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政府造四川銅幣、四川銀幣

四川銅幣在清末初鑄時,質量較好,一般都是用紫銅。每枚銅元的含銅量均在96%--97%左右。民國以後,成、渝兩地鑄造的銅元。因當事者貪圖重利。攙入白鉛較多,除老一百、老二百兩種為紫銅外,其餘均是白黃色的白鉛。故銅質不如清末所鑄之純,但官方要求是成色96%以上。由於四川省內軍閥混亂,有些軍閥用銅日雜,使成色方面連95%也難以達到。

軍政府造四川銅幣、四川銀幣

【四川銅幣鑄造始末】

四川銅幣軍政府是由四川銅元錢幣演變過來的,最早銅元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川督岑春煊始議鑄造銅元。光緒二十九年(1903)六月,建立四川銅元局,其規模不大,僅就原購鑄小制錢的廢機修整使用.廠房是機器局的壓銅廠和舊的銅錢廠,鑄料是機器局的槍彈廢殼邊渣和寶川局餘銅,圯煉淨盡。按銅96%、鉛0.1%及其他的比例配鑄“當五”、“當十”銅元。所鑄銅元悉用紫銅,量較好。。以致四川銅元成為全國銅元特點之一1866,531,7576。

公元1911年11月27日,以一場鐵路紛爭為開端,四川這個大清帝國人口最多的省份,終於宣佈獨立,建立大漢四川軍政府。尹昌衡出任軍政部長,被推為都督後,立即著手組織軍政府,由周駿任軍政部長,其他各部門首腦由革命黨人與立憲派分子分任之。辛亥革命後,四川大漢軍政府於民國元年廢除龍紋大清銅幣模式.改鑄四川銅幣軍政府造“當十”、“二十”和“當五十”文三種面值的銅幣,正面為“四川銅幣”四字,中問有一枚海棠花,有“軍政府造”,下邊為當制錢若干文,反面中問有一圈,圈內為篆文“漢”字,圈外還環繞有十八個小圈,小圈上有“中華民國元年”六字。民國2年(1913),又添鑄“當一百”和“當二百”兩種銅元,當一百銅元的模式與當五十的相同,當二百文的版面稍大,其正面中間譜有一圈,圈內為嘉禾兩穗,穗中有直書的“貳百文”三字,圈上為“中華民國二年”,圈下為“四川造幣廠造”,反面正中亦有珠圈,圈內為兩面交叉的五色旗,圈上有英文TheBeputIleofchine,當二百文的版面比一百文大,這種二百文銅元,又稱“雙旗”銅元亦稱大二百文銅元。

民國7年(1918)成都造幣廠曾增鑄五文銅幣。民國8、9年(1919、1920),曾鑄當一百和二百銅幣。民國13年(1924).揚森為了更多地掠奪鑄幣暴利,鑄造重量輕、幣身薄,體積小的小一百和小二百(也叫新一百和新二百)銅幣,這兩種銅幣的模式與以前鑄的“漢”字和“旗版”均有變動。自民國15年1926)起到17年(1928)止的三年時間內,四川造幣廠鑄造的小二百文銅幣多達四億餘枚。由於鑄造銅幣有利可圖.當時省內各防區的軍閥們也紛紛效尤,設廠鑄造劣質銅幣,使四川幣制混亂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四川銅幣在清末初鑄時,質量較好,一般都是用紫銅。每枚銅元的含銅量均在96%--97%左右。民國以後,成、渝兩地鑄造的銅元。因當事者貪圖重利。攙入白鉛較多,除老一百、老二百兩種為紫銅外,其餘均是白黃色的白鉛。故銅質不如清末所鑄之純,但官方要求是成色96%以上。由於四川省內軍閥混亂,有些軍閥用銅日雜,使成色方面連95%也難以達到。

清末民初,民間日常生恬所需生活日用品,純以錢文計算。在銀元暢行時,銅元作為輔幣仍舊普遍流通行使,不論成都或重慶所造銅元,均能在省內外廣泛流通。但自銅元面額增大後.不僅原有的制錢被收去改鑄銅元圖利,小面額的銅元亦有被收購熔化改鑄大面額的。如當五十文銅元出現時,市上的當十文和當二十文的銅元就減少。新二百文銅元面市時,原有的老一百和老二百文銅元亦趨匿跡。民國14年(1925),當五十文以下銅元都停鑄後,新二百文銅元在川省境內成為交易的起碼單位。少數二百文以下的交易,有的用制錢,有的則將當二百文銅元截為兩半或四片當作一百文或五十文,作為找補零星數額之用。這種銅元,俗稱宰板銅元。有的地方還有以竹籤或竹片代銅元作零星找補之用的。由於銅元的額定價值與使用價值產生差距,如當十文銅元最初是按照面額使用,以後每枚逐漸改作當一百文行使,其他種類銅元的使用價值亦有改變,而政府又未規定先後價格摺合的比率,以致民間的債權債務由此發生不少糾紛。

