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以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以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以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以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一生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國的繁榮富強立下了汗馬功勞。從僑鄉走出的莊世平先生,一生的家國情懷,都與“僑”字緊密相連。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以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一生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國的繁榮富強立下了汗馬功勞。從僑鄉走出的莊世平先生,一生的家國情懷,都與“僑”字緊密相連。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於2006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寧英歌突出的精神價值、社會價值、鹹寮英歌舞藝術價值得到有關專家的重視,獲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普寧也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以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一生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國的繁榮富強立下了汗馬功勞。從僑鄉走出的莊世平先生,一生的家國情懷,都與“僑”字緊密相連。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於2006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寧英歌突出的精神價值、社會價值、鹹寮英歌舞藝術價值得到有關專家的重視,獲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普寧也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以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一生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國的繁榮富強立下了汗馬功勞。從僑鄉走出的莊世平先生,一生的家國情懷,都與“僑”字緊密相連。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於2006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寧英歌突出的精神價值、社會價值、鹹寮英歌舞藝術價值得到有關專家的重視,獲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普寧也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於2008年作為"廣東文藝奧運軍團"代表隊之一在北京天安門表演,為北京奧運會開幕營造了熱烈氣氛。普寧英歌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參與和推動著眾多文化交流,代代相傳,成為聯繫中國各地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普寧地區引以為傲的文化藝術代表之一。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以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一生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國的繁榮富強立下了汗馬功勞。從僑鄉走出的莊世平先生,一生的家國情懷,都與“僑”字緊密相連。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於2006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寧英歌突出的精神價值、社會價值、鹹寮英歌舞藝術價值得到有關專家的重視,獲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普寧也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於2008年作為"廣東文藝奧運軍團"代表隊之一在北京天安門表演,為北京奧運會開幕營造了熱烈氣氛。普寧英歌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參與和推動著眾多文化交流,代代相傳,成為聯繫中國各地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普寧地區引以為傲的文化藝術代表之一。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以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一生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國的繁榮富強立下了汗馬功勞。從僑鄉走出的莊世平先生,一生的家國情懷,都與“僑”字緊密相連。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於2006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寧英歌突出的精神價值、社會價值、鹹寮英歌舞藝術價值得到有關專家的重視,獲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普寧也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於2008年作為"廣東文藝奧運軍團"代表隊之一在北京天安門表演,為北京奧運會開幕營造了熱烈氣氛。普寧英歌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參與和推動著眾多文化交流,代代相傳,成為聯繫中國各地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普寧地區引以為傲的文化藝術代表之一。