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萍鄉 江西 交通 不完美媽媽 新餘 秦巴美好江山 2019-09-14
"

美麗萍鄉

"

美麗萍鄉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火車沿著連綿不絕的山路向西奔馳,經過一條不長不短的隧道後,速度漸漸慢下來,這時,我開始向車窗外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煤礦,接著是一條河流,它們都有著黑不溜秋的身軀,在火車的緩慢行進中,仍然顯得模糊不清,直至火車進站,一種“只為浮雲遮望眼”的感覺湧上心頭。

這裡是萍鄉,我的故鄉。

多年前,為了生計遠離故土的我,希望以這樣的方式留住它,但關於故鄉的點滴終究還是在火車的來來回回中漸漸模糊。能記住的,大概就是長久以來,這裡的人們習慣了自我調侃或者被調侃為“鄉下人”,因為它的名字叫“鄉”,少了一種磅礴、恢宏的氣質,更多的是一種土氣。

直至三年前,我以返鄉人的身份,又回到它的懷抱。那時,“年年有變化、三年大變樣”的戰略部署,如一顆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忽如一夜春風來,萍鄉的道路變寬了,城市變美了,人民變幸福了,鄉氣漸漸退去,曾經的“灰姑娘”之城,實現了最華麗的蛻變。

"

美麗萍鄉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火車沿著連綿不絕的山路向西奔馳,經過一條不長不短的隧道後,速度漸漸慢下來,這時,我開始向車窗外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煤礦,接著是一條河流,它們都有著黑不溜秋的身軀,在火車的緩慢行進中,仍然顯得模糊不清,直至火車進站,一種“只為浮雲遮望眼”的感覺湧上心頭。

這裡是萍鄉,我的故鄉。

多年前,為了生計遠離故土的我,希望以這樣的方式留住它,但關於故鄉的點滴終究還是在火車的來來回回中漸漸模糊。能記住的,大概就是長久以來,這裡的人們習慣了自我調侃或者被調侃為“鄉下人”,因為它的名字叫“鄉”,少了一種磅礴、恢宏的氣質,更多的是一種土氣。

直至三年前,我以返鄉人的身份,又回到它的懷抱。那時,“年年有變化、三年大變樣”的戰略部署,如一顆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忽如一夜春風來,萍鄉的道路變寬了,城市變美了,人民變幸福了,鄉氣漸漸退去,曾經的“灰姑娘”之城,實現了最華麗的蛻變。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蛻變的是一條河流。

它叫萍水河,是200萬萍鄉兒女的母親河。留在記憶中的,是一條漫長的坑窪不均的街道,瓷磚鬆動,雨水與排放的汙水在此合流,大家唯恐避之不及,只怕濺自己一身臭水,如果雨水再大一點,萍水河便開始氾濫成災,洶湧的水流在這座城市四處蔓延,此時的它不再有著母親的溫情,而她的兒女們,也只能是站在她的身邊,發出一聲聲長嘆。

多少年來,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這座城一次次承受著內澇和山洪的衝擊,這裡的人們從一開始的埋怨到漸漸的沉默不語,心中的憤慨在一場場雨水的衝擊下消磨殆盡。

這已經是多年前的事情了。

三年前,萍鄉成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試圖解決長期困擾著萍城人們的“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問題。大家有疑惑,也有期待,但更多的是一種觀望的態度。也對,祖祖輩輩無法解決的問題,說變就變,誰會相信呢?

"

美麗萍鄉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火車沿著連綿不絕的山路向西奔馳,經過一條不長不短的隧道後,速度漸漸慢下來,這時,我開始向車窗外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煤礦,接著是一條河流,它們都有著黑不溜秋的身軀,在火車的緩慢行進中,仍然顯得模糊不清,直至火車進站,一種“只為浮雲遮望眼”的感覺湧上心頭。

這裡是萍鄉,我的故鄉。

多年前,為了生計遠離故土的我,希望以這樣的方式留住它,但關於故鄉的點滴終究還是在火車的來來回回中漸漸模糊。能記住的,大概就是長久以來,這裡的人們習慣了自我調侃或者被調侃為“鄉下人”,因為它的名字叫“鄉”,少了一種磅礴、恢宏的氣質,更多的是一種土氣。

直至三年前,我以返鄉人的身份,又回到它的懷抱。那時,“年年有變化、三年大變樣”的戰略部署,如一顆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忽如一夜春風來,萍鄉的道路變寬了,城市變美了,人民變幸福了,鄉氣漸漸退去,曾經的“灰姑娘”之城,實現了最華麗的蛻變。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蛻變的是一條河流。

