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

縱談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歷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歡迎關注“青史觀”,每天為您帶來新鮮、有趣、乾貨滿滿的歷史故事。

前文我們說到,西周時期諸侯國和北方少數民族的頻繁戰爭,北方草原民族已經開始威脅中原諸國的安全。到了東周大分裂時期,這類戰爭依然在繼續。公元前七世紀,齊桓公經過勵精圖治實現了齊國的富國強兵,成為春秋時期最早的霸主之一。

"

縱談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歷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歡迎關注“青史觀”,每天為您帶來新鮮、有趣、乾貨滿滿的歷史故事。

前文我們說到,西周時期諸侯國和北方少數民族的頻繁戰爭,北方草原民族已經開始威脅中原諸國的安全。到了東周大分裂時期,這類戰爭依然在繼續。公元前七世紀,齊桓公經過勵精圖治實現了齊國的富國強兵,成為春秋時期最早的霸主之一。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齊桓公影視形象

能力越大,責任越多,幫助弱小國家抵禦外辱,成了齊國和桓公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公元前663年是齊桓公姜小白繼位的第23個年頭。這一年,北方的山戎(古人對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南下攻打冀北的燕國,燕莊公求救於齊。齊國是當時的中原霸主,更兼“華夷不兩立”的傳統思想,齊桓公領兵親征,山戎敗退,齊燕聯軍一直打到孤竹國一帶才回師。

"

縱談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歷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歡迎關注“青史觀”,每天為您帶來新鮮、有趣、乾貨滿滿的歷史故事。

前文我們說到,西周時期諸侯國和北方少數民族的頻繁戰爭,北方草原民族已經開始威脅中原諸國的安全。到了東周大分裂時期,這類戰爭依然在繼續。公元前七世紀,齊桓公經過勵精圖治實現了齊國的富國強兵,成為春秋時期最早的霸主之一。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齊桓公影視形象

能力越大,責任越多,幫助弱小國家抵禦外辱,成了齊國和桓公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公元前663年是齊桓公姜小白繼位的第23個年頭。這一年,北方的山戎(古人對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南下攻打冀北的燕國,燕莊公求救於齊。齊國是當時的中原霸主,更兼“華夷不兩立”的傳統思想,齊桓公領兵親征,山戎敗退,齊燕聯軍一直打到孤竹國一帶才回師。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桓公北征一事,在《國語》《春秋》書中都有記載。這次是客場遠征,對手又是戰鬥力強悍的少數民族,所以,仗打的很艱苦。公元前三世紀中葉,《韓非子.說林上》中就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桓公北征是“春去冬反(通返)”,大隊人馬一度在中途迷路,最後管仲建議由軍隊中的老馬帶路,大家才走出困境。這則故事,便是成語“老馬識途”的出處。

軍隊迷路,應該是陷入了自然環境惡劣的境地(比如沙漠或深山峽谷),或者是由春到冬的季節更替,眼前的景象變化導致的。

"

縱談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歷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歡迎關注“青史觀”,每天為您帶來新鮮、有趣、乾貨滿滿的歷史故事。

前文我們說到,西周時期諸侯國和北方少數民族的頻繁戰爭,北方草原民族已經開始威脅中原諸國的安全。到了東周大分裂時期,這類戰爭依然在繼續。公元前七世紀,齊桓公經過勵精圖治實現了齊國的富國強兵,成為春秋時期最早的霸主之一。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齊桓公影視形象

能力越大,責任越多,幫助弱小國家抵禦外辱,成了齊國和桓公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公元前663年是齊桓公姜小白繼位的第23個年頭。這一年,北方的山戎(古人對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南下攻打冀北的燕國,燕莊公求救於齊。齊國是當時的中原霸主,更兼“華夷不兩立”的傳統思想,齊桓公領兵親征,山戎敗退,齊燕聯軍一直打到孤竹國一帶才回師。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桓公北征一事,在《國語》《春秋》書中都有記載。這次是客場遠征,對手又是戰鬥力強悍的少數民族,所以,仗打的很艱苦。公元前三世紀中葉,《韓非子.說林上》中就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桓公北征是“春去冬反(通返)”,大隊人馬一度在中途迷路,最後管仲建議由軍隊中的老馬帶路,大家才走出困境。這則故事,便是成語“老馬識途”的出處。

