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宮廷的御膳和仿膳(下)—訪溥傑和溥任


文/楊澄

豪華的御膳

沉默了會兒,溥傑先生點了支菸,說起了皇帝的膳食:“皇帝是天下至尊,當然要享受人間最名貴、最精美的膳食。真是四時菜果,水陸雜陳。即便是一般的雞鴨魚肉,也要做出講究的樣式,鮮美的口味。有個資料,記載了慈禧太后的一次膳單,計有:

〔火鍋二品〕:八寶奶豬火鍋、醬燉羊肉火鍋。

〔碗菜四品〕:燕窩萬字全銀鴨子、燕窩壽字五柳雞絲、燕窩無字白鴨絲、燕窩疆字口蘑鴨湯。

〔碟菜六品〕:燕窩炒爐雞絲、蜜制醬肉、大炒肉燜玉蘭片、肉絲炒雞蛋、溜雞蛋、口蘑炒雞片。

〔片菜二片〕:掛爐鴨、掛炒鴨。

〔悻餑四品〕:白糖油糕壽意、立桃壽意、苜蓿糕壽意、百壽糕。

〔小吃一桌〕:豬肉、羊肉各四盤,蒸食、爐食各四盤。

另外,還有不少皇族、后妃獻的精美食品,真可謂是五色繽紛、琳琅滿目了。”

溥傑先生繼續說:“我記得,他每頓吃的也不過是小桌上太妃們送來的幾種家常菜,御膳房做的不過是擺擺樣子。那些菜,有的是早晨做的,有的是頭一天做的,一直在大籠屜裡燜著,味道都串了,樣子好看卻不好吃。溥儀對這些菜還有個評語,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淡而無味。’我看很恰當。

“吃完飯,太監把撤下來的飯菜按等級分掉——這也是一種‘恩典’領班太監還要分頭向四位皇太妃彙報,奴才稟老主子,萬歲爺進了一碗白米膳,一個燒餅和一碗粥。進得香每天如此,頓頓如此,這是老規矩,表示太妃們對溥儀盡了‘哺育之恩’。”

從御膳到“仿膳”

溥任先生精於膳食之道,對烹飪頗有研究,他說:“御膳房用料名貴,很講究樣式,就是每種菜餚、飯點的色彩、構圖、容器也都要精心安排,令人賞心悅目。有人為了迎合帝后的心理和宮宴的排場,常常起了富麗堂皇的菜名以壯聲色,比如‘龍鳳呈祥’‘宮門獻魚’等等,其實完全是牽強附會。

“我以為,清入關以來,在大量吸收漢族文化的同時,宮廷膳食也有個逐漸改進、豐富的過程。像乾隆幾次下江南,吃到南方的飯菜,就有可能把當地廚師帶到宮裡。庚子之變慈禧逃到西安,也會品嚐到西北地區的和一些地方風味食品。而各地命官也必然把本地的風味食品進貢,這都會豐富“御膳”。宮中的御膳集中了全國各地的佳餚美釀,客觀上保存了這種文化。”

“四弟的話是對的。”溥傑先生接著說:“滿族起源於遊牧,有些飲食習慣一直保留著。小時候府裡祭神,把一個整治乾淨的豬劈成兩半,放在大鍋裡白煮。祭禮完畢,所有府裡的人按長幼尊卑去分享‘福肉’,就是拿刀割下一塊肉,蘸鹽花吃,清香可口,別有風味。據說這就是早年的習慣。還有,滿族很愛吃奶製品,在宮裡和府裡的果桌上一直有奶制的點心、小吃,如奶捲、奶悻餑、奶烏塔、豌豆黃、芸豆卷、栗子糕等等。現在‘仿膳’還保留著幾種。”

最後,我請他們談談“仿膳”的沿革。

溥傑先生想了想,說:“有些具體情況是後來聽人家講的,大致是這樣,一九二四年冬天,馮玉祥的部隊把溥儀逐出皇宮,自然御膳房的廚工也就散落民間。 第二年,原御膳房菜庫的工作人員趙仁齋帶著他的兒子趙炳南,約了孫紹武幾位廚師在北海公園北岸開了個小飯館,仿照宮裡的膳食,製作幾種菜點,起名仿膳。這雖然是為生計所迫,‘仿膳’總算把御膳房的一些傳統食品保留下來了。”

溥任先生接著說:“小時候,我跟父親(清醇親王載灃)還到‘仿膳’去過幾次,吃的主要是肉末燒餅、芸豆卷、甑兒糕、奶捲一類的小吃,有個溫師傅白案做得很好。後來他們又豐富了炒菜,也很有特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很重視繼承和發展民族文化。一九五六年八月恢復了‘仿膳’,—九五九年又從北岸遷到建築宏麗、風光秀美的漪瀾堂和道寧齋內,這就使更多的中外遊客有機會嚐到宮廷膳食的風味。”最後溥傑先生說:“去年,我參加了全國烹飪名師技術表演鑑定會,有幸遍嘗我國南北菜餚的精品,許多都是我沒有吃到過的。我由衷地慶幸祖國烹飪技術的日益發展,中國菜是中國優秀文化的一部分,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寶貴財富。我們要珍惜它,發展它,讓它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做出貢獻。”

注:本文曾發表於《中國烹飪》雜誌1985年10月刊

清朝宮廷的御膳和仿膳(下)—訪溥傑和溥任

肥雞煨豆腐一品--圖片選自中國商業出版社《經典清宮菜》

清朝宮廷的御膳和仿膳(下)—訪溥傑和溥任

八寶鴨子一品--圖片選自中國商業出版社《經典清宮菜》

清朝宮廷的御膳和仿膳(下)—訪溥傑和溥任

中國商業出版社《經典清宮菜》

“知味尋源”公眾號由中國商業出版社烹飪編輯部負責運營和管理,歡迎關注、投稿、合作,可發送郵件到[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