它叫萍水河,是200萬萍鄉兒女的母親河。留在記憶中的,是一條漫長的坑窪不均的街道,瓷磚鬆動,雨水與排放的汙水在此合流,大家唯恐避之不及,只怕濺自己一身臭水,如果雨水再大一點,萍水河便開始氾濫成災,洶湧的水流在這座城市四處蔓延,此時的它不再有著母親的溫情,而她的兒女們,也只能是站在她的身邊,發出一聲聲長嘆。

多少年來,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這座城一次次承受著內澇和山洪的衝擊,這裡的人們從一開始的埋怨到漸漸的沉默不語,心中的憤慨在一場場雨水的衝擊下消磨殆盡。

這已經是多年前的事情了。

三年前,萍鄉成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試圖解決長期困擾著萍城人們的“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問題。大家有疑惑,也有期待,但更多的是一種觀望的態度。也對,祖祖輩輩無法解決的問題,說變就變,誰會相信呢?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三年過去了,我們開始重新審視。

那個湖水發臭、荒草萋萋的玉湖不見了,映入眼簾的,是一湖清水,湖水與溼地互相輝映,甚有“落霞與白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意。

那個不知名的五陂鎮,有了另一種稱呼——五陂海綿小鎮,曲轅犁、石磨、青石瓦、十里花溪音樂節、森林帳篷節……這是時代與時代的印記,歷史與歷史的重逢,當一雙雙矚目的眼光齊刷刷地看向這裡時,五陂鎮找到了幸福的最好註釋。

河水湯湯,永流不休。那些苦難和破敗景象順著萍水河的方向流向遠方,無聲無息,似乎一切都未曾發生過,萍水河依然是平靜的,但透過它,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這座城市智慧的痕跡。的確,這條揹負著太多誤解與期望的母親河,終於可以卸下灌溉的包袱,在這座城市更廣闊的空間中被給予了更美好的表達,以一種煥然一新的姿態流淌開來。

它重新獲得了自由,也獲得了最好的讚美。

它變得含情脈脈,那些樹木、草地,也開始受著它的滋潤,煥發出無限生機。

"

美麗萍鄉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火車沿著連綿不絕的山路向西奔馳,經過一條不長不短的隧道後,速度漸漸慢下來,這時,我開始向車窗外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煤礦,接著是一條河流,它們都有著黑不溜秋的身軀,在火車的緩慢行進中,仍然顯得模糊不清,直至火車進站,一種“只為浮雲遮望眼”的感覺湧上心頭。

這裡是萍鄉,我的故鄉。

多年前,為了生計遠離故土的我,希望以這樣的方式留住它,但關於故鄉的點滴終究還是在火車的來來回回中漸漸模糊。能記住的,大概就是長久以來,這裡的人們習慣了自我調侃或者被調侃為“鄉下人”,因為它的名字叫“鄉”,少了一種磅礴、恢宏的氣質,更多的是一種土氣。

直至三年前,我以返鄉人的身份,又回到它的懷抱。那時,“年年有變化、三年大變樣”的戰略部署,如一顆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忽如一夜春風來,萍鄉的道路變寬了,城市變美了,人民變幸福了,鄉氣漸漸退去,曾經的“灰姑娘”之城,實現了最華麗的蛻變。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蛻變的是一條河流。

它叫萍水河,是200萬萍鄉兒女的母親河。留在記憶中的,是一條漫長的坑窪不均的街道,瓷磚鬆動,雨水與排放的汙水在此合流,大家唯恐避之不及,只怕濺自己一身臭水,如果雨水再大一點,萍水河便開始氾濫成災,洶湧的水流在這座城市四處蔓延,此時的它不再有著母親的溫情,而她的兒女們,也只能是站在她的身邊,發出一聲聲長嘆。

多少年來,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這座城一次次承受著內澇和山洪的衝擊,這裡的人們從一開始的埋怨到漸漸的沉默不語,心中的憤慨在一場場雨水的衝擊下消磨殆盡。

這已經是多年前的事情了。

三年前,萍鄉成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試圖解決長期困擾著萍城人們的“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問題。大家有疑惑,也有期待,但更多的是一種觀望的態度。也對,祖祖輩輩無法解決的問題,說變就變,誰會相信呢?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三年過去了,我們開始重新審視。

那個湖水發臭、荒草萋萋的玉湖不見了,映入眼簾的,是一湖清水,湖水與溼地互相輝映,甚有“落霞與白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意。

那個不知名的五陂鎮,有了另一種稱呼——五陂海綿小鎮,曲轅犁、石磨、青石瓦、十里花溪音樂節、森林帳篷節……這是時代與時代的印記,歷史與歷史的重逢,當一雙雙矚目的眼光齊刷刷地看向這裡時,五陂鎮找到了幸福的最好註釋。