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以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一生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國的繁榮富強立下了汗馬功勞。從僑鄉走出的莊世平先生,一生的家國情懷,都與“僑”字緊密相連。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於2006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寧英歌突出的精神價值、社會價值、鹹寮英歌舞藝術價值得到有關專家的重視,獲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普寧也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於2008年作為"廣東文藝奧運軍團"代表隊之一在北京天安門表演,為北京奧運會開幕營造了熱烈氣氛。普寧英歌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參與和推動著眾多文化交流,代代相傳,成為聯繫中國各地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普寧地區引以為傲的文化藝術代表之一。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嵌瓷,普寧人俗稱“聚饒”或“扣饒”, 嵌瓷工藝美術作品久經風雨、烈日曝晒而不褪色,藝術風格獨特,是選用各種顏色的精薄瓷片在建築外部鑲嵌成各種平面或浮雕的造型圖案。它興起於明代萬曆年間,盛於清代,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以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一生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國的繁榮富強立下了汗馬功勞。從僑鄉走出的莊世平先生,一生的家國情懷,都與“僑”字緊密相連。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於2006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寧英歌突出的精神價值、社會價值、鹹寮英歌舞藝術價值得到有關專家的重視,獲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普寧也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於2008年作為"廣東文藝奧運軍團"代表隊之一在北京天安門表演,為北京奧運會開幕營造了熱烈氣氛。普寧英歌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參與和推動著眾多文化交流,代代相傳,成為聯繫中國各地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普寧地區引以為傲的文化藝術代表之一。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嵌瓷,普寧人俗稱“聚饒”或“扣饒”, 嵌瓷工藝美術作品久經風雨、烈日曝晒而不褪色,藝術風格獨特,是選用各種顏色的精薄瓷片在建築外部鑲嵌成各種平面或浮雕的造型圖案。它興起於明代萬曆年間,盛於清代,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以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一生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國的繁榮富強立下了汗馬功勞。從僑鄉走出的莊世平先生,一生的家國情懷,都與“僑”字緊密相連。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於2006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寧英歌突出的精神價值、社會價值、鹹寮英歌舞藝術價值得到有關專家的重視,獲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普寧也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於2008年作為"廣東文藝奧運軍團"代表隊之一在北京天安門表演,為北京奧運會開幕營造了熱烈氣氛。普寧英歌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參與和推動著眾多文化交流,代代相傳,成為聯繫中國各地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普寧地區引以為傲的文化藝術代表之一。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嵌瓷,普寧人俗稱“聚饒”或“扣饒”, 嵌瓷工藝美術作品久經風雨、烈日曝晒而不褪色,藝術風格獨特,是選用各種顏色的精薄瓷片在建築外部鑲嵌成各種平面或浮雕的造型圖案。它興起於明代萬曆年間,盛於清代,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潮汕人世代延續的家園意識和鄉族情緣融入到了每一處建築細節中,它們都承載著民間信仰和本土文化,隨著著歲月的更迭,如今已更加蓬勃生輝。這種凝聚著人民智慧的嵌瓷藝術,正從房脊牆簷,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以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一生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國的繁榮富強立下了汗馬功勞。從僑鄉走出的莊世平先生,一生的家國情懷,都與“僑”字緊密相連。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於2006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寧英歌突出的精神價值、社會價值、鹹寮英歌舞藝術價值得到有關專家的重視,獲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普寧也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於2008年作為"廣東文藝奧運軍團"代表隊之一在北京天安門表演,為北京奧運會開幕營造了熱烈氣氛。普寧英歌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參與和推動著眾多文化交流,代代相傳,成為聯繫中國各地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普寧地區引以為傲的文化藝術代表之一。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嵌瓷,普寧人俗稱“聚饒”或“扣饒”, 嵌瓷工藝美術作品久經風雨、烈日曝晒而不褪色,藝術風格獨特,是選用各種顏色的精薄瓷片在建築外部鑲嵌成各種平面或浮雕的造型圖案。