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平原縣誌》記載:平原縣之“平原”這個名稱,是因戰國時期的趙國公子趙勝被封為平原君之後所起,當時,平原為趙國所並,平原君趙勝之食邑就在平原(舊址在今平原縣張官店東)。又說,戰國趙惠文王即位時(前337年)平原已為趙所並,屬趙國東武城之地,當時尚沒有縣級行政單位,屬於東武城的一個城鎮。

對此,我願與持此觀點者商榷。

據平原縣有關資料記載,相傳,平原古城始建於大禹治水時期。至周武王時平原已是“齊西境之下邑”,一個人口集聚居住的小城鎮,只是不叫平原之名而已。叫什麼名稱?不得而知。

究竟平原之城始置於何時,由於手頭沒有相關資料可查,不知端的。但查歷史地圖《諸侯稱雄形勢圖(公元前350年)》,卻發現在齊、趙兩國城鎮中赫然標註著平原、高唐和武城(東)之地名。可見公元前350年前齊國之平原邑就早已存在了。雖然平原究竟始置於何時尚無定案,但據此就足能說明平原之名不是始於趙國趙勝被封為平原君之時(公元前298年)了。

至於平原之境域在平原君時期曾為趙國所並,且屬於東武城所轄的一個小城鎮之說,待我們仔細梳理一下就清楚了。

首先考察東武城的始置年代。在春秋和戰國前期,晉國只有一座武城,即今陝西華縣境內之春秋時晉國武城,此武城在《史記》和歷史地圖冊《秦晉地形圖》中皆有記載和標註,並曾於秦康公2年(公元前621年)為秦國攻佔。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承認了魏、韓、趙三國的諸侯地位,當時的趙國沒有一座叫做“武城”地名的城鎮。趙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趙國為了遠離秦、魏、韓的頻繁侵犯,遂把都城由中牟往北遷至邯鄲,並於邯鄲之南漳水之北修築了一座護衛都城的屏障——武城(今河北磁縣講武城)。隨後,為保證趙國東部邊境安全又修築了第二座武城 ,此兵營為了區別於邯鄲南之武城,遂取名東武城(舊址在今河北故城縣瓦子莊附近)。趙國東武城隔河距齊國兵營高唐僅數十里之距。由於在歷史地圖《公元前350年諸侯稱雄形勢圖》中已標有東武城之地名,可推算東武城的修築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60年前後。

其次再考平原君。趙勝(前?—前251年),戰國時期趙國大臣,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之弟。趙惠文王元年(前298年)首拜趙國相,而後三去相,三複位,封於東武城。由於趙國都城邯鄲之南、西、北三個方向皆為山區,唯有往東至東武城及東武城周邊區域是平原地區,故把封於東武城的趙勝稱為平原君。其相繼居相位40餘年。公元前251年去世,葬於趙國邯鄲東郊(今河北肥鄉縣元固鄉西屯莊西北)。

要想了解平原和東武城是否有隸屬關係,只要查看一下當年齊、趙兩者的國情就清楚了。

公元前356年(齊威王元年),齊威王的登基和東武城的始置幾乎同時出現在歷史舞臺上。齊國在齊威王的治理下逐漸強盛,趙國東境兵營東武城的設置和地位也日顯重要了。

齊威王二年(公元前355年),齊威王和魏王約會於郊,齊威王向魏惠王炫寶時,說過一番頗為自豪的話,其中有一句是說:“···吾臣有盻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於河···”此句話清楚地說明了一個事實:早在平原君拜相57年以前,趙國就不但不敢侵佔齊國境內幾十裡的平原區域,而且趙國東部邊民在齊國高唐大兵壓境的淫威下,連到東邊黃河裡打漁都害怕極了,何言能在齊國境內竟有趙國屬地?

這段當年趙、齊兩國邊界的黃河,也是今德州市武城、平原兩縣邊界,即今夏津至德州之黃河故道。

齊威王、齊宣王、齊湣王時期,是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除齊桓公在位時外,齊國在全部諸侯國中最強盛、最霸道的時期。假如說。趙國此前確曾一度侵佔過齊國的平原區域,但在齊威王、齊宣王、齊湣王時期是絕對不可能的。

在平原君拜相趙國時期(公元前298——251年)齊國國情究竟如何呢?

