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型“選手”成功執政58年之久——向齊景公學“平衡”精髓

為了寫作《孫武全傳》,我翻閱了大量的春秋時期的材料,雖然直接記載孫武其人其書的史料極少,但是他所處地域和時代的歷史素材非常豐富,在查閱和學習過程中,也有了不少自己的領悟,算是一個不小的收穫。

孫武的青少年時期是在齊國度過的,與他有重要交集的歷史人物很多,其中齊景公是一個不得不提的“輪轂”人物。他本是一個預期“一年半載”的過渡型“選手”,卻在位執政58年(前547-前490年)。縱觀他的為人處世和治國理政,無論是給孫武本人還是2500年後的我們,都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實踐參考。

過渡型“選手”成功執政58年之久——向齊景公學“平衡”精髓

“撿漏式”上位

齊景公的王位是“撿來的”,這個完全是憑運氣,與個人能力無關。齊景公名杵臼,是齊靈公的庶子,本無資格立為太子。齊靈公薨逝,大臣崔杼擁立齊靈公的長子光繼位,是為齊莊公。本來杵臼可以作為公子終其一生,可是齊莊公的荒唐給了杵臼一個機會。齊莊公繼位之後,崔杼成為重臣,備受賞識,而齊莊公也仰仗臣崔杼,君臣關係非同一般。崔杼經常設家宴邀請莊公,而莊公出入崔杼家中更如同家一樣。但是,不久莊公迷戀上了崔杼的妻子,並與之私通。崔杼惱羞成怒,聯合慶封弒殺了莊公。

負責記錄的太史如實記載“崔杼弒其君“,崔杼狡辯要求史官更改,史官執意不從。崔杼一怒之下殺死史官。命史官的二弟接班,史官的二弟依然如實記載”崔杼弒其君“,崔杼殺死史官的二弟,命他的三弟前來接班,他的三弟依然如實記載”崔杼弒其君“。崔杼無奈,最終屈服。崔杼唯恐“弒其君”之罪殃及全家,擁立了齊莊公的弟弟杵臼為國君,是為齊景公。

夾縫中長大的“平衡大師”

“外憂內患”是歷代國君最頭疼的問題,而年幼的齊景公繼位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內患”。卿族之間爭權奪利越演越烈。在位第一年,慶封使用離間計讓崔氏同室操戈 , 並藉機滅崔氏;第三年 , 田、鮑、欒、高四族聯手剿滅慶封。正是由於各個卿族注意力聚焦爭鬥,都不在意年幼的齊景公的“權”和“威”,齊景公在“被遺忘的角落”裡逐漸長大了,當然,他的成長和成熟也得益於三朝老臣名相晏嬰。

齊景公雖然羽翼豐滿,但是面對大規模和長久的內亂,沒有足夠實力平定事態。他並沒有採取“鐵腕政策”,在分析了各個卿族關係和形勢之後,採取了“平衡政策”。

如同一張案几,無論是三足、四足,只要高度一致,就可以穩固;齊國的形勢就如同這張案几,卿族如同支撐案几的“足”,無論是三族、四族,只要實力均衡,互相壓制,齊國形勢就不會“跑偏”,自己的王位就是穩固的。

齊景公的任務就是調整案足的高度平衡,如果哪隻案足過於突出,他就暗示其他卿族組團討伐,或者親自打壓,畢竟壓制一個卿族的能力還是具備的,況且還有其他卿族基於“利益”會主動為他做後盾。

過渡型“選手”成功執政58年之久——向齊景公學“平衡”精髓

孫武的家族是“平衡策略”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孫武的家族媯姓陳氏,遠祖陳完避亂遷至齊國,改為田氏。他的四世孫中有一位重量級人物——田無宇。田無宇暗暗發展自己家族的勢力,並且他的妻子是齊景公的姐姐。田無宇有五個兒子,其中二兒子田乞(田僖子)非常善於謀略,以“大斗出,小鬥進”的方法籠絡民心,田氏宗族迅速發展。田無宇的四兒子是田書,在莒國叛亂時,伐莒戰功,齊景公“賜姓孫氏,封地樂安”。田書就是兵法家孫武的祖父。綜合來看,田氏宗族具備了和其他的宗族抗衡的強大實力。

但是,出現了一個“意外”。晉國和燕國聯手攻打齊國,蓄謀已久並且攻勢猛烈,在國家危難之際,晏嬰向齊景公推薦田穰苴。田穰苴極具作戰謀略和指揮才能,可惜他是田氏宗族的庶出,不太受重視,一直在東海隱居。被晏嬰拜請出來後,短時間內就擊潰了燕晉聯軍,受到齊景公的重視和嘉獎,最後官至司馬,史稱“司馬穰苴”,且有《司馬法》傳世。