它興起於明代萬曆年間,盛於清代,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潮汕人世代延續的家園意識和鄉族情緣融入到了每一處建築細節中,它們都承載著民間信仰和本土文化,隨著著歲月的更迭,如今已更加蓬勃生輝。這種凝聚著人民智慧的嵌瓷藝術,正從房脊牆簷,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以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一生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國的繁榮富強立下了汗馬功勞。從僑鄉走出的莊世平先生,一生的家國情懷,都與“僑”字緊密相連。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於2006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寧英歌突出的精神價值、社會價值、鹹寮英歌舞藝術價值得到有關專家的重視,獲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普寧也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於2008年作為"廣東文藝奧運軍團"代表隊之一在北京天安門表演,為北京奧運會開幕營造了熱烈氣氛。普寧英歌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參與和推動著眾多文化交流,代代相傳,成為聯繫中國各地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普寧地區引以為傲的文化藝術代表之一。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嵌瓷,普寧人俗稱“聚饒”或“扣饒”, 嵌瓷工藝美術作品久經風雨、烈日曝晒而不褪色,藝術風格獨特,是選用各種顏色的精薄瓷片在建築外部鑲嵌成各種平面或浮雕的造型圖案。它興起於明代萬曆年間,盛於清代,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潮汕人世代延續的家園意識和鄉族情緣融入到了每一處建築細節中,它們都承載著民間信仰和本土文化,隨著著歲月的更迭,如今已更加蓬勃生輝。這種凝聚著人民智慧的嵌瓷藝術,正從房脊牆簷,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陳國仕先生成功地將精美絕倫的嵌瓷藝術從室外搬進了室內,製成嵌瓷屏風畫。屏風畫銷往國內外,而今嵌瓷工藝品的創新開發已成為一種趨勢。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以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一生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國的繁榮富強立下了汗馬功勞。從僑鄉走出的莊世平先生,一生的家國情懷,都與“僑”字緊密相連。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於2006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寧英歌突出的精神價值、社會價值、鹹寮英歌舞藝術價值得到有關專家的重視,獲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普寧也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於2008年作為"廣東文藝奧運軍團"代表隊之一在北京天安門表演,為北京奧運會開幕營造了熱烈氣氛。普寧英歌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參與和推動著眾多文化交流,代代相傳,成為聯繫中國各地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普寧地區引以為傲的文化藝術代表之一。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嵌瓷,普寧人俗稱“聚饒”或“扣饒”, 嵌瓷工藝美術作品久經風雨、烈日曝晒而不褪色,藝術風格獨特,是選用各種顏色的精薄瓷片在建築外部鑲嵌成各種平面或浮雕的造型圖案。它興起於明代萬曆年間,盛於清代,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潮汕人世代延續的家園意識和鄉族情緣融入到了每一處建築細節中,它們都承載著民間信仰和本土文化,隨著著歲月的更迭,如今已更加蓬勃生輝。這種凝聚著人民智慧的嵌瓷藝術,正從房脊牆簷,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陳國仕先生成功地將精美絕倫的嵌瓷藝術從室外搬進了室內,製成嵌瓷屏風畫。屏風畫銷往國內外,而今嵌瓷工藝品的創新開發已成為一種趨勢。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以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一生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國的繁榮富強立下了汗馬功勞。從僑鄉走出的莊世平先生,一生的家國情懷,都與“僑”字緊密相連。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於2006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寧英歌突出的精神價值、社會價值、鹹寮英歌舞藝術價值得到有關專家的重視,獲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普寧也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於2008年作為"廣東文藝奧運軍團"代表隊之一在北京天安門表演,為北京奧運會開幕營造了熱烈氣氛。普寧英歌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參與和推動著眾多文化交流,代代相傳,成為聯繫中國各地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普寧地區引以為傲的文化藝術代表之一。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嵌瓷,普寧人俗稱“聚饒”或“扣饒”, 嵌瓷工藝美術作品久經風雨、烈日曝晒而不褪色,藝術風格獨特,是選用各種顏色的精薄瓷片在建築外部鑲嵌成各種平面或浮雕的造型圖案。它興起於明代萬曆年間,盛於清代,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潮汕人世代延續的家園意識和鄉族情緣融入到了每一處建築細節中,它們都承載著民間信仰和本土文化,隨著著歲月的更迭,如今已更加蓬勃生輝。