河水湯湯,永流不休。那些苦難和破敗景象順著萍水河的方向流向遠方,無聲無息,似乎一切都未曾發生過,萍水河依然是平靜的,但透過它,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這座城市智慧的痕跡。的確,這條揹負著太多誤解與期望的母親河,終於可以卸下灌溉的包袱,在這座城市更廣闊的空間中被給予了更美好的表達,以一種煥然一新的姿態流淌開來。

它重新獲得了自由,也獲得了最好的讚美。

它變得含情脈脈,那些樹木、草地,也開始受著它的滋潤,煥發出無限生機。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蛻變的是一群行走者。

他們是這座城市的行走者,也是守望者和見證者。留在記憶中的,是一個人徘徊在十字路口,身邊是呼嘯而過的車輛,一輛接一輛,似乎沒有止盡,這種場景,就好像是被十二級的颱風吹颳著行進,讓行走變得艱難,而膽戰心驚。行走者,卻如一粒塵埃,被切割,被忽視,拋棄在滾滾車輪之後。

這也是多年前的事情了。

大變樣征程中,新鮮的元素從四面八方加入萍鄉,中環路、人行天橋、319國道改造……大規模的改造、拆遷,讓這座城市道路脈絡逐步連通,道路交通標誌、標線、防護欄、路燈、綠色隔離帶等基礎設施也逐步配套,長期困撓城市交通的擁堵問題漸漸得到改善。整座城市,頓時如冰河解封,萬物復甦,“出門”成為了一件舒心的事。

顯然,它們是這座城市的“骨架”,它更深處的靈魂呢?

我願意從一個清晨說起,走在街頭,一老人步履蹣跚地行走於人行道上,遠處,幾輛小車駛過來,緩速慢行,走至斑馬線前,停住了。司機並沒有鳴笛,只是靜靜地望著老人走遠。這一刻,我彷彿看到了車的人性,堅硬的外殼下,也有了柔軟溫情的一面。再往車窗內望去,迎接我的是一抹淡淡的微笑。我頓時明白了,不是車有情,而是人有情,飛馳之物呈現出的厚道,只因車窗內,跳動著一顆溫潤的心。

同樣懷有一顆溫潤之心的,還有車窗外的行走者。他們用腳步丈量文明的厚度。行走在街頭,與不期而遇的目光對視,莞爾一笑,這是一種幸福;大手牽小手行走在斑馬線上,這也是一種幸福;而紅綠燈的變換,在行走者的一行一停間,成為這座城市最溫馨的畫面。

行者無疆,萍鄉有顏。2017年,萍鄉文明交通滿意度躍居全省第一,交通事故數、死亡人數十年來首次實現雙下降。這數字,是有血肉之軀的,它的背後,有著千警上路執勤的溫情,還有左轉彎車道右移的小創舉大改變,還有兩百萬萍城兒女禮讓斑馬線的壯觀場面……此刻,川流不息的街道,就像一條用愛編織的紐帶,一頭連著文明一頭連著和諧,一頭連著平安一頭連著幸福。

"

美麗萍鄉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火車沿著連綿不絕的山路向西奔馳,經過一條不長不短的隧道後,速度漸漸慢下來,這時,我開始向車窗外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煤礦,接著是一條河流,它們都有著黑不溜秋的身軀,在火車的緩慢行進中,仍然顯得模糊不清,直至火車進站,一種“只為浮雲遮望眼”的感覺湧上心頭。

這裡是萍鄉,我的故鄉。

多年前,為了生計遠離故土的我,希望以這樣的方式留住它,但關於故鄉的點滴終究還是在火車的來來回回中漸漸模糊。能記住的,大概就是長久以來,這裡的人們習慣了自我調侃或者被調侃為“鄉下人”,因為它的名字叫“鄉”,少了一種磅礴、恢宏的氣質,更多的是一種土氣。

直至三年前,我以返鄉人的身份,又回到它的懷抱。那時,“年年有變化、三年大變樣”的戰略部署,如一顆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忽如一夜春風來,萍鄉的道路變寬了,城市變美了,人民變幸福了,鄉氣漸漸退去,曾經的“灰姑娘”之城,實現了最華麗的蛻變。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蛻變的是一條河流。

它叫萍水河,是200萬萍鄉兒女的母親河。留在記憶中的,是一條漫長的坑窪不均的街道,瓷磚鬆動,雨水與排放的汙水在此合流,大家唯恐避之不及,只怕濺自己一身臭水,如果雨水再大一點,萍水河便開始氾濫成災,洶湧的水流在這座城市四處蔓延,此時的它不再有著母親的溫情,而她的兒女們,也只能是站在她的身邊,發出一聲聲長嘆。