軍隊迷路,應該是陷入了自然環境惡劣的境地(比如沙漠或深山峽谷),或者是由春到冬的季節更替,眼前的景象變化導致的。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迷谷村大致的地理位置

故事講的很生動,但是,“老馬能識途”卻有足夠的科學依據。馬的嗅覺神經極其發達而且記憶力驚人。人類不辨南北時,馬的這一作用恰好能派上用場。韓非子之所以刻意強調“老馬”,用意無非是突出老幹部、老領導在隊伍中的作用,他們畢竟人生經驗豐富,比一般小同志高出不少。

這種類似“老馬識途”的寓言舉證、說理,在先秦諸子著作中並不少見。這其中有不少是虛構的段子。而且,故事的發生時間距離韓非子生活年代隔了四百年。此事不見於管仲自己的著作《管子》和知名史書《左傳》,反而歷經了四個世紀的斷代後見於韓非子作品,確實有些蹊蹺。

"

縱談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歷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歡迎關注“青史觀”,每天為您帶來新鮮、有趣、乾貨滿滿的歷史故事。

前文我們說到,西周時期諸侯國和北方少數民族的頻繁戰爭,北方草原民族已經開始威脅中原諸國的安全。到了東周大分裂時期,這類戰爭依然在繼續。公元前七世紀,齊桓公經過勵精圖治實現了齊國的富國強兵,成為春秋時期最早的霸主之一。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齊桓公影視形象

能力越大,責任越多,幫助弱小國家抵禦外辱,成了齊國和桓公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公元前663年是齊桓公姜小白繼位的第23個年頭。這一年,北方的山戎(古人對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南下攻打冀北的燕國,燕莊公求救於齊。齊國是當時的中原霸主,更兼“華夷不兩立”的傳統思想,齊桓公領兵親征,山戎敗退,齊燕聯軍一直打到孤竹國一帶才回師。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桓公北征一事,在《國語》《春秋》書中都有記載。這次是客場遠征,對手又是戰鬥力強悍的少數民族,所以,仗打的很艱苦。公元前三世紀中葉,《韓非子.說林上》中就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桓公北征是“春去冬反(通返)”,大隊人馬一度在中途迷路,最後管仲建議由軍隊中的老馬帶路,大家才走出困境。這則故事,便是成語“老馬識途”的出處。

軍隊迷路,應該是陷入了自然環境惡劣的境地(比如沙漠或深山峽谷),或者是由春到冬的季節更替,眼前的景象變化導致的。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迷谷村大致的地理位置

故事講的很生動,但是,“老馬能識途”卻有足夠的科學依據。馬的嗅覺神經極其發達而且記憶力驚人。人類不辨南北時,馬的這一作用恰好能派上用場。韓非子之所以刻意強調“老馬”,用意無非是突出老幹部、老領導在隊伍中的作用,他們畢竟人生經驗豐富,比一般小同志高出不少。

這種類似“老馬識途”的寓言舉證、說理,在先秦諸子著作中並不少見。這其中有不少是虛構的段子。而且,故事的發生時間距離韓非子生活年代隔了四百年。此事不見於管仲自己的著作《管子》和知名史書《左傳》,反而歷經了四個世紀的斷代後見於韓非子作品,確實有些蹊蹺。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老馬識途”成語的解釋

但是,經歷“焚書坑儒”後,很多先秦著作被毀,韓非不會無聊到去給一個死去的國君編排這種八卦新聞。而且,作為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創作態度應該是相對嚴謹的。

或許,“老馬識途”的故事就存在著這樣一種可能:原本記述這件事的著作消失了,但是《韓非子》(秦朝推崇法家之道)卻留存下來。那麼,這四百多年間,相關的空白記錄就不難理解了,這篇故事也就不大可能是完全杜撰的。

在今天唐山市灤州市城北三十公里的迷谷村就是因為“老馬識途”成語得名的村子。“迷谷”者意即當年讓齊國軍隊迷路的山谷也。

"

縱談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歷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歡迎關注“青史觀”,每天為您帶來新鮮、有趣、乾貨滿滿的歷史故事。

