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情理之中的理所當然

近日無事,去到電影院,看到最新上映的電影《千與千尋》。看到評分說9點多,於是決定去看看,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宮崎駿,可以說是動漫行業的泰山北斗,手豕治蟲的弟子,非常厲害。

《千與千尋》情理之中的理所當然

貪吃變成豬

動漫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日本,包括日本的文化,偏好,審美等。如果想了解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能看到本人的影子。我覺得千與千尋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了日本的文化和審美。

第一幕是千尋的父母,因為沒有經人允許,而吃東西,吃了很多變成了豬,似乎這個是一切事情的緣起。

我覺得這些神鬼故事,都有類似套路,一定是有些人做了壞事,放縱了慾望,產生了妄念,然後自己受罪,等待主角去拯救。雖然這個套路是目前最合理了,但看多了還是好想吐槽,太狗血了。

《千與千尋》情理之中的理所當然

而且這似乎是恐怖片兒的某種規律,就是一定是做壞事的人,然後他會有壞事發生。如果沒有做壞事,然後一樣有壞事發生,這可能是更恐怖的恐怖片,比如說那什麼詭事。

其實你也可以把這個,當成恐怖片的某種安全機制。就是做好事兒一定有好報,有壞事一定是有壞人,這就好像中國的道德。可現實哪有那麼簡單呢?

名字的意義

不管在中國還是日本,名字好像都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比如安倍清明曾經說:名字是最短的咒,咒就是束縛。就像片中的白龍和千尋,就是遺失了自己的名字,可能潛臺詞是遺失了自己。

道德經也有說,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思是,最初所有都是沒有名字的,正因為有了名字,所以才能從虛無中把它召喚出來,所以名字也是一種召喚。

《千與千尋》情理之中的理所當然

就像做產品也一樣,最初就應該給他起個好名字,這樣才能把他從無名中慢慢召喚出來,知道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這個創造的過程,非常神奇而偉大。

夕倉頡作書,天雨粟,夜鬼哭。意思是倉頡創造出文字,尤其是給萬物命名,而後天上掉下糧食。為什麼會夜鬼哭呢?鬼泛指神祕事物,潛臺詞是,當你知道了他的名字,也就知道了剋制他的方法。

食物-大米的意義

當白龍給千尋帶來壽司,千尋邊吃壽司邊哭。最初我不明白是為什麼,後來想可能是最近積累的委屈,可能是突然想起了什麼。

日本有一種我理解不了的,對食物的崇拜,尤其是糧食,比如大米。他們特別崇拜大米,這可能特殊意義,可能是因為日本是島國,資源比較稀缺。

還有一點就是他們習慣給山川樹木,河水溪流,風霜雨雪等,封神。就像他們習慣把花稱為花道,把茶稱為茶道,把武士稱為武士道。不管什麼東西,都可以封神,不管做什麼都可以奉之為道。

典型的浮世繪風格

當千尋進入湯婆婆的湯屋,有種強烈的浮世繪的風格。浮世繪大概約等於西方的印象派,就是色彩特別鮮豔,然後用濃烈的色彩去表達一種情緒,最經典的就是梵高的向日葵,還有星月夜,用鮮豔來表達悲傷,真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千與千尋》情理之中的理所當然

但是太華麗、太美好,就大概率是假的。而當虛偽被拆穿之後,可能只有直接、深刻的痛苦感受是真的。

其實最初的日本漫畫主題,是三個努力、友誼和勝利。我覺得《千與千尋》一個貫穿的核心就是努力,但我其實不喜歡這個詞兒,因為努力就是說,心裡不喜歡這個,不願意做,但為了某種目的或需要,而強迫自己去做。

而骨子裡不願意去做,可能做好嗎?它在放大努力的意義,可能兒童更需要這些,但我已經是成年人了。可能看這部動畫片,是錯誤的選擇吧,因為我成年了。

追求財富是錯的嗎?

我一直有個困惑,其實是學了經濟學之後才有的。就是追求財富,是錯的嗎?現實告訴我,他是對的,財富會給我提供更多的選擇,更多的機會。

可是我們去看文學作品,電影、電視劇、小說,追求財富的人,大多都是反派角色。比如沙翁的威尼斯商人,傳統文化裡的黃世仁,宮崎駿筆下的湯婆婆。

《千與千尋》情理之中的理所當然

無臉男給黃金,這裡的黃金很有諷刺意味。它不會帶來美好,反而會放大人內心的醜陋。可能財富就是一把雙刃劍,帶來更多物質的同時,也會放大人內心的貪婪和慾望。

可是我的經濟學常識告訴我,追求財富是對的,財富在於創新,在於為他人提供更有價值的商品和服務,而有了這些,會提高整個社會的福祉,尤其是自己。

商業是最大的慈善。亞當斯密說,人的愛心是有限的,受距離控制的,而我們現在之所以有觸手可得的物質資源,就是源於商業系統。

情理之中的理所當然

朋友說這是一部很溫暖的片子,千尋的善良、努力、友誼,最終得到圓滿的結局,救回了父母、愛人,還有朋友。

可我沒有感覺到溫暖,我感覺到了套路。就像走在這個路口,轉彎你就知道,這條路上哪家店在哪個位置,再轉個彎兒,有多少米到下個路口。

《千與千尋》情理之中的理所當然

片子看完感覺還好,就像餓了在門口買了一碗麵條。情理之中沒有出乎意料,跟以往沒有什麼差別,也沒有什麼觸動人心的地方。順其自然,但好像沒有什麼突破的地方。

一直這樣下去,短期也沒事兒,因為日本動漫六七十年,底子還在,夠吃一段時間,但長期下去,感覺不太好。也可能是我比較膚淺,沒有感覺出來,片子的深度在哪。

當然也可能是我本人比較冷漠,應該感受到的溫暖,沒有感受到。還有可能是我把宮崎駿想成了神仙,所以預期過高。

有高手歡迎在下方評論,可以指教一下,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