多少年來,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這座城一次次承受著內澇和山洪的衝擊,這裡的人們從一開始的埋怨到漸漸的沉默不語,心中的憤慨在一場場雨水的衝擊下消磨殆盡。

這已經是多年前的事情了。

三年前,萍鄉成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試圖解決長期困擾著萍城人們的“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問題。大家有疑惑,也有期待,但更多的是一種觀望的態度。也對,祖祖輩輩無法解決的問題,說變就變,誰會相信呢?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三年過去了,我們開始重新審視。

那個湖水發臭、荒草萋萋的玉湖不見了,映入眼簾的,是一湖清水,湖水與溼地互相輝映,甚有“落霞與白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意。

那個不知名的五陂鎮,有了另一種稱呼——五陂海綿小鎮,曲轅犁、石磨、青石瓦、十里花溪音樂節、森林帳篷節……這是時代與時代的印記,歷史與歷史的重逢,當一雙雙矚目的眼光齊刷刷地看向這裡時,五陂鎮找到了幸福的最好註釋。

河水湯湯,永流不休。那些苦難和破敗景象順著萍水河的方向流向遠方,無聲無息,似乎一切都未曾發生過,萍水河依然是平靜的,但透過它,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這座城市智慧的痕跡。的確,這條揹負著太多誤解與期望的母親河,終於可以卸下灌溉的包袱,在這座城市更廣闊的空間中被給予了更美好的表達,以一種煥然一新的姿態流淌開來。

它重新獲得了自由,也獲得了最好的讚美。

它變得含情脈脈,那些樹木、草地,也開始受著它的滋潤,煥發出無限生機。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蛻變的是一群行走者。

他們是這座城市的行走者,也是守望者和見證者。留在記憶中的,是一個人徘徊在十字路口,身邊是呼嘯而過的車輛,一輛接一輛,似乎沒有止盡,這種場景,就好像是被十二級的颱風吹颳著行進,讓行走變得艱難,而膽戰心驚。行走者,卻如一粒塵埃,被切割,被忽視,拋棄在滾滾車輪之後。

這也是多年前的事情了。

大變樣征程中,新鮮的元素從四面八方加入萍鄉,中環路、人行天橋、319國道改造……大規模的改造、拆遷,讓這座城市道路脈絡逐步連通,道路交通標誌、標線、防護欄、路燈、綠色隔離帶等基礎設施也逐步配套,長期困撓城市交通的擁堵問題漸漸得到改善。整座城市,頓時如冰河解封,萬物復甦,“出門”成為了一件舒心的事。

顯然,它們是這座城市的“骨架”,它更深處的靈魂呢?

我願意從一個清晨說起,走在街頭,一老人步履蹣跚地行走於人行道上,遠處,幾輛小車駛過來,緩速慢行,走至斑馬線前,停住了。司機並沒有鳴笛,只是靜靜地望著老人走遠。這一刻,我彷彿看到了車的人性,堅硬的外殼下,也有了柔軟溫情的一面。再往車窗內望去,迎接我的是一抹淡淡的微笑。我頓時明白了,不是車有情,而是人有情,飛馳之物呈現出的厚道,只因車窗內,跳動著一顆溫潤的心。

同樣懷有一顆溫潤之心的,還有車窗外的行走者。他們用腳步丈量文明的厚度。行走在街頭,與不期而遇的目光對視,莞爾一笑,這是一種幸福;大手牽小手行走在斑馬線上,這也是一種幸福;而紅綠燈的變換,在行走者的一行一停間,成為這座城市最溫馨的畫面。

行者無疆,萍鄉有顏。2017年,萍鄉文明交通滿意度躍居全省第一,交通事故數、死亡人數十年來首次實現雙下降。這數字,是有血肉之軀的,它的背後,有著千警上路執勤的溫情,還有左轉彎車道右移的小創舉大改變,還有兩百萬萍城兒女禮讓斑馬線的壯觀場面……此刻,川流不息的街道,就像一條用愛編織的紐帶,一頭連著文明一頭連著和諧,一頭連著平安一頭連著幸福。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蛻變的是整座城市。