前文我們說到,西周時期諸侯國和北方少數民族的頻繁戰爭,北方草原民族已經開始威脅中原諸國的安全。到了東周大分裂時期,這類戰爭依然在繼續。公元前七世紀,齊桓公經過勵精圖治實現了齊國的富國強兵,成為春秋時期最早的霸主之一。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齊桓公影視形象

能力越大,責任越多,幫助弱小國家抵禦外辱,成了齊國和桓公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公元前663年是齊桓公姜小白繼位的第23個年頭。這一年,北方的山戎(古人對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南下攻打冀北的燕國,燕莊公求救於齊。齊國是當時的中原霸主,更兼“華夷不兩立”的傳統思想,齊桓公領兵親征,山戎敗退,齊燕聯軍一直打到孤竹國一帶才回師。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桓公北征一事,在《國語》《春秋》書中都有記載。這次是客場遠征,對手又是戰鬥力強悍的少數民族,所以,仗打的很艱苦。公元前三世紀中葉,《韓非子.說林上》中就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桓公北征是“春去冬反(通返)”,大隊人馬一度在中途迷路,最後管仲建議由軍隊中的老馬帶路,大家才走出困境。這則故事,便是成語“老馬識途”的出處。

軍隊迷路,應該是陷入了自然環境惡劣的境地(比如沙漠或深山峽谷),或者是由春到冬的季節更替,眼前的景象變化導致的。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迷谷村大致的地理位置

故事講的很生動,但是,“老馬能識途”卻有足夠的科學依據。馬的嗅覺神經極其發達而且記憶力驚人。人類不辨南北時,馬的這一作用恰好能派上用場。韓非子之所以刻意強調“老馬”,用意無非是突出老幹部、老領導在隊伍中的作用,他們畢竟人生經驗豐富,比一般小同志高出不少。

這種類似“老馬識途”的寓言舉證、說理,在先秦諸子著作中並不少見。這其中有不少是虛構的段子。而且,故事的發生時間距離韓非子生活年代隔了四百年。此事不見於管仲自己的著作《管子》和知名史書《左傳》,反而歷經了四個世紀的斷代後見於韓非子作品,確實有些蹊蹺。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老馬識途”成語的解釋

但是,經歷“焚書坑儒”後,很多先秦著作被毀,韓非不會無聊到去給一個死去的國君編排這種八卦新聞。而且,作為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創作態度應該是相對嚴謹的。

或許,“老馬識途”的故事就存在著這樣一種可能:原本記述這件事的著作消失了,但是《韓非子》(秦朝推崇法家之道)卻留存下來。那麼,這四百多年間,相關的空白記錄就不難理解了,這篇故事也就不大可能是完全杜撰的。

在今天唐山市灤州市城北三十公里的迷谷村就是因為“老馬識途”成語得名的村子。“迷谷”者意即當年讓齊國軍隊迷路的山谷也。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但是迷谷村處在灤河河谷的低山丘陵地帶,海拔低,相對高度差小,而且距離村子不遠就是灤河。即便是冬季,千里雪原一片肅殺,也不大可能讓人找不著北。

如果這種地形能迷路,只能說明齊桓公、管仲智商餘額不足,集體脫褲子打屁股都不解氣。人都不會迷路,要老馬領路幹什麼?

不過,包括盧龍、灤州市在內的冀東地區,確實曾屬於古孤竹國的地盤。2011年,人們還在盧龍縣發掘出了孤竹國城邑遺址。灤州市的“迷谷村”可以算是冀東孤竹文化的一個縮影,至於當年齊桓公迷路地是否真的在此,這反而不那麼重要了。

"

縱談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歷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歡迎關注“青史觀”,每天為您帶來新鮮、有趣、乾貨滿滿的歷史故事。

前文我們說到,西周時期諸侯國和北方少數民族的頻繁戰爭,北方草原民族已經開始威脅中原諸國的安全。到了東周大分裂時期,這類戰爭依然在繼續。公元前七世紀,齊桓公經過勵精圖治實現了齊國的富國強兵,成為春秋時期最早的霸主之一。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齊桓公影視形象

