次。

第七條 景區規劃

風景區劃分為 7 個景區。各景區應加強遊覽組織、景觀環境控制、遊覽解說 系統和基礎設施建設。

(一)都江堰景區

面積 10.05km²,7 個景群,56 個景點。 淨化各類與遊覽無關的建設,充分展示水利文化;加強遊覽組織與管理,擴大遊客容量。修建遊步道,加強都江堰景片和靈巖寺景片的聯繫,遊步道建設以青石材料 為主,維護其古樸風韻。改造二王廟賓館和四川出版社創意中心的景觀環境。 整治都江村景觀環境,保留農田,搬遷工廠,改造為川西傳統民居特色村落。 實施拆除與景區保護無關,破壞風景名勝區環境的建構築物。如人字堤南海酒店、都江堰景區圍牆與外江溢洪道之間的都管局高工樓等。適時拆除靈巖寺的賓館,維修靈巖寺並對外開放;修建靈巖寺至靈巖山頂的遊步道。適時改造道解都江堰用地為遊覽區。

(二)青城前山景區

面積 9.08km², 1 個景群,34 個景點。 限制各類建設,加強遊覽組織,充分展示道教文化。 於玉清宮所在山谷腳下開闢景區第二齣入口,形成全山道觀遊覽環線。 修建天然圖畫至月城湖遊步道。 景區入口外移,現青城山門入口處停車場改為遊人集散廣場。 對山門路遺留的 8 戶村民房屋進行景觀改造。

(三)青城後山景區

面積 25.44km²,5 個景群,51 個景點。 限制各類建設,加強遊覽組織,充分展示自然山水,解決交通瓶頸。 開闢通靈溝、神仙溝景片,修建遊步道,形成大遊覽環線,擴大遊客容量。 控制泰安、紅巖等村鎮建設和居民人口,新增人口遷往青城山鎮區。 加強旅遊交通管理,使用環保車接送遊客。

(四)趙公山景區

面積 11.79km²,5 個景點。 保護自然景觀環境,以財神文化為主題,加強風景建設。建設遊步道,適當建設文化小品、風景建築等,其建設體量宜小不宜大,風貌宜傳統。開放玉堂熊貓基地,作為景區的重要遊覽組成部分。 加強旅遊交通管理,使用環保車接送遊客。

(五)王婆巖景區

面積 15.88km²,1 個景群,12 個景點。 保護遺址遺蹟,加強風景建設和遊覽組織。 開放小九寨遊覽,整修遊步道。原址原規模恢復上皇觀,整修青皇觀-上皇觀-八卦臺-文昌宮的步行遊覽環線。

(六)雞公堰景區

面積 11.84km²,9 個景點。建設遊步道,加強風景建設,結合現有景點完善遊覽組織。 開展登山遊覽、健身、農家休閒活動。 控制居民人口和村莊建設。

(七)紅巖景區

面積 20.64km²,不開展大規模的遊覽活動,不對景區內的景點進行分級評價, 有 14 個未評級景點。保護大熊貓棲息地環境,控制遊人進入,僅開展科考、探險活動。 恢復紅巖景區南北向車行遊覽路。 完善景區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安置環境監測設備。

第四章 設施規劃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八條 道路交通規劃

(一)對外道路交通規劃

利用已建成的成灌高鐵、公路、城市道路和環山路加強對外交通聯繫。建設都江堰市至成都的沙西路、成郫灌幹道,建設灌溫路聯通成都雙流機場。

(二)內部道路交通規劃

規劃設置 4 處風景區出入口和 6 處景區出入口,並設立風景區標誌物(含徽 志)。建設“一縱一橫一通道、城景相聯”的總體遊覽道路系統,局部根據需要設 置車行遊覽支路。圍繞主要景點建設步行遊覽道。步行遊覽主道一般寬度為 2~3m,登山遊步 道寬度 1.5~2.5m,採用當地材料。棧道寬度 1.5~2m。次要步行遊覽道寬度 1.5m 以內。步行遊覽道的選線和建設形式應在詳細規劃和設計階段確定。保留使用月城湖至上清宮、泰安古鎮至又一村、又一村至白雲古寨 3 條索道, 並保證遊客遊覽安全;研究玉壘山至靈巖山索道改建的可行性,並符合國家規定 程序與要求。