夜幕垂城,華燈初上,在街頭漫無目的地走一走,看一看,始驚覺於這顆贛西明珠已然擦去塵垢,猶如眼眸,澄澈明懷,重新綻露華彩。

此時,無聲勝有聲,我且頓住,用心傾聽這座城市。

不必說禁毒社會化呈現的“萍鄉特色”,不必說掃黑除惡的浩大聲勢,也不必說公眾安全感滿意度全省領跑,我更願意從一張張洋溢著幸福的笑臉上去閱讀這座城市的蛻變。

我閱讀出了一座大愛的城市。播撒大愛的“老阿姨”龔全珍、忍痛擒賊的李比亞、身殘志堅的胡生髮、最美渡工郭羅恩……他們像一顆顆星星,編織成滿天繁星,照亮了萍鄉大地,點亮了人們心中崇德向善之“燈”。因為有愛,讓這座城有了溫度;因為有愛,讓這座城有了力量。

我閱讀出了一座文化的城市。幾千年的文化積澱,造就了萍鄉“贛西文化堡壘”的美譽。大變樣征程中,詩歌春晚、“書香萍鄉”全民閱讀等文化活動如雨後春筍迅速在這座城市蔓延,詩意而熱烈,讓這座城市彰顯出了獨特的文化魅力。

我閱讀出了一座幸福的城市。3800平方公里的昭萍大地上,有櫻花盛開,也有汗水揮灑,而幸福,是真真實實的,是用無數個日日夜夜奮鬥出來的,它屬於每一個萍鄉人。正如萍鄉市委書記李小豹所說:從“大變樣”發令槍響起到今天,我們看到了萍鄉的城鄉建設由當初的嚴重落後到如今的奮起直追,看到了經歷塌方式腐敗後浴火重生、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態,看到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後洋溢的笑臉,也看到了萍鄉的未來、萍鄉的希望。


"

美麗萍鄉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火車沿著連綿不絕的山路向西奔馳,經過一條不長不短的隧道後,速度漸漸慢下來,這時,我開始向車窗外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煤礦,接著是一條河流,它們都有著黑不溜秋的身軀,在火車的緩慢行進中,仍然顯得模糊不清,直至火車進站,一種“只為浮雲遮望眼”的感覺湧上心頭。

這裡是萍鄉,我的故鄉。

多年前,為了生計遠離故土的我,希望以這樣的方式留住它,但關於故鄉的點滴終究還是在火車的來來回回中漸漸模糊。能記住的,大概就是長久以來,這裡的人們習慣了自我調侃或者被調侃為“鄉下人”,因為它的名字叫“鄉”,少了一種磅礴、恢宏的氣質,更多的是一種土氣。

直至三年前,我以返鄉人的身份,又回到它的懷抱。那時,“年年有變化、三年大變樣”的戰略部署,如一顆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忽如一夜春風來,萍鄉的道路變寬了,城市變美了,人民變幸福了,鄉氣漸漸退去,曾經的“灰姑娘”之城,實現了最華麗的蛻變。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蛻變的是一條河流。

它叫萍水河,是200萬萍鄉兒女的母親河。留在記憶中的,是一條漫長的坑窪不均的街道,瓷磚鬆動,雨水與排放的汙水在此合流,大家唯恐避之不及,只怕濺自己一身臭水,如果雨水再大一點,萍水河便開始氾濫成災,洶湧的水流在這座城市四處蔓延,此時的它不再有著母親的溫情,而她的兒女們,也只能是站在她的身邊,發出一聲聲長嘆。

多少年來,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這座城一次次承受著內澇和山洪的衝擊,這裡的人們從一開始的埋怨到漸漸的沉默不語,心中的憤慨在一場場雨水的衝擊下消磨殆盡。

這已經是多年前的事情了。

三年前,萍鄉成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試圖解決長期困擾著萍城人們的“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問題。大家有疑惑,也有期待,但更多的是一種觀望的態度。也對,祖祖輩輩無法解決的問題,說變就變,誰會相信呢?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三年過去了,我們開始重新審視。

那個湖水發臭、荒草萋萋的玉湖不見了,映入眼簾的,是一湖清水,湖水與溼地互相輝映,甚有“落霞與白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意。

那個不知名的五陂鎮,有了另一種稱呼——五陂海綿小鎮,曲轅犁、石磨、青石瓦、十里花溪音樂節、森林帳篷節……這是時代與時代的印記,歷史與歷史的重逢,當一雙雙矚目的眼光齊刷刷地看向這裡時,五陂鎮找到了幸福的最好註釋。

河水湯湯,永流不休。那些苦難和破敗景象順著萍水河的方向流向遠方,無聲無息,似乎一切都未曾發生過,萍水河依然是平靜的,但透過它,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這座城市智慧的痕跡。的確,這條揹負著太多誤解與期望的母親河,終於可以卸下灌溉的包袱,在這座城市更廣闊的空間中被給予了更美好的表達,以一種煥然一新的姿態流淌開來。