齊湣王四年(公元前297年),齊聯合魏、韓進攻秦國,無功而返。

齊湣王五年(公元前296年),齊聯合趙、韓、魏、宋攻秦,至鹽氏而止。

齊湣王十一年(公元前290年),齊、趙聯合攻韓,至魯關下。

齊湣王十三年(公元前288年),齊、秦兩國不可一世,分別自稱東帝、西帝,不久又自改為王。

齊湣王十五年(公元前286年),齊滅宋。

齊湣王十六年(公元前285年),齊湣王因滅宋而驕,欲並周而自為天子,眾諸侯懼。由於內外怨離,遂作罷。

齊湣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由於齊湣王犯各諸侯國眾怒,大將樂毅率燕、趙、魏、韓、秦五國之兵伐齊。齊大敗,齊湣王出逃,樂毅攻入齊都臨淄,盡取齊之寶物祭器,僅剩即墨、莒地未下。

齊襄王五年(公元前279年),齊大將田單利用反間計逐樂毅,敗燕師,復齊國。

由此直至公元前221年齊國為秦國所滅,再也沒能恢復元氣。

那麼趙國平原君時期的情形又是如何呢?

公元前298年,趙惠文王元年,封趙勝為平原君。

公元前288年,秦國侵趙國,攻佔杜陽。

公元前287年,秦國侵趙國,佔領曲陽。

公元前284年 ,樂毅拜趙國相印,率秦、趙、韓、魏、燕五國攻齊,齊大敗,幾乎亡國。趙國收復河間。

公元前283年,藺相如“完璧歸趙”。

公元前282年,秦國攻佔趙國兩座城池。

公元前281年,秦國攻趙國,佔領石城。

公元前280年,秦國白起攻佔趙國代光、狼城,殺俘2萬人。

公元前279年,秦、趙兩國王相會,藺相如逼秦國王擊缶。

公元前273年,趙、魏合攻韓之華陽,秦國白起救韓,沉趙兵2萬於河。

公元前271年,趙國侵齊國,兵至平邑。

公元前270年,趙奢大敗秦軍,被封馬服君。

公元前265年,趙孝成王二年,秦攻趙,趙求救於齊,齊要趙長安君為人質而發兵,秦軍退。

公元前262年,秦攻韓之野王城,上黨郡守和民眾不願歸秦,願屬趙,趙派平原君接受馮亭獻地。

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大戰,趙國敗,被坑殺兵將40萬。

公元前259年,秦攻趙之武安,蘇代勸秦答應趙國獻地六城以求和。

公元前258年,秦攻邯鄲,趙“毛遂自薦”,平原君向楚求救,魏無忌殺晉鄙以救趙。

公元前256年,秦攻趙,佔趙20餘縣,殺趙俘9萬。

公元前251年 燕攻趙,廉頗迎敵,北進500裡,燕求和。平原君卒。

以上是戰國時期齊國、趙國在平原君居相位期間的各自詳細情況。從中可以看出,當年的齊國,特別是齊湣王時期窮兵黷武,四處征伐,八方樹敵,已到了橫行霸道,為所欲為的地步,最後招致了樂毅率五國伐齊,齊國幾乎亡國。在這種情況下,齊國怎會允許趙國隔河佔領平原區域呢?

而趙國呢?在平原君三次拜相40多年的時期內,處在齊、秦、韓、魏、燕、楚諸強國包圍之中的趙國處境是非常嚴峻的,各國都想擠壓它,尤其是秦國,在遠交近攻策略指導下,更是把侵佔趙國地面作為要務,滅趙之心始終不死。雖然經過趙武靈王苦心經營的趙國兵強馬壯,但是在四面虎視眈眈的強敵包圍中,也有力不從心之感。特別是面對西面時刻覬覦的強秦,趙國更是不敢有絲毫懈怠。哪裡還有力量霸佔隔著黃河的齊國邊城平原小城呢?即使趙國有幸攻佔齊國平原,離此僅有數十里的齊國高唐駐軍豈能坐視不管?趙國對齊國的多次討伐,也都是政治上的需要,即使獲勝也是達到目的即刻撤回。因為隔著黃河,後勤供應是個問題,部分趙國軍隊不可能長期駐紮在齊國。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齊國“平原”之名並非因趙國平原君而起,期間趙國沒有吞併過齊國小鎮平原,齊國平原小鎮也從來沒有屬於過趙國東武城。

對於以上觀點,敬請關注此事者指教。(凡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