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濟祖師上行三句

臨濟祖師上行三句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蔘學。遵元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臨濟祖師雲:“山僧今日見處與祖佛不別。若第一句中得,與祖佛為師。若第二句中得,與人天為師。若第三句中得,自救不了。”

僧問臨濟:“如何是第一句?”師雲:“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問:“如何是第二句?”臨濟雲:“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問:“如何是第三句?”臨濟雲:“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都藉裡頭人。”

臨濟祖師的這三句,可以是菩薩修行證道的次第,也是諸佛建立教化的次第。

我們先說說菩薩修行證道的次第,再說說諸佛建立教化的次第。

第一,菩薩修行證道的次第。菩薩修行證道的次第,是從第三句——“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都藉裡頭人”,到第二句——“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再到第一句——“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

臨濟第三句,是菩薩修行的第一個階段。第三句:“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都藉裡頭人。”有人稱作句中玄。這句話告訴我們,學佛修道,首先要知道“裡頭人”。這“裡頭人”,是最關鍵的地方,是最根本的地方,一大藏教皆指向這裡。就像木偶戲,打打殺殺,恩恩愛愛,很是熱鬧,全靠裡頭拉線的人。若無裡頭拉線的人,這木偶是動不了的,更沒有一幕幕的木偶戲。

我們的這個身體,就像一個木偶,他的思想,他的動作,他的應酬,就像木偶戲,這裡頭拉線的人,究竟是誰?我們學佛修道,不要只把目光盯在木偶戲上,不要只把目光放在思想行為上,以及各種應酬上,要把目光放在裡頭人,要找到這個思想行為的主人。所以,禪宗常常問:唸佛的是誰?觀音的是誰?禪宗的這一問,是直指主人公的一問,是學佛修道的不可錯謬的基本方向。無論哪一部經,無論哪個法門,其根本的指歸,只指向這裡。

這個諸菩薩圍繞、人天護持的佛,究竟是誰?一心具足十法界。諸人各有一心,諸人之心,不具備菩薩法界么?不具備聲聞、緣覺法界么?乃至六道眾生,也只是迷人心中的幻相。這具足十法界的一心,究竟是誰?經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達摩祖師雲:“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佛是這一心,九法界只是這一心的相,只是這一心的用。

試看今日學佛的人,有幾人向自心上尋找?多是心外求佛、心外求玄的人,雖名佛子,實是外道。外道修行,無論其下多大的功夫,也無論其修成什麼樣的境界,外道修成終必壞。

“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都藉裡頭人。”這句話告訴我們,要藉助於事相,反思事相的根源,要識得這“裡頭人”。我們要帶著這個觀念,讀經看教,參禪訪道,深信諸佛教典所說的那些事,皆同木偶戲,皆指向我們的“裡頭人”,皆指向我們的這個能起一切作用、能現一切事相的真佛。這個真佛,也就是我們的靈明不昧的圓覺淨性,也就是我們的了了常明的觀音的人。我們能聽到各種聲音,這是我們的現相,也是我們的作用,那麼,哪是這個觀音的人?

諸佛放光,莫作玄妙想,莫作黑夜裡的明燈想。諸佛放光,只是我們的心靈放光,只是“裡頭人”的作用,譬如,我們念一聲佛,可以說,我們的口中就放一束光,我們聽到這唸佛聲,我們的耳根就放一束光。切莫作口中放燈光想,切莫作耳朵放燈光想,世上無有這樣的人,夜晚不用開燈,只張口唸佛,便當下通明瞭。若是這樣的話,釋迦佛放大光明,照徹十方世界,當年的印度,乃至中國,乃至全世界,豈不沒了黑夜?釋迦佛那個時代,印度,乃至全世界,夜裡也是黑的。六祖惠能,三更悟道,為六代祖,他卻因為天黑,而不識路,走不出此山。

佛祖放光,是木偶戲,菩薩圍繞,是木偶戲,皆是那裡頭人的作用,皆是自性的作用。觀音表大悲,文殊表大智,地藏表大願,普賢表大行,一切菩薩,皆有所表,不離自心。是誰大悲?是誰大智?是誰大願?是誰大行?唯此一心,是起一切作用的裡頭人。

諸佛教典,千言萬語,他的用意,只要人識得這“裡頭人”,只要人識得自心,見得自性。臨濟是禪宗祖師,他一出口,便直指這“裡頭人”。這“裡頭人”,是學佛修道的出發點,也是學佛修道的根本歸宿。諸人既然是學佛的人,那麼,就應該檢點自己,學佛修道的這第一步,是否走對了?若也不對,則趕快調整。何以故?經雲:“因地不正,果遭迂曲。”

學佛修道,只知有“裡頭人”,而未徹證“裡頭人”,則“自救不了”。故臨濟祖師雲:“若第三句中得,自救不了。”到了這裡,還須由理解而走向實修實證,那便是臨濟祖師所是的第二句。