它重新獲得了自由,也獲得了最好的讚美。

它變得含情脈脈,那些樹木、草地,也開始受著它的滋潤,煥發出無限生機。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蛻變的是一群行走者。

他們是這座城市的行走者,也是守望者和見證者。留在記憶中的,是一個人徘徊在十字路口,身邊是呼嘯而過的車輛,一輛接一輛,似乎沒有止盡,這種場景,就好像是被十二級的颱風吹颳著行進,讓行走變得艱難,而膽戰心驚。行走者,卻如一粒塵埃,被切割,被忽視,拋棄在滾滾車輪之後。

這也是多年前的事情了。

大變樣征程中,新鮮的元素從四面八方加入萍鄉,中環路、人行天橋、319國道改造……大規模的改造、拆遷,讓這座城市道路脈絡逐步連通,道路交通標誌、標線、防護欄、路燈、綠色隔離帶等基礎設施也逐步配套,長期困撓城市交通的擁堵問題漸漸得到改善。整座城市,頓時如冰河解封,萬物復甦,“出門”成為了一件舒心的事。

顯然,它們是這座城市的“骨架”,它更深處的靈魂呢?

我願意從一個清晨說起,走在街頭,一老人步履蹣跚地行走於人行道上,遠處,幾輛小車駛過來,緩速慢行,走至斑馬線前,停住了。司機並沒有鳴笛,只是靜靜地望著老人走遠。這一刻,我彷彿看到了車的人性,堅硬的外殼下,也有了柔軟溫情的一面。再往車窗內望去,迎接我的是一抹淡淡的微笑。我頓時明白了,不是車有情,而是人有情,飛馳之物呈現出的厚道,只因車窗內,跳動著一顆溫潤的心。

同樣懷有一顆溫潤之心的,還有車窗外的行走者。他們用腳步丈量文明的厚度。行走在街頭,與不期而遇的目光對視,莞爾一笑,這是一種幸福;大手牽小手行走在斑馬線上,這也是一種幸福;而紅綠燈的變換,在行走者的一行一停間,成為這座城市最溫馨的畫面。

行者無疆,萍鄉有顏。2017年,萍鄉文明交通滿意度躍居全省第一,交通事故數、死亡人數十年來首次實現雙下降。這數字,是有血肉之軀的,它的背後,有著千警上路執勤的溫情,還有左轉彎車道右移的小創舉大改變,還有兩百萬萍城兒女禮讓斑馬線的壯觀場面……此刻,川流不息的街道,就像一條用愛編織的紐帶,一頭連著文明一頭連著和諧,一頭連著平安一頭連著幸福。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蛻變的是整座城市。

夜幕垂城,華燈初上,在街頭漫無目的地走一走,看一看,始驚覺於這顆贛西明珠已然擦去塵垢,猶如眼眸,澄澈明懷,重新綻露華彩。

此時,無聲勝有聲,我且頓住,用心傾聽這座城市。

不必說禁毒社會化呈現的“萍鄉特色”,不必說掃黑除惡的浩大聲勢,也不必說公眾安全感滿意度全省領跑,我更願意從一張張洋溢著幸福的笑臉上去閱讀這座城市的蛻變。

我閱讀出了一座大愛的城市。播撒大愛的“老阿姨”龔全珍、忍痛擒賊的李比亞、身殘志堅的胡生髮、最美渡工郭羅恩……他們像一顆顆星星,編織成滿天繁星,照亮了萍鄉大地,點亮了人們心中崇德向善之“燈”。因為有愛,讓這座城有了溫度;因為有愛,讓這座城有了力量。

我閱讀出了一座文化的城市。幾千年的文化積澱,造就了萍鄉“贛西文化堡壘”的美譽。大變樣征程中,詩歌春晚、“書香萍鄉”全民閱讀等文化活動如雨後春筍迅速在這座城市蔓延,詩意而熱烈,讓這座城市彰顯出了獨特的文化魅力。

我閱讀出了一座幸福的城市。3800平方公里的昭萍大地上,有櫻花盛開,也有汗水揮灑,而幸福,是真真實實的,是用無數個日日夜夜奮鬥出來的,它屬於每一個萍鄉人。正如萍鄉市委書記李小豹所說:從“大變樣”發令槍響起到今天,我們看到了萍鄉的城鄉建設由當初的嚴重落後到如今的奮起直追,看到了經歷塌方式腐敗後浴火重生、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態,看到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後洋溢的笑臉,也看到了萍鄉的未來、萍鄉的希望。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三年的時光,在歷史的長河裡,不過是一粒小小的塵埃。然而,對於萍鄉來說,卻是一段充滿傳奇的旅程。我慶幸,自己又回到了萍鄉的懷抱;我更慶幸,自己能夠有幸見證這座城市的蛻變。這蛻變裡,寫滿了三年的一朝一夕,寫滿了對這座城市的鄉愁與無限期冀,寫滿了新時代下最好的幸福,它讓我發現了一個越來越清晰的萍鄉,那是一個看得見幸福、守得住平安的萍鄉。

