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所:七方面工作加強場外衍生品市場建設

期貨 大商所 投資 玉米 手機和訊網 2017-04-25

——打通期貨市場服務實體企業“最後一公里”

和訊期貨消息 23日,在第十一屆中國期貨分析師暨場外衍生品論壇場外衍生品分論壇上,大商所總經理助理劉志強表示,大商所將通過深入探索、推進倉單串換試點及鐵礦石倉單服務制度,擴大場外期權及“保險+期貨”試點,研究探索集中清算模式、倉單中心體系及場外綜合服務平臺等七方面工作,積極培育和發展場外衍生品市場,打通期貨市場服務實體企業“最後一公里”,提供更專業、更全面、更優質的服務。

據介紹,一直以來,大商所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不斷創新服務方式和途徑,努力探尋更為有效的方式方法,在以下五個方面對場外衍生品市場建設進行卓有成效的探索與實踐。一是探索推出倉單串換業務,解決交割地點不確定問題,便利企業就近接貨,降低交割成本。目前,大商所已經在豆粕、豆油和棕櫚油等三個品種上推出了倉單串換業務,串換總量15860噸。倉單串換業務以其覆蓋面廣、方式靈活等特點,實現了倉庫與廠庫間、不同地區間、不同品質間倉單的串換,通過交割主體的“聚”解決了地理空間“散”的問題。二是研究推進鐵礦石倉單服務制度,解決期貨近月合約不活躍、主力合約不連續等問題,進而消除投資者參與近月合約在交割環節的顧慮。該業務將在5月2日正式實施,目前已有20餘家會員、10餘家廠庫積極參與。三是深入開展現貨報價體系建設與指數編制。2015年以來,大商所聯合10多家大型油脂油料企業,初步建立了油脂油料現貨報價系統,逐步形成以大商所期貨價格為中心,區域價差為輔助的多層次價格體系。通過與國家氣象公共服務中心、農業部信息中心等專業機構的合作,研發了溫度指數和瘦肉型白條豬肉價格指數。日前,大商所發佈了自主研發的6只商品期貨系列指數,為投資者觀察相關商品市場的行情變化和市場機構開發商品期貨基金提供依據。四是努力探索場外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新模式,大力推進場外期權、“保險+期貨”試點。三年來,共計開展場外期權試點30個,涉及農業品品種6個,工業品品種5個;開展“保險+期貨”試點14個,投保大豆3.45萬噸,玉米16.66萬噸。而豆粕期權的成功上市,結束了我國商品衍生品市場只有單一期貨工具的歷史,進一步為場外期權等業務發展提供有效路徑。五是全面建設場外衍生品市場服務平臺。大商所搭建了由倉單登記中心、交易平臺、清算平臺、指數平臺、信息發佈平臺組成的場外市場綜合服務平臺,推動將倉單串換、現貨報價、現貨服務商、場外期權、農產品(000061,股吧)價格保險等業務與平臺對接,通過平臺為市場提供全方位的場外服務。

據瞭解,今後,大商所將圍繞以下七方面積極開展、持續推動場外衍生品市場建設這項重點工作。一是深化豆粕、豆油和棕櫚油倉單串換試點,探索棕櫚油品種集團間串換業務,研究推動由玉米集團交割倉庫提供倉單串換服務。二是推進鐵礦石倉單服務制度及相關配套制度實施,適度完善支持措施,並研究逐步擴展到其他相關品種。三是深入推進現貨價格信息採集與指數編制和發佈,建立玉米等農產品品種的全國現貨報價體系,藉助現貨報價系統,研究動態升貼水制度,同時進一步研究發佈商品期現貨價格指數。四是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擴大場外期權和“保險+期貨”試點,建立場外期權價格發佈及機構間交易平臺,逐步推出中央對手方清算服務,構建多元化交易商隊伍,形成類型豐富、優勢互補的場外交易生態系統,同時建立基差報價與交易平臺,引入大型機構與貿易商參與交易,在現貨貿易中推廣基差點價模式。五是研究場外互換產品的設計、交易和集中清算業務模式以及相關規則,並推動試點的實施。六是探索建立包括標準倉單註冊、轉讓、交割及非標準倉單登記、流通在內的倉單中心體系。七是進一步完善場外市場綜合服務平臺,整合場外衍生品市場業務,推動在平臺上的有效實施。

加強場外衍生品市場建設是打通期貨市場服務實體企業“最後一公里”的重要保證,對於完善衍生品市場結構、深化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的功能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利於解決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和標準市場之間存在差距、風險管理需求旺盛與操作人才匱乏矛盾突出等問題。

市場人士表示,近年來,場外衍生品市場方興未艾,因其可以靈活設計不同的產品,滿足投資者個性化的風險管理、投資等需求,受到市場青睞。國外場外衍生品市場發展迅速且各具特色,業務主要涉及利率、外匯、信用違約互換、權益類產品和商品五大類,主要的場外衍生工具包括遠期、互換和期權,市場參與者主要包括交易商、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三類。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統計,2016年上半年全球場外衍生品合約的規模(名義未平倉餘額)為544萬億美元,是同期場內市場的8倍。與之相比,我國場外衍生品市場,尤其是場外商品衍生品市場發展剛剛起步,前景廣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