這種凝聚著人民智慧的嵌瓷藝術,正從房脊牆簷,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陳國仕先生成功地將精美絕倫的嵌瓷藝術從室外搬進了室內,製成嵌瓷屏風畫。屏風畫銷往國內外,而今嵌瓷工藝品的創新開發已成為一種趨勢。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2008年,嵌瓷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以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一生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國的繁榮富強立下了汗馬功勞。從僑鄉走出的莊世平先生,一生的家國情懷,都與“僑”字緊密相連。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於2006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寧英歌突出的精神價值、社會價值、鹹寮英歌舞藝術價值得到有關專家的重視,獲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普寧也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於2008年作為"廣東文藝奧運軍團"代表隊之一在北京天安門表演,為北京奧運會開幕營造了熱烈氣氛。普寧英歌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參與和推動著眾多文化交流,代代相傳,成為聯繫中國各地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普寧地區引以為傲的文化藝術代表之一。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嵌瓷,普寧人俗稱“聚饒”或“扣饒”, 嵌瓷工藝美術作品久經風雨、烈日曝晒而不褪色,藝術風格獨特,是選用各種顏色的精薄瓷片在建築外部鑲嵌成各種平面或浮雕的造型圖案。它興起於明代萬曆年間,盛於清代,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潮汕人世代延續的家園意識和鄉族情緣融入到了每一處建築細節中,它們都承載著民間信仰和本土文化,隨著著歲月的更迭,如今已更加蓬勃生輝。這種凝聚著人民智慧的嵌瓷藝術,正從房脊牆簷,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陳國仕先生成功地將精美絕倫的嵌瓷藝術從室外搬進了室內,製成嵌瓷屏風畫。屏風畫銷往國內外,而今嵌瓷工藝品的創新開發已成為一種趨勢。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2008年,嵌瓷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以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一生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國的繁榮富強立下了汗馬功勞。從僑鄉走出的莊世平先生,一生的家國情懷,都與“僑”字緊密相連。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於2006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寧英歌突出的精神價值、社會價值、鹹寮英歌舞藝術價值得到有關專家的重視,獲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普寧也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於2008年作為"廣東文藝奧運軍團"代表隊之一在北京天安門表演,為北京奧運會開幕營造了熱烈氣氛。普寧英歌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參與和推動著眾多文化交流,代代相傳,成為聯繫中國各地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普寧地區引以為傲的文化藝術代表之一。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嵌瓷,普寧人俗稱“聚饒”或“扣饒”, 嵌瓷工藝美術作品久經風雨、烈日曝晒而不褪色,藝術風格獨特,是選用各種顏色的精薄瓷片在建築外部鑲嵌成各種平面或浮雕的造型圖案。它興起於明代萬曆年間,盛於清代,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潮汕人世代延續的家園意識和鄉族情緣融入到了每一處建築細節中,它們都承載著民間信仰和本土文化,隨著著歲月的更迭,如今已更加蓬勃生輝。這種凝聚著人民智慧的嵌瓷藝術,正從房脊牆簷,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陳國仕先生成功地將精美絕倫的嵌瓷藝術從室外搬進了室內,製成嵌瓷屏風畫。屏風畫銷往國內外,而今嵌瓷工藝品的創新開發已成為一種趨勢。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2008年,嵌瓷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在20世紀八十年代就是全國知名的紡織服裝和生產基地,以流沙市場為中心,形成了眾多紡織、布料、服裝廠家的共興共榮。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以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一生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國的繁榮富強立下了汗馬功勞。從僑鄉走出的莊世平先生,一生的家國情懷,都與“僑”字緊密相連。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於2006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寧英歌突出的精神價值、社會價值、鹹寮英歌舞藝術價值得到有關專家的重視,獲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普寧也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於2008年作為"廣東文藝奧運軍團"代表隊之一在北京天安門表演,為北京奧運會開幕營造了熱烈氣氛。普寧英歌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參與和推動著眾多文化交流,代代相傳,成為聯繫中國各地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普寧地區引以為傲的文化藝術代表之一。