(三)交通設施規劃

保留離堆公園、青城前山、青城後山 3 處景區入口停車場。菁苔溝口、湯家 溝口和靈巖山腳增建 3 處停車場,其綠化覆蓋率宜大於 50%。在離堆公園入口、青城前山景區入口、五里社區入口、靈巖山腳建設旅遊交 通換乘中心。在青城前山景區入口、玉堂鎮、湯家溝旅遊村、靈巖山腳共設置 4 個自駕遊 服務基地。

(四)道路及交通設施控制要求

城景聯接道路應建成景觀道路,加強道路綠化,控制道路兩側用地的建設。 車行遊覽路要求避開生態敏感地段和重要動物棲息地,對開挖地段、取土地段實施生態修復,預留生物通道,道路兩側加強植被防護。步行遊覽道不宜進行路面硬化,不應改變土壤及地貌。 進入景區遊客須換乘環保旅遊車或步行遊覽。 在遊人高峰日,可限制環山路和後山景區道路的社會交通。

第九條 遊覽設施規劃

(一) 遊覽設施佈局與分級配置

形成旅遊市-旅遊鎮-旅遊村-旅遊點-服務站旅遊服務基地系統。建設遊客中心。

(二) 遊覽設施建設控制引導

旅遊市的遊覽設施結合中心城區居民社會服務設施一併安排。其城市建設應形成整體特色風貌,與風景區自然環境相協調,尤其重視城景過渡地區的建設強 度、建築高度與建築形式的風貌控制。泰安古鎮的增建、改擴建應符合風景區規劃,提升景觀環境與建設品質,建 築高度控制在 3 層以下。其他 5 個旅遊鎮的旅遊服務設施結合鎮總體規劃,同居 民社會服務設施一併安排,其建設應突出文化傳統與地方環境風貌特點。王婆巖、湯家溝口、香積寺旅遊村通過疏解居民進行建設,分別配置設施用 地 18.1、10.2 和 9.4 公頃。沙坪、紅巖旅遊村結合居民房屋,發展家庭旅館。又一村旅遊點結合居民房屋,發展家庭旅館。青城前山入口和龍鳳村旅遊點 不安排住宿,用地分別為 17.5 和 10 公頃。靈巖山、都江村旅遊點配置有限住宿設施,用地分別為 12.5 和 10 公頃, 旅遊村、點建設應注重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傳統村莊景觀風貌,建築高度控制在 3 層以下。遊客中心建築規模應與需要適宜,建築高度宜在 2 層以下,建築形式宜體現 川西建築特色。

(三) 床位規模與分級配置

規劃總床位 25630 張,其中風景區內床位總數不超過 10330 張。在風景區內及周邊村鎮以民宿的形式預留彈性床位 3000 張。

第五章居民點協調發展規劃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十條 居民點調控類型

生態疏解型村莊 8 個,居民人口按生態移民方式向所在鎮區轉移。聚居縮小型村莊 5 個,逐步縮小規模,超量人口和新增人口按生態移民方式向所在鎮區轉移。聚居控制型村莊 6 個,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鼓勵人口外遷和縮減村莊建 設用地;其中泰安村位於五龍溝、飛泉溝、通靈溝溝口的自然村組遠期應當疏解。 保持現狀型村莊 3 個。

第十一條 居民點調控措施

(一)人口規模調控

風景區內常住總人口控制在 10770 人。其中灌口街道辦、龍池鎮、玉堂鎮、 中興鎮、青城山鎮在風景區內的人口分別控制在 200 人、2900 人、1570 人、1300 人和 4800 人。禁止遷入和安置風景區外人口。

(二)居民點建設要求

居民點各項建設應納入都江堰市規劃管理部門統一管理,嚴格審核審批,統一執法。房屋建築按照當地民居傳統風貌進行控制和改造,採用鄉土建築材料;控制建築高度在 3 層以下,坡屋頂形式為主;房屋建設因地制宜、順應地形,保 護古樹名木和大樹,嚴禁燬林開荒;加強村莊喬木綠化和垂直綠化,達到綠樹掩 映的效果。生態疏解型和聚居縮小型村莊不再允許房屋新建和擴建,被拆除的建築基址 用於生態恢復。聚居控制型村莊鼓勵零散分佈的居民點進行疏解、撤併,向中心 村集中或向風景區外所屬城鎮疏解。村莊改建應符合原址原規模的要求。

