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佛國普陀山'

"

賈獻文

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我都去過, 它 們各有特色, 但普陀山的特色更為鮮明, 更難以忘懷。五臺山, 是佛道教並存的一 座佛教名山;峨眉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而普陀山 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其他三座佛教名 山的佛, 似乎管凡夫俗子們來世的事多, 惟有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是管凡夫俗子 們今生今世的事, 因此, 人們在觀世音菩 薩前加上“救苦救難”四個字, 或加上“大 慈大悲”四個字。

"

賈獻文

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我都去過, 它 們各有特色, 但普陀山的特色更為鮮明, 更難以忘懷。五臺山, 是佛道教並存的一 座佛教名山;峨眉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而普陀山 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其他三座佛教名 山的佛, 似乎管凡夫俗子們來世的事多, 惟有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是管凡夫俗子 們今生今世的事, 因此, 人們在觀世音菩 薩前加上“救苦救難”四個字, 或加上“大 慈大悲”四個字。

海上佛國普陀山


諸佛諸菩薩中, 我認為端莊慈祥的 釋迦牟尼和麵容姣美的觀世音菩薩面相 最好, 看到這兩尊佛, 心裡感到特別親切 特別舒暢。這兩尊佛不像有的菩薩長得 怪模怪樣, 甚至有點嚇人。

據資料記載, 觀世音菩薩在她的故 鄉印度其實是男身, 來到中國後演化成 了女身, 成為婀娜多姿的“佛國嫦娥”。 為什麼會有這一變化?我想是不是與 “母愛”和女人大多有一副菩薩心腸有 關?觀世音菩薩姣美的面容、窈窕的體 形, 的確堪稱“佛國嫦娥”。她一手拿楊 枝, 一手持淨瓶的身姿十分動人。她腳 踩蓮花, 身披彩雲的形象富有動態的 美。觀世音菩薩佛道超群, 法力無邊, 在你遇到苦難時, 心中只要想到她, 她 就會腳踏祥雲飄然而至, 用塵柄拂去你 頭上的陰霾, 用楊枝蘸些瓶裡的仙水灑 向你, 你立時會逢凶化吉, 消災除病。觀 世音菩薩無時不在, 無事不能, 你只要看 看千手觀音就知道, 千隻手上握著千樣 本領。釋迦牟尼出世時, 一手指天一手指 地, 說:“天上人間, 惟我獨尊。”我想, 觀 世音菩薩應該是“天上人間, 惟我獨能”。

"

賈獻文

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我都去過, 它 們各有特色, 但普陀山的特色更為鮮明, 更難以忘懷。五臺山, 是佛道教並存的一 座佛教名山;峨眉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而普陀山 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其他三座佛教名 山的佛, 似乎管凡夫俗子們來世的事多, 惟有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是管凡夫俗子 們今生今世的事, 因此, 人們在觀世音菩 薩前加上“救苦救難”四個字, 或加上“大 慈大悲”四個字。

海上佛國普陀山


諸佛諸菩薩中, 我認為端莊慈祥的 釋迦牟尼和麵容姣美的觀世音菩薩面相 最好, 看到這兩尊佛, 心裡感到特別親切 特別舒暢。這兩尊佛不像有的菩薩長得 怪模怪樣, 甚至有點嚇人。

據資料記載, 觀世音菩薩在她的故 鄉印度其實是男身, 來到中國後演化成 了女身, 成為婀娜多姿的“佛國嫦娥”。 為什麼會有這一變化?我想是不是與 “母愛”和女人大多有一副菩薩心腸有 關?觀世音菩薩姣美的面容、窈窕的體 形, 的確堪稱“佛國嫦娥”。她一手拿楊 枝, 一手持淨瓶的身姿十分動人。她腳 踩蓮花, 身披彩雲的形象富有動態的 美。觀世音菩薩佛道超群, 法力無邊, 在你遇到苦難時, 心中只要想到她, 她 就會腳踏祥雲飄然而至, 用塵柄拂去你 頭上的陰霾, 用楊枝蘸些瓶裡的仙水灑 向你, 你立時會逢凶化吉, 消災除病。觀 世音菩薩無時不在, 無事不能, 你只要看 看千手觀音就知道, 千隻手上握著千樣 本領。釋迦牟尼出世時, 一手指天一手指 地, 說:“天上人間, 惟我獨尊。”我想, 觀 世音菩薩應該是“天上人間, 惟我獨能”。