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嵌瓷,普寧人俗稱“聚饒”或“扣饒”, 嵌瓷工藝美術作品久經風雨、烈日曝晒而不褪色,藝術風格獨特,是選用各種顏色的精薄瓷片在建築外部鑲嵌成各種平面或浮雕的造型圖案。它興起於明代萬曆年間,盛於清代,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潮汕人世代延續的家園意識和鄉族情緣融入到了每一處建築細節中,它們都承載著民間信仰和本土文化,隨著著歲月的更迭,如今已更加蓬勃生輝。這種凝聚著人民智慧的嵌瓷藝術,正從房脊牆簷,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陳國仕先生成功地將精美絕倫的嵌瓷藝術從室外搬進了室內,製成嵌瓷屏風畫。屏風畫銷往國內外,而今嵌瓷工藝品的創新開發已成為一種趨勢。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2008年,嵌瓷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在20世紀八十年代就是全國知名的紡織服裝和生產基地,以流沙市場為中心,形成了眾多紡織、布料、服裝廠家的共興共榮。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如今,普寧由單一的服裝紡織集散地形成揭陽收個千億產業集群,在國際化、產業化、規模化的道路上,普寧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以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一生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國的繁榮富強立下了汗馬功勞。從僑鄉走出的莊世平先生,一生的家國情懷,都與“僑”字緊密相連。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於2006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寧英歌突出的精神價值、社會價值、鹹寮英歌舞藝術價值得到有關專家的重視,獲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普寧也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於2008年作為"廣東文藝奧運軍團"代表隊之一在北京天安門表演,為北京奧運會開幕營造了熱烈氣氛。普寧英歌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參與和推動著眾多文化交流,代代相傳,成為聯繫中國各地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普寧地區引以為傲的文化藝術代表之一。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嵌瓷,普寧人俗稱“聚饒”或“扣饒”, 嵌瓷工藝美術作品久經風雨、烈日曝晒而不褪色,藝術風格獨特,是選用各種顏色的精薄瓷片在建築外部鑲嵌成各種平面或浮雕的造型圖案。它興起於明代萬曆年間,盛於清代,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潮汕人世代延續的家園意識和鄉族情緣融入到了每一處建築細節中,它們都承載著民間信仰和本土文化,隨著著歲月的更迭,如今已更加蓬勃生輝。這種凝聚著人民智慧的嵌瓷藝術,正從房脊牆簷,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陳國仕先生成功地將精美絕倫的嵌瓷藝術從室外搬進了室內,製成嵌瓷屏風畫。屏風畫銷往國內外,而今嵌瓷工藝品的創新開發已成為一種趨勢。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2008年,嵌瓷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在20世紀八十年代就是全國知名的紡織服裝和生產基地,以流沙市場為中心,形成了眾多紡織、布料、服裝廠家的共興共榮。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如今,普寧由單一的服裝紡織集散地形成揭陽收個千億產業集群,在國際化、產業化、規模化的道路上,普寧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商貿流通之都,普寧不僅僅是紡織服裝業一枝獨秀,同時還有中醫藥產業隨著市場導向一路向前。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以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一生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國的繁榮富強立下了汗馬功勞。從僑鄉走出的莊世平先生,一生的家國情懷,都與“僑”字緊密相連。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於2006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寧英歌突出的精神價值、社會價值、鹹寮英歌舞藝術價值得到有關專家的重視,獲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普寧也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於2008年作為"廣東文藝奧運軍團"代表隊之一在北京天安門表演,為北京奧運會開幕營造了熱烈氣氛。普寧英歌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參與和推動著眾多文化交流,代代相傳,成為聯繫中國各地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普寧地區引以為傲的文化藝術代表之一。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嵌瓷,普寧人俗稱“聚饒”或“扣饒”, 嵌瓷工藝美術作品久經風雨、烈日曝晒而不褪色,藝術風格獨特,是選用各種顏色的精薄瓷片在建築外部鑲嵌成各種平面或浮雕的造型圖案。它興起於明代萬曆年間,盛於清代,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潮汕人世代延續的家園意識和鄉族情緣融入到了每一處建築細節中,它們都承載著民間信仰和本土文化,隨著著歲月的更迭,如今已更加蓬勃生輝。這種凝聚著人民智慧的嵌瓷藝術,正從房脊牆簷,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陳國仕先生成功地將精美絕倫的嵌瓷藝術從室外搬進了室內,製成嵌瓷屏風畫。屏風畫銷往國內外,而今嵌瓷工藝品的創新開發已成為一種趨勢。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2008年,嵌瓷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在20世紀八十年代就是全國知名的紡織服裝和生產基地,以流沙市場為中心,形成了眾多紡織、布料、服裝廠家的共興共榮。