(三)災後重建項目管控要求

對風景區全域進行建築普查、建立建設信息庫,實施菜單式管理,對風景區內的各項建設實行嚴格的動態監控和規劃審批制度。編制災後重建項目專項整治規劃,對災後重建項目及其用地提出整治措施。對包括災後重建在內的違反規劃 擅自建設、超高超面積的建設必須拆除;對村莊從總體格局、建築風貌、環境衛 生、景觀綠化、公共設施、旅遊發展等方面進行綜合整治,特別是青城後山違建 建築應重點清理整治。未建的災後重建項目應立即停止、不再進行建設。嚴格控制安置點的人口增長,禁止聯建人口轉化為常住人口。疏解有地質安全隱患的安置點項目。嚴格控制聯建建新區項目的用地性質,控制建新區內項目 作為商品房進行私下買賣。

"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區位分析

四川省是風景名勝資源大省,擁有1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目前,已有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3處風景區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都江堰市位於成都西北部,成都平原西北邊緣與岷山山脈交界處,東與彭州、郫縣、溫江相連,南與崇州市接壤,西北與阿壩州汶川縣交界,是成都平原通往川西北方向阿壩山區的咽喉要道。都江堰市市成都核心區外圍第三圈層的中等城市,距成都約50公里,在成都1小時範圍圈內,是大九寨環線和大香格里拉環線的關鍵節點,是聯繫臥龍和阿壩地區的門戶。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區是緊鄰都江堰市市區,沿山麓分佈著6個城鎮,城景關係十分密切。岷江穿出寶瓶口即是平原,岷江水通過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著廣闊的成都平原。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綜合現狀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一章 規劃總則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一條 規劃目的

為了加強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以下簡稱風景區)的嚴格保護和管理,有效指導利用與建設行為,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務院《風景名勝區條例》規定,特制定本規劃。

第二條 規劃面積與範圍

風景區總面積為 151.9km²,地理座標為東經 103°25'41″—103°37'27″, 北緯 30°51'32″—31°1'57″。核心景區面積 80.79km²;佔風景區總面積的 53.19%,(見圖 1-1-2)。 結合風景區範圍調整,劃定 8 個城景交叉的管理地塊。(見表1-1)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三條 風景名勝區性質與資源特色

標題

(一)風景名勝區性質

以水利文化、宗教文化為底蘊,以卓越的古代水利工程、道教宮觀、峽谷溪澗、生態山林為突出景觀特徵,具有遊賞休閒、科教文化、生態涵養及大熊貓保護等功能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

(二)風景名勝資源特徵

可以分類概括為:智慧絕倫的水利工程,享譽海內的道教文化,歷史悠久的佛教文化,厚重豐富的歷史遺勝,幽遠變幻的山峰峽谷,幽深清秀的河溪潭瀑,幽靜原始的生態山林。

(三)風景名勝資源類型與評價

共評價了 178 個景點。按類型分,包括人文景點 123 個、自然景點 55 個;按級別分,包括特級景點 8 個、一級景點 32 個、二級景點 48 個、三級景點 56個、四級景點 34 個。評價了 14 處景群。其中人文類景群 9 處,自然類景群 5 處;特級景群 3 處,一級景群 8 處,二級景群 3 處。

第四條 規劃期限

本規劃期限為2017-2030年,近期2017-2020年。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二章 保護規劃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五條 資源分級保護

風景區實施分級保護,並對一、二級保護區實施重點保護控制。風景區的保護管理應符合《風景名勝區條例》要求,加強生態修復與植被撫育,建立管理信息系統,立樁劃界明確各級保護區的範圍。

(一)一級保護區(核心景區—嚴格禁止建設範圍)

1、對於一級保護區中的生態保存區:該區是青城山物種分佈最集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態敏感性最高的區域,面積 9.4 km²。嚴格進行規劃管理,保護大熊貓棲息環境,保護遺址遺蹟、古樹名木、植物 景觀等風景資源。區內可設立必要的動植物保護監測站點,但不得建設任何與資源保護管理無 關的設施。不開展大眾遊覽活動,僅可開展科考和小規模探險活動。區內不得安 排重大建設項目。