海上佛國普陀山

為什麼觀世音菩薩選中普陀山為其 道場, 這與普陀山的地理位置有關。由於 普陀山位於古代東南沿海貿易港口的 東海洋麵, 中外船舶經常來此候風候 潮, 停泊靠岸。舟山群島附近海域正位 於太平洋的臺灣暖流與浙江沿海的沿 岸寒流交匯之處, 水溫適中, 飼料豐 富, 有利於魚的生存和繁殖, 自古以來 是我國的著名漁場。在古代的航海技術 條件下, 頻繁的海上貿易和漁業生產, 不時會遭受風浪的襲擊而導致船隻沉 沒, 海難頻繁發生。人們深感風浪沉溺 之苦, 強烈地希望得到海上安全的保 障, 於是救苦救難慈航普度的觀世音菩 薩就成了人們的精神依託, 隨著一些偶 然事件的發生,“觀音顯靈”的神話應 運而生, 普陀山也就自然而然成了觀世 音菩薩的道場。

普陀山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 山上 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洞, 都緊密地與佛 教, 尤其與觀世音菩薩聯繫在一起。如 梅福庵不遠處的一塊巨石, 名叫“盤陀 石”, 這“盤陀石”是由兩石相壘而成, 上面的一塊巨石高約 2 .7 米, 面寬底 銳, 壘於下石上面, 觀其石如盤, 有搖 搖欲墜之感, 石上“盤陀石”三字蒼勁 有力, 出自明代浙江指揮使侯繼高之 手。離“盤陀石”相距百步遠處, 有一塊 平如檯面的巨石, 傳說是觀世音菩薩說 法處, 人稱“說法臺石”。梅福庵附近, 是普陀山奇巖怪石薈萃之地, 這裡許多 造型絕妙的岩石經過人們的神話加工, 大多具有佛國傳奇色彩, 如“二龜聽法 石”就是普陀山的一絕。“二龜聽法石” 就在一塊超然壘立的巨石上, 兩塊小的 岩石, 彷彿兩隻石龜一上一下, 緊緊相 隨, 一蹲巖頂, 似回首顧盼, 一緣巖直 上, 昂首延頸, 神態之奇巧給人無窮的遐 想……

"

賈獻文

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我都去過, 它 們各有特色, 但普陀山的特色更為鮮明, 更難以忘懷。五臺山, 是佛道教並存的一 座佛教名山;峨眉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而普陀山 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其他三座佛教名 山的佛, 似乎管凡夫俗子們來世的事多, 惟有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是管凡夫俗子 們今生今世的事, 因此, 人們在觀世音菩 薩前加上“救苦救難”四個字, 或加上“大 慈大悲”四個字。

海上佛國普陀山


諸佛諸菩薩中, 我認為端莊慈祥的 釋迦牟尼和麵容姣美的觀世音菩薩面相 最好, 看到這兩尊佛, 心裡感到特別親切 特別舒暢。這兩尊佛不像有的菩薩長得 怪模怪樣, 甚至有點嚇人。

據資料記載, 觀世音菩薩在她的故 鄉印度其實是男身, 來到中國後演化成 了女身, 成為婀娜多姿的“佛國嫦娥”。 為什麼會有這一變化?我想是不是與 “母愛”和女人大多有一副菩薩心腸有 關?觀世音菩薩姣美的面容、窈窕的體 形, 的確堪稱“佛國嫦娥”。她一手拿楊 枝, 一手持淨瓶的身姿十分動人。她腳 踩蓮花, 身披彩雲的形象富有動態的 美。觀世音菩薩佛道超群, 法力無邊, 在你遇到苦難時, 心中只要想到她, 她 就會腳踏祥雲飄然而至, 用塵柄拂去你 頭上的陰霾, 用楊枝蘸些瓶裡的仙水灑 向你, 你立時會逢凶化吉, 消災除病。觀 世音菩薩無時不在, 無事不能, 你只要看 看千手觀音就知道, 千隻手上握著千樣 本領。釋迦牟尼出世時, 一手指天一手指 地, 說:“天上人間, 惟我獨尊。”我想, 觀 世音菩薩應該是“天上人間, 惟我獨能”。