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設立武廟十哲,司馬穰苴和孫武同時入選。後唐德宗增選孫臏(孫武后裔)進武廟,武廟十哲七十二賢,田氏(孫氏)家族佔據三個席位。北宋作為官書頒行的兵法叢書《武經七書》中,《孫子兵法》、《司馬法》和《孫臏兵法》均入選,成為中國古代第一套軍事教科書。可見,田氏宗族的勢力發展之快之強。田穰苴大大擴充了田氏家族的勢力,田氏家族的一枝獨大打破了各大家族的平衡,齊景公感到了走鋼絲的不平衡和墮落的危險。因此,田穰苴最終被罷黜,抑鬱而終。

這種結局並不美好,也不公平,但是對於齊景公來說,避免了自己的王位受到威脅;同時,從另一方面說,齊景公沒有讓“田氏代齊”發生在自己執政時期,而且將這一兵不血刃的篡位推遲到戰國初期。

齊景公的“平衡”還表現在他的用人之道上,他既希望富國強兵,立志成為齊桓公式的霸主,可是又貪圖享樂,不放過聲色犬馬的任何一項。若放在其它人身上,也許只能實現一方面,甚至全盤皆輸。但齊景公做得很成功,他同時選用不同的兩批大臣,一批是治國之臣,一批是樂身之臣。治國之臣有晏嬰、田書、司馬穰苴等人,樂身之臣的代表有樑邱據、莊賈等人。

在為人處世上,齊景公也具有兩面性。從《晏子春秋》中,齊景公犯錯誤的案例非常多,但更多的是齊景公改正錯誤。齊景公自身判斷力和執行力並不強,自己的玩心也大,但他很聰明,知道樑邱據和莊賈這些人“樂身”沒問題,但是遇到“正事”還是要聽“能臣”的,他也很清楚晏嬰是“忠臣”“能臣”和“智者”,聽從晏嬰是沒錯的。因此,晏嬰只要給他指出錯誤來,他立刻“羞赧”地承認並改正。《晏子春秋》中齊景公的形象屬於“犯了就改,改了再犯,千錘百煉”的一類,“小事無節操,大事不糊塗”。


2500年後,郭德綱總結了一句話,一個人的成功“三分能耐,六分運氣,一分貴人扶持”,其實這句話同樣適用於齊景公,只是各個因素所佔比例不同。從一個預期政治生命幾個月的“備胎”,到執政58年的治國君王,齊景公的成功因素既有運氣,也有能耐,更有貴人扶持,但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因素,齊景公幼年繼位後,為求生存在夾縫中悟出的“平衡之道”。不知這種“平衡之道”是否對孫武領悟兵法和編撰《孫子兵法》產生過影響,但是可以很肯定地說,《孫子兵法》中同樣也蘊含著“平衡之道”,除了最直接的《虛實篇》《形勢篇》和“奇正”思想,整部兵書舍事言理,詞約義豐,在字裡行間有多處“生死”“存亡”“遠近”“強弱”“攻守”“去留”“廣狹”“險易”“陰陽”“寒暑”等對立和平衡思想,也構成了《孫子兵法》的哲學體系。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懂得“平衡之道”也讓我們有所收益。這種“平衡”類似於“中庸之道”,“中庸”不是“平庸”,是高層次高境界的策略,對應的英語釋義是Golden Means或Golden Section(黃金分割)。

過渡型“選手”成功執政58年之久——向齊景公學“平衡”精髓

大至國際關係,小至人際關係(夫妻之間、師生之間、同事之間等等)都需要“平衡”。在一個公司或單位中,出現“小團伙”並不鮮見,也並不可怕。如果是領導,要懂得“因勢利導”,既要防止激化,又要緩和關係,還要學會分析局勢,及時化解;如果難以化解,可以學習一下齊景公最後一招,將最突出的一方削減乃至罷黜。如果是個人,不要隨意傾向於某個“小團伙”,在“局外”是最清醒的,也是最清白的,否則不僅關係難以理順,自己落得裡外不是人也是很有可能的。

近幾年來,“過勞死”的成多發性、年輕化趨勢,這也與不注重勞逸結合,不注重“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一味做“能臣”忽視“樂身”也有很大關係。

同樣的,學生心理問題以及校園極端案件呈上升趨勢,雖然導致問題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隻注重“堵”不注重“疏”,或只注重“放”不注重“收”,從而導致心理失衡、波動失控,都是非常直接的誘因。因此,社會、家庭和學校亟需聯手形成“教育合力”,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平衡各自的職責和力度,將潛在的危險因素化解在“未病”之前。

當然,“平衡之道”沒有明確的量化和數值,更多的需要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參悟,把所學所悟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實現“學習→實踐→領悟→生活→學習”的逐步遞進和良性循環,真正提升我們的生活和工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