2、對於一級保護區的其他區域:包括各景區中風景資源集中的區域以及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翁家溝、馬家溝區域,面積 71.39 km²。嚴格保護風景資源的真實性、完整性及其周邊環境。控制遊人量,組織好遊 覽路線,管理好遊覽活動與遊客行為,不得因遊覽損害風景資源及其價值。嚴格限制與風景保護、遊覽無關的各類建設與活動,區內不得安排重大建設 項目,對區內違規違章、破壞風景環境的各項建設,須制定逐步整治、拆除等計 劃,並限期完成。嚴格控制村莊的人口規模和建設規模。又一村作為旅遊點按照現有規模進行 控制,區內村莊依據規劃優先疏解、整治,村莊改建應符合原址原規模的要求。保護、恢復植被,結合居民調控開展退耕還林工作。 加強衛生管理,將垃圾轉運至山下。對汙水、汙物進行環保處理。

(二)二級保護區(嚴格限制建設範圍)

是風景資源相對較少、但植被環境較好的區域,總面積 46.35km²。 該區以恢復植被為主,保護風景資源,可在原有坡耕地的基礎上發展觀光果園、農家旅遊休閒,結合旅遊採摘,發展第三產業。 區內村莊應嚴格控制人口規模和建設規模,村莊可依據規劃進行環境整治,條件成時可疏解,並改善衛生條件、加強環保管理、加強村莊綠化。嚴禁破壞風景環境的各種工程建設與生產活動。區內不得安排本規劃確定以 外的重大建設項目。

(三)三級保護區(控制建設範圍)

是村莊集中分佈及遊覽設施集中建設區域,以及風景區東部與城鎮相臨地帶,面積 24.76 km²。應編制詳細規劃,並依據詳細規劃合理安排旅遊服務設施,有序引導各項建 設活動及村莊建設。區內的村莊協調區可接納從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疏解的居民,禁止風景 區外人口遷入。可對區內村莊進行合理調整置換建設用地,安排旅遊設施。區內的旅遊服務區建設應統籌用地規劃,優化建設佈局,保持山體餘脈、河 流水系、田園綠地自然要素。建築高度參照村莊風貌控制在 3 層以下。區內的風景遊覽區以開展風景遊覽、欣賞為主要功能,可根據遊覽需要開展 景點、遊步道及必要的遊覽服務設施建設。不得安排汙染環境和破壞景觀的項目,已經存在的應採取措施限期進行調整、 改造或拆除。

第三章 遊賞規劃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四條

第六條 遊客容量

風景名勝區日遊客容量約為 40600 人次、日極限遊客容量為 99000 人次。其中都江堰景區的日遊客容量為 16900 人次、日極限遊客容量為 60000 人次,青城前山景區的日遊客容量為 12800 人次、日極限遊客容量為 30000 人次,青城後山景區的日遊客容量為 7900 人次、日極限遊客容量為 20000 人次。

第七條 景區規劃

風景區劃分為 7 個景區。各景區應加強遊覽組織、景觀環境控制、遊覽解說 系統和基礎設施建設。

(一)都江堰景區

面積 10.05km²,7 個景群,56 個景點。 淨化各類與遊覽無關的建設,充分展示水利文化;加強遊覽組織與管理,擴大遊客容量。修建遊步道,加強都江堰景片和靈巖寺景片的聯繫,遊步道建設以青石材料 為主,維護其古樸風韻。改造二王廟賓館和四川出版社創意中心的景觀環境。 整治都江村景觀環境,保留農田,搬遷工廠,改造為川西傳統民居特色村落。 實施拆除與景區保護無關,破壞風景名勝區環境的建構築物。如人字堤南海酒店、都江堰景區圍牆與外江溢洪道之間的都管局高工樓等。適時拆除靈巖寺的賓館,維修靈巖寺並對外開放;修建靈巖寺至靈巖山頂的遊步道。適時改造道解都江堰用地為遊覽區。