我相信,如果你放慢腳步,一定能聆聽到這座城不盡的故事,如果你再仔細地看,美麗萍鄉,便會呈現出一幅“大變樣”的新時代畫卷。

我也相信,擇萍城一隅,便是人間最美處。


"

美麗萍鄉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火車沿著連綿不絕的山路向西奔馳,經過一條不長不短的隧道後,速度漸漸慢下來,這時,我開始向車窗外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煤礦,接著是一條河流,它們都有著黑不溜秋的身軀,在火車的緩慢行進中,仍然顯得模糊不清,直至火車進站,一種“只為浮雲遮望眼”的感覺湧上心頭。

這裡是萍鄉,我的故鄉。

多年前,為了生計遠離故土的我,希望以這樣的方式留住它,但關於故鄉的點滴終究還是在火車的來來回回中漸漸模糊。能記住的,大概就是長久以來,這裡的人們習慣了自我調侃或者被調侃為“鄉下人”,因為它的名字叫“鄉”,少了一種磅礴、恢宏的氣質,更多的是一種土氣。

直至三年前,我以返鄉人的身份,又回到它的懷抱。那時,“年年有變化、三年大變樣”的戰略部署,如一顆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忽如一夜春風來,萍鄉的道路變寬了,城市變美了,人民變幸福了,鄉氣漸漸退去,曾經的“灰姑娘”之城,實現了最華麗的蛻變。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蛻變的是一條河流。

它叫萍水河,是200萬萍鄉兒女的母親河。留在記憶中的,是一條漫長的坑窪不均的街道,瓷磚鬆動,雨水與排放的汙水在此合流,大家唯恐避之不及,只怕濺自己一身臭水,如果雨水再大一點,萍水河便開始氾濫成災,洶湧的水流在這座城市四處蔓延,此時的它不再有著母親的溫情,而她的兒女們,也只能是站在她的身邊,發出一聲聲長嘆。

多少年來,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這座城一次次承受著內澇和山洪的衝擊,這裡的人們從一開始的埋怨到漸漸的沉默不語,心中的憤慨在一場場雨水的衝擊下消磨殆盡。

這已經是多年前的事情了。

三年前,萍鄉成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試圖解決長期困擾著萍城人們的“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問題。大家有疑惑,也有期待,但更多的是一種觀望的態度。也對,祖祖輩輩無法解決的問題,說變就變,誰會相信呢?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三年過去了,我們開始重新審視。

那個湖水發臭、荒草萋萋的玉湖不見了,映入眼簾的,是一湖清水,湖水與溼地互相輝映,甚有“落霞與白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意。

那個不知名的五陂鎮,有了另一種稱呼——五陂海綿小鎮,曲轅犁、石磨、青石瓦、十里花溪音樂節、森林帳篷節……這是時代與時代的印記,歷史與歷史的重逢,當一雙雙矚目的眼光齊刷刷地看向這裡時,五陂鎮找到了幸福的最好註釋。

河水湯湯,永流不休。那些苦難和破敗景象順著萍水河的方向流向遠方,無聲無息,似乎一切都未曾發生過,萍水河依然是平靜的,但透過它,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這座城市智慧的痕跡。的確,這條揹負著太多誤解與期望的母親河,終於可以卸下灌溉的包袱,在這座城市更廣闊的空間中被給予了更美好的表達,以一種煥然一新的姿態流淌開來。

它重新獲得了自由,也獲得了最好的讚美。

它變得含情脈脈,那些樹木、草地,也開始受著它的滋潤,煥發出無限生機。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蛻變的是一群行走者。

他們是這座城市的行走者,也是守望者和見證者。留在記憶中的,是一個人徘徊在十字路口,身邊是呼嘯而過的車輛,一輛接一輛,似乎沒有止盡,這種場景,就好像是被十二級的颱風吹颳著行進,讓行走變得艱難,而膽戰心驚。行走者,卻如一粒塵埃,被切割,被忽視,拋棄在滾滾車輪之後。

這也是多年前的事情了。

大變樣征程中,新鮮的元素從四面八方加入萍鄉,中環路、人行天橋、319國道改造……大規模的改造、拆遷,讓這座城市道路脈絡逐步連通,道路交通標誌、標線、防護欄、路燈、綠色隔離帶等基礎設施也逐步配套,長期困撓城市交通的擁堵問題漸漸得到改善。整座城市,頓時如冰河解封,萬物復甦,“出門”成為了一件舒心的事。

顯然,它們是這座城市的“骨架”,它更深處的靈魂呢?