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如今,普寧由單一的服裝紡織集散地形成揭陽收個千億產業集群,在國際化、產業化、規模化的道路上,普寧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商貿流通之都,普寧不僅僅是紡織服裝業一枝獨秀,同時還有中醫藥產業隨著市場導向一路向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以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一生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國的繁榮富強立下了汗馬功勞。從僑鄉走出的莊世平先生,一生的家國情懷,都與“僑”字緊密相連。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於2006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寧英歌突出的精神價值、社會價值、鹹寮英歌舞藝術價值得到有關專家的重視,獲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普寧也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於2008年作為"廣東文藝奧運軍團"代表隊之一在北京天安門表演,為北京奧運會開幕營造了熱烈氣氛。普寧英歌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參與和推動著眾多文化交流,代代相傳,成為聯繫中國各地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普寧地區引以為傲的文化藝術代表之一。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嵌瓷,普寧人俗稱“聚饒”或“扣饒”, 嵌瓷工藝美術作品久經風雨、烈日曝晒而不褪色,藝術風格獨特,是選用各種顏色的精薄瓷片在建築外部鑲嵌成各種平面或浮雕的造型圖案。它興起於明代萬曆年間,盛於清代,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潮汕人世代延續的家園意識和鄉族情緣融入到了每一處建築細節中,它們都承載著民間信仰和本土文化,隨著著歲月的更迭,如今已更加蓬勃生輝。這種凝聚著人民智慧的嵌瓷藝術,正從房脊牆簷,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陳國仕先生成功地將精美絕倫的嵌瓷藝術從室外搬進了室內,製成嵌瓷屏風畫。屏風畫銷往國內外,而今嵌瓷工藝品的創新開發已成為一種趨勢。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2008年,嵌瓷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在20世紀八十年代就是全國知名的紡織服裝和生產基地,以流沙市場為中心,形成了眾多紡織、布料、服裝廠家的共興共榮。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如今,普寧由單一的服裝紡織集散地形成揭陽收個千億產業集群,在國際化、產業化、規模化的道路上,普寧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商貿流通之都,普寧不僅僅是紡織服裝業一枝獨秀,同時還有中醫藥產業隨著市場導向一路向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烏梅是每天上市的一千種藥材品種之一,它們大多產自於當地的青梅園,這種歷史悠久的物產在在市場化的帶動下,鮮食、加工、藥用等各種經濟價值在不斷被開發。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以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一生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國的繁榮富強立下了汗馬功勞。從僑鄉走出的莊世平先生,一生的家國情懷,都與“僑”字緊密相連。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於2006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寧英歌突出的精神價值、社會價值、鹹寮英歌舞藝術價值得到有關專家的重視,獲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普寧也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於2008年作為"廣東文藝奧運軍團"代表隊之一在北京天安門表演,為北京奧運會開幕營造了熱烈氣氛。普寧英歌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參與和推動著眾多文化交流,代代相傳,成為聯繫中國各地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普寧地區引以為傲的文化藝術代表之一。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嵌瓷,普寧人俗稱“聚饒”或“扣饒”, 嵌瓷工藝美術作品久經風雨、烈日曝晒而不褪色,藝術風格獨特,是選用各種顏色的精薄瓷片在建築外部鑲嵌成各種平面或浮雕的造型圖案。它興起於明代萬曆年間,盛於清代,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潮汕人世代延續的家園意識和鄉族情緣融入到了每一處建築細節中,它們都承載著民間信仰和本土文化,隨著著歲月的更迭,如今已更加蓬勃生輝。這種凝聚著人民智慧的嵌瓷藝術,正從房脊牆簷,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陳國仕先生成功地將精美絕倫的嵌瓷藝術從室外搬進了室內,製成嵌瓷屏風畫。屏風畫銷往國內外,而今嵌瓷工藝品的創新開發已成為一種趨勢。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2008年,嵌瓷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在20世紀八十年代就是全國知名的紡織服裝和生產基地,以流沙市場為中心,形成了眾多紡織、布料、服裝廠家的共興共榮。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如今,普寧由單一的服裝紡織集散地形成揭陽收個千億產業集群,在國際化、產業化、規模化的道路上,普寧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商貿流通之都,普寧不僅僅是紡織服裝業一枝獨秀,同時還有中醫藥產業隨著市場導向一路向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烏梅是每天上市的一千種藥材品種之一,它們大多產自於當地的青梅園,這種歷史悠久的物產在在市場化的帶動下,鮮食、加工、藥用等各種經濟價值在不斷被開發。