能力越大,責任越多,幫助弱小國家抵禦外辱,成了齊國和桓公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公元前663年是齊桓公姜小白繼位的第23個年頭。這一年,北方的山戎(古人對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南下攻打冀北的燕國,燕莊公求救於齊。齊國是當時的中原霸主,更兼“華夷不兩立”的傳統思想,齊桓公領兵親征,山戎敗退,齊燕聯軍一直打到孤竹國一帶才回師。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桓公北征一事,在《國語》《春秋》書中都有記載。這次是客場遠征,對手又是戰鬥力強悍的少數民族,所以,仗打的很艱苦。公元前三世紀中葉,《韓非子.說林上》中就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桓公北征是“春去冬反(通返)”,大隊人馬一度在中途迷路,最後管仲建議由軍隊中的老馬帶路,大家才走出困境。這則故事,便是成語“老馬識途”的出處。

軍隊迷路,應該是陷入了自然環境惡劣的境地(比如沙漠或深山峽谷),或者是由春到冬的季節更替,眼前的景象變化導致的。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迷谷村大致的地理位置

故事講的很生動,但是,“老馬能識途”卻有足夠的科學依據。馬的嗅覺神經極其發達而且記憶力驚人。人類不辨南北時,馬的這一作用恰好能派上用場。韓非子之所以刻意強調“老馬”,用意無非是突出老幹部、老領導在隊伍中的作用,他們畢竟人生經驗豐富,比一般小同志高出不少。

這種類似“老馬識途”的寓言舉證、說理,在先秦諸子著作中並不少見。這其中有不少是虛構的段子。而且,故事的發生時間距離韓非子生活年代隔了四百年。此事不見於管仲自己的著作《管子》和知名史書《左傳》,反而歷經了四個世紀的斷代後見於韓非子作品,確實有些蹊蹺。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老馬識途”成語的解釋

但是,經歷“焚書坑儒”後,很多先秦著作被毀,韓非不會無聊到去給一個死去的國君編排這種八卦新聞。而且,作為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創作態度應該是相對嚴謹的。

或許,“老馬識途”的故事就存在著這樣一種可能:原本記述這件事的著作消失了,但是《韓非子》(秦朝推崇法家之道)卻留存下來。那麼,這四百多年間,相關的空白記錄就不難理解了,這篇故事也就不大可能是完全杜撰的。

在今天唐山市灤州市城北三十公里的迷谷村就是因為“老馬識途”成語得名的村子。“迷谷”者意即當年讓齊國軍隊迷路的山谷也。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但是迷谷村處在灤河河谷的低山丘陵地帶,海拔低,相對高度差小,而且距離村子不遠就是灤河。即便是冬季,千里雪原一片肅殺,也不大可能讓人找不著北。

如果這種地形能迷路,只能說明齊桓公、管仲智商餘額不足,集體脫褲子打屁股都不解氣。人都不會迷路,要老馬領路幹什麼?

不過,包括盧龍、灤州市在內的冀東地區,確實曾屬於古孤竹國的地盤。2011年,人們還在盧龍縣發掘出了孤竹國城邑遺址。灤州市的“迷谷村”可以算是冀東孤竹文化的一個縮影,至於當年齊桓公迷路地是否真的在此,這反而不那麼重要了。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盧龍縣“中國孤竹文化之鄉”銘牌

冀東地區的孤竹國文化遺址眾多、學術研究也有了一定成果、盧龍縣更是於2009年獲評“中國孤竹文化之鄉”。可以說,唐山、秦皇島的孤竹文化的營造和宣傳,條件是足夠的,也是有足夠數量的文物、遺址和文獻記載為支撐的。可惜,河北省相應的開發工作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冀東孤竹國和冀中中山國的命運一樣,還處在“酒香巷子深”的階段。

"

縱談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歷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歡迎關注“青史觀”,每天為您帶來新鮮、有趣、乾貨滿滿的歷史故事。

前文我們說到,西周時期諸侯國和北方少數民族的頻繁戰爭,北方草原民族已經開始威脅中原諸國的安全。到了東周大分裂時期,這類戰爭依然在繼續。公元前七世紀,齊桓公經過勵精圖治實現了齊國的富國強兵,成為春秋時期最早的霸主之一。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齊桓公影視形象