四川銅元中二百文的鑄造,前已述及自民國2年(1913)開始.計有大型小型的區分,鑄造者惟利是圖。初由五十文改鑄一百文,繼改鑄大型二百文,此猶未足,復改鑄小型二百文。大型二百文一枚,最少可改小型二百文兩枚,成色要求96%,清鑄二十文銅幣,其重量較小型二百文還重。更有不法之徒,更用機械以清鑄十文銅幣壓而擴之,改圖易字成小二百文,兩型的重量沒有差別。故在流通中因地區不同而有差別。大型二百文在全省均能流通使用,尤以沱江流域為多。川南高縣、珙縣、筠連、興文等縣,只作一百二十五文或一百文行使。而儀隴、蓬安、昭化、通江等縣,卻作三百文行使。天全縣僻處邊遠,常有外省商入以二百五十文的價收買,而遂寧、潼川、保寧(今閬中)、南部、廣安等縣每以大型二百文(旗版)斫成二,一牙作一百行使。至於小型二百文,在全省長江沿岸,自涪陵以下及酉陽、秀山等縣,只作一百文使用.其餘各地則能照面額通用。

中國錢幣源遠流長,品種紛多,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具有很高的收藏與投資價值。幾千年來中國的貨幣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才能,創造出自成體系、光彩奪目、獨具特色的東方貨幣文化。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錢幣收藏與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錢幣收藏愛好者遍及全國城鄉,流散民間的珍稀歷史錢幣不斷被發現,特別是大規模的基本建設,不少歷史錢幣重見天日,其間不乏出譜很多精品,錢幣投資成為時下收藏大熱門。

軍政府造四川銅幣、四川銀幣

1911年5月,腐敗的清政府假借鐵路國有化名義,將民辦川漢、粵漢築路權出讓給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激起全國各地人民的反對,四川省反響尤為強烈,數十萬人蔘加了保路同志軍。武昌起義後,各省先後宣佈獨立,保路軍包圍了成都。趙爾豐控制不住四川的局面,只得將政權交給四川保路運動的領導人蒲殿俊等立憲派人士。於是,四川省也宣告獨立,成立了“大漢四川軍政府”,並接管成都造幣分廠,為擴充軍需,鑄造發行了“四川軍政府造銅幣、銀幣”。

軍政府造四川銅幣、四川銀幣

此組“四川軍政府銅幣、銀幣”由軍政府造四川銀幣壹圓、軍政府造四川銅幣當制錢壹百文與軍政府造四川銅幣當制錢五十文構成。三枚錢幣正面中央均飾一朵精美的芙蓉花,其上下右左分列“四川銅幣”四宇,上沿書“軍政府造”,下沿分書幣值“壹圓”、當制錢壹百文、當制錢五十文字樣,兩側有四瓣花星;背面中央圖案是一個很大的篆書“漢”字,“漢”字圈內以直線紋為底,外環18個小圓圈,兩側亦有四瓣花星,上方分別有“中華民國元年”、“中華民國二年”、“中華民國三年”六字。此組“四川軍政府銅幣、銀幣”版面設計優雅,雕刻精美,鑄工精湛,包漿自然,文字、圖案均清晰可辨,保存完好,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市場收藏價值。

軍政府造四川銅幣、四川銀幣

“四川軍政府造錢幣”具有十分深刻而豐富的寓意,幣中間的芙蓉花圖案,取自於相傳後蜀皇帝孟昶在城上遍植芙蓉花,因此,成都得到了一個富有詩意的雅稱——芙蓉城。而成都歷來為四川的省會,成渝軍政府合併後,成都更成為當時四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芙蓉城便成為了四川這一中心城市——成都的美稱和象徵。從廣義上來說也代表了四川。因此與文字配合在“四川銀(銅)幣”四字中嵌入一朵盛開的芙蓉花,豐富和加強了地域特色和文化象徵含義,同時也使該類幣的版式設計更具藝術性。

“四川軍政府造錢幣”的主題圖案設計,即直接取材於東南重慶那段轟轟烈烈、如火如荼辛亥革命運動的起義大旗,對那段歷史具有十分顯著的紀念意義。辛亥革命是清末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交織的結果,也是廣大漢族人民反抗滿清民族壓迫和階級剝削的總爆發。重慶《蜀軍政府討虜檄文》痛斥滿清,“賦稅未減,榷算時苛加,吸萬民之胭膏……,專制政猛,種族界嚴”。重慶《蜀軍政府對內宣言》向世人宣告:今者國民軍起,立軍政府,滌二百六十年之韃虜,復四千年之祖國,謀四萬萬人之福祉……今漢人倡率義師,驅除韃虜,此為上繼先人遺烈,大義所在。一面面“漢”字義旗凝結著革命黨人及廣大民眾的革命激情,鮮明地體現了起義的宗旨和意義。四川銀幣主題圖案以篆書“漢”字為核心,四周環繞十八星紋,這十八顆星代表直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甘肅、廣東、廣西、江蘇、湖南、湖北、雲南、貴州、四川十八個行省,形成眾星拱月的圖案形式是華夏民族凝聚力的體現,中華民族團結的象徵。圈內篆文漢字,以直線為底。錢文用篆書,是古代方孔圓錢錢文書體的一大特色,清錢已基本不用篆書,其後的銀銅機制幣也很少見篆書。四川銀(銅)幣中心的大漢字用篆書,不僅較常見的楷書更具藝術性,同時也有“恢復中華”的傳統用意,是民族文化傳統的獨特展現。可見,四川軍政府造錢幣是應運而生,帶著該歷史時期鮮明的時代特徵,有著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歷史紀念意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