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事,不要“做人”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說了成長思維模式和固定思維模式,我覺得很有意思,這裡和你分享一下。

這裡理論模式是來源於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維克的“思維模式理論”,德維克說人有兩種思維模式,一種是“成長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另一個是“固定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

要做事,不要“做人”

成長思維模式相信人可以努力可以成長,德維克研究發現有這樣思維的人真的可以成長。

固定思維模式認為是什麼人就是什麼人,不行就不行,結果是他們真的不容易成長。

要做事,不要“做人”

今天,我想說說這個研究的啟發。

成長思維,有些像學走路,學語言,做事。

我就是要學會,這是工具,用它能讓我變得好,這個事我願意去嘗試,我願意提高自己。

固定思維,更像檢測自我。

遇到一件事,做得好說明我就是一個聰明的人,我確實有才。

在面對任務的時候,這個任務是對個人能力的測試,以此來證明自己是行還是不行。

要做事,不要“做人”

理解這這兩種思維模式,我們可能更願意有成長思維。

可實際上,我們處處在使用固定思維。

我這人別的意思,就是直。我就不是幹這個事的料。我不配得到ta。我就是個樂於助人的人。我是loser。我要是......就好了。

這個本質上是向“人設”認同,給自己貼標籤。

所有的努力和成功都是為了證明我是“xxx”的。

要做事,不要“做人”

成長思維在於,我想去嘗試,去“破壞”,去改造。

自信是一步步成功得來的,強大是經歷一次次打擊換來的。

二者其實很微妙,一個是“做什麼人”,一個是“做什麼事”。

要做事,不要“做人”

那,知道這個,對我們有什麼用呢?

有一個例子。

有一年,普林斯頓大學給剛入學的大一新生增加了一項考試。普林斯頓大學是美國最好的大學之一,這些人好不容易進來,可以說是優中選優的幸運兒,但是沒想到,學校居然又給了個考試。

當然這次考試的真實目的其實是做個心理學實驗。

學校對一半的學生說,考試是為了確認他們是否真的夠資格上普林斯頓。對另外一半學生,學校說的是你們能上普林斯頓已經很厲害了,但我們還要看看你到底有多牛,這些題比較難,看你能做到什麼程度。

結果,第一組學生只答對了70%的題,而第二組的學生答對了90%的題。僅僅是考試前對心態的一個簡單影響,就有這麼大的作用。

要做事,不要“做人”

這裡不是說固定思維徹底比成長思維好,看怎麼運用,如果你想讓你孩子考試不作弊,你可告訴他:“你是個誠實的孩子”,這樣作弊的概率就下降很多,研究表明能下降30%。

對於自我而言,如果你認定自己很厲害,那要經得起考驗和挫折,不要吃了灰,最後反過頭來說自己一文不值。

當然,更好的選擇是自己願意主動努力。沒有什麼包袱,我就是要做,做成,你關心的下一步怎麼做。

人設是個枷鎖。

對一個人而言,不要表揚他“聰明”,要說“努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