臨濟第二句,是菩薩修行的第二個階段。第二句:“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有人稱作意中玄。這句話是說,理解得再妙,餅畫得再真,那也是不能充飢的,就像水裡的漚和波浪,即使跳動得再靈活,再美麗,那究竟還是生滅法,不是不生不滅的生髮萬相的無相妙體,不是生髮百千萬億化身的清淨法身。若是將自家的身家性命,寄託在這“妙解”與“漚和”上,那便是生死輪迴,臨濟祖師雲:“自救不了”。

“妙解”“漚和”皆是意識的靈動,屬於聰明伶俐,而不是通體放下、截斷橫流之作。若欲證道,若欲徹見“裡頭人”,當須通體放下,截斷橫流。通體放下,橫流斷時,反觀體認這朗照十方的“裡頭人”,反觀體會這了了常明的“觀音的人”。如是截斷,如是反觀,如是體認,是證悟大道的捷徑。

若也放不下,截不斷,那就綿綿密密地持咒,或綿綿密密地念佛,用一句佛號,或一句咒語,把妄想隔斷,一直念下去,直至把妄想累死。妄想死透,光皎皎,赤裸裸,一絲不掛,真常獨露,這時,“妙解”也無了,“橫流”也斷了。“妙解”無了,“橫流”斷了,然而,卻有一個了了常明、齊含萬相而又一塵不染的,這個究竟是什麼?若也一見見得,囡地一聲,便是有佛出世。到了這裡,便是臨濟祖師的第一句——“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

唯此通體放下、截斷橫流的人,直取如來地的人,堪作人天之師。次第漸修,那是修不成佛的,任他修到妙覺等覺,他還在次第中。無始以來,無次第佛。一念悟時,方知次第如幻,本無實際。黃檗祖師雲:“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已來,無次第佛。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認定這個見地,一心一意,求證實相,此人已到臨濟祖師的第二句——“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豁然頓開,徹證實相,此人便到了臨濟祖師的第一句。

臨濟第一句,是菩薩修行的第三個階段。第一句:“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有人稱作體中玄。這句話是說,開悟見性了,來人之迷悟,則一目瞭然。

“三要印開朱點窄”,這個“三要”,就是三句,就是修行的三個階段,也是修行的三個要點。依此三句,依此三個要點,就能豁開正眼,就能印開朱點。

朱點窄,窄朱點,塵埃小,小塵埃,若能印開,則遍界不覆藏。依此三要(三句)而行,便能印開朱點,便能破塵出大經卷,便能出胎落地,顧視十方,而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便能度眾生,而又實無一眾生可度。若實有一眾生可度,則不名佛。到得這裡,臨濟祖師雲:“第一句中得,與祖佛為師。”

問:佛祖還有師麼?

答曰:第一句薦得,與祖佛為師,也就是可以指引他人見性成佛。唯有過來人,方知山中路。唯有自成佛,方可教他人。若是本來佛,不是造作成。若欲造作而成佛,那定是妄為。即使菩薩,掃塵除垢,以為垢盡,方得成佛。此也是菩薩的夢中作為。何以故?把塵埃當作實有,無有本淨之見,如神秀大師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便是要掃盡塵埃,而成佛作祖。五祖大師所不許,雲:“依此偈而修,免墮惡道。”僅此而已。未說依此偈而修,而能成佛。依此偈而修,不堪為佛祖之師。堪為佛祖之師者,頓悟自性、本自清淨的盧行者。六祖門下,子孫滿堂,個個與佛心心相印。六祖惠能,豈不是佛祖之師?

到了這裡,便是法眼頓開,親證實相。所謂法眼頓開,也不是在我們的四大色身上又多出一個洞洞,可以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也不是修出一個什麼神通,隔山隔水,天上人間,悉皆能見,乃至見上帝處理天下公務。如此之見,盡屬魔見。

法眼者,自心本性的朗照功能,自心本性的普覺功能。眾生迷昧自心,假名法眼未明。豁然頓悟實相,稱為法眼頓開,亦名“三要印開朱點窄”。

既然法眼已開,則人之迷悟,一目瞭然,五十陰魔,乃至五百陰魔,五千陰魔,無量陰魔,則不必擬議,便知其病處。猶如有眼之人,人之眼目開合,則見得分明。若是個無眼漢,則人之眉目開合,皆不得見。

芥子納須彌,朱點含萬相。微塵之中,有大經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中事而無餘。這微塵,這朱點,窄否?朱點雖窄,量等三千,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中事而無餘。這便是《華嚴經》所說的破塵出大經卷。若人破了這塵,出了這大經卷,則與佛同類,把手同行。到得這裡,觀看來人,他立在何處?病在何處?是賓是主,是迷是悟,則不用擬議,而一目瞭然。若擬議而知,則是妄知。鹽官齊安禪師雲:“思而知,慮而解,是鬼家活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