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以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一生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國的繁榮富強立下了汗馬功勞。從僑鄉走出的莊世平先生,一生的家國情懷,都與“僑”字緊密相連。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於2006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寧英歌突出的精神價值、社會價值、鹹寮英歌舞藝術價值得到有關專家的重視,獲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普寧也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於2008年作為"廣東文藝奧運軍團"代表隊之一在北京天安門表演,為北京奧運會開幕營造了熱烈氣氛。普寧英歌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參與和推動著眾多文化交流,代代相傳,成為聯繫中國各地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普寧地區引以為傲的文化藝術代表之一。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嵌瓷,普寧人俗稱“聚饒”或“扣饒”, 嵌瓷工藝美術作品久經風雨、烈日曝晒而不褪色,藝術風格獨特,是選用各種顏色的精薄瓷片在建築外部鑲嵌成各種平面或浮雕的造型圖案。它興起於明代萬曆年間,盛於清代,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潮汕人世代延續的家園意識和鄉族情緣融入到了每一處建築細節中,它們都承載著民間信仰和本土文化,隨著著歲月的更迭,如今已更加蓬勃生輝。這種凝聚著人民智慧的嵌瓷藝術,正從房脊牆簷,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陳國仕先生成功地將精美絕倫的嵌瓷藝術從室外搬進了室內,製成嵌瓷屏風畫。屏風畫銷往國內外,而今嵌瓷工藝品的創新開發已成為一種趨勢。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2008年,嵌瓷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在20世紀八十年代就是全國知名的紡織服裝和生產基地,以流沙市場為中心,形成了眾多紡織、布料、服裝廠家的共興共榮。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如今,普寧由單一的服裝紡織集散地形成揭陽收個千億產業集群,在國際化、產業化、規模化的道路上,普寧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商貿流通之都,普寧不僅僅是紡織服裝業一枝獨秀,同時還有中醫藥產業隨著市場導向一路向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烏梅是每天上市的一千種藥材品種之一,它們大多產自於當地的青梅園,這種歷史悠久的物產在在市場化的帶動下,鮮食、加工、藥用等各種經濟價值在不斷被開發。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歲月荏苒,時代演進,普寧人民擁有著百年不變的精神內涵,始終堅守著有容乃大的潮汕精神和崇文重商的傳統風尚。開拓進取,努力拼搏,共同造就了這普遍寧謐、文商共榮的繁盛普寧。

擁有著普寧的根,受惠於普寧文化的灌輸,普寧人長出了熱愛這片土地的芽。在這片土地成長的人民,流淌著對故里引以為傲且深愛的血液,始終心繫於此地。不管身處何處,人們總會不由得懷念、難以抑制住思鄉情,無比地眷念這個美妙的家園。

"

普寧是聞名國內外的商貿名城,也是中國上千年文化孕育璀璨文明的搖籃之一,它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在此地匯聚,商貿經濟的發展,成就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同時,也引起了央視科教的中國影像方誌的注意,就在近日播出的第276集中,中國影像方誌用長達39分鐘的記錄片向觀眾們展示了普寧這座的商貿名城的魅力風貌。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1982年6月,普寧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普寧廣太鎮綿遠村虎頭埔山坡發現了大量破碎銅片,也就是後來被譽為"廣東第一窯"的古窯群遺址。普寧市的廣太鎮綿遠村的虎頭埔古窯址有著4000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和廣東省內發現最早的窯址。地方特色文化虎頭埔古窯的發現,是普寧當地先民邁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文物遺址,普寧市特地在遺址保護區外修建陳列出土文物的展覽館,劃定了以這個古窯為中心附近一萬平方米作為保護範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虎頭埔類型的陶器不僅流行於粵東一帶,遠至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境內也發現虎頭埔類型的陶器陶片。虎頭埔古窯址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於2010年6月,被公佈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城牆,在古代是用於護城防禦的建築,也是一個城市界限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老城牆已消逝在歷史塵煙中,倖存下來的洪陽鎮西水關的古城牆彌足珍貴,成為一個城市中最寶貴的遺產,迄今為止,它依舊用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訴說著普寧四百多年的歷史煙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曾有不少文獻記載,“普寧縣初為普安縣”的說法,而後來於1986年11月在在潮陽縣貴嶼區北林鄉發現一塊普寧縣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推翻了此說。去思碑為明朝萬曆元年癸酉(1573)所立。碑身雖有斷摺痕,但字跡仍很明晰。