(二)青城前山景區

面積 9.08km², 1 個景群,34 個景點。 限制各類建設,加強遊覽組織,充分展示道教文化。 於玉清宮所在山谷腳下開闢景區第二齣入口,形成全山道觀遊覽環線。 修建天然圖畫至月城湖遊步道。 景區入口外移,現青城山門入口處停車場改為遊人集散廣場。 對山門路遺留的 8 戶村民房屋進行景觀改造。

(三)青城後山景區

面積 25.44km²,5 個景群,51 個景點。 限制各類建設,加強遊覽組織,充分展示自然山水,解決交通瓶頸。 開闢通靈溝、神仙溝景片,修建遊步道,形成大遊覽環線,擴大遊客容量。 控制泰安、紅巖等村鎮建設和居民人口,新增人口遷往青城山鎮區。 加強旅遊交通管理,使用環保車接送遊客。

(四)趙公山景區

面積 11.79km²,5 個景點。 保護自然景觀環境,以財神文化為主題,加強風景建設。建設遊步道,適當建設文化小品、風景建築等,其建設體量宜小不宜大,風貌宜傳統。開放玉堂熊貓基地,作為景區的重要遊覽組成部分。 加強旅遊交通管理,使用環保車接送遊客。

(五)王婆巖景區

面積 15.88km²,1 個景群,12 個景點。 保護遺址遺蹟,加強風景建設和遊覽組織。 開放小九寨遊覽,整修遊步道。原址原規模恢復上皇觀,整修青皇觀-上皇觀-八卦臺-文昌宮的步行遊覽環線。

(六)雞公堰景區

面積 11.84km²,9 個景點。建設遊步道,加強風景建設,結合現有景點完善遊覽組織。 開展登山遊覽、健身、農家休閒活動。 控制居民人口和村莊建設。

(七)紅巖景區

面積 20.64km²,不開展大規模的遊覽活動,不對景區內的景點進行分級評價, 有 14 個未評級景點。保護大熊貓棲息地環境,控制遊人進入,僅開展科考、探險活動。 恢復紅巖景區南北向車行遊覽路。 完善景區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安置環境監測設備。

第四章 設施規劃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八條 道路交通規劃

(一)對外道路交通規劃

利用已建成的成灌高鐵、公路、城市道路和環山路加強對外交通聯繫。建設都江堰市至成都的沙西路、成郫灌幹道,建設灌溫路聯通成都雙流機場。

(二)內部道路交通規劃

規劃設置 4 處風景區出入口和 6 處景區出入口,並設立風景區標誌物(含徽 志)。建設“一縱一橫一通道、城景相聯”的總體遊覽道路系統,局部根據需要設 置車行遊覽支路。圍繞主要景點建設步行遊覽道。步行遊覽主道一般寬度為 2~3m,登山遊步 道寬度 1.5~2.5m,採用當地材料。棧道寬度 1.5~2m。次要步行遊覽道寬度 1.5m 以內。步行遊覽道的選線和建設形式應在詳細規劃和設計階段確定。保留使用月城湖至上清宮、泰安古鎮至又一村、又一村至白雲古寨 3 條索道, 並保證遊客遊覽安全;研究玉壘山至靈巖山索道改建的可行性,並符合國家規定 程序與要求。

(三)交通設施規劃

保留離堆公園、青城前山、青城後山 3 處景區入口停車場。菁苔溝口、湯家 溝口和靈巖山腳增建 3 處停車場,其綠化覆蓋率宜大於 50%。在離堆公園入口、青城前山景區入口、五里社區入口、靈巖山腳建設旅遊交 通換乘中心。在青城前山景區入口、玉堂鎮、湯家溝旅遊村、靈巖山腳共設置 4 個自駕遊 服務基地。

(四)道路及交通設施控制要求

城景聯接道路應建成景觀道路,加強道路綠化,控制道路兩側用地的建設。 車行遊覽路要求避開生態敏感地段和重要動物棲息地,對開挖地段、取土地段實施生態修復,預留生物通道,道路兩側加強植被防護。步行遊覽道不宜進行路面硬化,不應改變土壤及地貌。 進入景區遊客須換乘環保旅遊車或步行遊覽。 在遊人高峰日,可限制環山路和後山景區道路的社會交通。