海上佛國普陀山

為什麼觀世音菩薩選中普陀山為其 道場, 這與普陀山的地理位置有關。由於 普陀山位於古代東南沿海貿易港口的 東海洋麵, 中外船舶經常來此候風候 潮, 停泊靠岸。舟山群島附近海域正位 於太平洋的臺灣暖流與浙江沿海的沿 岸寒流交匯之處, 水溫適中, 飼料豐 富, 有利於魚的生存和繁殖, 自古以來 是我國的著名漁場。在古代的航海技術 條件下, 頻繁的海上貿易和漁業生產, 不時會遭受風浪的襲擊而導致船隻沉 沒, 海難頻繁發生。人們深感風浪沉溺 之苦, 強烈地希望得到海上安全的保 障, 於是救苦救難慈航普度的觀世音菩 薩就成了人們的精神依託, 隨著一些偶 然事件的發生,“觀音顯靈”的神話應 運而生, 普陀山也就自然而然成了觀世 音菩薩的道場。

普陀山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 山上 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洞, 都緊密地與佛 教, 尤其與觀世音菩薩聯繫在一起。如 梅福庵不遠處的一塊巨石, 名叫“盤陀 石”, 這“盤陀石”是由兩石相壘而成, 上面的一塊巨石高約 2 .7 米, 面寬底 銳, 壘於下石上面, 觀其石如盤, 有搖 搖欲墜之感, 石上“盤陀石”三字蒼勁 有力, 出自明代浙江指揮使侯繼高之 手。離“盤陀石”相距百步遠處, 有一塊 平如檯面的巨石, 傳說是觀世音菩薩說 法處, 人稱“說法臺石”。梅福庵附近, 是普陀山奇巖怪石薈萃之地, 這裡許多 造型絕妙的岩石經過人們的神話加工, 大多具有佛國傳奇色彩, 如“二龜聽法 石”就是普陀山的一絕。“二龜聽法石” 就在一塊超然壘立的巨石上, 兩塊小的 岩石, 彷彿兩隻石龜一上一下, 緊緊相 隨, 一蹲巖頂, 似回首顧盼, 一緣巖直 上, 昂首延頸, 神態之奇巧給人無窮的遐 想……

海上佛國普陀山


普陀山上的“兩洞與三沙”, 也是不 可多見的景點,“兩洞”指的是觀音洞和 梵音洞,“三沙”指的是金沙、百步沙和千 步沙。這“兩洞三沙”都跟佛教傳說和觀 世音菩薩緊密聯繫。就說那觀音洞吧, 是 個典型的海蝕穴, 古時在這兒經常有蜃 景出現, 人們就和“觀音現身”聯繫在一 起。巖洞口鐫刻著“現身處”三字, 看到這 三字, 使人想起“相傳大士從中現, 一日 天花散幾回”的浪漫詩句。

煙波浩淼中的普陀山, 只是舟山群 島中的一個小島。島呈狹長形, 南北縱長 8.6 公里, 東西寬約3.5 公里, 最高峰佛 頂山海拔291 米。一個普通的小島, 一 座不高的山, 可常年香火旺盛, 香客如 流, 真是“山不在高, 有仙則靈”。菩薩靈 驗, 惹得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 不顧舟楫 車馬之苦, 風塵僕僕前來朝拜觀世音菩 薩, 普陀山也由最初的幾間精舍發展成 為以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梅福庵為 主體的佛國恢弘規模。

普陀山, 山雖不高, 但景點之奇之 美, 毫不遜色於其他三座佛教名山, 普陀 山上的十二景, 令遊客們大飽眼福, 流連 忘返。就說十二景之一的“華頂雲濤”吧, 那真是天設地造, 似神仙點化出來的, 因 此有人寫詩讚道:“洛迦遙對海門浮, 萬 裡煙波一望收。絕壁列天分日本, 長空扶 月下琉球……”

作者 賈獻文,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江西省 電影電視家協會會員。現為江西文化促 進會常務理事、《人傑地靈》雜誌編輯部 主任。出版教育專著多部。業餘時間, 創 作了長篇小說 8 部、散文集 8 部、電影電 視劇本 22 部、長篇敘事詩 5 部、故事集 1 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