碑額上書“去思”二字,其碑刻有,“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艱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爰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 此碑成為為普寧縣訂正縣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洪陽鎮,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老街舊厝幽靜,宗祠廟宇林立,古樹深井尤存,傳統小吃遍佈。是一個保留著很多潮汕風俗和傳統的古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有著將近150年時光沉澱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德安裡整體分老寨、中寨、新寨三大部分,規模宏大,內有官廳、祠堂、書齋等功能各異的房屋,共計773間。其中,老寨圍繞著主體建築物大祠堂的房屋剛好是一百座,故稱“百鳥朝鳳”。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重教興學是普寧洪陽的教育核心之一。德安裡屬於清代水師提督方耀的書院約有上百所,目前能找到遺蹟的大概有幾十所,德安裡無疑是近代洪陽的教育中心。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學宮代表著洪陽的文化根脈。1952年,普寧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普寧一中搬遷到此處,在隨後的40年間,在校學生最多達到兩千五百人。朗朗讀書聲,書香與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著有著這座上百年曆史的學堂,莘莘學子孜孜不倦地吸收著優秀的文化精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批館等海內外民間機構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果隴村是普寧重點僑鄉。當年果隴村的僑批大多都經由“協裕批館”收發,批館由莊世平先生所在的莊式家族於清朝光緒年間創辦。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式家族是僑批世家,莊世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實業家與傑出僑領,從小深受批館經營影響,致力於僑匯金融服務,懷著熱忱的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以崇高的威望和無私奉獻精神,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國內人民的信賴和愛戴,帶動了廣大華僑港澳同胞為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出資出力。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莊世平先生一生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國的繁榮富強立下了汗馬功勞。從僑鄉走出的莊世平先生,一生的家國情懷,都與“僑”字緊密相連。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於2006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寧英歌突出的精神價值、社會價值、鹹寮英歌舞藝術價值得到有關專家的重視,獲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普寧也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英歌於2008年作為"廣東文藝奧運軍團"代表隊之一在北京天安門表演,為北京奧運會開幕營造了熱烈氣氛。普寧英歌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參與和推動著眾多文化交流,代代相傳,成為聯繫中國各地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普寧地區引以為傲的文化藝術代表之一。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嵌瓷,普寧人俗稱“聚饒”或“扣饒”, 嵌瓷工藝美術作品久經風雨、烈日曝晒而不褪色,藝術風格獨特,是選用各種顏色的精薄瓷片在建築外部鑲嵌成各種平面或浮雕的造型圖案。它興起於明代萬曆年間,盛於清代,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潮汕人世代延續的家園意識和鄉族情緣融入到了每一處建築細節中,它們都承載著民間信仰和本土文化,隨著著歲月的更迭,如今已更加蓬勃生輝。這種凝聚著人民智慧的嵌瓷藝術,正從房脊牆簷,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陳國仕先生成功地將精美絕倫的嵌瓷藝術從室外搬進了室內,製成嵌瓷屏風畫。屏風畫銷往國內外,而今嵌瓷工藝品的創新開發已成為一種趨勢。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2008年,嵌瓷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普寧在20世紀八十年代就是全國知名的紡織服裝和生產基地,以流沙市場為中心,形成了眾多紡織、布料、服裝廠家的共興共榮。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如今,普寧由單一的服裝紡織集散地形成揭陽收個千億產業集群,在國際化、產業化、規模化的道路上,普寧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作為商貿流通之都,普寧不僅僅是紡織服裝業一枝獨秀,同時還有中醫藥產業隨著市場導向一路向前。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烏梅是每天上市的一千種藥材品種之一,它們大多產自於當地的青梅園,這種歷史悠久的物產在在市場化的帶動下,鮮食、加工、藥用等各種經濟價值在不斷被開發。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歲月荏苒,時代演進,普寧人民擁有著百年不變的精神內涵,始終堅守著有容乃大的潮汕精神和崇文重商的傳統風尚。開拓進取,努力拼搏,共同造就了這普遍寧謐、文商共榮的繁盛普寧。

擁有著普寧的根,受惠於普寧文化的灌輸,普寧人長出了熱愛這片土地的芽。在這片土地成長的人民,流淌著對故里引以為傲且深愛的血液,始終心繫於此地。不管身處何處,人們總會不由得懷念、難以抑制住思鄉情,無比地眷念這個美妙的家園。

中國影像方誌·普寧篇,通過央視鏡頭走近普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