第九條 遊覽設施規劃

(一) 遊覽設施佈局與分級配置

形成旅遊市-旅遊鎮-旅遊村-旅遊點-服務站旅遊服務基地系統。建設遊客中心。

(二) 遊覽設施建設控制引導

旅遊市的遊覽設施結合中心城區居民社會服務設施一併安排。其城市建設應形成整體特色風貌,與風景區自然環境相協調,尤其重視城景過渡地區的建設強 度、建築高度與建築形式的風貌控制。泰安古鎮的增建、改擴建應符合風景區規劃,提升景觀環境與建設品質,建 築高度控制在 3 層以下。其他 5 個旅遊鎮的旅遊服務設施結合鎮總體規劃,同居 民社會服務設施一併安排,其建設應突出文化傳統與地方環境風貌特點。王婆巖、湯家溝口、香積寺旅遊村通過疏解居民進行建設,分別配置設施用 地 18.1、10.2 和 9.4 公頃。沙坪、紅巖旅遊村結合居民房屋,發展家庭旅館。又一村旅遊點結合居民房屋,發展家庭旅館。青城前山入口和龍鳳村旅遊點 不安排住宿,用地分別為 17.5 和 10 公頃。靈巖山、都江村旅遊點配置有限住宿設施,用地分別為 12.5 和 10 公頃, 旅遊村、點建設應注重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傳統村莊景觀風貌,建築高度控制在 3 層以下。遊客中心建築規模應與需要適宜,建築高度宜在 2 層以下,建築形式宜體現 川西建築特色。

(三) 床位規模與分級配置

規劃總床位 25630 張,其中風景區內床位總數不超過 10330 張。在風景區內及周邊村鎮以民宿的形式預留彈性床位 3000 張。

第五章居民點協調發展規劃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第十條 居民點調控類型

生態疏解型村莊 8 個,居民人口按生態移民方式向所在鎮區轉移。聚居縮小型村莊 5 個,逐步縮小規模,超量人口和新增人口按生態移民方式向所在鎮區轉移。聚居控制型村莊 6 個,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鼓勵人口外遷和縮減村莊建 設用地;其中泰安村位於五龍溝、飛泉溝、通靈溝溝口的自然村組遠期應當疏解。 保持現狀型村莊 3 個。

第十一條 居民點調控措施

(一)人口規模調控

風景區內常住總人口控制在 10770 人。其中灌口街道辦、龍池鎮、玉堂鎮、 中興鎮、青城山鎮在風景區內的人口分別控制在 200 人、2900 人、1570 人、1300 人和 4800 人。禁止遷入和安置風景區外人口。

(二)居民點建設要求

居民點各項建設應納入都江堰市規劃管理部門統一管理,嚴格審核審批,統一執法。房屋建築按照當地民居傳統風貌進行控制和改造,採用鄉土建築材料;控制建築高度在 3 層以下,坡屋頂形式為主;房屋建設因地制宜、順應地形,保 護古樹名木和大樹,嚴禁燬林開荒;加強村莊喬木綠化和垂直綠化,達到綠樹掩 映的效果。生態疏解型和聚居縮小型村莊不再允許房屋新建和擴建,被拆除的建築基址 用於生態恢復。聚居控制型村莊鼓勵零散分佈的居民點進行疏解、撤併,向中心 村集中或向風景區外所屬城鎮疏解。村莊改建應符合原址原規模的要求。

(三)災後重建項目管控要求

對風景區全域進行建築普查、建立建設信息庫,實施菜單式管理,對風景區內的各項建設實行嚴格的動態監控和規劃審批制度。編制災後重建項目專項整治規劃,對災後重建項目及其用地提出整治措施。對包括災後重建在內的違反規劃 擅自建設、超高超面積的建設必須拆除;對村莊從總體格局、建築風貌、環境衛 生、景觀綠化、公共設施、旅遊發展等方面進行綜合整治,特別是青城後山違建 建築應重點清理整治。未建的災後重建項目應立即停止、不再進行建設。嚴格控制安置點的人口增長,禁止聯建人口轉化為常住人口。疏解有地質安全隱患的安置點項目。嚴格控制聯建建新區項目的用地性質,控制建新區內項目 作為商品房進行私下買賣。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7-2030)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