能力越大,責任越多,幫助弱小國家抵禦外辱,成了齊國和桓公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公元前663年是齊桓公姜小白繼位的第23個年頭。這一年,北方的山戎(古人對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南下攻打冀北的燕國,燕莊公求救於齊。齊國是當時的中原霸主,更兼“華夷不兩立”的傳統思想,齊桓公領兵親征,山戎敗退,齊燕聯軍一直打到孤竹國一帶才回師。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桓公北征一事,在《國語》《春秋》書中都有記載。這次是客場遠征,對手又是戰鬥力強悍的少數民族,所以,仗打的很艱苦。公元前三世紀中葉,《韓非子.說林上》中就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桓公北征是“春去冬反(通返)”,大隊人馬一度在中途迷路,最後管仲建議由軍隊中的老馬帶路,大家才走出困境。這則故事,便是成語“老馬識途”的出處。

軍隊迷路,應該是陷入了自然環境惡劣的境地(比如沙漠或深山峽谷),或者是由春到冬的季節更替,眼前的景象變化導致的。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迷谷村大致的地理位置

故事講的很生動,但是,“老馬能識途”卻有足夠的科學依據。馬的嗅覺神經極其發達而且記憶力驚人。人類不辨南北時,馬的這一作用恰好能派上用場。韓非子之所以刻意強調“老馬”,用意無非是突出老幹部、老領導在隊伍中的作用,他們畢竟人生經驗豐富,比一般小同志高出不少。

這種類似“老馬識途”的寓言舉證、說理,在先秦諸子著作中並不少見。這其中有不少是虛構的段子。而且,故事的發生時間距離韓非子生活年代隔了四百年。此事不見於管仲自己的著作《管子》和知名史書《左傳》,反而歷經了四個世紀的斷代後見於韓非子作品,確實有些蹊蹺。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老馬識途”成語的解釋

但是,經歷“焚書坑儒”後,很多先秦著作被毀,韓非不會無聊到去給一個死去的國君編排這種八卦新聞。而且,作為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創作態度應該是相對嚴謹的。

或許,“老馬識途”的故事就存在著這樣一種可能:原本記述這件事的著作消失了,但是《韓非子》(秦朝推崇法家之道)卻留存下來。那麼,這四百多年間,相關的空白記錄就不難理解了,這篇故事也就不大可能是完全杜撰的。

在今天唐山市灤州市城北三十公里的迷谷村就是因為“老馬識途”成語得名的村子。“迷谷”者意即當年讓齊國軍隊迷路的山谷也。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但是迷谷村處在灤河河谷的低山丘陵地帶,海拔低,相對高度差小,而且距離村子不遠就是灤河。即便是冬季,千里雪原一片肅殺,也不大可能讓人找不著北。

如果這種地形能迷路,只能說明齊桓公、管仲智商餘額不足,集體脫褲子打屁股都不解氣。人都不會迷路,要老馬領路幹什麼?

不過,包括盧龍、灤州市在內的冀東地區,確實曾屬於古孤竹國的地盤。2011年,人們還在盧龍縣發掘出了孤竹國城邑遺址。灤州市的“迷谷村”可以算是冀東孤竹文化的一個縮影,至於當年齊桓公迷路地是否真的在此,這反而不那麼重要了。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盧龍縣“中國孤竹文化之鄉”銘牌

冀東地區的孤竹國文化遺址眾多、學術研究也有了一定成果、盧龍縣更是於2009年獲評“中國孤竹文化之鄉”。可以說,唐山、秦皇島的孤竹文化的營造和宣傳,條件是足夠的,也是有足夠數量的文物、遺址和文獻記載為支撐的。可惜,河北省相應的開發工作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冀東孤竹國和冀中中山國的命運一樣,還處在“酒香巷子深”的階段。

迷路?齊桓公全靠這種動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這個成語

韓非子影視形象(右)

在唐山的灤州市和遷安市,甚至出現了兩個“首陽山”(孤竹國國君伯夷叔齊餓死的地方)。文化地標尚未形成統一,又咋能集中力量做大做強呢?

畢竟,攥緊拳頭打人,比一根指頭的力量要大得多啊!

沒過多久,這北邊少數民族的軍隊就又來南下了,之後又出現了啥故事呢?且聽我們下回再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