我願意從一個清晨說起,走在街頭,一老人步履蹣跚地行走於人行道上,遠處,幾輛小車駛過來,緩速慢行,走至斑馬線前,停住了。司機並沒有鳴笛,只是靜靜地望著老人走遠。這一刻,我彷彿看到了車的人性,堅硬的外殼下,也有了柔軟溫情的一面。再往車窗內望去,迎接我的是一抹淡淡的微笑。我頓時明白了,不是車有情,而是人有情,飛馳之物呈現出的厚道,只因車窗內,跳動著一顆溫潤的心。

同樣懷有一顆溫潤之心的,還有車窗外的行走者。他們用腳步丈量文明的厚度。行走在街頭,與不期而遇的目光對視,莞爾一笑,這是一種幸福;大手牽小手行走在斑馬線上,這也是一種幸福;而紅綠燈的變換,在行走者的一行一停間,成為這座城市最溫馨的畫面。

行者無疆,萍鄉有顏。2017年,萍鄉文明交通滿意度躍居全省第一,交通事故數、死亡人數十年來首次實現雙下降。這數字,是有血肉之軀的,它的背後,有著千警上路執勤的溫情,還有左轉彎車道右移的小創舉大改變,還有兩百萬萍城兒女禮讓斑馬線的壯觀場面……此刻,川流不息的街道,就像一條用愛編織的紐帶,一頭連著文明一頭連著和諧,一頭連著平安一頭連著幸福。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蛻變的是整座城市。

夜幕垂城,華燈初上,在街頭漫無目的地走一走,看一看,始驚覺於這顆贛西明珠已然擦去塵垢,猶如眼眸,澄澈明懷,重新綻露華彩。

此時,無聲勝有聲,我且頓住,用心傾聽這座城市。

不必說禁毒社會化呈現的“萍鄉特色”,不必說掃黑除惡的浩大聲勢,也不必說公眾安全感滿意度全省領跑,我更願意從一張張洋溢著幸福的笑臉上去閱讀這座城市的蛻變。

我閱讀出了一座大愛的城市。播撒大愛的“老阿姨”龔全珍、忍痛擒賊的李比亞、身殘志堅的胡生髮、最美渡工郭羅恩……他們像一顆顆星星,編織成滿天繁星,照亮了萍鄉大地,點亮了人們心中崇德向善之“燈”。因為有愛,讓這座城有了溫度;因為有愛,讓這座城有了力量。

我閱讀出了一座文化的城市。幾千年的文化積澱,造就了萍鄉“贛西文化堡壘”的美譽。大變樣征程中,詩歌春晚、“書香萍鄉”全民閱讀等文化活動如雨後春筍迅速在這座城市蔓延,詩意而熱烈,讓這座城市彰顯出了獨特的文化魅力。

我閱讀出了一座幸福的城市。3800平方公里的昭萍大地上,有櫻花盛開,也有汗水揮灑,而幸福,是真真實實的,是用無數個日日夜夜奮鬥出來的,它屬於每一個萍鄉人。正如萍鄉市委書記李小豹所說:從“大變樣”發令槍響起到今天,我們看到了萍鄉的城鄉建設由當初的嚴重落後到如今的奮起直追,看到了經歷塌方式腐敗後浴火重生、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態,看到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後洋溢的笑臉,也看到了萍鄉的未來、萍鄉的希望。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三年的時光,在歷史的長河裡,不過是一粒小小的塵埃。然而,對於萍鄉來說,卻是一段充滿傳奇的旅程。我慶幸,自己又回到了萍鄉的懷抱;我更慶幸,自己能夠有幸見證這座城市的蛻變。這蛻變裡,寫滿了三年的一朝一夕,寫滿了對這座城市的鄉愁與無限期冀,寫滿了新時代下最好的幸福,它讓我發現了一個越來越清晰的萍鄉,那是一個看得見幸福、守得住平安的萍鄉。

我相信,如果你放慢腳步,一定能聆聽到這座城不盡的故事,如果你再仔細地看,美麗萍鄉,便會呈現出一幅“大變樣”的新時代畫卷。

我也相信,擇萍城一隅,便是人間最美處。


江西萍鄉,一座城的蛻變


美麗萍鄉

作者:萍實君

編輯:美麗萍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