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人的四種心

錢穆 孟子 文化 狐狸 歷史 陶冶 讀錢穆 2019-06-11


錢穆:人的四種心

孟子說:每一人必有四種心,說心裡面有四種不同形態,和四種不同衝動。稱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那些都得慢慢兒發展出來。

為什麼人有惻隱之心,我們也可說是自然秉授給我們的,在我們性裡便有。其實這些不稱性,當稱情。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都是一種“情”,而表現在我們的心上。動物也可能有,不過不大容易看出。

人類到今天,已經幾十萬年變化下來,我們的歷史,算是最古,也只有五千年。但我們講到猿人,北京人,到現在已四十萬年或更遠。開始時的原人,是否也有惻隱羞惡之心呢?

恐怕是有的,然而很微很弱、很渺茫、很暗晦、很不清楚,這需經過人文陶冶。好像這塊土,拿來怎麼燒,怎麼做,做成一個瓷器。我們人類某幾種性情,更得慢慢兒拿來陶冶燒煉。

《孟子》書裡又舉一個例,說人死有葬禮,本不是先天所有,乃是慢慢由文化進步而來。

從前人不懂得葬,後來人懂得,似乎是一種知識。但知識也只是我們一種活動,一番事業,而中國人則更看重性情。

孟子說:從前人,父母死了,扔在外面便完,總不能把死人放在家裡。拿到半山,沒有人見的地方扔了,這個習慣不曉要經過幾多年。

有一天,一人跑到山上,恰恰跑到扔棄自己父母親屍首的地方,一群狗和狐狸在咬屍的皮和骨,很多蒼蠅飛蟲在吸屍的血。這人一見,額角上泚出了許多汗,他的心跳了,像有一個東西刺著作痛。那心跳和額上泚出汗,這就叫做惻隱之心。

不要說是碰到自己父母的屍體,隨便在路上見一屍體,有狗狐狸在那邊咬,我們也會心跳。因我們將來一旦自己死了,還不是一樣嗎?心中隱隱作痛,這個叫惻隱之心。

孟子在這裡沒有講到這“惻隱之心”四字,孟子只說我們如或見一個小孩,忽然要掉進一口井,我們的心一驚動,像捨不得他掉下去,這叫惻隱之心。其實在野外看見父母屍體,那時我心驚動,那個也叫做惻隱之心。

於是他回到家裡,拿了鋤頭畚箕,回去耙開土,把這屍體埋起。再回家來,不免要講給別人聽。別人聽了,想到自己的父母親屍體,也扔在山裡邊,便不免趕快去,也拿鋤頭耙開地,把屍體蓋起,這是人類有葬禮的開始。

這只是孟子的想象,並非實見此事。然而這個想象,至今想來,還覺得它講得千真萬確,很有意思。其實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有人不懂把死人屍體埋葬,只把來掛在樹林裡,讓老鷹野獸吃掉。然而漸漸地他們也會有葬禮的。

一個死屍拿去葬,不免要哭一番,不免有多人在旁邊看,大家哭了,忽然有人吹著笛子,來和哭聲相配合。如此便在送葬時有了一套音樂,於是有禮復有樂,這叫做“禮樂”。

開始是人類一番惻隱之心,有了這禮和樂,慢慢兒一兩千年整個社會傳下,那時人類的性情,就變成精細,哀傷中也夾帶進“和悅”,人生便更堪回念和戀惜。

本文選摘自:《中國文化精神》作者:錢穆,出版:九州出版社

錢穆:人的四種心

先生自言,凡其所講,無不自對國家民族之一腔熱忱中來,皆是從一生在不斷的國難之鼓勵與指導下困心衡慮而得。書中所談內容,對於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文化精神觀念,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